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再生纤维素膜孔性研究EI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改良型Bruss膜渗透汁,快速、简便地测量了几种再生纤维素多孔膜平均孔半径_,实验结果与文献报导十分吻合。同时研究了平均孔径1~100nm该类膜的孔隙率、溶剂渗透性和耐溶剂性。  相似文献   

2.
热固性酚醛树脂基微滤炭膜的制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验合成了球形热固性酚醛树脂微粒,并以此为原料制备了微滤炭膜.炭膜的孔径分布结果表明,在原料粒度较小的情况下,所制得的炭膜孔径分布较窄,平均孔径和气体透量较小.对几种常见的粘结剂进行了筛选,当以甲基纤维素为粘结剂时,随着甲基纤维素用量的增加,微滤炭膜的孔径分布变窄,平均孔径及气体透量减小.炭化条件中炭化终温对炭膜性能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以中间相炭微球为原料,羧甲基纤维素为添加剂制备管式炭膜过程中膜孔的形成及控制.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表明,炭膜中的孔隙主要是由微球堆积的间隙和粘结剂高温分解形成的.热重分析(TG)和气泡法孔径测试结果表明,随着添加剂用量的减少和升温速率的提高,炭膜孔径减小;同时低于800℃炭化处理能够显著增加炭膜孔径.浸渍液浓度的增加和浸渍次数的增加均能减小炭膜平均孔径,说明制备工艺条件的控制是调整膜孔结构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4.
以常用廉价溶剂N,N-二甲基乙酰胺(DMAc)为介质,以纤维素和尿素为原料,制备了纤维素氨基甲酸酯(CC),采用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等对产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对纤维素再生膜的截留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制备纤维素氨基甲酸酯的最佳反应条件为160℃,8 h;酯化前后,纤维素晶型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制备的纤维素再生膜具有孔径很小的微孔,这些微孔能够使H_2O和Na_2SO_4在压力的作用下顺利通过,而对亚甲基蓝有良好的截留效果;因此,纤维素再生膜对含亚甲基蓝的废水具有良好的分离效果。  相似文献   

5.
热致相分离法制备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微孔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液体石蜡为稀释剂,用热致相分离方法(TIPS)制备了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微孔膜。实验测定了UHMWPE/液体石蜡体系的相图,研究了冷却速率、UHMWPE初始浓度和分子量对膜结构及性能的影响,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压汞法表征了微孔膜的微观结构及平均孔径和孔隙率,同时测试了膜的纯水通量。结果表明,UHMWPE/液体石蜡体系只存在由聚合物结晶导致的固-液相分离过程,UHMWPE初始浓度的增加或冷却速率的加快均可以导致膜平均孔径和水通量的减小;聚合物分子量影响着膜的结构与性能,聚合物分子量增加时,膜的孔径和水通量均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6.
再生纤维素分离膜制备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再生纤维素分离膜具有高度亲水性,良好耐污染性,尤其是在环境中具有生物可降解性,对发展我国膜工业和保护环境都具有重要意义,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再生纤维素分离膜测备过程的研究状况,主要针对制膜过程中采用的溶剂,添加剂,凝胶工艺以及改性方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7.
用原子力显微镜研究纤维素膜表面形貌和孔径大小及分布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介绍了原子力显微镜 (AFM )的测试原理和用于纤维素膜测定的方法 ,测定了几种纤维素膜的表面形貌 .结果表明 :AFM非常适合用于研究纤维素膜表面形貌结构 ;通过分析纤维素膜表面孔径大小和分布 ,可以较好地解释纤维素膜性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以分子构型对聚丙烯疏水微孔膜在热致相分离制膜过程中的影响规律为研究对象,考查了3种分子构型的聚丙烯成膜后的微观形态和综合分离性能.结果表明:由于热致相分离制膜过程中不同分子构型的聚丙烯的结晶行为不同,等规聚丙烯(iPP)易于形成规则的蜂窝状球晶,具有较好的平均孔径,而无规聚丙烯(aPP)和间规聚丙烯(sPP)易于形成致密的蜂窝状结构,等规聚丙烯和无规聚丙烯两种结构共混膜增大了等规聚丙烯的平均孔径和孔隙率,有助于提高其通量及机械稳定性,等规聚丙烯和无规聚丙烯共混膜渗透通量达20.30 kg/(m~2·h),截留率均超过99.99%.  相似文献   

9.
胶体金诊断试剂盒中层析膜材料性能的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为确定适合胶体金诊断试剂盒使用的膜材料 ,对几种膜材料的性能进行了定性的分析和筛选 ,其中包括 :混合纤维素膜、硝酸纤维素膜、Predator膜、硝化纤维素膜、玻璃纤维素膜 .比较了这几种膜的表面结构、层析性能、层析灵敏度、残留背景色和蛋白的吸附量等指标 ,结果表明 ,硝酸纤维素膜和Predator膜适合作胶体金试纸的固相支持膜 ,玻璃纤维素膜适合作胶体金 -蛋白结合物的载体膜 .同时又比较了同一材质、不同孔径的硝酸纤维素膜的各种性能 ,结果表明 :硝酸纤维素膜 2更适用于竖直爬流式的检测试纸 .对近似孔径、不同材质的硝酸纤维素膜 2和Predator膜 2比较结果说明 ,Predator膜 2更适用于水平泳动式的检测试纸  相似文献   

10.
高琳  鲁鹏  吴敏  陈顺利  孟志谦 《包装工程》2020,41(15):134-141
目的利用低温等离子体处理PLA膜以提高其亲水性及粘附性,为制备PLA/纳米纤维素复合膜提供一种方法。方法利用单因素试验法探究低温等离子体处理时的放电电压(50~175V)和放电时间(10~50s)对PLA膜表面亲水性和粘附性的影响规律。通过测定PLA膜表面接触角及PLA/纳米纤维素复合膜的剥离强度,分析亲水性及粘附性的变化。利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其微观表面形貌、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PLA膜表面由疏水性向亲水性转变的机理,并对PLA膜的力学性能及阻隔性能进行分析。结果 PLA膜在低温等离子体条件(放电电压为125V、放电时间为40s、电极距离为4.5cm,氧气流速为1 mL/min,真空度为16.0 kPa)下处理后,其亲水性及与纳米纤维素膜的粘附性达到最佳。此时,PLA膜的接触角由90.0°降至42.4°,PLA/纳米纤维素复合膜的剥离强度为39.5 N/m。结论低温等离子体处理使PLA膜表面由疏水性转变为亲水性,且处理后的PLA可较为牢固地与纳米纤维素膜粘附在一起,从而为PLA/纳米纤维素复合膜的制备提供了一种可行方法。同时,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对PLA膜的力学性能及阻隔性能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对聚偏氟乙烯(PVDF)/碳酸二苯酯(DPC)体系,采用热致相分离(TIPS)法制备了PVDF微孔膜.通过稀释剂的溶度参数对体系的相容性进行分析,热力学相图和不同PVDF质量浓度下制备的微孔膜断面照片均证明该体系具有较宽的液-液相分离区.PVDF/DPC体系偏晶点对应的PVDF浓度约为质量分数56%,低于此浓度体系降温后先发生液-液相分离,随着PVDF浓度的增大,微孔膜断面结构由双连续结构转变为蜂窝状结构,且膜孔孔径减小,高于此浓度体系降温后只发生固-液相分离,微孔膜断面呈块状紧密堆积结构.较快的冷却速率有利于低PVDF浓度时较小孔径膜和高PVDF浓度时较小球粒尺寸膜的生成.  相似文献   

12.
蔡颖  刘振  周津 《材料导报》2007,(1):49-51
热致相分离(TIPS)法是目前制备聚合物微孔膜的重要方法之一。其制膜方法简单有效,突破了传统非溶剂诱导相分离制膜方法对膜材料本身的限制。介绍了热致相分离法制备微孔膜的基本步骤,综述了近年来采用热致相分离法制备聚烯烃微孔膜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相似文献   

13.
非溶剂致相分离法(NIPS)是制备多孔有机膜一种高效工艺手段,其过程中涉及的热力学与动力学因素对于疏水多孔膜的成膜结构与性质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为此,本文以常用疏水膜制备原材料聚偏氟乙烯(PVDF)为研究对象,系统阐述采用传统浸没沉淀相转化法和新兴喷雾辅助相转化法两种NIPS制膜工艺路线对PVDF疏水膜微纳结构的影响及其内在成膜机理,旨在通过明晰制膜过程中影响因素对成膜疏水性、孔结构参数的作用规律,为疏水膜的可控制备提供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
以聚醚砜(PES)为基质膜材料,利用微图案硅片为模板,通过非溶剂致相分离法(NIPS)制备PES微图案膜,研究制膜条件对膜表面微图案及膜结构、性能的影响,考察图案化前后PES膜的水通量、接触角、孔隙率、拉伸强度性能差异.结果表明,以模板法制得的PES 膜表面呈现规整的微图案,且膜表面微图案的规整性随铸膜液中PES浓度的增加而提高.接触角、孔隙率和水通量测试表明,相对于PES原膜,制得的微图案膜具有较高的接触角和较高的孔隙率及水通量;机械性能测试表明,图案化前后膜的拉伸强度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5.
选择壳聚糖溶液为分散相,液体石蜡为连续相,首次采用核孔膜乳化方法制备壳聚糖微球.乳滴经戊二醛交联固化后所得微球球形度和单分散性良好(分散系数<20%).主要研究了核孔膜孔径大小、油水相体积比、表面活性剂种类及用量、温度和固化时间对微球制备的影响.结果表明,膜乳化法是制备单分散微球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6.
以漆酚铜聚合物(UCP)有机溶液为铸膜液,采用Breath Figures法制备漆酚铜聚合物多孔膜,探讨了溶剂、环境相对湿度和潮湿气体流速等因素对多孔膜形貌的影响,并使用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等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以二硫化碳为溶剂,在静态(潮湿气体流速为0mL/min,湿度为95%)或动态(潮湿气体流速为400mL/min,湿度为85%)时,均可制得孔分布均匀、孔型规整、优良耐热性和耐酸碱性的疏水性UCP多孔膜,其平均孔径分别为1.5和0.85μm。  相似文献   

17.
有序多孔膜表面微球图案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水滴模板法制得了高度规整排列的聚苯乙烯多孔膜,用该膜作为模板,实现了微球的图案化.考察了制备工艺中水浴温度对多孔膜孔径的影响以及微球在不同孔径的孔膜上装填效果.发现随着水浴温度升高,多孔膜孔径增加;微球尺寸大小明显影响微球在孔膜上的装填形貌,还发现该装填过程是个物理过程,可应用于不同材质的微球装填,具有普适性.这种规整排列微球可望用于制备生物芯片.  相似文献   

18.
选择聚苯醚作为锂离子电池用耐高温隔离膜制备膜材料,以环己醇为溶剂,采用热致相分离法(TIPS)制备聚苯醚微孔膜。绘制了聚苯醚/环己醇体系的热力学相图,并研究了聚合物含量、冷却速度、结晶粗化时间等对最终微孔膜形态的影响。聚苯醚/环己醇体系冷却时存在液-液相分离区域,偏晶点约为57.5%。微孔大小随着聚合物含量与冷却速率的增大而变小。对聚苯硫醚进行了充分的晶体粗化,将产生大量大颗粒球晶,蜂窝状微孔减少。研究表明,选择合适的成膜条件及配方,可以制备具有蜂窝状微孔且孔径均匀、孔径范围为0.1μm~1μm的聚苯醚微孔膜,可适用于锂离子电池隔离膜。  相似文献   

19.
操作条件对双极膜电渗析性能和膜污染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法研究双极膜电渗析处理味精等电母液时的过程性能和膜污染,连续5批试验,考察了操作电流、流速、温度和酸室初始浓度对电渗析性能(硫酸根的平均再生率、能耗总和)和膜污染(膜湿重及能耗增加量)的影响.通过极差分析和方差分析确定操作电流是极显著影响因素,流速和温度是显著影响因素.其最佳操作条件为电流4.0 A,流速10cm/s,温度35℃,酸室初始浓度0.05 mol/L.  相似文献   

20.
以纤维素(cellulose)为膜材料,离子液体1-乙基-3甲基咪唑醋酸盐(EMIMAc)为溶剂,水为非溶剂,无纺布作为支撑层,通过相转化法制备了纤维素均质膜。采用红外、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了膜的结构及形貌,考察了该膜的正渗透性能。结果表明:纤维素溶解再生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但晶型发生了转变;当原料液为0.6 mol/L的氯化钠水溶液,汲取液为特制的营养液时,所制备的正渗透膜的水通量为3.534 L/(m2·h),截盐率达到99%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