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简讯     
文西 《世界建筑》2006,(7):12-15
墨西哥现代建筑展在北京展出具有浓郁的墨西哥文化特色的墨西哥艺术系列展于6月27日在中国美术馆亮相“。墨西哥绘画:从壁画三杰到当代”展、“墨西哥现代建筑展”、“墨西哥当代陶艺展”也同时开幕。建筑展用录像投影的方式展示了十几位墨西哥建筑师的代表性作品。从中可以了解到,处在时代变革大环境中的墨西哥建筑师是如何在全球化市场竞争的条件下去迎接时代挑战的。他们面对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进行工作,创造性地解决自己的国家在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种种课题。观众可以看到他们是怎样运用国际先进技术和理念,在保护自然与城市环境的建设…  相似文献   

2.
生态住宅必将是21世纪最具有代表性、时代感的建筑形式之一。旨在通过对印度建筑师查尔斯·柯里亚住宅设计的的生态策略进行分析归纳,探讨在“生态”时代,建筑师们如何创造与自然、人、社会融为一体的居住空间,如何实现生态建筑技术与本土建筑的结合。  相似文献   

3.
美国第二代现代建筑师的中坚人物路易斯·康,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审视现代建筑的国际化运动,毕生不遗余力地把他朴素而又神秘的建筑哲学在其为数不多的建筑设计中加以阐释与发挥,创造出一个个使人震撼的“人的设施”.他这种古典而又人文式的创作风格是当今的建筑师们走出商业浪潮和活跃创作的灵感源泉。  相似文献   

4.
一般认为.15至18世纪的欧洲经典园林艺术把自然要素强行纳入了几何规范.自然美和自然世界对人类的意义在其中得不到表达。但是.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是中世纪后欧洲经典园林的起点.也是一个“重新发现”自然美的时代。、再行审视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可以看到它们让几何的人为艺术景观与象征自然的景观共存,并以自己的方式表达了人与自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对中国当代建筑设计审美思潮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阎日松 《山西建筑》2007,33(1):47-48
讲述了商品经济膨胀发展时代,人的审美意识的商品化,分析了中国建筑师的审美出现“精神分裂”症状的现象,根据建筑的本质,呼吁中国建筑师应该有自己的思想,治愈审美的缺陷。  相似文献   

6.
国际建筑师协会将它的第一枚金质奖章授予埃及建筑师哈桑·法希(Hann Pathy),这是该会赠予建筑师的最高荣誉。评奖团的评语说:“他生活和工作在人口迅速增长和技术空前发展的时代。他发现了在推广新技术中出现的问题:即新技术尚未掌握又失去了传统技术。结果虽然在大量建造房屋,但许多人的住房问题仍得不到解决。”近年来,人们的兴趣开始转向自然的乡村环境,因此哈桑·法希用灰泥代替水泥的土坯建筑引起越来越多的人的注意。他的建筑思想鼓舞了所有关心传统建筑方法和材料的人,土坯建筑比水泥建筑经济、施工速度快、易于维修,从整体上改进了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居住条件。  相似文献   

7.
李家泉  张军 《门窗》2011,(12):3-7
以温和地区气候特征为基础,人的热舒适性指标为目的,通过海埂会堂建筑遮阳设计,展示了遮阳的社会属性和自然科学属性,分析了建筑遮阳是温和地区尊重、顺应自然,利用、享受自然的重要节能措施,揭示了遮阳设计时建筑师应用建筑修养激活遮阳的“建筑化”、“一体化”和“专业化”。  相似文献   

8.
超越建筑的建筑——SOHO现代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SOHO现代城的设计使我意识到创作的艰难,建筑师可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中“玩”得得心应手,但只要突破一点自己不能把握的范围,建筑师“主宰”建筑甚至城市的能力就显得非常薄弱了。实际上建筑是社会的产品,建筑师是产品生产的参与者,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建筑师固守着已知的专业知识是很不够的,时代需要建筑师不断地扩充自己的能力。因此,我将创作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设计,是指建筑师整合建筑及其他专业设计的工作;二是协调,是指建筑师整合专业设计以外的工作,并恰当地与建筑设计结合在一起;三是创新,是指以某种全新的思…  相似文献   

9.
建筑师与多元的建筑世界刘伟[编者按]本文作者针讨“‘疯狂’行为与‘疯狂’空间”一文(刊于《时代建筑》杂志1992年第4期,作者李秀淼)中第四部指有关“人的。个性的多元化导致建筑世界的多元化“的结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说明“人的个性”在建筑创作中的内涵...  相似文献   

10.
陈健  王云秀 《华中建筑》2022,(11):41-46
“人·建筑·自然”是建筑设计中亘古不变的话题,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现代建筑的重要关注点之一。该文以北戴河阿那亚公共建筑实践为研究对象,从场所设计、场景构建和光影塑造三个视角剖析建筑师如何从自然环境中汲取灵感,以架构人—建筑—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从具体建筑作品入手,对建筑师的"自宅"建筑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自宅"的设计思想、手法及表现技巧,指出"自宅"是建筑师的"体验性建筑",是自由的创作,对改善当今建筑创作现状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强调高层建筑在“看”与”被看”这两个层面上给人们心理所带来的问题。并提出要慎重修建高层建筑,本文提出克服这一问题的两点建议:(1)注重高层建筑本身的亲地性模式设计.并提出了二种模式1空中花园——立体院落的应用2连续的交往空间——院落之组合(2)建筑绿化技术与高层建筑在建筑垂直面与水平面的融合。从而尽量减少高层建筑给环境和人群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3.
建筑边界作为一种媒介依存于建筑体块和空间的组合形态,在多远文化下的今天,呈现出愈来愈模糊的发展趋势。日本的建筑设计是基于日本传统的美学、宗教和民族环境发展进行的,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其中精神层面上的"禅宗"哲学影响最为强烈。日本建筑师根据自己的理解,将传统建筑中的文化和空间加以提炼,打造出具有日本性格的"禅意暧昧"——模糊边界。  相似文献   

14.
曹琰 《城市建筑》2013,(6):18-18
"办公"这个活动古来有之。纵观整个办公建筑的发展史,可以看出对于办公楼公共空间的研究缺乏连续性和统一性。直至19世纪商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才开始把工作空间和居住空间分离开,办公建筑也因此得到快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阿雷斯·马特乌斯兄弟颇具研究价值的阿伦克尔住宅的设计分析,再现该作品别于建筑师其他作品的设计过程,揭示空间显形中铸型的操作方式,再解建筑师的设计母题.  相似文献   

16.
The integration of responsive components in architecture offers the potential to enhance the experience of the building by giving expression to fleeting, changeable aspects of the environment. Responsive buildings enable a physical response to changes in the environment through specific building elements; in rare cases these responsive elements become an integral and poetic element of a culturally significant work of architecture. In this paper I examine two types of responsiveness, one which concerns the changing environment and another the activities and needs of the building's inhabitants. I look at two examples of buildings that illustrate a potential poetic role for architectural components responding to these two types of change, and propose that architects will need to acquire experience with designing for specific rates, scales and types of change before responsive elements will more frequently appear as a poetic and integral part of the building.  相似文献   

17.
速度的意义在我们今天这个时代的建筑空间中变得日益重要。当代建筑师已经不再认为建筑是一个纯粹的自治的、仅仅为人类提供栖息的物体:相反,建筑空间变成了“活生生的有机结构”,用以促进交流、激发创造,并在全球化和多元化的当代生活中推动一种在环境上与周边文脉高度呼应、在社会与周围群体间达成的高度互动。  相似文献   

18.
曹新红  郭旭  张荣辰 《华中建筑》2011,29(8):189-191
"未富先老"的基本国情使我们面临着快速老龄化的压力,也给建筑与规划设计师们提出了新的任务.该文在梳理城市养老模式与养老设施类型的基础上,通过对现状的调查研究,探讨了城市养老设施整合与优化的策略,以期建设高质量的城市养老设施,提高城市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文章简要介绍了上海十六铺地区综合改造项目设计,阐述了设计者对于黄浦江滨江区域的思考及“走进浦江、还江于民”的设计理念。作者通过对十六铺的历史地位、项目背景、设计思想、设计亮点等方面的阐述,向公众介绍即将建成的新十六铺的基本情况,也希望以此促进设计人员对于滨水空间设计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黄海静 《室内设计》2012,93(5):58-61
“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才强国”的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对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一项以培养富于创新精神、工程实践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的“研发型工程师”为目标的国家最新人才培养计划。结合建筑学教育强调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职业建筑师的人才培养特点,充分利用重庆大学建筑学专业现有基础和教学改革的成果,架构“2+2+M(1)+1”的新型培养体系,建立校企联合的具体方式,对建筑类领军型战略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