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正>乡村景观具有自然性、独特性和后天可塑性等多种特点,乡村景观的规划设计和建设,不仅是乡村基础生态环境建设要求,更是当前有效推进新农村发展的基础形态。在当前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将传承乡村风貌与时代要求有效融合,构建"时代共赢"的全新景观设计模式。《乡村景观设计》一书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以乡村景观设计理念为基础,汇总我国乡村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从生产、生活和人性化要求等视角综合探究乡村景观设计方法,通过使用调研与意愿等研究方法,为当前乡村景观设计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了  相似文献   

2.
从感知到认知 北京乡村景观风貌特征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北京的乡村景观建设存在乡村景观风貌逐渐丧失、并日趋城镇化,乡村景观风貌特征、乡村地域美学不够突出和乡村规划项目缺乏统筹、建设紊乱三大凸显问题。以北京乡村景观风貌特征为研究对象,沿用从感知到认知——景观特征研究方法,基于阅读文献资料法和问卷法、访谈法、抽象归纳法,通过古代田园类诗词、《园冶》及风水学反映出中国传统乡村景观风貌特征,包括13个"呈现型"特征和14个"营造型"特征;通过文学作品、民居建筑、传统植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总结归纳出3类北京传统乡村景观;此外,通过针对北京乡村居住者与旅游观光者研究对北京当代乡村景观风貌特征进行补充,从而构建北京乡村景观风貌特征研究框架。未来可深入研究并系统化北京乡村景观风貌特征,建立《北京乡村景观建设导则》与《北京乡村建设项目景观风貌评价体系》,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把握其发展,促进"美丽乡村"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在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我国城市景观的地域性特色正逐渐消失,景观趋于同化。传统的乡村景观正遭受着巨大的冲击。文章以绍兴富盛镇马拉松精品线景观设计为例,从地域文化的基础概念出发,提出从整体格局到个体单位的分级保护策略,以及营造标志性地域特色景观、乡土植物与乡土材料的再利用和地域文化提炼为现代符号转译的发展模式,从而保护乡村景观的完整性和地域性,完善乡村景观的特色风貌,实现乡村地域文化景观的再生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姚瑶申世广 《园林》2020,(11):82-88
以1992-2019年CNKI数据库中关于乡村景观的614篇核心文献作为数据基础,通过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绘制乡村景观知识图谱,以此分析乡村景观研究的发展状况与趋势。结果表明:(1)乡村景观研究的学者集中度较高,学者之间的合作研究呈"小集中,大分散"的特点;(2)乡村景观研究的机构强弱分明,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优势明显,并形成了近地域合作的发展趋势;(3)通过聚类分析可发现,乡村景观研究主要围绕着"乡土景观""新农村建设""景观格局""乡村旅游"和"景观评价"等关键领域展开;(4)乡村景观研究的热点变化与国家政策的出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5)乡村景观研究在理论体系、技术方法和发展政策方面的研究较为薄弱,是未来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6,(10)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备受关注的景观项目大都集中在城市景观上,对乡村景观进行的开发建设较少,乡村景观的理论也有待完善。当前,为响应新农村建设的号召,积极发展乡土景观,在教学实践中引入"乡土景观"概念,培养学生分析景观内涵的能力、对景观进行抽象思考的能力是不可或缺的。乡土景观设计是以乡村为基础展开思考和创新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把握时代发展方向,结合当前乡村发展趋势,亲力亲为,才能获得对乡土景观及时、全面、可靠的理解。文章以新农村景观设计为基点,分析"乡土景观"概念在将来景观设计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一方面为实际乡土景观设计提供理论指导,另一方面为广大乡土景观研究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乡村景观设计带来了新的机遇,但同时乡村景观也面临着地域文化缺失和同质化等问题.文章通过总结三种乡村景观艺术化存在模式,研究其在乡伴苏家文创小镇、黄龙岘茶文化村、大塘金香草谷实践中的成效,并提出相应提升策略.期望以艺术手段介入乡村景观,不仅能够保护乡村原生风貌,也能活化乡村传统文化与景观,并为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景观的艺术化复兴提供理论指导和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7.
山地乡村绿化中大量运用城市绿化植物种类且模仿城市植物造景的方式,使得村落的文化及景观特色得不到充分表达。山地乡村植物景观规划前提是对其现状风貌的认知与剖析,以此为基础确定规划原则及目标,模拟自然或半自然植物群落,提炼出人工配置模式。运用此方法,以贵州扁担山地区布依族聚落为例,通过对其植物景观格局及特点分析,模拟10个稳定的地带性植物群落,生成14个可供运用的人工群落配置模式及一类特殊的立体绿化模式。根据功能需求将不同模式运用于不同地点,可营造出山地布依族村落特色的植物景观。  相似文献   

8.
以解决岩石园"如何设计""为何设计"的问题入手,通过分析国内外知名岩石园,从而得到当前岩石园规划设计依据的类型,确定以高山生境特征作为设计依据。但高山生境在城市中无法完全复制,因此仅以模仿其景观风貌特点作为设计依据。以中国高山生境为例,通过对生长的高山植被景观风貌进行提炼,得到高山植被外观风貌构建模式图;结合外观风貌特点,提取高山植被景观元素特点和设计要点,通过植物种类替换,构建出岩石园基于高山生境特征的植物造景设计模式。  相似文献   

9.
赵阳 《城乡建设》2016,(1):76-78
本文以苏州乡村为例,分析了苏州乡村景观风貌的保存现状,以及苏州乡村景观风貌保护欲文化传承存在的问题,认为乡村景观的整合要立足与原真性、整体性、可读性以及可持续性的原则上进行,笔者从保护和发展的视角选择了苏州乡村景观风貌保护和文化传承的三种模式,目的是根据苏州不同乡村的景观独特性,寻找到适应的保护和传承模式,更有针对性.最后对整体提出了苏州乡村风貌保护的策略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中国乡村建设历经改革开放后的快速城镇化阶段,其建设重点从乡村基础建设转向探索“美丽乡村”的建设模式.这与二战后西方乡村发展与转型过程极为相似,只是各发展阶段滞后于西方国家.因此,西方乡村景观风貌的研究成果对正面临转型的中国乡村研究有很强的参考价值.以ScienceDirect为主要数据源,将乡村景观风貌分为人工景观风貌、自然景观风貌和人文景观风貌,梳理其研究发展脉络,并提炼不同阶段的研究重点、研究方法及趋势特征.对比西方乡村景观风貌的发展经验和中国乡村的现状,中国乡村景观风貌建设应构建乡村景观空间数据库,为量化研究提供数据支持;发展绿色基础设施建设,设立乡村景观风貌的发展底线;促进跨学科合作,推动乡村景观风貌的交互性研究;完善公众参与机制,提升乡村景观风貌的人本性.  相似文献   

11.
乡村是人居环境重要的组成部分,乡村景观是兼具多重价值的复合景观系统。“美丽乡村”与“乡村振兴”政策的推动与实施,对乡村景观的研究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数据库和中国知网(CNKI)为数据源,基于CiteSpace文献计量分析软件对2000—2020年国内外乡村景观研究热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国外乡村景观研究热点主要包括乡村景观生态系统服务、乡村景观评价、乡村景观管理与保护、乡村景观多样性,国内研究热点主要包括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乡村景观政策、乡村旅游景观、乡村景观评价与保护。分析国内外乡村景观的研究背景及驱动因素,对比两者在研究视角、理论与方法3个方面的差异,为探究乡村景观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提供了基础,提出国内的乡村景观研究未来应持续关注乡村景观多种功能和价值,健全评价与保护机制,完善理论与方法框架。  相似文献   

12.
宋云辉  陈一 《风景园林》2022,29(3):37-42
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生态文明体系的构建需要以更具地域特色、更高建设水平的乡村景观为基础.选取成都市82个乡村振兴省级示范村,系统分析了成都市乡村景观的营建手法与空间结构特征.首次提出农旅综合休闲模式、花卉园林观光模式、生态风景度假模式、人文民俗保护模式与特色产业体验模式5种乡村景观营建模式,总结出组团式、平行式、围合式...  相似文献   

13.
穆海婷  苏同向 《园林》2021,(2):73-79
为了促进我国乡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对以农业为主导的乡村生产性景观进行合理有效的评价,是乡村景观设计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基于AVC理论,从吸引力(Attraction)、生命力(Vitality)、承载力(Capacity)3方面,以层次分析法及专家咨询法选取了8个评价因素层、28个指标层,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综合评价模型,对南京桦墅村生产性景观进行评价。研究得出,桦墅村生产性景观综合分值为6.457,处于良好的发展阶段。其中承载力(6.401)>吸引力(5.829)>生命力(5.744),社会经济成为桦墅村生产性景观发展的限制因素。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生产性景观在生活空间的设施化、传统产业的景观化、生态空间的经济化等相关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4.
舒蓓  赵宏波 《园林》2020,(3):76-81
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是全国乡村建设的典范,其中乡村生产空间由于组成要素和生产形式的多样性而丰富多彩,又因与农业文化的结合更显特色。为探究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生产性景观现状和发展特点,本文将生产性景观分为种植、果林、牧业、渔业四个类型,通过对浙江省24个具有代表性的生产性景观案例调查,分析其景观发展模式、景观形式以及空间布局特点,最后提出乡村生产性景观应以功能发展促进产业转型,以景观形式表达地域文化,科学发展乡村生产性景观空间布局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5.
新农村建设有必要从农村生态景观、历史景观、文化景观进行特色保护,保护策略可体现在生态维系、历史保护、文化传承三个方面。提出原汁原味原生态体系的维护和历史遗迹的利用性保护策略,以期实现新农村景观特色保护的创新设计。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9,(5)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the new era, more and more industries have entered the digital era, and parameterization has been widely applied in many industries.However, there is little systematic research on parameterization and plant landscape design.Based on the application of parametric design in various industries,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obtains enlightenment, puts forward the idea of parametric design of plant landscapes, constructs the 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ametric design and plant landscape design, organizes the design process, and conceives the operation mode and the theoretical model.This study preliminary explores the combination model of parameterization and plant landscape design, popularizes the feasibility and promotes the industry to gain more understanding and research on parametric design of plant landscapes.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parametric design is not to pursue design automation, but to take it as an auxiliary tool for plant landscape design, as a way of inspection and review,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and scientificity of plant landscape design, and to promote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相似文献   

17.
苏同向  杨华  王浩 《中国园林》2022,38(6):6-12
日常生活世界的失落使景观设计脱离于现象本身,社会变迁发展的急剧使景观重心偏离于人的心灵感知。乡村植物景观作为现代乡村景观中不甚突出的景观要素,为迎合来自城市的需求而多被设计为人造痕迹明显的景观,在这种“流行”设计下的乡村景观呈现城市化加重的趋势,逐渐丧失本原特征。现象还原法的显现为寻回乡村景观和植物景观的本源特征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运用该方法对乡村植物景观进行分析,从基础的知觉意向进入纯粹理论的范畴意向,最终用现象学的态度取代自然态度进入现象学沉思,对乡村植物景观及所处世界的一切事物进行全部反思,揭示乡村植物景观的存在性和本质特征,为其未来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论植物景观规划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丹丹  李雄 《中国园林》2012,28(4):29-32
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多样、植物种类丰富。在自然界中,植物以稳定的群落存在,由于气候条件及地理条件的不同而呈现出多样化的植物群落外貌。在进行植物景观规划与设计之前应该充分调查、熟悉并掌握项目所在区域的植被类型、植物种类、特点和自然群落的构成,这是进行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基础。以"师法自然"作为前提,将科学性、文化性、艺术性、实用性四者统一作为原则,来衡量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的优劣,力求实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  相似文献   

19.
林州市第二污水处理厂结合厂址处的自然地势落差和景观要求,采用全地下和半地下相结合的“窑洞式”建设方案,实现了土地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建设目标,同时还能够降低检修层的消防要求,实现箱体部分区域的自然进风,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可为其他类似项目提供借鉴。污水处理采用“改良型A^2/O+高效沉淀池+纤维转盘滤池+紫外线消毒”工艺,所有污水和污泥处理建(构)筑物集成布置在一个地下两层的箱体内,实现集约化布局。箱体采用超长结构无缝设计,内部设有除臭系统、通风系统、消防和疏散系统、供电和照明系统、监控系统等配套设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