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1 毫秒
1.
以佛山西地下空间开发项目地铁车站为例,将BIM技术应用到本项目管线综合设计中,利用Revit软件完成各专业系统建模,利用Navisworks软件分析各个专业之间的碰撞冲突并生成碰撞冲突报告,通过管线综合调整优化模型,提高设计质量;还对综合支吊架在BIM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地铁车站机电设备管线设计及施工中,应注重管线综合布置技术并合理的使用管道综合支吊架。  相似文献   

2.
为促进建筑设计行业向集约、高效、精确的方向发展,国家大力推进BIM技术的应用。复杂、精细、非标准化的模型不断涌现,传统结构分析软件中的建模方式已无法满足广大用户的需求。为此,提出利用Revit软件建模及其3D可视化与ANSYS软件强大的结构分析功能相结合,二次开发Revit软件,以实现两种软件的优势互补。通过C#语言编写Revit API开发程序,将Revit模型数据信息导入到ANSYS,并使用ANSYS软件进行结构分析得出模型节点数据信息回传Revit,最终实现建筑模型的BIM平台化,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3.
《现代电子技术》2016,(1):113-117
现阶段,传统的二维设计已经不能满足建筑领域的实际需求,在处理建筑设计方面的问题时显得举步维艰。全新设计的三维仿真软件正是基于此背景被开发出来,通过该软件能够为所有专业构建协同设计的技术平台,以此让建筑系统获得理想的技术支撑,使其在创建BIM模型时更为科学高效。详细阐述了关于现代BIM技术在建筑结构设计的应用,并系统地探索分析如下三个层面的内容:深入理解BIM理论和技术;介绍基于BIM技术的建模软件;以某综合楼建筑为研究对象,采用Revit软件构建出建筑主体的BIM模型。  相似文献   

4.
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二维设计已经不能较好的满足建筑设计的需求,而全新三维仿真软件能够为建筑设计模型提供理想的技术支撑,通过构建专业技术平台,能够使BIM模型的设计更高效.本文首先对BIM技术的含义、特点以及具有代表性的Revit技术进行了简要阐述,然后具体探究了基于BIM技术建筑设计模型的设计与应用.希望本文对建筑设计模型设计与应用的研究,能够对建筑设计模型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5.
阐述成果导向教育OBE的特点,探讨基于OBE理念的课程体系教学实践,包括课程体系教学改革思路、教学案例实践中的课程设置,Revit建筑软件应用、建筑安装工程预算、造价软件应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Navisworks软件应用、Revit机电软件应用、BIM5D软件应用。  相似文献   

6.
文章主要基于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模式,论述“建筑设备工程BIM技术应用”课程的特色教材开发和应用。以BIM技术为切入点,阐述“建筑设备工程BIM技术应用”课程特色。研究过程中,以课堂实践方法为基础,分别从设备识图、专业理论、施工技术、计量计价等方面阐述特色教材的应用,并从管道的碰撞检查、协同设计等层面对其应用效果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7.
《信息通信》2021,(1):119-121
ANSYS是一款功能强大的有限元分析软件。有限元分析是以模型为基础,ANSYS并不专注于模型建立,在智能化建模方面Revit是一款很常用的软件。对于建立一个模型并进行有限元分析,目前市面上没有很好的应用,而且这两个软件也没有很好的接口方式。文章提出一种解决方案,提取Revit模型几何信息,属性信息生成ANSYS ACT应用,该应用由Python和XML语言组成,结合ANSYS前处理,有限元分析,后处理。文章最后通过一个地下室的例子验证其可行性,自动化和效率。  相似文献   

8.
何海荣 《数字化用户》2020,(19):0043-0045
BIM 技术是集优化性、模拟性、协调性以及可视化为一体的信息化技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建筑行业也在往自动化以及智能化方向发展,在建筑行业施工、设计以及管理中应用 BIM 技术较为广泛。通过虚拟化仿真模拟、三维碰撞检查、模型渲染与协调等,来研究 BIM 技术在建筑运营管理、设计以及施工中的相关作用,以此来对建筑工程的精细化、协调性以及多维管理进行实现,从而打造绿色智能建筑工程。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设计族文件的累积,设计企业搭建自身的族库管理系统对族文件进行集中存储和统一管理,方便设计师在生产过程中快速的储存、共享和调用,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设计院生产流程研究了族库管理系统搭建的思路和框架,介绍了在中小型设计企业中的实施侧重点和实施阶段策划。族是Revit模型的基本组成单元,是同类建筑构件的集合。族库是由族文件构成的数据库,是企业的BIM资源池,能够更加精确的支撑起BIM应用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0.
1月27日,上海BIM技术创新联盟筹备大会暨第一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召开.会上,市经信委副主任邵志清、市住建委总工刘千伟等主管部门领导出席会议并讲话.上海BIM技术创新联盟是在市经信委和市住建委指导下,为进一步加强上海BIM技术研发,满足建设领域BIM技术应用和信息安全需要,推进BIM技术全生命周期应用,由隧道股份、建工集团、现代集团、延华智能、鲁班软件、广联达、上海软协、上海交大、上海大学等50余家单位共同发起成立的.  相似文献   

11.
Revit MEP是以三维数字模型技术为基础的一种智能设计和制图工具,其采用整体设计理念,将暖通设计、电气系统与建筑模型关联起来,为设计者提供更好的决策参考和建筑性能分析,因此,本文将以Revit MEP技术优势为研究基点,从暖通信息模型构建、碰撞检测及控制管理等方面分析其在暖通设计中的运用,并详细阐述了其注意事项,进而为建筑工程师提供更好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2.
BIM是建筑领域的重大技术革命,给建筑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目前已在民用建筑项目领域有所使用,本文在介绍BIM含义、核心理念和应用价值的基础上,对煤矿项目应用BIM进行了需求分析,并在此基础对煤矿项目应用B1M前景进行展望,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 ADS-B 技术及其在运输航空监视管理系统、通用航空监视管理系统、无人机监视管理系统和避撞系统中应用情况。分析了构建通用航空避撞系统的必要性和构建基于 ADS-B 的通用航空避撞系统的可行性及其优势;研究表明基于 ADS-B 技术的通用航空避撞系统是非常符合我国通用航空特点和需求,在性能上较 TCAS 会有更多优势,除了用于通用航空飞机自身相互避撞外,还可实现通用航空飞机与无人机、运输航空飞机以及地面建筑物和障碍物的避撞。基于 ADS-B 技术对通用航空避撞系统总体构建,包括硬件部分、软件部分、数据部分和通用航空避撞系统规划。  相似文献   

14.
水运交通的发展和桥梁的增多,导致越来越多的船桥相撞事故发生。针对现有的船舶交通管理系统及被动防船撞装置在内河通航桥梁防船撞上的局限性,提出了桥梁防船撞主动预警系统方案。该系统基于红外和可见光成像探测的互补性,利用红外/可见光/激光复合探测及多源信息融合开展桥梁防船撞主动预警。设计了系统的总体方案及相应的硬、软件方案,并开展了初步的实验研究和性能分析。系统最终可以实现全天候、全天时、全自动、稳定可靠地对有撞桥趋势的船舶提前进行声光告警,有效减少船撞桥事故发生,保护桥梁和船舶的安全。  相似文献   

15.
多重网格技术与波恩迭代法 相结合的反演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延文  聂在平 《电子学报》2003,31(2):171-174
本文将多重网格技术与波恩迭代法(BIM)相结合,利用时域散射数据对二维无耗非均匀介质剖面进行了反演.在反演迭代过程中,待反演目标区域的离散网格由粗逐渐变细.由于在反演的初期,目标区域离散网格较粗,离散反演积分方程所得到的矩阵方程的维数较小、条件数较低,使得该方法具有稳定性好、更容易收敛到真解的特点.通过反演实例表明,该方法极大地降低了反演过程的计算量,与传统的BIM方法相比能更精确地反演高对比度的散射目标.更为重要的是本文方法简单可行、可以与其它任何反演方法相结合.  相似文献   

16.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ling (BIM) and its enabling technologies has attracted extensive attention in the field of architecture, engineering and construction (AEC). By combining BIM models with the real world, the potential of BIM can be further exploited with the help of augmented reality (AR) technology. However, a BIM model usually involves a huge amount of data. Considering the limited computing capability of current mobile devices, these applications therefore suffer from significant performance problems, especially model loading and rendering problems. To this end, an AR-based multi-user BIM collaboration system, which can realise the on-demand dynamical loading of the BIM model by using the block-wise loading strategy of model transformation, thus solving the problem of model loading delay, was proposed. In addition, dynamic rendering technology is adopted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rendering lag.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alisation of virtual-reality fusion and interaction for the BIM model and remote multi-user collaboration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work efficiency and intelligence in the engineering field.  相似文献   

17.
With its fast convergence, the distorted Born iterative method (DBIM)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low-frequencg inverse scattering analysis, however its inherent drawback, sensitive-to-noise disturbance, may greatly limit its practical applications. In this paper, the numerical analysis is made to compare the DBIM and the Born iterative method (BIM). Then a hybrid BIM is presented. In this method, the DBIM is employed to speed the solution convergence in the initial several iterations and the BIM is used to improve the solution stability in the later iterations. The switch condition is also given.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method is valid for the inverse scattering solution  相似文献   

18.
The distorted Born iterative method (DBIM) is used to solve two-dimensional inverse scattering problems, thereby providing another general method to solve the two-dimensional imaging problem when the Born and the Rytov approximations break down. Numerical simulations are performed using the DBIM and the method proposed previously by the authors (Int. J. Imaging Syst. Technol., vol.1, no.1, p.100-8, 1989) called the Born iterative method (BIM) for several cases in which the conditions for the first-order Born approximation are not satisf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each method has its advantages; the DBIM shows faster convergence rate compared to the BIM, while the BIM is more robust to noise contamination compared to the DBI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