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针对"动中通"的波束稳定问题,从原理上说明了两轴稳定不能实现卫星通信要求,其不足是天线波束在视线稳定的同时存在波束的滚动,必须增加极化轴稳定.对于低轮廓动中通平板天线.不能使用传统的旋转馈源变极化方法,为此提出了建立虚拟极化轴作为第三轴的概念,并利用电子变极化网络实现相位加权设计了虚拟极化轴,满足了低轮廓动中通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动中通"天线极化轴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克服动中通两轴稳定造成的极化失配问题,在对卫星天线波束特性和波束稳定实质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动中通"卫星天线极化轴稳定的通用性模型。基于此模型对天线极化轴稳定性进行了仿真,定量地证明了极化轴稳定的必要性。最后根据所推模型给出了两种极化稳定方案。  相似文献   

3.
张峰干  郑浩  金伟  潘蕾 《微波学报》2017,33(3):48-51
交叉极化比是平板天线卫星动中通系统设计和加工的产物,它是衡量系统性能的一项重要参数。针对交叉极化比导致的极化误差,重点研究了交叉极化比对平板天线卫星动中通信号发射和接收系统的影响。通过理论推导和实际测试,结果表明不合理的交叉极化比会导致较大的极化误差,降低发射系统的发射效率,减小接收系统信噪比,导致系统性能恶化。为减小交叉极化的影响,建议等效口径0.6 m的平板天线卫星动中通的交叉极化比指标不小于30 dB。  相似文献   

4.
一种新型极化抗干扰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万幸 《电子学报》2009,37(3):454-458
 传统雷达采用单极化形式,没有利用目标和干扰的极化域特征,文章在分析了常规极化抗干扰原理和性能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型的交叉极化抗干扰天线阵列,分析了该种天线的极化抗干扰性能,仿真和实验数据表明,交叉极化天线阵列不仅具有较好的极化抗干扰性能,同时降低了整套雷达的设备量,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以天线的空域指向为变化因素来分析研究相控阵天线的空域极化特性,推导了偶极子线性阵列在空域波束电扫时的极化特性.采用三维电磁仿真平台(XFDTD)设计了具有625个单元的平面矩形相控阵天线,计算了天线远场的主极化和交叉极化分量,进而利用空域极化描述子得到了不同波束指向下典型相控阵天线极化特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相控阵天...  相似文献   

6.
在低剖面动中通天线系统中,辐射器多为平板阵列或柱形抛物面的形式,由于天线高度限制,无法通过旋转天线面板的方式进行极化跟踪,需要独立的极化跟踪调整机构,针对此提出了一种新型机械调整式极化跟踪器,具有结构紧凑和可靠性高的特点。通过电机驱动波导关节及OMT实现上行极化调整。基于极化波合成的工作原理,提出了系统设计方案,并描述了核心器件的设计方法。给出仿真与实测结果,且二者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7.
双极化相控阵天线的极化特性及其对目标极化散射矩阵测量的影响,将决定相控阵体制雷达获取目标极化信息的精度和能力,是相控阵雷达极化技术的基础。以正交偶极子为阵元模型,分析了双极化阵列天线的空域极化特性及其对雷达目标极化散射矩阵测量的影响。由于两阵元辐射电场在偏离视轴方向的非正交性,不可避免地会引起两天线交叉极化之间的相互干扰。根据传统交叉极化评价指标的定义,分析了正交偶极子天线的交叉极化特性,并从目标极化特性测量性能的角度,定义了双极化雷达系统的交叉极化隔离度,将其表示为极化测量系数矩阵条件数的形式,以衡量全极化相控阵雷达天线的交叉极化特性。  相似文献   

8.
单脉冲定向技术是目前最准确的电子定向技术之一, 被广泛应用于微波毫米波跟踪、监视、通信、测量、天文观测等系统.为了保护雷达天线免受环境的影响, 许多单脉冲天线都采用天线罩, 这会对单脉冲天线方向图的极化结构产生影响, 另外, 有意的电子欺骗干扰如交叉极化干扰会对定向性能产生较大影响.文章以雷达导引头普遍采用的X波段抛物反射面幅度比较单脉冲天线为对象, 分析了抛物面结构、初级馈源特性、天线罩引起交叉极化分量的机理, 建立了典型物理参数下的计算模型, 在Ludwig第三定义下对加入天线罩前后单脉冲天线交叉极化特性进行仿真, 综合考虑了天线几何形状、偏置结构、天线扫描等因素对极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多种因素会引起单脉冲天线显著的去极化效应, 复杂的方向图极化结构使得单脉冲雷达导引头的定向精度敏感于电波极化方式, 这为进一步开展交叉极化对抗单脉冲跟踪技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移动载体上的卫星通信天线由于载体姿态变化、雨衰、多径效应等环境因素引起的极化失配通常会导致通信质量差,严重时甚至无法通信等问题。针对该问题,文中通过对极化域的分析与研究,提出了一种电调极化技术,实现了天线的极化校准。该技术通过控制一对正交线极化波的幅度、相位,可实时进行极化调整,使接收天线的极化状态与发射天线的极化状态相匹配,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接收发射电磁波的功率,保证通信质量。经测试,采用该技术校准之后的Ku频段0.6 m动中通天线的交叉极化隔离度可达30 d B以上,可满足卫星通信要求。  相似文献   

10.
李棉全  施龙飞 《雷达学报》2016,5(2):200-207
全极化相控阵雷达天线的极化特性随着波束扫描角度的变化而改变,将给目标极化散射矩阵测量带来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天线的极化基定义在垂直电磁波传播方向的横截面内,使不同波束指向角度下的雷达观测极化基各不相同,从而导致不同波束指向下对固定姿态目标观测得到的极化散射矩阵不同;另一方面,天线的交叉极化会随着波束扫描角度增大而增大,导致相控阵雷达观测的目标极化散射矩阵元素之间会相互串扰。该文重点分析上述两个方面对目标观测极化散射矩阵的影响,以建立更精确的观测方程,为相控阵雷达极化精密测量提供数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提高雷达性能,特别是提高雷达抗干扰能力,文章以Sinclair矩阵为基础,推导出一种极化散射矩阵的算法,并验证了该算法对于变极化技术在雷达抗干扰方面的应用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文章给出了散射矩阵在变极化系统抗干扰方面的一点应用,为以后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基于波长扫描调制法测量保偏光纤的偏振特性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分析了保偏光纤偏振特性及其拍长和偏振消光比的基本测量原理,并根据单模保偏光纤基模的2个正交偏振模分量HEx11与HEy11间的相位差与波长的关系,推导出偏振拍长的测量关系式,提出了测量保偏光纤偏振特性的波长扫描调制法.采用此方法对熊猫型保偏光纤(YOFC-3367WY)的偏振特性进行了验证性实验研究.拍长和偏振消光比的测量结果表明,在该保偏光纤工作波长处试验结果与理论分析相当一致,说明该方法具有简单易行、测量精度高的优点.  相似文献   

13.
雷达变极化技术是当前极化雷达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而极化轨道在变极化技术中是个重要的概念,很多相关的应用研究也多以此概念为前提。针对目前圆型极化轨道概念的误区,从严格的数理推导出发,定义了γ、极化轨道,给出了更完善的极化轨道概念,扩充了其物理内涵,并指出了极化轨道约束的变极化器实现途径,为后续的目标局部最优极化、极化信号的优化接收以及目标散射能量最优化等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4.
极化轨道约束下的最优极化(一)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本文针对极化测量过程中干扰和噪声对接收效果的影响,提出一种极化轨道约束下的变极化接收方法,以改卷接收系统的SINR(信号干扰噪声比)。在极化轨道约束下的SINR最大化问题是一个寻求局部最优的问题,本文在任意的信号与干扰极化条件下,解决了任意给定的极化轨道上SINR的最大化问题,并对极化轨迈上最优极化与其他两种最优极化得到的SINR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5.
胶原质丰富而且结构排列整齐的生物组织受光照射时会显示双折射的特性。通过精确地控制入射光和反射光的偏振状态,偏振光学相干层析技术能够显示出组织的双折射性。我们利用斯托克斯参数和琼斯矢量,着重讨论点光源照射样品后其背景反射光的偏振特性,从而导出组织的偏振特性。  相似文献   

16.
讨论了极化合成孔径雷达(SAR)系统的极化误差,从分类精度误差的角度分析了极化误差对以基于Wishart分布的最大似然法为分类器的图像分类的影响,并给出计算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出于不影响图像分类的考虑,极化通道幅度失衡应限制在[-3 dB,3 dB]范围内,极化通道的相位失衡应控制在[-13°,13°],极化转换开关的极化隔离度应高于35 dB,天线的极化隔离度应高于30 dB。  相似文献   

17.
对一部待测、待评估的天线,其交叉极化特性实际上是依赖于极化基的,极化基匹配或失配情况下,得到的交叉极化性能评估结果也不一样.文中首先建立了天线极化特性测最模型,推导了交叉极化测量校准约束模型,给出了该约束下的最佳收发极化基.并针对实际的雷达天线进行了外场测量实验,实测处理结果验证了上述结论.利用约束模型可对实测的极化方向图实现有效的校准.  相似文献   

18.
在有效采用极化状态基础上,采用极化对消技术使接收天线与之极化正交,可以使雷达工作在相对于干扰失配状态,从而达到反干扰目的。基于遗传算法,给出了在雷达工作频带内存在多个不同频、非相干干扰源时,接收天线最佳极化选择方法。针对典型算例,与穷举法、拉格朗日乘子求解比较,在达到相同的求解精度前提下,遗传算法用时较少,操作简单,大大节省了计算资源。  相似文献   

19.
An overview of current measurement techniques on conventional and polarization maintaining single-mode fibers is presented. The various methods are discussed and classified with respect to the relevant polarization parameters. Applicability ranges and resolution are pointed out for different types of fibers  相似文献   

20.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allowed range of variation of polarization controller wave‐plates angles and the respective polarization scattering properties is investigated. It is demonstrated that a nearly uniform polarization scattering over the Poincaré sphere is obtained using a concatenation of three polarization controllers with angles randomly changed between ‐π/4 and π/4. It is also shown that an improvement of the scattering properties is obtained if the configuration angles are allowed to change between ‐π/2 and π/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