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 毫秒
1.
本实验应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大鼠非妊娠期子宫粘膜的分泌方式进行了观察。实验结果表明,大鼠子宫粘膜在动情期时出现明显的分泌活动,其分泌方式可分为顶浆分泌,微顶浆分泌和胞吐分泌三种。我们将分泌过程分为静止期、分泌前期、分泌期和分泌后期四个阶段。静止期时,细胞表面有大量密集的微绒毛,细胞内与分泌活动有关的细胞器如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等不发达。处于分泌前期的细胞,有的顶部膨隆,形成面积较大的隆起或短突;其表面不平,微绒毛稀少且短,愈向四周微绒毛愈多愈长。有的隆起呈花瓣状,表面有许多微褶。在被剖开的圆顶状隆起下方可见大量的球形分泌颗粒(图1)。至分泌期时,细胞表面已形成大小不  相似文献   

2.
用扫描电镜对经切片证实的25例慢性浅表性胃炎、12例萎缩性胃炎和5例正常胃粘膜进行观察,着重研究其基本形态特征,并作对比和分析鉴别。结果:正常胃体部胃小凹开口呈圆形或卵圆形,幽门部者有三角形、不规则形或沟形:胃小凹周围隆起如堤防状。表面上皮细胞为多边形,排列呈砌石状(图1)。上皮细胞腔面有许多短棒状微绒毛和少数半球形丘状隆起,散在三五成群细胞腔面膜灶性糜烂。慢性浅表性胃炎时,胃小凹开口不同程度变形,大小不等,(图2),表面上皮细胞有些大小不等,多见成片上皮细胞腔面膜糜烂,细胞表面小丘状隆起及各种突起增多(图3)。萎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5mM HMBA(环六亚甲基双乙酰胺)诱导处理人胃腺癌MGc80—3细胞系后,细胞骨架及表面形态结构的变化。扫描电镜观察显示,MGc80—3细胞多呈球型,细胞表面有丰富的微绒毛,边缘有大量的丝状和片状伪足(图1)。经HMBA诱导后,细胞表面变化显著,主要表现在细胞表面微绒毛和边缘伪足的大量减少甚至消失,出现一些突起或皱痕状结构。细胞的形态普遍趋于扁平铺展状,呈现出与人正常胃粘膜原代培养细胞相似的表面形态结构(图2)。细胞骨架整装电镜观察显示,MGc80-3细胞骨架结构松散,分布不均,纤维间常有断开和分叉现象(图3)。经诱导后细胞骨架纤维伸长,纤维结构致密、分布均匀,纤维间联接紧密,并有较多的纤维束状结构(图4),与对照组细胞有着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前大肠癌是我国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流行病预测到2000年男性肠癌将占全身恶性肿瘤第一位,女性肠癌将仅次于乳癌占第二位。因此,现在研究肠癌是重要的。本文取材于光镜诊断为大肠腺癌的标本十例。取癌组织及正常粘膜做电镜检查。见正常大肠粘膜表面为单层吸收细胞及杯状细胞,细胞排列整齐,有极性(图1)。大肠腺癌细胞大小形态各异,排列紊乱,核大,异形,极性丧失。癌细胞有暗、亮两型(图2),暗型癌细胞表面有微绒毛,而亮型则微绒毛缺如,有粘液分泌。癌细胞间多为平滑连接,桥粒丰富,常见桥粒分离现象(图3)。暗型癌细胞间有相嵌连接,但指状突起稀少而简单,  相似文献   

5.
对杯状细胞分泌方式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应用扫描电镜对家兔气管、支气管、十二指肠、回肠与胆囊上皮内杯状细胞的分泌方式和过程进行了观察。发现在休止期杯状细胞表面低于其相邻的上皮细胞,顶部有长而密集的微绒毛。以后随分泌颗粒的形成和增多,逐渐向细胞顶端转移、集聚并压挤细胞顶部的细胞膜,使之逐渐向外膨出,微绒毛亦相继变短、变粗、数目减少终于消失。在细胞表面的细胞膜上出现小孔。然后胞膜局部下陷,小孔增多,状如筛孔,最后细胞表面变平。根据上述现象推断杯状细胞是以胞吐方式进行分泌,其表面微绒毛起到膜储备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质体是植物细胞中特有的一种细胞器。原质体、白色体、叶绿体和有色体之间的发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变形质体是一类不规则形状的原质体,多呈哑铃形、马蹄形或杯状。前人曾在许多植物的多种组织中看到过变形质体。但是关于变形质体的作用和进一步发育趋势目前尚无一致的看法。本文采用常规透射电镜技术观察了大豆子叶细胞中变形质体的形成和发育途径。结果和讨论:开花后19天的大豆子叶细胞中有许多原质体。其中部分原质体呈圆球形(图1)。部分原质体呈哑铃形(图2)、马蹄形(图3)和环形。从三维空间进行分析,马蹄形质体是杯状质体的一个  相似文献   

7.
恶性实体肿瘤的转移是对患者生命的最大威胁。根据肿瘤细胞异质性的理论,将人肺区细胞癌细胞系(PLA-801)克隆化后建立了两株分别具有高低转移能力的克隆化细胞株(PLA-801D和PLA-801C),成为研究转移机理的良好模型。层粘连蛋白是细胞外间质的重要成份之一,具有影响细胞的粘附,移动和修复等功能,被称为附着因子,在恶性肿瘤的侵袭和转移中起重要作用。我们对这两克隆化株瘤细胞的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并利用免疫胶体金技术对层粘连蛋白在瘤细胞上的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转移性的PLA-801D株瘤细胞表面有较为丰富的微绒毛,细而且长,在瘤细胞之闻未见到明确的细胞问连接结构[图1]。相反,在低转移性的PLA-801C株瘤细胞中,细胞表面较光滑,微绒毛  相似文献   

8.
有关人体内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体表微细结构的研究尚无报道。我们的观察结果表明:原头蚴大多为内陷型,其体表结构较简单,未见微绒毛,仅遍布微小皮孔;顶端可见盘状凹陷孔,边缘形成条状膜性皱襞,为原头蚴头部凹入所致。原头蚴后端亦微陷,中央常见蒂部外突,表面质膜呈不规则条索状,末端含多个排泄孔。少数原头蚴呈外翻型,从外形观体表可分为四部分,各部间质膜内陷,形成明显区界,各部体表均覆以众多微绒毛(图2)。其前部为顶突,两排头沟成伞形围绕顶突,顶突中央为球形突出的细胞质膜;中部体表具背、腹、左右侧四个吸盘;后部体表呈带状环绕的质膜突起,两行突起间质膜明显凹陷呈沟隙状,较稀疏地分布有细小园柱状的微绒毛;部分原头蚴蒂部明显外突,其大小长短不一,形状与内陷型原头蚴蒂部相似,唯体表亦散在分布有细小园柱状突  相似文献   

9.
柠檬酸铝是一种较有前途的矽肺防治药物。以往应用生物化学的方法观察到,柠檬酸铝具有抗二氧化硅细胞毒的作用。本文通过扫描电镜观察豚鼠肺泡巨噬细胞表面,又从形态学上研究了柠檬酸铝对二氧化硅细胞毒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正常豚鼠肺泡巨噬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有丰富的不规则折迭和微绒毛突起的不均一表面,有的带有细长伪足;一定剂量的二氧化硅粉尘与巨噬细胞孵育30分钟后,可观察到细胞正在吞噬粉尘,此时细胞表面已有改变,微绒毛消失,折迭明显变浅,孵育3.5小时后,胞体缩小,表面结构消失,呈岩石样外观,有些细胞  相似文献   

10.
细胞连接在维持机体的正常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胃上皮细胞排列紧密,连接装置特别典型丰富,因此是研究紧密连接结构的较好材料。本文初报了黑斑蛙胃上皮细胞紧密连接的形态结构。黑斑蛙采自成都平原。按常规方法取样及冰冻蚀刻操作。用日本电子光学公司的EE-FEB·D冰冻蚀刻装置,在1×10~(-6)托—130℃“切”断样品,蚀刻1分钟后,喷镀铂碳制成复型膜供电镜观察。黑斑蛙胃上皮细胞的紧密连接分布在微绒毛基部,上皮细胞顶端的边缘。紧密连接的索条构成带状网纹。近腔体一侧带的边缘不够整齐。在紧密连接区,有的索条成近似平行线状排列(图1),有的区域,索条形成波纹状,有的区域索条出现纵向或斜向分布形成一些近似棱形或不规则的网纹,这些网纹排列密集(图2)。单个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呼吸道合胞病毒(RSV)M2-1基因致癌的超微形态学依据。方法:应用超薄切片电镜技术时比观察RSV M2-1基因转染前后人肺腺癌细胞(PAa)的超微结构改变。结果:转染后肺腺癌细胞(PAa/M2-1)呈现低分化超微结构特征:细胞膜表面微绒毛减少或缺如;细胞核明显增大,核浆比例增大,多见畸形核和双核,并可见巨大或多个核仁。核膜不规则,呈锯齿状或佛手状,核质富含常染色质。癌细胞胞浆少,以游离核糖体为主,其他细胞器稀少。偶见癌细胞凋亡。未转染肺腺癌细胞(PAa)呈现高分化超微结构特征:细胞表面有许多微绒毛;胞浆内有较多发育完好的细胞器。结论:RSVM2-1基因的转染和表达可诱导和促进PAa细胞去分化,其变化的分子机理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恶性黑素瘤是一种恶性度极高的黑素细胞的恶性肿瘤。若早期切除治疗,五年存活率可达50%。该肿瘤可发自正常皮肤或内脏,多由色素性皮肤病黑痣恶性增生形成。在临床上多见于中老年人,初起在正常皮肤上出现黑色斑或原有黑痣,短期增生较快形成隆起或斑块,色素加深,周围出现炎性反应,继而由结节发展成菜花状。本文观察了五例恶性黑素瘤病人的皮肤黑痣结节,现将超微病变总结如下:瘤细胞形态多样,低倍为上皮样和梭形细胞,其中有亮细胞和暗细胞(图1)。细胞核大,常染色质丰富,异染色质少而聚集成块,核膜多处内陷,有的呈分叶核,有的呈畸形核(图3),常见到核分裂,核内多有管状包涵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人卵巢粘液性肿瘤上皮细胞的超微结构特征,试图从形态学角度再确认其起源。取人卵巢粘液性肿瘤组织6例及育龄妇女正常宫颈内膜组织3例。按常规透射电镜标本制作方法处理,并用Philips Tecnai10型电镜观察。卵巢粘液性肿瘤上皮为柱状上皮,多数细胞上核区的粘液分泌颗粒丰富。细胞游离面部分微绒毛的微丝形成中心根并深入胞质。上皮表面及微绒毛间可见糖萼,偶见纤毛细胞。少数细胞的形态则类似宫颈管的粘液细胞。结论:虽然卵巢粘液性肿瘤细胞的杯状细胞及微绒毛的中心根与肠上皮细胞的相似,但由于胃、肠上皮并无纤毛细胞,卵巢粘液性肿瘤纤毛细胞及类似宫颈管粘液细胞的出现,提示卵巢粘液性肿瘤是卵巢生发上皮向Miiller氏管化生后,逐渐向胃、肠细胞分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DNA甲基化转移酶抑制剂5-氮杂-2′-脱氧胞苷(5-Aza-CdR)对人子宫内膜样癌JEC细胞(中分化)中p57kip2基因启动子区去甲基化干预,研究5-Aza-CdR对JEC细胞生长抑制及形态改变的影响。方法:Ⅰ.用亚硫酸氢盐测序PCR (BSP)法检测不同浓度5-Aza-CdR干预后JEC细胞中p57kip2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Ⅱ.将实验组分为12.5μmol·L-1组、12.5μmol·L-1组(48h换液时追加一次5-Aza-CdR),对照组不加任何浓度的5-Aza-CdR:(1)干预24 h、72 h,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细胞的生长情况。(2)干预72 h,电镜观察各组细胞的超微结构改变情况。结果:Ⅰ. JEC细胞中p57kip2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未加药组(0μmol·L-1)p57kip2基因启动子区呈高甲基化状态(88.1%),12.5μmol·L-1组总体甲基化率最低(76.2%)。Ⅱ. JEC细胞的生长情况及形态改变情况:(1)光镜:对照组JEC细胞呈多角形或不规则形,梁索状、巢团状、小巢状或散在分布,局部形成微腺泡样结构。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细胞密度逐渐增加,微腺泡样结构更加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干预24 h后,两实验组细胞密度均有所减少;干预72 h后,12.5μmol·L-1组细胞密度仅比对照组略有减少,12.5μmol·L-1组细胞密度比对照组明显稀少。(2)电镜:对照组JEC细胞呈不规则形,表面可见短小的微绒毛;胞质内可见线粒体、粗面内质网、分泌泡、脂滴和自噬溶酶体等结构;胞核不规则形,以常染色质为主,可见篮网状核仁,偶见核分裂像及凋亡的细胞。干预72 h后,两实验组细胞表面微绒毛均较对照组增多,胞质内分泌泡、自噬溶酶体增多,扩张的内质网腔内充满合成的蛋白质,未见线粒体肿胀,12.5μmol·L-1组比12.5μmol·L-1组的结构改变更明显。结论:5-Aza-CdR可下调人子宫内膜样癌JEC细胞中抑癌基因p57kip2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从而发挥其抑制JEC细胞生长与增殖的作用,还可使细胞向较好的分化方向转化;浓度为12.5μmol·L-1的5-Aza-CdR对JEC细胞不具备细胞毒性作用,追加用药比单纯一次用药对JEC细胞生长与增殖的抑制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5.
应用透射电镜观察6例毛细胞白血病(HCL)患者外周血、骨髓血和脾细胞悬液中毛细胞的超微结构特征。结果显示,毛细胞表面微绒毛较多,呈细长指状或环状,或为粗大细胞突起;胞质内细胞器丰富,偶见核糖体-板层复合体(RLC)。结果提示毛细胞表面的微绒毛是HCL超微病理诊断的重要依据,而RLC是HCL诊断和治疗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哺乳类红细胞成熟过程中自然排核现象的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探讨红细胞自然去核机理的形态学基础,本文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技术,观察了小鼠红细胞成熟过程中自然去核现象及相关的细微结构变化。贫血小鼠骨髓中晚幼缸细胞表面有微绒毛和皱襞,核异染色质聚集成异染色质块,胞质中细胞器退化,结构趋于简单。晚幼成红细胞经历一个特殊的排核过程,包括核偏位、出现细胞突起和伪足样结构,线粒体及其他细胞器团集于偏位核一方,胞核排出时表面带有一薄层胞质而并不完全裸露。伴随胞核排出的细胞表面最明显变化是微绒毛消失、小皱襞变成大皱襞。排核后的胞质体(网织红细胞)由不规则状逐渐演变为成熟红细胞的双凹盘状结构,排出的核表面先出现小孔或空洞,继而被巨噬细胞所吞噬。  相似文献   

17.
应用电镜观察小细胞恶性间皮瘤的超微结构特点,对5例福尔马林固定后、经光镜及免疫组化检查过的胸膜及腹膜肿瘤标本进行常规电镜标本制备及电镜观察。超微观察显示肿瘤细胞呈小圆形及小梭形。5例均见腺腔样结构、细长微绒毛、紧密连接及发育良好的桥粒。较长的微绒毛长度与直径之比为13:1。见不连续基板(2例)、胞质内张力丝(2例)及微丝(4例),2例同时见核旁分布的球形微丝小体。结论:细长微绒毛是包括低分化小细胞恶性问皮瘤在内的恶性间皮瘤的特征性超微结构。电镜观察对确定小细胞恶性问皮瘤的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有帮助。  相似文献   

18.
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番荔枝属九个番荔枝品种的叶表面角质、蜡质、表皮毛、气孔等微形态进行了观察比较.结果显示:它们之间的叶表面表皮毛、角质、蜡质和气孔等微形态均有较大的差异.秘鲁番荔枝、AP杂交番荔枝、无核番荔枝上下表面均具有单列丝状毛,气孔只分布于下表面;普通番荔枝、圆滑番荔枝、粗鳞番荔枝叶表面均无表皮毛;秘鲁番荔枝、AP杂交番荔枝、普通番荔枝、粗鳞番荔枝上下表皮角质呈不规则的岛状突起,而圆滑番荔枝、无核番荔枝表面角质较平,角质膜形状不甚清晰;以上所述番荔枝叶表面都覆盖有密厚的针晶状蜡被;除圆滑番荔枝的气孔有副卫细胞外,其它气孔只有保卫细胞而无副卫细胞;刺番荔枝、山刺番荔枝、牛心番荔枝的叶表皮毛为短棍棒状,其表皮角质细胞呈乳突状或波状突起;山刺番荔枝的棒状毛顶端钝圆,而刺番荔枝与牛心番荔枝的棒状毛顶端尖锐;刺番荔枝和山刺番荔枝只有下表皮才具有棒状毛,其气孔形状近似圆形,孔口略内陷于表皮层,牛心番荔枝表面角质呈不规则波状突起,气孔细长稍突.由于这些不同的叶表面微形态是长期受各物种原产地的气候、环境条件影响所形成的,因此研究番荔枝品种的叶表面微形态结构,对正确引种和推广番荔枝果树种植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用超薄切片及冷冻蚀该制样方法,对大蓑蛾C.Variegata中肠和棉铃虫H.Armigera中肠的超微形态结构研究中,发现两者的中肠微绒毛内含物和已报导的豚鼠,家兔胃内壁上皮细胞微绒毛内含有明显差异,现简述如下:大蓑蛾C.Varigata中肠冷冻蚀该观察能清楚地看到上皮层杯状细胞和柱状细胞的核、核孔、核膜、细胞膜及微绒毛。从核孔园柱状突出或边缘隆起四周有环形浅窝,核膜面微粒多少,可确定核膜的PF面和EF面以及细绒毛的PF面和EF面。在微绒毛的横断面,可看到排列整齐的线粒体(图略)。另外,棉铃虫H.Armigera中肠超薄切片观察,在杯状细胞和柱状细胞的纵切面和横切面同样看到大量排列整齐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间变性大细胞微绒毛淋巴瘤的超微结构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结合光镜、免疫组化及临床资料,对2例间变性大细胞微绒毛淋巴瘤进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光镜下,肿瘤呈窦性、巢团状浸润生长,瘤细胞排列紧密,体积大,核仁清楚。免疫组化显示瘤细胞CD30、EMA阳性。电镜下,瘤细胞表面有大量长短不一,粗细不等的微绒毛。胞质内有少量线粒体、核糖体、粗面内质网及高尔基复合体,1例偶见溶酶体样颗粒。核不规则,核仁明显,无细胞连接、基底膜及黑色素小体。结论:间变性大细胞微绒毛淋巴瘤的超微结构特征易与转移性低分化腺癌、恶性间皮瘤、黑色素瘤及毛细胞白血病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