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正>2008年11月11日,日本经产省、文部科学省、国土交通省和环境省四部门联合发布《为扩大导入太阳光发电的行动计划》。该行动计划是为落实日本政府2008年7月制定的《建设低碳社会行动计划》中提出的到2020年将太阳能发电提高到10倍、到2030年提高到40倍的目标而制定的。  相似文献   

2.
2005年11月24日至25日,第三届欧盟部长级电子政务会议在曼彻斯特召开(欧盟部长级电子政务会议是欧盟在电子政务建设领域最富影响力的盛事,也是欧盟电子政务发展战略的风向标,该会议每两年召开一次)。11月24日,大会一致通过并发表了一份《部长级宣言》,该宣言为未来5年欧洲电子政务发展指明了一个新的战略方向,并为将于2006年推出的全欧洲新的电子政务行动计划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无线电》2014,(5):91-91
为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和社会实践,增强未成年人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引导青少年踏入科学的殿堂,中国青少年宫协会定于2014年7月开展“2014全国青少年电子信息与智能控制大赛”活动。  相似文献   

4.
2006年国务院颁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以下简称《科学素质纲要》),标志着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开始了政府推动、全民参与的历史新时期。党的十七大把”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容之一。为全面深入落实《科学素质纲要》,促进科学传播,推动广大科普工作者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5.
搭建科普研究资源平台、促进科普事业发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文章探讨了在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过程中搭建科普研究资源平台,促进科普理论研究发展的目的、意义;提出了中国科普研究所在建设科普研究资源平台过程中拟采取的一些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李洋 《科普研究》2013,8(6):27-34
我国对科学的态度有关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起步较晚,此领域的学者以及研究机构较少,已有研究较为零散。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的指导下,我国已将民众对科学的态度列入科学素质的测评体系中,并且作为核心要素用于指导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本文拟从态度理论研究入手,对科学的态度研究(概念、影响因素及测量)进行回顾与总结,提出我国对科学的态度研究中的不足以及未来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为深入贯彻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提高公民科学素质,2008年8月,桦甸市科协与桦甸市盛世传媒广告公司合作,由盛世传媒广告公司出资,制作了流动科技小屋。  相似文献   

8.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解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相对于中国以前的科学普及、科学教育、职能培训活动和计划而言,《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在理念和措施上有多方面的新构想和新规划把科学素质建设定位于突破中国人口素质瓶颈的基础性社会工程;对学界和社会各界争论颇多的“科学素质”概念做了新的概括;确定了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方针;设定了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近期、中期和长远三个阶段的任务目标;规划了近期针对重点人群采取的四大科学素质行动子计划;设计了保障四项行动实施的四大“硬件”建设基础工程和三大“软件”建设措施;构想了由组织领导和监测评估两个体系构成的引导和调控计划运行的网络。  相似文献   

9.
欧洲科学商店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商店是荷兰在20世纪70年代创造的,现在已扩展到欧洲许多国家。科学商店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商店,而是一种科学传播的理念和服务。它运用双向互动的科学传播创新机制,支持科研人员深入社区、拓宽研究范围;为社区居民提供科学和研究服务;为大学学生创造实践和了解社会的机会。参与科学商店研究项目的工作人员、科研人员、市民和其他专业人员都可以从中受益。我国的科普工作可以借鉴欧洲科学商店的运作机制和成功经验,在建立全社会支持科普工作的机制和网络、创新社区科学传播活动和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和参与度等方面进行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10.
许志峰 《科普研究》2007,2(5):47-51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没有将高校大学生纳入重点人群之列,这个现象说明有关方面对"高学段人群"在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水平上的拉动作用重视不够。对高校大学生的科学素质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还缺乏坚实的科学观基础,科学教育的体系和内容还非常杂乱。因此,应当针对我国重专业轻综合的传统教育缺陷,加强现阶段大学生的综合性科学教育,即"高等级科普";通过借鉴国外的成熟科学素质理论和先进经验,总结我国近年来的文化素质教育实践,建立合理的大学生科学素质评价体系和综合性科学素质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1.
谈科学教育中的“科学记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徐杰 《科普研究》2009,4(4):50-52
“科学记录”作为科学教育活动的一个环节,是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及结果的书面呈现,显示着学生亲历科学过程所留下的印迹。教师对学生“记录”的认真解读,不仅是对学生为了完成探究目标而进行努力的肯定,更是对学生劳动成果的尊重。善于教给学生恰当的记录方法,既是科学教育的需要,更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莫丽芸 《科普研究》2014,9(4):66-71
本文将20世纪20年代美国华盛顿科学院拟出的"百本优秀科普佳作"和2011年《美国科学家》杂志选出的"20世纪百余本科普佳作"进行对比分析,从入选书目的类别、具体书目、作者身份等方面的变化做了探讨,认为经历约一个世纪之后,美国的科普作品观念经历了从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播到以弘扬科学理念、激发科学精神为旨归的转变,而优秀的科普作品则以普及效果的广度(受众广泛)和深度(激发科学兴趣)为衡量标准。同时,"普及"的观念已经基本成为科学家的一种自觉,甚至成为科学研究的题中应有之意。这些都为我们培养自己的科普大家和培育我国优秀科普佳作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3.
钱雪元 《科普研究》2013,8(3):77-81
在欧洲,英国的科学中心是最有活力,发展得最快的。但长期以来科学中心掉在三个政府部门———科学部、教育部、文化部间的裂缝中,缺乏明确的责任部门。由于没有像美国那样有一个强大的科学基金会支持,且缺乏稳定的公共资金支持,英国的科学中心不得不在公益和营利之间狭窄的小道上蹒跚而行,困难重重,前途未卜。  相似文献   

14.
刘嘉麒 《科普研究》2012,7(5):29-30
科学是生产力,科学技术普及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种巨大推动力,哪里的科普做得好,哪里的社会经济发展得就快,人们的精神面貌就好。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同时,必须加强科学普及,倡导科学理念,弘扬科学精神,赋予或增添文化的科学内涵,以避免或减少庸俗文化的滋生和传染,促进文化的健康发展。科学普及是亿万大众的事,其重要性几乎人人皆知,但实施起来却不那么容易,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鼓励科学家参与科普。  相似文献   

15.
受北京市科委相关部门委托,中国科普研究所相关课题组对北京市基层科普队伍———包括科技场馆、社区和中小学及校外教育机构科普队伍理解科普状况进行了典型调查。调查表明,上述基层科普队伍中8成以上人员对科学的理解是理性的,他们对科普及其作用、自身科普能力和影响科普的社会因素等都有一定程度的关注和判断能力。调查同时也反映出,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长期影响,基层科普队伍人员在科学教育、传播与普及活动中,还未能完全摆脱重知识、轻能力以及重书本、轻实践的倾向。课题组结合相关研究提出了明确科普是基层单位(组织或机构)的重要职责的机制探索,以及充分发挥科普志愿者在基层科普队伍中的作用等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6.
周程 《科普研究》2012,7(5):40-45
"科学拓展活动"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科学学会、科学基金会之类公共团体开展旨在提高公众的科学意识、增进公众与科学家之间的相互理解的科学传播活动的总称。科研人员有必要围绕自己所开展的研究平等地面向公众开展双向科学传播活动,也即开展科学拓展活动,这是由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所决定的。科学拓展活动20世纪末21世纪初才开始在英美兴起,各国重视科学家与公众的对话交流主要是因为科学发展离不开公众的支持,科学决策需要公众参与。尽管日本大力倡导开展科学拓展活动的时间稍晚于英国和美国,但是不到十年科学拓展活动就在日本实现了体制化,尽管如此,但是真要把科学拓展活动抓好,尚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相似文献   

17.
佟贺丰 《科普研究》2009,4(6):49-52
本文主要总结了国外科技馆一些新的发展理念,并结合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对我国科技馆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分析我国的公民科学素质现状,对我国的科技馆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罗子欣  张放 《科普研究》2013,8(5):25-29
随着互联网、手机的普及,搜索引擎以及基于搜索的互动式知识问答分享平台等自媒体应用,人们获取科学信息的能力与速度有了大幅提高。传统强调科学信息传播的“科学普及”,逐渐被强调从受众出发的“科学传播”所替代,后者更加注重传播过程的趣味性、情节性和传播效果的影响力。科幻小说在传播科学思想、科学观念、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方法与知识方面,尤其符合自媒体时代的传播特征,显现出其他通俗科普读物难以匹及的科普功效。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拟借助说服传播的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ELM),将其中的AMO (能力、动机、机会)三因素作为分析视角,对科幻小说科学传播影响力的提升提出了分众化、娱乐化、多媒体化的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9.
洪万生 《科普研究》2011,6(2):67-70
《科学月刊》于1970年元旦创刊,至今已留下了40余年闪光的足迹。在《科学月刊》创刊届满40周年之际,笔者从一名科学史家的角度出发,据个人多年在《科学月刊》工作中的观察领会,从刊物创办的时机、精英主义、科学写作议题、科学社群的组织工作等几方面一一做了回顾,就《科学月刊》的"历史定位",提出了一些个人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