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0 毫秒
1.
随着空中交通流量的不断增加,传统A/C模式单脉冲二次雷达已不能满足空中交通管制的要求,全国各大管制区已开始布设S模式二次雷达,文章重点介绍了S模式二次雷达的原理,之后通过对比分析传统A/C模式单脉冲二次雷达的不足,总结阐述了S模式二次雷达性能和应用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无线电工程》2017,(7):90-93
S模式是一项可逐步取代传统A/C模式的二次雷达新技术。S模式雷达使用询问器代码作为与具有共同覆盖区域的相邻雷达进行区分的身份信息。当辖区内S模式雷达的位置关系及共同覆盖区域较复杂时,直接为每部雷达进行询问器代码赋值比较困难。阐述了S模式询问器代码的功能和类别。通过构造距离矩阵研究S模式二次雷达询问器代码的分布特性,提出了一种利用距离矩阵进行询问器代码分配的方法。该方法解决了复杂位置关系下的S模式雷达询问器代码分配较困难的问题,通过华东地区空管S模式雷达系统对该方法的可靠性进行了实例验证。  相似文献   

3.
二次雷达S模式综述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A/C模式的二次雷达在目标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暴露出许多问题,S模式是欧美国家开发的先进二次雷达协议,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的A/C模式。文中全面而简略地阐述了S模式的协议内容和工作机制,包括:S模式的起源和特点;S模式询问信号和应答信号的格式、含义、分类及询问应答机制;S模式的上下行数据格式、含义及涉及的重要问题;S模式的兼容性、锁定技术、Squitter模式、数据校验和干扰问题。最后,介绍了S模式在多个领域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4.
兰鹏  曾一江  王凌 《电讯技术》2012,52(6):840-845
介绍了S模式地面二次监视雷达的组成和工作原理,结合实际情况与工程经验提出了实现S模式二次监视雷达的关键技术,并逐一进行了论述,最后提出了我国空管监视技术从A/C模式过渡到S模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空管二次雷达S模式询问机目标捕获与监视实现方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提出了一种空管二次雷达S模式询问机捕获与监视空中S模式目标的工程实现方案.方案既考虑了S模式询问机的具体使用条件,又完全符合国际民航组织附件10的相关规定.采用S模式与A/C模式的兼容组合技术实现了过渡时期对空域目标的全面监视,采用自适应随机捕获技术实现空域中S模式目标的捕获和锁定,采用S模式多目标询问时序编排技术实现对同一波束内多个S模式目标的选址询问和监视.该方案已经在实际二次雷达S模式询问机研制过程中得以应用和验证,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空中交通管制本身具有难度大、工作复杂的特点,随着近年来经济的迅速发展,航空业的生机勃勃,更是增加了其工作量;传统的ATCRBS处理器虽然在过去为空中交通管制带来了很多方便,但如今却显得"漏洞百出";科学技术的进步让人们亟待完善航空交通,S模式二次雷达信号处理系统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本文从S模式二次雷达信号处理系统与ATCRBS的不同点对比、空中交通管制应用S模式处理系统的必要性和优越性、S模式处理系统的技术研究及重大意义五个方面来进行简析的,以期完善交通管制,促进航空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黄赓 《现代电子技术》2014,(1):44-45,53
传统二次雷达A/C模式解码都是基于询问-应答的合作模式,且有空间滤波,解码相对容易。对于非合作的纯接收系统如何对A/C应答进行解码,提出了一种在基带进行相关处理的解码方法,可在非合作的情况下对A/C应答进行有效解码,同时还可以通过改变门限的大小来满足不同场合的精度要求。另外还提出了A/C模式应答码的识别方法,该方法在多点定位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文章介绍了二次雷达与飞行器之间进行信息交换的方法及其应用。首先将二次雷达从基本型A/C模式升级到S模式,再利用S模式的信息交换功能,实现地面发起的信息交换和空中发起的信息交换功能。我们通过对信息交换流程的设计,实现了飞机识别符的获取与确认;通过信息交换实现了相邻地面雷达站之间的S模式协同监视。采用协同监视,降低询问频次,减少二次雷达的异步应答干扰,提高S模式目标监视的可靠性和连续性。  相似文献   

9.
探测概率是决定二次雷达系统有效识别的关键因素之一。尽管现有二次雷达系统的识别技术具有良好的性能,但是在进行几种不同类型模式的交替询问时,由于询问天线有效波束范围内同类型模式的询问次数减少,导致目标的探测概率降低。针对二次雷达系统对目标探测概率的高精度要求,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SuperMode的二次雷达询问编码实现方法。本文充分利用在同一询问周期里交替使用两种不同类型询问模式的方式,提高探测概率,并对传统询问方法和本文所采用的询问方法的探测概率进行了对比分析,验证了本文中询问编码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汤姆逊-CSF航空系统分公司推出最新一代S模式单脉冲二次监视雷达系统:RSM 970S。 积S模式单脉冲二次监视雷达领域20年的经验,汤姆逊-CSF具有独特的能力推出RSM970S,具有更强功能的传感系统给予空管员在严峻的空中交通形势下以全力的支持。 RSM 970S代表了最先进的S模式单脉冲二次监视雷达系统。作为完整的S模式系统的一部分和建立在经大量实际运行和技术测试认证基础上的RSM 970S可以作为一部单脉冲二次监视雷  相似文献   

11.
吴秀明  贺星 《现代导航》2018,9(5):343-347
模式应答机在二次雷达系统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结合工程实际,提出一种基于 FPGA 的 S 模式应答机中频数字信号处理方法,针对 S 模式特殊信号格式和突发询问的特点,给出了一种快速载波频率捕获的 DPSK 解调算法,提高了 S 模式应答机的灵敏度,降低了硬件使用资源。  相似文献   

12.
中间件技术为C/S计算机应用模式带来了一次革新,它所创造的客户/中间件/服务器一种三级乃至多级结构,比传统的两级结构更能体现C/S模式所具有的优越性,它是C/S计算模式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3.
针对传统C/S模式的图书管理系统无法满足移动办公需求的问题,开发了基于B/S模式的图书管理系统。本文首先分析了系统的功能需求,然后设计了系统的功能模块,为后期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白宇骏  李彦冬 《电子测试》2020,(1):97-98,101
S模式在传统的A/C模式应答机基础上增加了数据链传输的功能,可以提升监视系统的工作能力。本文从S模式数据链的发展、原理和应用等方面,分析了S模式的基本特点和潜在的应用场景,探讨了S模式数据链在监视系统中的一些应用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邓欣 《电讯技术》2016,56(2):190-194
针对相控阵体制航管二次雷达系统在雷达近程探测空域内无法稳定监视目标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提高航管二次雷达系统对近程目标跟踪稳定性的方法。基于现有航管二次雷达系统的硬件架构,设计了在对监视空域进行航管扫描询问过程中密集插入对近程目标跟踪询问的工作方式,并给出了航管近程跟踪询问流程和波位随机同步跳转控制时序的详细设计方法以及对航管近程跟踪能力的估算方法。仿真计算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S模式雷达技术已在欧美国家推广使用,正逐步取代传统的A/C模式。文中介绍S模式雷达的基本概念及在我国发展现状,分析雷达识别码的使用趋势,例举了雷达识别码的分配协调情况,探讨S模式雷达组网基本模型及锁定策略机制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当S模式应用于多点定位和ADS-B系统时,面临高密度的A/C脉冲干扰,现有解码方法将导致较高的错误率和低置信度数据。该文针对A/C fruit干扰严重的环境,改进了S模式数据解码方法,包括中点判决法、基线多点判决法、基于查表的多点判决法和简化表格的多点判决法。通过分析40,000次/秒干扰的重叠概率,提出了干扰环境的模拟方法,并对几种解码方法进行了大数量的仿真,获得了很高的解码正确率,验证了几种S模式数据解码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2006年,长春龙嘉国际机场安装了我国民航系统使用的首套国产空管二次雷达。该雷达是南京恩瑞特实业有限公司(中国电科十四所)研制生产DLD-100A型二次雷达,已连续运行10年。随着长春龙嘉机场的航班成倍增多及空运能力的提高,对二次雷达的最大目标处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DLD-100A型二次雷达已经难以满足要求。恩瑞特公司在2011年研制了新一代具有S模式的DLD-100C型二次雷达,并获得中国民航颁发的使用许可证。针对两代雷达产品,本文着重介绍新一代二次雷达的产品相对上一代产品的优势及特点。  相似文献   

19.
随着Internet的普及,基于传统C/S模式的移动通信操作维护系统不能很好地满足应用需求。本文在分析C/S和B/S模式的基础上,提出建立基于C/S和B/S模式相结合的移动通信操作维护系统,给出了系统设计方案,详细介绍了系统拓扑结构、各个功能模块以及系统实现过程中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20.
G S M/G P R S/T D-S C D M A之间的互操作主要包括G S M/G P R S和T D-S C D M A网络间的小区重选和切换两个方面。1小区重选对处于空闲模式的U E或者非C E L L_D C H状态的U E,G S M/G P R S和T D-S C D M A网络间的小区重选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证空闲模式下的U E驻留在合适的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