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数字电路印制板布线的一些特性,如印制导线的电阻、允许电流,导线的电压降、电感、电容等。还介绍了布线的布局方法及其原则,以及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对印制板的工艺设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提出了一种基于柔性衬底的平面螺旋电感,介绍了柔性衬底的优点,对比了平面电感的结构类型,给出了平面螺旋电感的自感、电容、串联电阻及互感的计算方法,并对方形平面电感进行了仿真。  相似文献   

3.
在动态网络中,换路定则告诉我们:当电感电压u_L有限时,电感电流i_L连续,即i_L(O_+)=i_L(0_-);当电容电流i_C有限时,电容电压u_c连续,即u_c(0_+)=u_c(0-)对于含有互感的电路,换路定则又将如何?在许多教科书中对此均未涉及,本文就对这个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4.
在分析互感耦合电路端口电压和电流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互感耦合电路的系统设计方法,并以CCCII和CCDDCC为有源器件实现了具体电路。提出的电路仅有4个有源器件,2个接地电容和2个接地电阻,能够实现初、次级电感L1,L2和互感M(或-M)。初、次级电感和互感能够通过调节有源器件CCDDCC的偏置电流和电阻RM实现独立可调。作为应用和验证设计的正确性,将提出的互感耦合电路应用到双调谐回路。  相似文献   

5.
利用正则变换和幺正变换的方法研究了有互感的介观电感电容耦合电路的量子效应,并把介观电感电容耦合电路和另外几种耦合电路进行了比较。发现在耦合电容存在的有互感的电路中,通过调节互感耦合系数来控制电路的量子涨落和压缩效应是很方便的。电路中电荷和电流的不确定关系与正则变换参数ψ和不确定关系参数ξ有关。当ξ→1或ψ→nπ/2(n=0,1,2,…)时,电荷和电流的不确定关系接近最小值h/2。  相似文献   

6.
TN4TN015 01040497集成电路矩形互连线二维电容及随频率变化电感的联合计算方法/方蜀州,汤小波,王泽毅,洪先龙(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刀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一2000,12(12),一887一890提出一种电容电感联合算法,可计算全频率范围内随频率变化的电感,同时得到电容矩阵.该算法利用电路模型法得到低颇{、若卜频率的电感值;利用边界元法得到电容矩阵,并对电容知阵求逆得到电流完全分布在导体表面时的电感值,由集肤深)划导到该电感值对应的频率.对上述离散频率的电感值利用三次徉条函数插值,得到整个频率范围内电感的变化曲线算法…  相似文献   

7.
杜迎  华丞 《电子与封装》2007,7(8):39-42
传导耦合是一种重要的串扰方式,它对导线及电缆的干扰很大。电容性耦合和电感耦合是传导耦合的两种形式,通过对它们构成机理以及原理的分析,提出了抑制它们的几种方法,如对于电容性耦合可以采用减小导线的长度、增大线间距,平衡法,对干扰源和被干扰源进行屏蔽等方式进行抑制干扰;对于电感耦合可以用减小互感,局部形成耦合环,对干扰源进行屏蔽等方式来对干扰进行抑制。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的采集控制系统通过互感式电流传感器实现对电流的采集,根据专业的芯片完成对采集到的电流电压以及有功功率的分析,得到想要的功率因数,将配电网中比较重要的无功补偿加入到家庭用电器控制系统中,再辅以Circle2000软件分析智能投切电容,能够实现稳定电压、节约电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已设计出一种能够在频率60MHz提供350个I/O连接的多层陶瓷管壳。该管壳为驱动器提供1ns的上升时间并适合于普通插孔组装工艺。其关键参数为传播延迟、接地通路电感、电源旁路电容电感、近点和远点串扰以及电源间隔离度。最后设计的管壳有12层金属化分布于电源、接地和信号线平面。我们是采用现有的软件进行设计的,设计、布线、模型化及模拟分析均由HP9000型300系列计算机完成。  相似文献   

10.
静态场部分电容和互感的测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多导体部分电容和互感是静态场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概念.本文介绍了部分电容和互感的特性及测量原理,给出一种测试仪器,通过对具体参数的测试,所得的测试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相吻合.实践表明,两个实验系统的开发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也可激发学生对电磁场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  相似文献   

11.
专利文摘     
<正> 本专利提出了装于印刷电路板上的多层陶瓷电容器的结构。其内部金属化电极竖直安排,因此,在上下表面上水平完成预制式外电极。这种结构能使多层陶瓷电容器安装到Al_2O_3基片的厚膜导体上的工序简化。电容器的下表面直接连到印刷导体上,而上表面用短接片连到相应的印刷导体上。此类电容器的特点是可靠、电感低、比电容大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讨论主回路放电规律和趋肤效应对放电的影响问题.一、电容充电结束后,通过电感、氙灯的放电规律。电容、电感、氙灯串联谐振时,电流变化规律已有简要论述,然而细节问题尚未详尽交待.我们用数字解法计算了16种不同条件下的电容、电感、氙灯串联回路中放电的电流、电感、电压随时间变化规律。放电方程为  相似文献   

13.
陈聪 《中国有线电视》2006,(22):2233-2235
1同轴电缆的主要特性 1.1特性阻抗 同轴电缆由同轴的内导体和外导体组成,内外导体之间填充具有一定电容率的绝缘介质,同轴传输线中便形成一定的电容量,当通过高频信号时,任一长度的同轴传输线上都会形成一定的电感量,这些电容和电感在同轴电缆中是以分布状态存在的,以同轴传输线单位长度的电容和单位长度的电感所确定的这种并联的电容与串联的电感的组合状态便形成了特性阻抗,同轴电缆的特性阻抗是指在200MHz频率附近电缆的平均特性阻抗,这是由于受材料和制造工艺等因素的限制,不可能保证同一条同轴电缆各处的特性阻抗完全相同,而只能取沿线所有的局部特性阻抗的算术平均值(通常为75Ω)。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的电容/电感表能够测试10pF~10μF范围内的电容及1μH—1H的电感元件。工作原理:电路如图1所示。由开关S_1选取的测试信号(方波)产生出的脉冲电流,流过待测电感,电流变化将引起电压的变化,这种变化经取样并受电容/电感表的监控,最后被显示出来。测试电容时亦一样。待测电容上的平均充电、放电的电流  相似文献   

15.
基于K参数思想的快速三维互连电感电阻提取算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魏洪川  喻文健  杨柳  王泽毅 《电子学报》2005,33(8):1365-1369
在GHz以上高频集成电路中,电感寄生效应已严重影响了电路性能,必须研究有效的算法提取互连电感电阻.本文基于K参数(电感矩阵的逆)较好的局部化特性,提出适应高频情况的互连电感电阻提取算法.通过采用有效的窗口选择技术和导体细丝划分,以及在细丝电感计算复用和导纳矩阵求逆两方面的改进,本文算法可有效处理复杂的多层互连结构,在保持较好精度的情况下,计算速度比FastHenry快上百倍.  相似文献   

16.
通过引入导体细丝的电流值占总电流的比例作为权重系数,将现有的仅能计算低频互连电感的平均值公式推广到高频情况;并通过分析功耗计算公式,得到类似形式的加权平均公式,可用于计算高频下的互连电阻.分析和数值结果都表明,该方法可适用于全频段下互连电感电阻的计算,与FastHenry相比,在保持精度的同时,计算时间可减少3/4.  相似文献   

17.
圆形螺旋线圈自感和分布电容的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计算圆形螺旋线圈自感和分布电容的方法。在元件尺寸小于波长的准静态近似情况下用 Sommerfeld类型积分计算小段平面圆弧的自感和互感 ,然后用螺旋线方程对每一小段圆弧的自感和圆弧间的互感积分 ,算得螺旋线圈的自感。计算螺旋线圈分布电容时同样先计算出两小段同心圆弧间的电容 ,然后用螺旋线方程对其积分算得螺旋线圈的总分布电容。编制了相应的程序对多种情况下的螺旋线圈自感和分布电容进行了计算 ,计算与实验结果比较 ,有较好的一致性。与经验公式相比 ,计算自感的方法有更广的适用范围和对实验结果更好的逼近。而分布电容的计算方法比其它的方法大大减少了运算量。  相似文献   

18.
寄生元件危害最大的情况印刷电路板布线产生的主要寄生元件包括:寄生电阻、寄生电容和寄生电感。例如:PCB的寄生电阻由元件之间的走线形成;电路板上的走线、焊盘和平行走线会产生寄生电容;寄生电感的产生途径包括环路电感、互感和过孔。当将电路原理图转化为实际的PCB时,所有这些寄生元件都可能对电路的有效性产生干扰。本文将对最棘手的电路板寄生元件类型—寄生电容进行量化,并提供一个可清楚看到寄生电容对电路性能影响的示例。寄生电容的危害大多数寄生电容都是靠近放置两条平行走线引起的。可以采用图1所示的公式来计算这种电容值。…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降压稳压器基础、电流模式控制的操作、模拟电流模式控制的操作以及散热问题。最后,讨论了回路补偿设计的方法,并给出了降压-升压应用的实例。降压稳压器基础图1给出了降压稳压器的典型电路,包括功率管电流、续流二极管电流以及电感电流。图中忽略了功率管、续流二极管、电感等寄生电容,以及输出电容的ESR。这样有利于获得降压稳压器的一些关键特性,包括非绝缘接地、输出纹波电流以及高输入纹波电流,高端(浮动)门驱动电路等。  相似文献   

20.
为了提高逆变器的稳定性和供电质量,文中介绍了一种基于极点配置的逆变器瞬时电压电流PI控制器的设计方法,建立了系统模型,比较分析了基于电感电流反馈控制和基于电容电流反馈控制技术。仿真结果表明,基于电感电流电压双环控制技术具有较好的输出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