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0 毫秒
1.
谢莉娇 《科普研究》2010,5(1):32-36
2008年度中国十大科普事件中,与公众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事件性科普占据总数近半。"公共事件科普"的提出,利于增强传统科普内容的针对性、时效性、前沿性,提高公众对科学传播与普及的兴趣与关注,推动公众参与科普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巩固科学传播的效果和效应。此外,通过"风险社会"、"国家创新体系"的社会建制及公共事件对"世俗不经意"原理的打破等角度对公共事件科普的形成机理进行分析,并对公共事件科普对当前科学传播提出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2.
侯春旭 《科普研究》2012,7(6):95-96
(1)社区科普的目标不清晰。在现阶段我国社区科普的目标仅停留在向社区居民灌输和普及医疗保健、营养膳食等科学知识层面,目的是使其更好地掌握生活技能和生活方法。令人遗憾的是,使公众适应社会,形成科学精神、态度和价值观念,提高公众运用科学技术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在我国社区科普的目标中并没有充分地体现。(2)社区科普内容被片面理解。社区科普内容被片面理解表现在把科普理解得过于狭隘和宽泛,这两种现象并存。一方面,社区科普中仅把养生保健、食品安全等基本生活知识作为社区科普的主要内容,缺少对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  相似文献   

3.
谢广岭 《科普研究》2016,11(1):49-55,62
通过对我国现阶段的信息化科普方式与途径进行实地调研和访谈,并把调查结果与第八次、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进行比较,使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梳理出当前我国信息化科普方式的发展情况与存在问 题:(1) 我国公众科普信息化诉求增强,互联网成为公众获取科技信息最为偏爱的媒介渠道,其中门户网站和移动 媒体关注度高;(2) 电视媒体依然是公众获取科技信息印象最深刻的方式,但大多节目缺乏准确定位以及同质化现象严重;(3) 专业科普图书和期刊是公众最信任的科普方式,但形式过于死板;(4) 科普游戏等兼具娱乐性和参与性的新型媒体形式成为未来信息化科普的趋势;(5) 大多数公众认为我国信息化科普发展基本较好,但水平有待提升,其中,网上科技馆和传统媒体是公众最期望强化的信息化科普渠道;(6) 相较于其他群体,农民工群体的科普信息化水平提升缓慢;(7) 信息化环境下的科普把关减弱和复合型人才匮乏已成为信息化科普发展的严重阻碍。  相似文献   

4.
发挥新媒体优势创新科学普及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邱成利 《科普研究》2013,8(6):41-47,59
新媒体由于其依托信息技术成果而成为科学传播的新形式和重要渠道,它具有的即时性、互动性、可视性、平等性等特点和优势使其有别于传统媒体而深受公众喜爱。科普要利用好新媒体就必须针对公众的需求变化,适应新媒体的特点,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制作新媒体科普节目,使之微型化,开展“微科普”,政府有关部门应认真研究新媒体传播方式方法,分析并比较其效果,制定鼓励新媒体科普发展的政策和规划,促进其健康发展,使新媒体更好地服务于科普工作和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工作。  相似文献   

5.
朱世龙 《科普研究》2015,10(4):84-90
在新形势下开展科普工作,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社会基础,是全社会理解科技创新、支持科技创新的必然需要,是改变政府职能,加大科技公共服务的主要手段,也是公众了解科技问题、热点和焦点问题的重要渠道。本文依据2012年度和2013年度北京地区科普统计数据,介绍了近年来北京科普工作的现状,分析了开展科普工作的主要特点及经验,并针对北京科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推动科普工作的五点建议:(1)整合社会科技(普)资源,促进科普社会化格局形成;(2)创新与发展现代科普传播形式和内容,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需求;(3)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优化科普队伍结构;(4)健全政府引导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保证科普经费投入;(5)加强科普理论研究,推动科普工作实践发展。  相似文献   

6.
科学传播发展阶段的研究是中国科普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命题,它既有助于厘清国内外相关概念和研究路径的彼此关联,又有助于梳理我国科普事业的历史脉络和发展趋势.一般认为,科学传播的发展经历了传统科普、公众理解科学、科学传播三个阶段,但随着科学传播理念的不断发展和实践的逐步深入,"三阶段论"中的科学传播阶段应代之以更加明确的公众反思科学阶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公众参与科学和公共科学服务两个新的阶段,共同构成科学传播"五阶段论".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下,科学传播的整体格局得到重构,衍生出科普短视频这一新型传播方式。科普短视频因其短、平、快的特点成为科普宣传的主要方式之一,推动了科普传播的大众化发展。本文以经验性研究为基础,分析新媒体背景下我国科普短视频的发展现状,同时剖析科普短视频在当下所面临的传播困境,围绕科普短视频的可持续发展这一命题,探究推动科普短视频发展的传播策略,以期推动其构建高质量的科普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8.
2005年初,以google搜索引擎为主,共获得233个中文科普网站。目前,中国科普网站主要有大型综合型、一般综合型、地方型、专题型、相关科普型和基于大型综合网站的科普频道型。就网站所在地而言,综合性网站主要分布在北京,地方型的科普网站数量以浙江和江苏最多,专业科普网站主要分布在北京和上海两地,相关科普网站和科普频道型网站主要分布在北京。总体上看,中国科普网站的分布具有以一个中心(北京)和一个沿海带为主,并向内陆衰减的趋势。中国科普网站涉及科学领域广泛,在国民科学教育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科普网站已成为公众获取科学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我国科普网站还存在网站内容简单、表达形式欠佳、互动性差等问题,未来中国科普网站的建设,迫切需要合理规划科普网站建设,加强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的传播。  相似文献   

9.
科研机构向社会开放,能从根本上丰富社会科普资源的总量,并增强科普资源的原创性,是加强科普能力建设、促进公众理解科学的重要举措。为了解北京地区社会公众对于科研机构开放活动的知晓情况、参与情况,掌握社会公众的参与兴趣及其对开放单位的期望与要求,开展了问卷调查工作。结果表明:提高公众的知晓度与参与率仍是北京地区科研机构开放活动的主要任务;科普内容中的娱乐、休闲元素值得重视,需注意把握公众的需求;不论受访者处在哪一年龄段,“观看科普影视作品”与“动手操作科研仪器”均是大家最感兴趣的项目;与公众生活工作以及与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相关的科学知识是受访者最关心的内容。本次调查和研究结果为今后科研机构公众开放工作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讲解能力是科普场馆重要的基础能力,是科普场馆科学传播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快我国科普场馆、 科普基地建设的同时,重视培养一批优秀的科普讲解人才,提高科普讲解能力,对于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 想、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也将使科普场馆、科普基地的效用得到充 分发挥,激发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  相似文献   

11.
从公共产品理论看科普事业与科普产业的结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荒  曾国屏 《科普研究》2012,7(1):23-28
在回顾学界关于公益性科普事业与经营性科普产业结合发展的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尝试引入公共产品理论,对科普事业为何需要与科普产业结合发展,二者结合何以可能等相关问题加以分析,以明晰二者结合发展的学理基础。  相似文献   

12.
高松生 《科普研究》2007,2(5):19-23
本文基于对中国城市科普状况、社区组织形态及其成员的行为倾向的分析基础,就目前中国城区科普主流模式——"科普社区"进行分析,结合实例阐述了科普社区组织形式、创建活动的目的意义、实施过程、创建模式及评价体系。对科普社区在建立一种能调动社会广泛参与的机制,形成社区科普凝聚力,传播科学,实现基本知识资源的普惠配置,提高公众科学素质等方面取得的实践成果和作用,进行了研究与探索。  相似文献   

13.
张亚娜 《科普研究》2014,9(4):72-77
苏联在科学技术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在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出现了一批优秀的科普作家。与此同时,苏联优秀的科普作品不断被引介到中国,对中国科普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梳理苏联科普作品对中国科普事业发展影响的三个主要阶段:苏联科普作品的初步译介时期、苏联科普作品在中国翻译出版的繁荣时期和重温经典时期,论述苏联科普作品对中国科普事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剖析苏联科普作品在中国读者中长盛不衰的原因,并对现阶段中国的科普创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张昀京 《科普研究》2009,4(6):58-62
本文从历史角度提出了科普的概念,认为科学普及是“科学”在社会中以各种方式产生越来越广泛作用并且引发反作用的过程。科普的历史属于文化史,在中国,“科学是在没有社会基础的条件下开始传播的,因此带有政府引领、精英实施、自上而下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科普与企业文化的相互关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宇良 《科普研究》2009,4(1):30-35
围绕科技型企业及其科普与文化建设,研究了科普与企业文化的相互关联。提出科普是企业文化的有机组成,能够激发职工追求真理的献身精神和尊重科学、崇尚理性、实事求是的价值观念。在实现企业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的进程中,科普与企业文化融合的重要性将日趋显现。  相似文献   

16.
嵇晓华  吴欧  刘旸 《科普研究》2012,7(5):51-54
本文分享了在果壳网和科学松鼠会的平台上,科学传播与科学研究相互促进的案例,包括:科学传播促进科学共同体内部跨学科间的交流,科学传播帮助整合用于科研的社会资源,科学传播扩大科研结果的影响力,赢取公众信任,科学传播让观点相互碰撞,相互启发。  相似文献   

17.
当代大学科普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靳萍 《科普研究》2009,4(3):12-17
大学科普是我国科普事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大学科普不仅是顺应大科学时代的必然要求,而且是提升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途径。本文通过对大学科普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探讨如何使大学科普更好地在大学得到重视和认同,更好地把科学的社会功能注入到科普创新的事业之中,以推动我国科普事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陶春 《科普研究》2012,7(6):35-39
我国社会力量协同开展科普事业机制落后,造成社会力量开展科普事业分散、杂乱、弱小、无序。动员社会力量协同开展科普事业建设,重点是加强社会力量的多主体协同,提高社会力量建设科普事业的效率。  相似文献   

19.
事件科普营销模式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勇  王蒲生 《科普研究》2013,8(2):26-30
从事件的视角看科普,已形成了社会公共事件、社会热点事件、社会突发事件等社会事件中嵌入科普的应急科普模式。但从科普的视角看事件,应急科普模式只是依托事件展开科普的组成部分,结合事件营销和科普营销的已有研究基础,本文提出事件科普营销模式,界定其依借公益性、聚焦性和危机性事件的内涵和依附性、新闻性、策划性三个特征,并从科学技术渗透疆常生活、资源整合、投入产出效率等角度论述其兴起的内在依据,并提出借势方式和造势方式下的四种路径。  相似文献   

20.
刘嘉麒 《科普研究》2012,7(5):29-30
科学是生产力,科学技术普及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种巨大推动力,哪里的科普做得好,哪里的社会经济发展得就快,人们的精神面貌就好。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同时,必须加强科学普及,倡导科学理念,弘扬科学精神,赋予或增添文化的科学内涵,以避免或减少庸俗文化的滋生和传染,促进文化的健康发展。科学普及是亿万大众的事,其重要性几乎人人皆知,但实施起来却不那么容易,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鼓励科学家参与科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