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多径效应、阴影效应、多普勒效应和电离层闪烁等方面具体分析了卫星移动通信信道传输特性,并从单状态统计模型和多状态统计模型两方面详细介绍了瑞利信道模型、莱斯信道模型、对数正态衰落信道模型、Loo模型、Corazza模型、Lutz两状态信道模型和五状态M arkov信道模型,最后对未来卫星移动通信信道模型研究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UWB室内外信道模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UWB信号的室内外信道模型进行分析及综合讨论。基于Fresnel-Kirchoff刃型模型,对室外信道模型进行了PPM调制信号的多径信道分析;基于RICE统计模型及RAKE接收机,对室内信道模型采用了确定性信道统计模型进行分析;并基于ARMA模型,对室内信道模型采用了自回归信道模型方法分析。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计算机仿真结果。  相似文献   

3.
文章简要地介绍了SCM信道模型和SCME信道模型,并在对其信道特性进行理论推导的基础上研究了两种信道模型的空时频特性,最后对其信道中断容量进行了对比仿真。实验结果说明了在系统带宽较大时,由SCM信道模型向SCME信道模型扩展是十分必要的,SCME模型更适用于LTE通信系统。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UWB通信系统的Scholtz室内信道传播模型,进行了信道仿真,仿真结果具有明显成簇现象,与已公布的UWB信道实测结果具有很好的相似性。同时,研究了UWB通信系统的另3种信道传播模型,S—V信道模型、IEEE802.15.3a信道模型和AT&T信道模型,进行了信道仿真,得到了特征参数。并将Scholtz信道在3种不同房间中的传播特性以及各信道模型在同样的环境中进行了比较。为UWB系统在不同的信道模型上得到的分析值之间的转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超宽带室内参考信道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用且随机的超宽带室内信道模型对物理层标准评价、系统设计和性能分析起重要作用。本文首先介绍了超宽带室内信道的典型特征,然后在信道探测的基础上详细描述了超宽带室内参考信道模型,并结合具体超宽带室内环境对信道模型参数进行仿真,将仿真结果与探测信道统计特性进行比较,分析了信道模型结构对系统设计和性能分析的影响,指出超宽带室内参考信道模型的局限性,最后得出进一步研究超宽带室内信道模型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6.
根据目前国际上对超宽带无线通信在信道方面的研究,选取几种信道模型,从信道的特征参数出发,分析了他们各自的优缺点。根据IEEE提供的参考数据,选择了修正的S-V信道模型作为系统的信道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该模型与UWB系统信道的特征参数非常接近,能很好地仿真物理信道的参数。  相似文献   

7.
针对导弹控制信道特点研究了信道传输损耗模型,提出利用 Longley-Rice模型建立该类通信信道模型,并推导了Longley-Rice模型的具体仿真算法,最后进行了数值仿真分析,实测数据验证了利用Longley-Rice模型建立该类信道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超宽带室内信道模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信道模型是无线通信系统研究和设计的基础。超宽带技术是无线通信领域的一种革命性新技术。本文在一般无线通信信道模型的基础上,介绍了超宽带无线通信信道模型,给出了△-K模型、S-V模型、以及IEEE 802.15.3a模型等典型UWB信道模型的建模方法和特性,讨论了超宽带信道模型的进一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谢显中  杨志花  郑轶 《通信学报》2010,31(6):136-140
将新的感知无线电信道模型将交织型信道模型和干扰型信道模型结合在一起,引入开关的概念,将频谱空洞的检测融合在信道中,形成有部分主用户信息的感知无线电双用户信道模型.在这种新的信道模型中,将主用户和感知用户之间的信道看作是一个压缩信道,引入压缩率,感知用户通过一个压缩信道来感知主用户的部分信息.针对新的感知信道模型,分析并计算了相应信道容量.最后,仿真验证了理论模型的有效性和容量优势.  相似文献   

10.
研究电力线信道的MIMO通信系统中子信道之间的相关性具有重要意义,以此提出了电力线信道的MIMO系统模型,并在此模型的基础上提出子信道之间的相关性,给出电力线信道MIMO模型信道之间相关系数的CDF曲线,并推导出相关信道模型。实验测量和仿真结果表明:电力线信道的MIMO系统中信道间的确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且相关系数基本满足均匀分布。  相似文献   

11.
SCM与SCME信道模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对SCM信道模型和SCME信道模型的基本原理进行了简单介绍,并对两种信道模型进行了比较,说明了这两种信道模型之间的差别和适用范围,同时对大带宽情况下由SCM模型向SCME模型扩展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无线信道作为移动通信传输媒介,所有信息包含其中.要想充分利用频谱资源并且使传输信息的质量和容量最大化,信道特性应被清楚了解.同时,研究移动通信4G技术在复杂的无线传播环境中性能,离不开MIMO信道模型,因此对MIMO信道模型的分析十分必要.简要介绍了MIMO信道模型分类,并着重研究了基于几何分布统计信道模型的基础模型—SCM信道模型.最后对多普勒、时延扩展以及角度扩展仿真分析,验证了SCM信道建模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3.
超宽带信道建模与仿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通信系统研究过程中经常使用信道模型来评价物理层的性能。文章就几种UWB信道模型,从信道的特征参数出发,分析了它们各自的优缺点。根据物理信道的实验数据,选择了修正的S-V信道模型作为UWB系统的信道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该模型与UWB系统信道的特征参数非常接近,能很好地仿真物理信道的参数。  相似文献   

14.
夏冰  李琳琳  郑燕山 《电信科学》2016,32(9):95-101
为检验流星余迹通信设备及软件在实战化环境中的应用效能,针对流星余迹通信信道规律复杂、实测代价高等问题,建立流星余迹信道仿真模型。通过对典型数学模型的深入研究,以欠密类流星余迹和过密类流星余迹信道模型为基础,融入了欠密类流星簇和多径信道两种特殊类型,按照概率论原理,建立了流星余迹信道混合模型,并结合流星余迹到达间隔模型,利用C++实现了流星余迹信道混合模型的仿真。该模型可生成包含单颗欠密类、单颗过密类、欠密类流星簇和多径信道等多种类型的复杂信道。仿真结果表明,所产生的流星余迹信道特征与实际信道基本相符,验证了该模型的可用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移动通信信道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首先对移动通信常见信道模型进行了简要讨论然后模拟和比较了不同信道条件对系统性能的影响,重点研究了高斯信道,瑞利衰落信道等信道模型。  相似文献   

16.
无线移动信道由于电波在移动信道中时域与空域上传输时,有很大的随机波动与起伏的特点,控制与测量一般难以把握,通过数值计算与路径损耗建立模型与仿真,能够较好地预知信道特性。根据无线移动信道模型特征建立无线移动信道模型,然后对自由空间模型、经验模型Okumura-Hata模型、COST-231 Hata模型以及COST231-WI模型进行了建模与仿真,并将对仿真结果进行了分析,为无线移动通讯信道传播模型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中的一种新的优化信道分配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党安红  汤俊雄  朱世华 《电子学报》2003,31(7):1002-1004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最优信道分配模型.首先根据信道分配的特点构造了一种信道分配方程模型;进而建立了信道分配最优模型,利用Pontryain最小值原理获得了模型的最优解;给出的仿真结果验证了分析结论的正确性.该模型可以用来有效地研究信道分配问题的宏观性能,并提供了一种高效、快速的算法.  相似文献   

18.
许从方  丛键 《通信技术》2014,(7):733-737
无线信道的特性直接关系到为实现优质可靠地超短波电台通信必须采用的技术措施,因此分析研究无线信道模型对于超短波电台通信有着重要的意义。针对平坦开阔地形的超短波无线信道进行了研究,介绍了无线信道的特性以及多径衰落的信道模型和统计特征,描述了超短波无线信道模型的组成框架,结合应用实际进行了信道仿真与性能分析,得到信道模型的时域和频域特性,仿真结果表明该模型满足应用需求,可以应用于超短波电台的算法设计仿真。  相似文献   

19.
一种改进的窄带短波信道模型及仿真实现方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针对短波信道具有多径衰落和不可逆性等特点,提出了改进的窄带短波信道模型及仿真实现算法。该模型以美国电信科学协会(ITS)提出的宽带短波信道模型为基础,经过适当的近似与简化,得到了适于计算机仿真的实现结构。改进的窄带短波信道仿真模型考虑了各个传播模式内的时延扩展,消除了经典Watterson窄带短波信道模型的使用限制,能够仿真更广泛的短波信道条件。  相似文献   

20.
万璐  刘阳 《电子科技》2007,(1):17-19
无线信道在实际中难以测试,但信道仿真可以解决这一问题。文中给出了一种灵活且适应性强的无线移动信道模型,并给出了该模型中的衰落信道模型及算法,运用该算法对衰落信道进行仿真,给出衰落信号的仿真结果以及输入信号经衰落信道处理后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