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在移动通信的交换网络中经常进行的无线基站割接为事例,将可能影响割接成功的一些关键点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2.
针对综合VPMN业务传统割接方案存在的问题,开展对基于呼叫中心模式的综V业务割接新模式的研究,提出一种简单有效的综V业务网络割接解决方案.为移动运营商在IMS网络下开展综V业务割接工作提供一个很好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内容是在湖北省HSTP替换割接工程中,为确保在同点码设备割接过程中的业务稳定运行而采用的一种网络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4.
结合一次UPS系统带业务割接典型实例,阐述了割接的条件和关键点,并给出了具体的实施步骤。文中对UPS系统的配电方式和UPS系统割接方案的选择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面对宽带网络割接中可能影响用户感知的三大因素,通过割接三阶段管理、制定针对性方案等技术管理手段,有效缩短业务中断时长,保证业务的可用性及通信质量,从而有效提高割接期间的用户感知.  相似文献   

6.
结合一次UPS系统带业务割接典型实例,阐述了割接的条件和关键点,并给出了具体的实施步骤。文中对UPS系统的配电方式和UPS系统割接方案的选择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运营商的IDC网络运行时间过长,需要集中针对老旧设备进行网络接入平台设备替换和网络结构优化.本文采用3种新技术进行现场割接,最大限度的提高割接速度,减少对客户业务的影响.可有效缩短割接时间,使业务平滑过渡, 割接时间从30 min左右缩短至l~2 min,极大的减少了对客户业务的影响,从而提高了服务质量,保障公司收入.  相似文献   

8.
为了实现中国电信CDMA网络业务的独立运营,澳门CDMA网络电路域必须进行割接,其独立于国内的CDMA网络,但又通过国内CDMA网络承载语音业务,其接入结构和业务的特殊性增加了网络割接的复杂性。本文根据澳门电路域目标组网的结构要求,对割接前电路域网络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国际漫游信令、国内漫游信令和语音电路接入的平稳割接的解决方案,指导澳门CDMA网络的顺利割接,并为其他地方的网络割接提供有价值参考。  相似文献   

9.
丁广  黄昆  李冠宇 《无线电工程》2009,39(11):10-12,25
根据航天远洋测量船多业务SDH光传输网络中以太网业务特性,对几种在测量船光传输网络中应用的以太网技术从传输形式、实现方式、传输效率和最佳适应性等方面进行了比较,验证了RPR技术在测量船光传输网络中应用的先进性和高效性。在此基础上,对测量船光传输网络中RPR技术的几种应用方式进行了分析和比较,探讨了RPR技术在MSTP系统中具体实现方法,对应用RPR技术改善测量船以太网业务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软割接”缩短传输网络优化业务中断时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有网络优化中,都是采用先屏蔽基站业务,再进行传输光链路割接,往往业务中断时间较长。本文探讨传输网络优化中引入“软割接”的思路,通过搭建过渡接入系统,将业务平滑割接至新的系统上,从而缩短优化过程中业务中断时长。  相似文献   

11.
新型互联网业务迅速发展。使网络流量急剧增长,推动了对光通信容量的需求。同时,新型的互联网应用对带宽的需求具有不可预测性。这两方面因素驱动光网络朝着灵活、动态、高效的方向发展。可变带宽光网络可以在收发端根据传输距离、链路质量、业务需求动态调整传输速率、调制格式以匹配网络实际需求,提高了网络灵活性和网络生存性。可变带宽光网络关键技术包括可变带宽可重构光分插复用器、可变带宽收发机技术、可变带宽的电层技术和可变带宽管控层技术。  相似文献   

12.
裴丽  王建帅  郑晶晶  宁提纲  解宇恒  何倩  李晶 《红外与激光工程》2018,47(10):1002001-1002001(12)
随着5G、物联网以及大数据等业务的发展,光通信网作为数据传输的主干线,扩展其系统容量、提高传输稳定性以及网络智能化势在必行。空分复用技术主要以多芯光纤、少模光纤以及少模-多芯光纤作为实现载体,被认为是提升光通信网络系统容量、构建下一代光通信网络的关键。主要研究了空分复用光纤在光传输、高性能激光器、光纤传感等领域的应用,结合已报道的实验结果,充分说明空分复用光纤的研究是现代光纤通信系统的重要方向,也是未来光通信领域研究和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13.
量子密钥分发网络应用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有的量子密钥分发网络根据其节点不同可分为三类,即由信任节点构成的网络系统、由光学节点构成的网络系统、以及由量子节点构成的网络系统.讨论了由不同节点构成的网络系统的特点,并分别指出了各自的优缺点.最后指出,一个跨越全球的量子密钥分发网络需要由这三种不同的网络系统组成.  相似文献   

14.
基于毫米波传输的光纤无线融合架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毫米波生成技术的研究以及光纤/无线融合方案主流架构的分析,提出基于毫米波传输的光纤/无线融合架构设计。相比以往的网络融合方案,它可以实现一种在垂直方向从上往下依次包括业务层、控制层、媒体传输层和接入层,在水平方向覆盖核心网和接入网乃至用户驻地网的新型网络融合。  相似文献   

15.
提出当今解决光传送网所面临问题的方法,是采用既能低成本建网又能智能化完成交换连接的自动交换光网络( ASON );介绍回顾了光传送网 ASON 技术的产生和取得的成果,以及 ASON 中几种关键控制平面技术的发展情况;阐述了 ASON 控制平面与传统传送网的本质区别、管理平面智能化管理特点所带来的 3 种优点,以及传送平面中光交叉连接( OXC )的 6 种主要交换结构、发展方向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综述了新一代基于数字同步系列(SDH )提供多种业务、集成传输、交换和路由功能的多业务传送平台(MSTP )技术,并描述其新功能和远期目标。  相似文献   

16.
PID技术在城域光传输网中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P业务的快速发展,给以传统SDH技术为基础的城域网带来了较大的带宽和成本压力.而光电集成器件(PID)技术与光传送网(OTN)技术的结合使用,实现了传输设备的光、电两层的数字化集成,能够满足各种新型业务的扩展需求,提高网络的承载能力和性能要求,实现简洁易维的大容量城域网络.  相似文献   

17.
文章概述了有线电视网双向传输的几种接入技术,阐明了有线电视网双向传输光系统的特点,重点描述了光发射机、光放大器、光接收机和有线电视回传信道的应用。本文为某有线电视台双向网改造的实用实例,可为其他有线电视台的双向网改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于明 《光通信技术》2002,26(5):48-51
光传送网是移动通信的基础网络 ,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到移动通信网络的正常高效运行。对移动通信光络的组网特点进行了分析 ,并针对目前移动通信光传送网维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应采取的策略进行了探讨 ,以供业界同仁交流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固定宽带和移动宽带接入技术的发展,为用户提供了更优质的网络服务和业务体验,同时对传输网络的业务承载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传输网络的国干/省干/本地网系统容量不断提升,日常维护时光缆群割接工作的复杂度和风险性也越来越高.本文基于对光缆割接的相关规范研究和实践经验总结,提出了传输干线光缆群割接方案的规范流程,以降低割接工作实施复杂度的同时保证无差错,最后分析了此方案流程在现网光缆群割按时的应用实例,对实践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The key technologies require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optical transport networks, namely, optical fiber transmission and digital transport, which includes transmission signal multiplexing, transport nodes, and network operation functions, are highlighted. The trends in transport technology, the impact of 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 (SDH) and 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 (ATM), the role of telecommunications management networks, and network integrity enhancement techniques are elucidated. It is demonstrated that these technologies have brought about a great change in transport network design and performance. Further innovations are required to fully realize a high-performance computer communication network, a cost-effective nationwide B-ISDN, and local networks for video distribution. These include the realization of an optical access transport network and the extension of trunk network capabilities which will be possible with optical path layer technolog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