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生动物病毒的电镜和荧光显微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透射电镜和荧光显微镜对三种水生动物病毒粒子形态、病毒感染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及亚细胞定位进行比较和研究。负染电镜观察显示:鳜鱼弹状病毒(SCRV)粒子呈典型的子弹状形态,长约76~118 nm,直径约29~52 nm;鲈鱼呼肠孤病毒(LJRV)粒子呈正二十面体结构,具有双层衣壳,直径约70~80 nm;蛙虹彩病毒(RGV)粒子呈正二十面体结构,具有囊膜,直径大小约150 nm。超薄切片观察表明,宿主细胞的基本结构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成熟病毒粒子分布在胞质中或以出芽的方式释放到胞外,且RGV增殖后在胞质中聚集形成晶格状结构。免疫荧光观察进一步显示,RGV感染细胞后能产生多个直径大小不一的包涵体。本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和认识水生动物病毒的超微形态特征、复制过程及致病机理。  相似文献   

2.
2011~2012年在浙江杭州连续发现感病甘薯植株具有甘薯病毒病SPVD的典型症状,透射电镜观察发现其叶片包含有长度为600—900nm,直径为12nm的线状病毒粒子。使用特异性引物进行RT—PCR扩增及测序,其病原为甘薯羽状癍驳病毒(Sweet potato feathery mottle virus,SPFMV)和甘薯褪绿矮化病毒(Sweet potato chlorotic stunt virus,SPCSV)复合侵染。运用透射电镜研究SPVD引起的细胞病理学变化,观察到叶肉细胞的细胞质中含有马铃薯Y病毒属特征性柱状内含体,其结构分类为Ⅳ型;线状病毒样粒子以束状平行排列成聚集体的方式存在于细胞质中;叶绿体伸出伪足状结构包裹线粒体。在维管束细胞的筛管和伴胞中观察到弯曲线状病毒样粒子形成的聚集体,其粒子排列交错,与叶肉细胞中平行排列的病毒样粒子聚集体不同,符合毛形病毒属特征。另外还在维管束和叶肉细胞结合的部位发现复合侵染的细胞病理学特征。本研究表明危害甘薯生产的SPVD已扩散蔓延到浙江省。  相似文献   

3.
用电镜检查确定了不同感染时间的马传染性贫血病毒 (EIAV)、维斯纳 梅迪病毒 (MVV)和山羊关节炎脑炎病毒 (CAEV)的形态和形态发生。成熟的病毒粒子为电子致密的球形 ,有囊膜 ,直径约 10 0nm ,含有 1个 (有时有 2个或 2个以上 )的核芯。维斯纳 梅迪病毒和山羊关节炎脑炎病毒的核芯为球形 ,马传染性贫血病毒为杆形或锥形。在大部分病毒里能清晰地看到核芯壳 ,成熟的病毒从感染细胞的胞浆膜上出芽 ,在胞浆中还见到了花环状粒子和多板层结构  相似文献   

4.
采用冷冻蚀刻技术研究了GPV、IBRV和NDV等几种病毒的超微结构,初步取得如下结果: 一、在冷冻蚀刻样品中,GPV呈球形(在细胞质内)或近似球形(释放到细胞外),直径约300nm,这与在超薄切片或负染色样品中所见的病毒形态和大小有很大的不同。二、IBRV囊膜的PF和EF面上,均可见到直径5—9nm的膜内微粒。GPV囊膜膜内微粒的数量及其在PF面和EF面上的分布与IBRV不同。细胞质内与细胞外成熟的GPV囊膜的膜内微粒也有明显的差异。三、在GPV毒浆基质中,可观察到由直径5—10nm颗粒的聚集或规则排列形成的弓形、环形、及直径150—400nm大小不等的球形结构。实验结果显示了冷冻蚀刻技术在病毒形态结构和形态发生,尤其在病毒囊膜结构研究中的优越性。对这一技术在病毒学中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利用含有B型肝炎表面抗原S段基因之重组病毒感染IPLBSF 21—AE细胞株研究其细胞病变并与野生型病毒ACNPV(Autographa californica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之细胞病变作为比较。重组病毒对细胞较具毒性,于感染细胞中,野生型与重组病毒所产生之子病毒大小与纤维状物质并无差异。但于重组病毒感染的细胞中较易观察到具有二至三倍长的核蛋白质鞘。不同病毒感染的细胞以感染后期之差异较大。野生型病毒感染的细胞核内可见许多含有包埋体病毒的多角体(polyhedra),病毒形成团(virogenic stroma),以及累积之多角体被膜(图1)相反地,重组病毒感染的细胞内并无多角体,但核内可见核蛋白质鞘及已披上被膜之核蛋白质鞘团,并可见明显的膜状构造包围核四周(图2),以及嵌于膜上直径约22nm的电子致密颗粒(图3),此结果证明了重组病毒合成之S蛋白并非以游离方式存在,而是嵌在膜构造内。  相似文献   

6.
貂细小病毒的电镜和免疫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9年,Schofield于加拿大发现细小病毒引起的貂急性传染性肠炎,此后,美国、日本及欧洲等养貂国家也有发病报导。在我国,姜廷秀等81年报导了我国发生“疑似水貂病毒性肠炎”。我们对辽、鲁、冀、青、内蒙等养貂密集地区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发现1983年冬至84年春局部地区曾出现四次暴发,种貂发病率为83.4%,死亡率为15.1%。为了确诊本病,对采集的自然感染病貂粪样品用氯仿处理后负染观察,发现了典型的细小病毒粒子。病毒粒子直径约20mμ,有实心、空心、内有类核三种形态(图1)。  相似文献   

7.
几种大型病毒的冷冻蚀刻研究(痘苗病毒、山羊痘病毒和疱疹病毒等)在我国已有报导。本文拟报导三种中小型病毒的形态结构及形态发生过程。<1>水泡性口炎病毒(vsv)、属弹状病毒科,有囊膜的病毒,大小70×170nm;<2>辜德毕斯病毒(sbv),属披盖病毒科,有囊膜的病毒,直径50—60nm;<3>人腺病毒,属腺病毒科,无囊膜的病毒,直径约70nm。在腺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核内,可观察到处于不同装配和成熟阶段的病毒粒子(图A、左不)。在VSV和sbv感染的宿主细胞质中和细胞质空泡内可观察到病毒核衣壳装配的过程,尤其在宿主细胞的表面更清楚地显示出病毒以出芽的方式向细胞外释放的各个细节。(图A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告对上海市清浦县的35只麻鸭的血清及13只麻鸭肝组织的电镜观察结果。所有鸭均为雌性,约1年令。翅静脉取血,分离血清,超离心浓缩病毒,悬液作负染色标本。肝穿组织按常规制备超薄切片标本,透射电镜观察。负染色标本观察表明,鸭血清中的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基本有两种形态,I型病毒呈园球形,直径40—50nm,某些病毒核壳呈20面体排列的亚单位结构,部分色膜破裂的病毒核壳可显示放射状排列亚单位,可能属20面体对称型病毒;Ⅱ型病毒形态不规则。未显示明确的表面结构,大小35—65nm不同个体和不同年令鸭血清中的病毒形态常有差异,  相似文献   

9.
应用电镜技术对牛流行热病毒形态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流行热病毒(BEFV)属于单股负链病毒目(Mononegavirales)、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狂犬病病毒属(Lyssavirus)成员。该病毒能引起牛流行热(又称牛暂时热或三日热),对养牛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本研究使用的材料是培养在BHK_(-21)细胞上的牛流行热病毒。应用负染色、超薄切片等方法制备样品,JEM-1200EX型电镜观察。通过电镜观察和研究,得出以下结果:1.病毒的基本形态,呈锥形(图1,2)、弹形(图3,4,5)、窝窝头形(图5)。大小为180X85nm。典型结构,外有囊膜,该囊膜是由纤突和病毒膜构成,内有螺旋对称的核衣壳(图4,5)。  相似文献   

10.
利用TEM对润楠(MachilusPingii Cheng ex Yang)花粉内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四分体解体后的早期小孢子,胼胝质壁内面有高电子致密度物质组成的球状颗粒沉积(图1)。颗粒粒径约27—35nm,高倍率下可见球状颗粒是由一些更为细小的颗粒集聚而成。有微管同球状颗粒联接。小孢子核贴壁分裂时,花粉内壁迅速增厚(图2),增厚的内壁中有呈辐射排列的微通道形成。通道直径约93nm,具较明显的分层通道壁结构,中央有粒径约40nm的椭园球形电子深染团块,通道壁中层与内侧的胼胝质壁相连,椭园球形电子致密团块呈串珠样排列在通道中央(图3)。这一时期花粉内壁中纤维素微纤丝排  相似文献   

11.
1983年作者用多价抗体—免疫电镜法从23例秋季婴幼儿胃肠炎病人粪中检出3例小双壳腹泻病毒(SmallDouble Capsids Diarrhea Virus SDCDV)。测算205个SDCDV颗粒的直径为32.1~36.7平均34.1±1.1nm。外观呈球形,由核心和核壳组成,无包膜。核心大而明显,有的如蜂窝样。核壳内层厚、外层薄。壳粒为点状和杆状,似辐条,与外核壳相连成“T”形,有10~16个。与有关病毒的形态作比较表明:(1)与小呼肠孤病毒、小轮状病毒和“Fuzzy—Wuzzys”相似但不尽相同,从核心、核壳和壳粒形状可加以区别;(2)与轮状病毒和呼肠孤病毒虽都有双层核壳,但其大小仅大  相似文献   

12.
痘病毒可以作为研究生物膜形态发生的很好材料。我们应用冷冻蚀刻技术并附以超薄切片、负染色,细胞表面复型和扫描电镜等技术,对一种复制周期很长的痘病毒——山羊痘病毒囊膜的精细结构和发生过程进行了比较研究。病毒发育早期,毒浆周围出现的弧形膜样结构在冷冻蚀刻样品中呈现出间距为15—20nm均匀排列的二层颗粒;未成熟病毒囊膜为圆形,直径约400nm,因其常常从病毒中部断裂,因而可清楚地显示出病毒周缘仍由二层颗粒围绕;细胞质内成熟病毒囊膜为直径320—340nm的规则球体,其的PF面和EF面上均可见到大量直径为7—10nm的膜内微粒。释放到细胞外的成熟病毒囊膜的PF或EF面仅有少量的膜内微粒,囊膜形态呈不规则的球体  相似文献   

13.
从患败血症欧洲鳗鲡检出疱疹病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2005年、2006年的春、夏和秋季,福建省各养殖区患败血症的欧洲鳗鲡(Anguilla anguilla)进行超微病理学研究,经电镜观察,患败血症欧洲鳗鲡鳃、肝和肠组织细胞内检出疱疹病毒.鳃上皮细胞核内病毒核衣壳,呈圆形或双环状,直径约80 nm~100 nm,核心或致密,或空壳.鳃上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胞浆内可查见成熟病毒粒子,有包膜,呈圆形、核衣壳致密、直径约130 nm~150 nm.肝细胞和肠粘膜上皮细胞核内所查见的病毒核衣壳,呈圆形或双环状,多数核心密度高.文中还讨论了感染细胞核内与疱疹病毒核衣壳共存的直径30 nm~40 nm的微泡样结构的性质.在病鳗感染细胞内所检出病毒的形态学和形态发生学特征符合疱疹病毒科(Herpesviridae)病毒的形态.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导了在昆明地区腹泻病人粪便中发现的一株病毒——“干海子”因子(Ganhaizi agent)。电镜下,病毒颗粒呈球形或六边形,直径32—38nm,无囊膜,中心有一直径32nm左右的核心,核心有子粒呈蜂窝状。病毒颗粒有一外圈,直径38nm左右,子粒呈放射状排列,边缘不整齐。病毒在粪便中呈大片堆积。经  相似文献   

15.
目前世界上各国对猪瘟病毒的形态结构已有许多报道,差别较大。而我国培育的“54—Ⅲ系”猪瘟兔化弱毒(即C株或K株)还未见到有这方面的研究报道。本实验对离子交换柱层析纯化的猪瘟兔化弱毒做了初步的电镜观察。从负染后的病毒电镜照片可以看出,病毒形态大致上分为三种颗粒:一种为30nm左右的颗粒,其中有的呈  相似文献   

16.
昆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形态发生的研究,国内外均有许多报导,但关于苜蓿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简称HdNPV)形态发生的研究还未见报导。本文主要介绍了应用电镜超微技术研究苜蓿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在感染脂肪体细胞中的形态发生及装配过程。图A.示HdNPV多角体外形。图B.经碱解后多角体内的病毒粒子。图C.细胞核内的病毒发生基质  相似文献   

17.
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在国内外已广泛应用于生产多种纯度高、专一性强的单克隆抗体。我们应用透射电镜检查不同实验室来源的10份融合前小鼠骨髓瘤细胞系(SP_2/0,SN—1)和4株杂交瘤细胞(T—17—3,A—9,B—10,C—8)发现上述细胞内均含病毒颗粒。在胞浆内,病毒颗粒聚集在粗面内质网池中。成熟病毒颗粒呈圆形或长圆形,偶见哑呤状或花瓣状,直径约100nm。病毒核衣壳中心透亮,外周致密,呈环状或不全环状(图1)。有处粗面内质网呈现局部增厚和病毒芽生图象。偶见核膜间隙内含病毒颗粒。此种病毒颗粒的形态结构特点类似逆转录病毒科(Retroviridae)中的A型肿瘤RNA病毒。在细胞外和细胞间隙中还可查见散在或成群的球形  相似文献   

18.
2011和2012年福建省各养殖区引进的美洲鳗鲡(Anguilla Rostrata)和双色鳗鲡(Anguilla bicolor bicolor)在玻璃鳗培育阶段普遍发生"红肝病",导致了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给养殖生产造成严重的危害。本文应用透射电镜(TEM)对各养殖区患"红肝病"的美洲鳗鲡和双色鳗鲡进行超微病理研究。结果显示:在患病美洲鳗鲡鳃组织的肌肉细胞间质中的纤维母细胞查见胞核内许多排列无序的疱疹病毒核衣壳,多数呈空心双环状,直径约80 nm~100 nm,少数核心致密呈线点状或蝌蚪状。在患病双色鳗鲡鳃上皮细胞核旁胞浆内可查见个别成熟病毒粒子。根据所检出病毒的形态和形态发生学特征可以确定该病毒为疱疹病毒科(Herpesviridae)的成员。另外,在病鳗肾细胞的细胞突起之间和细胞外可查见许多大小不等、形态多样,呈杆状、球形、哑铃形或橄榄形,有双层脂质外膜,无细胞壁的支原体(pleuro-pneumonia-like organism,PPLO)。本研究在国内首次应用TEM显微镜意外地在自然感染的养殖鳗鲡组织细胞中检出疱疹病毒和支原体,为鳗鲡"红肝病"的防控提供了有价值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山鸡椒开花前四周的花芽内,发育的药室已经明显突出;此时雄蕊基部仅见侧生的细胞堆集突起,其中央部分可见数个体积较大的球形细胞,直径约34.2μm,细胞壁上有稀疏不规则分布网纹(图1)。开花前两周,花药已经完全形成,在花丝基部可见侧生的扇形蘑茹样蜜腺组织,腺体上部边缘为2—4层细胞平行排列。这些细胞外形与早期的蜜腺原生组织细胞极为相似,直径约30.1μm,多呈圆球或椭圆球形(图2)。开花前一周,蜜腺体积迅速长大。其腹面构成细胞为球形、柱状、扁平细胞混合分布,在一些扁平细胞表面可见直径约0.7—1.1μm的圆形凹陷(图3箭头),腺体背面的构成细胞则体积小,形态较不规则。开花前两天,蜜腺基部较长,整  相似文献   

20.
1986年6月至1987年12月,我科共做尖锐湿疣活组织检查80例。诊断根据病史,大体表现和组织学检查。光镜下每例均查见凹空细胞。(Koilocyte)30例作了人乳头瘤病毒抗原(HPV—Ag)检测,采用PAP免疫酶染色法(DAKO kit)。12例检测出HPV—Ag,阳性率40%。阳性细胞主要见于表层和棘层上部的凹空细胞,表现为细胞核内呈棕褐色颗粒,细胞浆内未见棕褐色颗粒。各例阳性细胞数量差异较大,阳性率与取材大小和数量有较大系系。HPV—Ag阳性的凹空细胞与HPV—Ag阴性的凹空细胞,光镜下形态无明显差异。15例取新鲜组织按电镜常规处理,制片,电镜下5例找到病毒颗粒,阳性率33.3%。均见于表层和棘层最上部细胞的核内。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50-55nm,有致密核心和衣壳,无包膜,典型者排列呈结晶状图1。凹空细胞较大,核增大,核膜欠规则,一些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