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研究关注矿产资源内部上下游产业的联动协调发展关系,建立耦合协调度模型,以能源、黑色金属、有色金属、非金属4类矿产的采选业与加工业为研究对象,分析1999-2016年河南省矿产资源采选业与矿产资源加工业耦合协调发展水平,以探析河南省矿产资源产业耦合协调关系的差异和发展演变规律。通过分析,得出河南省矿产资源产业耦合协调度整体呈现“S”型,协调度指数由1999年的0.23上升到2016年的0.623。具体看1999-2004年矿产资源采选业与矿产资源加工业耦合协调度处于低水平阶段,呈缓慢上升趋势;2005-2007年矿产资源采选业与矿产资源加工业耦合协调度处于较低水平阶段,是上升最快时期,表明矿产资源产业耦合协同作用趋于一致;2008-2016年耦合协调度为维持较高水平阶段,表明矿产资源产业内部耦合协同作用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2.
在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矿产资源特征、开发利用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实现矿业产业优化的对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矿产资源丰富,主要矿产储量集中在大中型矿区,矿业在工业经济中所占比重大,但资源开发利用总体水平较低,产业链短,优势矿产开发产业集中度不高,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突出。实现矿业产业优化,需要统筹规划,优化矿业产业布局与结构;加强区域、国际合作,实现矿产资源优势互补、共同开发;加强地质勘查,提高资源保障水平;发展节能环保型矿产品加工业,提高产品竞争力;加强矿业废弃物治理,推动区域经济绿色发展和矿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矿产资源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搞好矿产资源的管理,提高资源利用率,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对于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一、宁夏矿产资源形势特征分析宁夏拥有较为丰富的矿产资源,已探明储量的矿产50种,矿产地近千处,其中煤炭、石膏矿产储量在全国分别占第5位和第6位,石油和天然气、非金属矿产等也占一定的份额。矿业和矿产品加工业占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的30%以上,为宁夏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但是,宁夏的矿产资源开发仍有一些问题不容忽视:一是资源分布不均。中北部地区集中了大量的矿产资源,…  相似文献   

4.
吴姣  刘润  黄敏 《资源与产业》2022,24(1):73-85
长江中游地区作为我国东中西部发展的传导区,是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着力点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区域,探究长江中游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为长江中游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以长江中游为研究区域,构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别从长江中游整体、城市群之间、城市群内外部以及市域多个尺度,定量测度2005年、2010年、2015年、2017年长江中游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格局特征,并在此基础上,采用GeoDa软件对长江中游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进行全局和局部自相关检验。研究表明:1)长江中游整体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发展水平不断上升,耦合度始终保持在拮抗阶段,协调度从初级失调向初级协调转变,2017年长江中游整体协调度为0.53;2)长江中游4个城市群城镇化发展水平稳步提升,生态环境发展水平波动较大,2017年,除长株潭城市群协调度达到0.6,进入中度协调之外,其余城市群仍为初级协调,各城市群内部与城市群外部协调度为0.57~0.62,差异较小;3)市域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度和协调度具有空间差异,中心城市有先发展优势;4)国家政策支持、产业转型、地方发展是长江中游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度不断提升的根本原因;5)协调度空间差异主要集中在安徽和湖北,高高集聚区主要在江淮城市圈东部,低低集聚区逐渐减少至零。长江中游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程度不断上升,但其发展水平仍然较低,区域发展差异较大,实现长江中游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仍有较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5.
评估黄河流域产业结构合理化及高级化水平,分析影响黄河流域产业结构发展的因素,为黄河流域实现产业结构优化提供建议与参考。根据2009—2018年黄河流域三次产业产值数据及就业情况,利用Hamming贴近度、Moore结构指数测算流域产业的合理化及高级化水平;在无标度网络的情形下,根据得出的结果,结合改进SIR模型对产业优化效果最为显著的因素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从横向来看,黄河流域下游的产业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的贴近度最高,中游次之,上游的贴近度最低,其中上游的平均得分为0.783 4,中游为0.795 6,下游为0.817 6;从纵向来看,合理化程度逐渐上升,产业状况整体呈向好发展态势,但上中下游之间仍存在较大差异;2)从区域维度来看,下游地区的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最高,平均值达到了8.792 0,上游地区与中游地区的发展水平大致相当,均值分别为6.296 0和6.305 5;从产业结构变动速率来看,下游地区从2009年的1.597 7上升到2018年的15.895 1,增加了14.297 4,中游地区上升了9.183 4,上游地区上升了9.536 9,三大区域总体呈现“上游崛起、中游起伏、下游领先”的发展格局;3)在产业的初始比例以及产业优化成功率和失败率不变的情况下,调整产业影响力对优化结果几乎不起作用;而调整优化成功概率及优化失败产业再优化可能性时,产业优化状况发生了显著变化。结合黄河流域产业结构现状及仿真模型的研究结论,黄河流域各省(区)政府应加大产业优化支持力度,注重对失败产业的再升级指导;中上游地区应把握“一带一路”政策机遇,加大改革创新力度;而下游地区则应注重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加强区域间的产业合作。  相似文献   

6.
长江经济带具有丰富的铜矿资源优势和巨大发展潜力,在我国铜矿产业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因此在新形势下,谋划好长江经济带铜矿资源勘查开发及产业发展,对于保障我国铜矿资源安全供给,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产业布局理论,系统梳理了长江经济带铜矿资源开发利用布局与产业结构的现状、特点,指出长江经济带铜矿资源产业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企业规模总体较小,地质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提出应从优化铜矿勘查开发布局与结构、大力发展绿色矿业、推进上中下游产业协调发展三个方面优化长江经济带铜矿产业发展的思路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长期以来形成的东、中、西部地区产业梯度差异的区域经济格局正在呈现加速分化的态势。为分析我国金属矿产资源产业转移态势,通过分析对比全国各省(区、市)2010与2016年度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资源相关产业梯度系数值及其变化情况,并结合找矿突破取得主要勘查进展,总结分析了各地金属矿产资源产业的比较优势和发展态势。实证分析结果显示,随着国内矿产勘查的热点和亮点向西部地区转移,我国金属矿产资源产业呈现同步向西转移的态势,以广西、贵州、陕西、吉林等省区为代表的中西部省(区)增长最为迅猛。相对于黑色金属,我国有色金属资源产业集中度相对较低,更有利于向内陆资源富集省(区)转移。  相似文献   

8.
长江经济带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2007-2016年省际面板数据,运用 TOPSIS综合评价方法,研究长江经济带各省市水资源承载力的动态变化以及区域差异。结果表明:样本考察期内,长江经济带水资源承载力整体呈较缓慢的下降趋势,其中水资源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的贡献最大。从区域差异看,上游成渝经济区水资源承载力最大,中游城市群次之,下游长三角最小;从省市差异看,水资源承载力由高到低依次为:江西、贵州、上海、湖南、云南、江苏、四川、浙江、重庆、湖北和安徽;从空间分布看,水资源承载力较高的省(市)主要有贵州省、江西省、湖南省和上海市。进一步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水资源承载力系统耦合协调度呈下降趋势。利用灰色关联模型发现产水模数、城市日均生活用水量、GDP增长率以及废水治理投资占比在各系统中对水资源承载力影响程度最大。总体来看,长江经济带水资源承载力处于中等水平,其原因可归结于人口压力大、产业结构不合理以及水资源利用率较低等,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区域煤炭产业经济-资源-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发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耦合协调度引入煤炭产业这一微观研究领域,以山西省为例,建立煤炭产业经济-资源-环境(ERE)系统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计算煤炭产业经济、资源和环境各子系统综合发展水平,构建耦合协调度发展模型,对经济-资源-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进行多维测度与分析。结果表明:2005—2015年期间,煤炭产业ERE系统耦合协调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处于0. 3852~0. 5228的濒临失调状态,并呈现"上升—下降—上升"的波动循环。经济、资源、环境二元系统间的耦合协调水平均处于轻度失调与勉强协调之间,经济子系统与环境子系统间的矛盾是制约煤炭产业整体协调发展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为背景,对长江经济带城镇化与水资源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研究。基于熵值法构建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发展与水资源利用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TOPSIS法改进耦合协调度模型,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分析长江经济带2006—2015年城镇化发展与水资源利用的耦合协调关系。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发展和水资源利用水平逐年上升,耦合协调度不断提高;沿线11个省市的协调程度还存在明显的地域集聚特征,呈现“东部>西部>中部”的格局。提出加快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推进长江经济带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发展等建议,推动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1.
文章基于网络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选取2005—2016年中国26个省的面板数据,测算有色金属冶炼过程的整体及分阶段的转型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MPI)变化情况。期望论文研究对准确判断我国有色金属产业链转型效率发展的总体水平、不同阶段水平以及促进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12.
罗世兴 《中国矿业》2021,30(7):85-91
近年来,长江经济带矿业开采累计占用、损坏土地增长迅速,影响其绿色与集约发展。本文运用基尼系数、不平衡指数及因素分解模型对2009—2016年长江经济带采矿用地的时空分异及驱动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采矿用地规模大且区域差异明显;长江经济带采矿用地与矿业产值匹配相对合理,且保持相对稳定;单位劳动产出的提高是该区域采矿用地扩张的最大驱动因素,矿山企业数量的减少是最大抑制因素;单位产值用地规模和企业平均从业规模作用阶段性明显。最后提出合理控制采矿用地规模,促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金属矿产资源产业是矿产资源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布范围广,覆盖领域多,通常被认为对资源禀赋及关联产业具有较强的依赖关系。基于2003—2016年省域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我国金属矿产资源禀赋及产业的空间分布特征,探讨金属矿产资源产业整体、金属采选业和金属冶炼加工业对资源禀赋的依赖,以及关联产业布局对金属矿产资源产业整体以及不同环节的影响。结果表明:(1)资源禀赋仅对金属采选业的空间布局产生影响,对金属矿产资源产业整体和金属冶炼加工业布局的影响不显著;(2)金属采选业和金属冶炼加工业的布局在本地相互影响,而对邻近地区均没有产生空间溢出效应;(3)金属矿产资源产业后向关联产业的布局对本地金属矿产资源产业存在正向影响,对本地和邻近地区的金属采选业既会产生正向影响也会产生负向影响,而对金属冶炼加工业布局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应用生态经济学中生态产业链的规划设计方法,探讨我国有色金属行业生态化低碳经济的实现途径。通过分析我国有色金属产业链上采矿、选矿、冶炼与加工环节在生态化低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生态低碳改造与规划设计相结合,采矿与选矿企业生态低碳化,冶炼与加工企业生态低碳化,提升自主科技创新能力,建立生态低碳技术支撑体系的生态低碳实现途径,以保障有色金属资源安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实现我国有色金属行业生态化低碳发展。  相似文献   

15.
基于网络DEA模型的有色金属产业链效率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以有色金属产业面临“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为背景,结合有色金属产业链特点,将有色金属产业链划分为采选业和冶炼及加工业,建立有色金属产业链的效率评价指标体系,使用2014年数据,应用网络DEA模型对包含有色金属产业链的26省市的有色金属产业链及内部各环节的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进行评价,为各省市有色金属产业的整体效率改进提供了基础。结果表明,浙江省是唯一一个在产业链内各环节及整体产业链综合有效的省市,对于其他省市,通过环节内部找寻发展重点,为有色金属产业链的整体效率提升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矿山生态修复是长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治理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问题的重点攻关方向。本文面向长江大保护战略的环境治理需求,从矿山生态修复角度出发,系统梳理了长江经济带矿山生态治理的相关政策和环保督察案例,在此基础上,分析出长江经济带矿山生态治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监管缺位、无序开采、尾矿库/尾矿渣处置不当、废水排放不达标、土壤污染评估缺失等。尤其是,地方政府和企业对矿山生态修复责任意识不足、法律意识欠缺,导致矿山生态问题频出;相关规范和标准的不足,导致矿山生态修复形式多追求短平快的景观修复工程,对于重金属和酸性废水等污染物缺乏科学的防治方式。最后,从健全法律法规及监管机制、完善矿山修复规范和标准、坚持“以废治废”的生态修复思路三个角度给出相应的治理建议,为长江大保护战略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7.
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领域,煤炭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能源来源,承担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职责。与此同时,煤炭行业在矿产开采、选矿、冶炼及运输等环节难以避免地带来不同程度的污染,其自身节能减排的任务十分迫切。作为煤炭院校,理应在高等教育变革和煤炭行业人才培养中发挥积极作用,努力培养具有生态文明素养、掌握绿色矿山建设知识、具备绿色矿山建设技能、能参与绿色矿山建设的专门人才,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特别是煤炭行业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18.
面向东南亚、南亚的云南矿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必将导致矿业全球化。在此环境下,矿产资源的配置有赖于全球配置和市场配置。新形势下,云南矿业如何“走出去”,巩固支柱产业的基础地位显得尤为重要。文章探讨了云南矿业“走出去”的必然性、有利因素及可行性,认为面向东南亚、南亚是云南矿业“走出去”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