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5 毫秒
1.
《煤矿安全》2019,(11):232-234
为了准确测量隔爆外壳压力试验的参考压力,利用国家安全生产抚顺矿用设备检测检验中心爆炸测试系统,对爆炸压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乙烯爆炸压力值大于甲烷爆炸压力值;甲烷浓度9.80%时爆炸压力值最大;通过预压可改变甲烷爆炸压力最大值;密闭环境下,传播距离不影响甲烷爆炸压力最大值;传播截面的突变可造成爆炸压力值瞬间增大。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煤矿井下瓦斯抽采过程中负压抽采管路中的瓦斯气体自然扩散到气室难度大,且需要有效滤水滤尘,同时抽采管路的负压变化也会对红外甲烷传感器测量数据产生影响问题,研究新型专用气路装置将传感器气室与抽采管路连接,同时在气室中内置红外探测敏感元件和压力采集元件,对瓦斯浓度和压力数据进行采集并建立压力补偿算法模型,进行瓦斯浓度测量值修正。结果表明:传感器气路装置可实现负压抽采管路中的瓦斯气体自然扩散到气室,压力补偿算法模型可消除抽采管路中负压对瓦斯浓度测量数值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汪吉先 《煤炭工程》2008,(2):105-106
在抽采瓦斯管路的负压侧,用光干涉式甲烷测定器测量甲烷混合气体浓度存在很大难度,文章介绍了利用自动取气装置把抽采瓦斯管路中负压侧的混合气体送到光干涉式甲烷测定器内,根据光干涉式甲烷测定器的测量原理,观察光干涉条纹显示的读数位置,测量出混合气体的瓦斯浓度,该技术操作简便、实用,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煤矿安全》2016,(6):126-128
提出了基于最小二乘法曲线拟合压力补偿算法模型,主要解决煤矿复杂环境下,激光甲烷传感器测量准确性受管道压力的影响误差较大的问题,通过最小二乘法对其测量结果进行修正及补偿,最大程度的消除压力对激光甲烷传感器在气体浓度测量过程中产生的误差,提高传感器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为实现煤矿乏风瓦斯资源化利用,采用变压吸附技术,对变压吸附系统的可变试验参数进行了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分析了解吸压力、原料气浓度和吸附塔高径比等对甲烷富集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解吸压力越低,解吸气甲烷体积分数越高;原料气浓度越高,提升比率越小;不同因素对试验结果的影响,按重要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解吸压力、原料气甲烷体积分数、吸附塔高径比;最佳操作条件为:解吸压力取最小值 0 kPa,原料气甲烷体积分数取0.1%,吸附塔高径比取10.33,提升比率的最大值为1.68。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不同湍流环境下,煤尘对甲烷爆炸特性的影响,基于20 L爆炸球采用0、25、50、100、200 g/m^3的煤尘分别与6.5%、9.5%、12%的甲烷在点火延迟时间60 ms和120 ms的条件下进行混合爆炸实验。结果表明:点火延迟时间的增大对单相甲烷爆炸最大爆炸压力影响较小,显著降低最大压力上升速率;有煤尘参与时,3种甲烷浓度下,点火延迟时间的提高能够降低最大爆炸压力和最大压力上升速率,当甲烷浓度为9.5%时,2种点火延迟时间下,对应的最佳煤尘浓度不同,点火延迟时间越小,最佳煤尘浓度越小,甲烷浓度为12%时,点火延迟时间为60 ms时,最大爆炸压力和最大压力上升速率对高浓度煤尘比较敏感,火延迟时间为120 ms时,最大爆炸压力和最大压力上升速率对低浓度煤尘较为敏感。  相似文献   

7.
在水平管道式气体爆炸装置中,选取5种不同浓度的甲烷进行爆炸实验,研究在甲烷爆炸传播过程中,最大爆炸压力、压力上升速率及压力峰值时间随甲烷浓度及传播距离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甲烷浓度对最大爆炸压力、压力上升速率和压力峰值时间的影响显著:甲烷浓度越接近化学当量浓度,最大爆炸压力和压力上升速率越大,压力峰值时间越短。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大,最大爆炸压力和压力上升速率先增大再减小,压力峰值时间则依次延长。甲烷浓度偏离化学当量浓度越多,压力峰值时间成倍延长。  相似文献   

8.
瓦斯(CH4、甲烷)灾害事故是煤矿生产中的五大灾害之一,对甲烷浓度的检测是保证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手段。在一般的测量仪器中,为提高甲烷检测仪的浓度测量覆盖范围,通常采用催化元件与热导元件组合的:疗式制造高、低浓度分段指示的甲烷浓度测量方法。在0~5%VOL(体积比浓度)的低浓度范围采用载体催化元件来检测甲烷浓度,但催化元件测量甲烷的浓度范围有限(一般测量的范围为0~5%VOL),  相似文献   

9.
为了能承受内部瓦斯爆炸的压力,隔爆型电气设备的新产品必须按“煤矿用防爆电气设备制造规程”进行强度试验。试验的气体介质,按规定可用32%(体积比,下同)的氢气空气混合物或10%的甲烷空气混合物。根据国际国内的试验可知,甲烷空气混合物的最大爆炸压力为7.2公斤/厘米~2,产生最大爆炸压力的混合物浓度为9.8%;氢气空气混合物的最大爆炸压力为7.4公斤/厘米~2;相应的混合物浓度为32%。另外,这两种试验  相似文献   

10.
<正> 1.序言 在下西里西亚煤田中开采含瓦斯煤层的最大危险无疑是二氧化碳和甲烷的意外突出。这种危险主要是由于掘进巷道时破坏了岩石的应力平衡,巷道周围积聚的动态应力突然分解,同时还因原始煤体中相当数量的岩石和瓦斯发生位移所造成的。 按保安规程规定:在有岩石和瓦斯突出危险的煤层中掘进时,每次推进之后。都应测量工作面的瓦斯压力。在含二氧化碳的煤层中当瓦斯压力超过30千帕或在含甲烷的煤层中瓦斯压力超过81千帕时便可以认为有瓦斯和岩石突出危险。 1977年巴尔巴拉试验矿井与下西里西亚煤矿设计院合作,着手工作,旨在通过负压抽放岩层瓦斯,确定减少突出可能性。 特霍莱斯和瓦乌勃瑞赫矿井已用上述测量结果防止突出危险、提高矿井通风质量。  相似文献   

11.
在顶底板岩石破碎或可能存在含水层的岩层中,为了快速准确测定煤层瓦斯压力,提出了高压注浆固结岩层技术结合胶囊压力黏液封孔测压技术方法,该法可以有效密实裂隙和微隙、阻止承压水与裂隙水进入测压室,较快地测出煤层瓦斯压力,将该法应用于顺达煤矿四号井K11煤层,2号钻孔和3号钻孔的黏液压力稳定在了所要求的压力范围内,在48 h内测得了K11煤层瓦斯压力为0.52 MPa.  相似文献   

12.
深部软岩巷道的支护是一直困扰煤矿安全高效开采的问题,分析了让压锚杆的结构和支护机理,并根据拉麦公式分析了让压管的长度对组合拱的厚度和强度的影响.结合锚杆的应力-应变关系和弹塑性力学相关内容给出了一种确定让压管长度的公式,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煤矿安全》2017,(6):48-51
运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试验等方法,分析了卸压槽的卸压机理和治理效果。建立了底板受力模型,研究了卸压槽对支承压力传播的影响;通过数值模拟,对比分析了在有无卸压槽2种情况下巷道的应力应变情况;通过现场试验,验证了卸压槽治理以底鼓为主的巷道变形破坏的效果。结果表明:卸压槽切断了巷道直接底板,改变了底板的受力结构,改变了采场支承压力在底板沿水平和垂直方向的传播途径和方式,并且能吸收底板的水平挤压变形和底鼓量,从而减少巷道围岩变形和破坏。  相似文献   

14.
实际应用中,对于小且精密部件的UV压合,所需压力很小,对压头结构以及工艺要求较高。如在扬声器中的振膜压合中,压力仅为2 N,而本身压头也有自重,实现小压力压合是一大难题。对现有的压头进行了研究分析,利用差动原理对现有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实现了压力从模拟量到数字量的控制,提高了压合质量。并基于试验结果和气动理论知识完成了差压控制系统的数学建模,为更合理的设计打下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高压脉动水锤装置理论峰值压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压脉动水锤装置是一种能够产生压力冲击的设备,它通过弹簧蓄能并瞬间释放这种能量,在流体管路中激发压力冲击。根据运动过程分析对其建立能量方程,通过合理的简化处理,得出冲击峰值压力的理论计算公式,并利用实验数据分析其影响因素,证明活塞密封摩擦阻力的影响较大,从而为煤层脉动注水的压力计算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6.
某矿21141工作面的推进,致使原有孤岛面积进一步减小、围岩支撑动压增加。为探讨工作面推进对采场地压的影响,本文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和压力拱理论,分析了采场围岩应力变化状况;讨论了采场支撑动压对围岩压力拱的影响,获得了采场围岩应力变化状况。  相似文献   

17.
简述了高压防水闸门硐室施工、注水试压和混凝土闸墙内应力测试的情况,介绍了硐室施工经验,以及在试压、测试方面取得的技术资料  相似文献   

18.
分析液压系统中压力损失产生的原因,介绍液压油在圆管呈层流和紊流2种流动状态时,沿程压力损失的计算公式,对液压管道、液压附件等局部阻力系数及压力损失计算方法进行探讨;提出减少液压系统中压力损失的相关方法。  相似文献   

19.
以余吾煤业动压巷道预卸压为研究对象,针对受强烈动压影响后外围巷道变形、底鼓问题,进行了水力预卸压为主的研究,分析顶板对比卸压前后巷道的变形量,取得了良好的留巷效果。研究可对巷道二次利用和减少巷道动压影响提供了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20.
陈玉平 《西部探矿工程》2004,16(12):91-92,104
立管压力和套管压力是油气井井控作业中两个重要的压力数据,常规压井作业中用立管压力进行控制。但井下情况复杂多变,尤其是压力传递需要时间,给调节节流阀控制立压带来不便。恰当准确地利用套压,不论在常规还是特殊井控作业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套管压力控制法常用在司钻法、容积法、置换法等很多特殊压井方法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