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了探究含煤岩系聚煤前后沉积相及其演化特征,运用地震沉积学解释技术,通过基于最小等时单元地层切片的地震属性优选法及单井层序地层的岩性与微相划分标定法,建立了敏感属性与岩性、沉积相的对应关系,对沁水盆地中裕地区山西组2号煤层聚煤前后沉积相及其演化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期旋回作为该区的最小等时研究单元,以短期旋回作为控制进行切片可以研究四-五级序界面内的沉积现象;均方根振幅属性可以作为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预测的敏感属性;山西组2号煤层聚煤前为下三角洲沉积环境,聚煤后为上三角洲沉积环境,并识别出了分流河道、天然堤、泛滥盆地和泥炭沼泽等沉积微相及其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2.
层序地层学是以研究一套不整合面或与之对应的整合面为边界的、具有成因联系的年代地层格架内岩性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根据沉积学、层序地层学原理,依据岩芯、测井及地震资料,进行了各级层序单元的识别与划分,建立了研究区各个层序界面的识别标志,进行了层序地层划分对比。将十屋油田营城组划分为1个2级层序,4个3级层序和38个4级层序,识别出了3种4级基准面旋回层序的基本类型。在单井及联井剖面相分析基础上,总结了各层序地层单元特征,找出了研究区生油岩和储集层所在的层序地层位置,为研究区及同类盆地的研究和有利区带的预测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获得中裕地区的精细煤厚资料,基于相控沉积理论,借助地震沉积学在地层岩性识别及沉积相带划分等方面的优势,提出利用地震沉积学方法预测煤厚的思路。通过对研究区山西组2~#煤层聚煤前后沉积相带分布及其演化与煤厚相关性分析,实现对2~#煤层厚度的预测。结果表明:研究区2~#煤层聚煤前为下三角洲沉积环境,聚煤后为上三角洲沉积环境。后期构造及聚煤后沉积环境对煤厚变化影响较小,而聚煤前沉积环境及其相带分布对煤厚变化起控制作用。煤厚预测结果与钻孔揭露吻合较好,最大绝对误差厚度为0.24 m,最大相对误差为9.19%,精度相对较高,证实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区域地质、沉积岩特征、碳酸盐岩沉积环境及沉积相等方面阐述了研究区底坎尔组海相碳酸盐岩沉积相带划分。文中从区内碳酸盐岩沉积的物理化学条件、岩性、构造、层面构造、生物碎屑排列、化石分布等进行研究,并通过地层中的沉积构造、沉积产物、沉积物的粒径、层序特点,确定区内沉积环境为浅海环境中台地相的潮下坪带亚相。对区内上石炭统底坎尔组石灰岩沉积相的划分,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区内底坎尔组石灰岩在空间上的演变,初步建立该地区碳酸盐岩潮相沉积模式,为该地区碳酸盐岩地层沉积环境划分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
以芦岭煤矿Ⅱ84采区回风上山为工程背景,分析了该巷道的维护特点,根据围岩赋存特征,将该上山进行了围岩稳定性的区域划分,共分为三个区域:中等稳定段、稳定性较差段、围岩完好段,对不同区域分别采取不同的分阶段综合控制技术治理方案,现场工业性试验获得成功,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河北省康保县侏罗纪含煤地层主要为河流-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根据沉积特征将其划分为四个成因单元,应用沉积体系链及其配置形式,分析沉积环境,总结沉积规律,指出找煤方向。  相似文献   

7.
通过野外剖面踏勘情况、采集样品实验结果的综合分析,系统研究了新景矿含煤岩系沉积环境及其聚煤特征。运用岩石学、有机化学、测井相分析等研究手段,识别出新景矿山西组沉积环境为河控浅水三角洲沉积,并进一步将其三角洲沉积相划分为3个亚相和8个微相,对其主要特征逐一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8.
冷水江矿区测水组含煤段沉积环境及聚煤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岩石学,古生物学,煤岩学,地球化学的研究,对冷水江矿区则水组合煤段的沉积环境进行了详细论述,表明该区为障壁岛-泻湖-潮坪-潮道沉积,运用成因地层分析方法,将含煤段划分为三个成因不同的生长层序,它们分别代表填积-进积-退积过程,同时还详细阐述了各生长层的沉积环境的演化,海水进退的情况,水介质古盐度的变化及聚煤规律最后总结出矿区测水组的成煤模式。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南屯井田上石炭统太原组及下二叠统山西组煤系地层的成因、沉积环境及含煤特征的分析,总结了南屯煤矿含煤地层旋回结构划分和海陆交互相沉积的机理,对于了解煤系地层的沉积结构及含煤特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贵州瓮安磷矿岩石学及沉积序列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密文天  范昱 《中国矿业》2012,21(2):51-54
对贵州瓮安含磷岩系的岩石学特征及其与沉积环境的联系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各层位磷块岩的结构构造、物质组分在剖面上的变化。其类型为碳酸盐岩型含磷岩系,磷块岩的各种结构类型显示了不同的成因及沉积环境的差异。对瓮安穿岩洞剖面进行沉积序列的划分,将陡山沱组含磷岩系划分为6个向上变浅的沉积序列。在海平面不断升降的背景下,富磷海水伴随着上升洋流节律性地涌入浅水区并发生沉积作用,具有纵向上的旋回性及多个序列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针对民和盆地窑街煤田侏罗世典型陆相油页岩巷道多次翻修仍然无法保证正常生产需要的现状,结合油页岩沉积环境及其主要物理化学性质分析,采用岩石强度衰减非线性蠕变模型,通过数值模拟研究分析巷道围岩应力和围岩变形速率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指出围岩组分中较高的黏土类矿物成分在风化和水理作用下易膨胀崩解,时间效应对围岩强度的影响以及不合理的支护参数是巷道围岩变形失稳的根本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强预紧,适度让压,封闭裂隙,切断水源”的围岩控制技术,通过高强预应力让压锚杆、锚索配套碟形托盘、及时喷浆、注浆等方法实现深部油页岩巷道围岩稳定控制.在埋深800~ 850 m的集中运输下山应用该技术与以往的支护效果进行对比分析,表明提出的围岩控制技术有效控制了巷道变形破坏,保证了巷道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论述了研究区主要含煤地层的沉积特征。分析了区内童子岩组第三段中亚段沉积环境,如17、18煤层为三角洲破坏相的障壁岛与泻湖相组合。研究成果对区内煤岩层对比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岩层的层理性结构使其力学特征具有各向异性,而节理裂隙发育的破碎岩层,其具有更明显的各向异性。深竖井井壁围岩应力高,易发生破坏。与均质各向同性岩层不同,破碎岩层井壁围岩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结构面的抗滑能力。这类岩层的自稳能力差,当围岩应力超过单元体结构面强度时,围岩便失稳垮塌。鉴于岩层本身、环境及施工等因素的影响,破碎岩层的围岩应力复杂多变,如何快速而相对准确地确定破碎岩层的围岩应力即成为井筒支护的关键环节。从破碎岩层的成因出发,分别给出破碎岩层、断层、软弱夹层的围岩应力的分析模型,对深竖井破碎岩层段井筒支护的合理设计具有较为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根据钻孔资料,从岩性、层理、生物化石、煤层等特征分析袁家矿区南段含煤地层沉积环境和聚煤规律。结论为:含煤岩系地层是二叠系上统龙潭组;沉积环境为海陆过渡相;聚煤规律为早期滨湖-泻湖海湾环境、中期泻湖-湖沼环境和晚期滨湖三角洲环境等3个时期成煤。  相似文献   

15.
彭青阳 《中州煤炭》2018,(9):186-189
为解决耿村矿高应力厚顶板回采巷道变形严重与维护难的问题,采用现场调查的方法研究了巷道围岩变形特征,采用理论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巷道围岩变形的原因,提出了符合该矿高应力厚顶板巷道的“高预应力锚网喷+注浆+U型钢支架”的支护方案。高预应力锚网喷维护浅部围岩稳定并调动深部围岩承载能力,注浆封闭巷道围岩裂隙并增强巷道围岩整体稳定性,U型钢支架提高支护的承载能力。实践表明,优化方案对高应力厚顶板巷道围岩控制效果良好,保证了巷道的正常使用。  相似文献   

16.
龙沟锰矿床位于滇东南优质富锰矿产区斗南成矿带,矿体赋存于中三叠统法郎组(T2f)地层中,呈似层状、透镜状产出,与围岩产状基本一致,赋矿岩性为泥岩、粉砂质泥岩夹含砾砂岩、细砂岩和硅质岩,沉积环境为滨海-浅海相。结合区内地质工作成果,在分析区域地质背景、矿区地质特征、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对矿床锰质来源、沉积环境进行了讨论,认为该矿床成因类型属于遭受后期次生氧化改造的滨海-浅海相沉积锰矿床。上述分析对于区内进一步开展锰矿找矿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西山头铝土矿区位于平陆—夏县铝土矿成矿带内,区内本溪组为铝土矿含矿地层,主要形成于海相沉积环境中,自下而上分为铁质岩段、铝质岩段、硅(碳)质岩段。区内铝土矿体呈层状、似层状、溶斗状、透镜状产出于奥陶系古风化壳之上,是在晚石炭世海侵背景下,中条古陆上的铝硅酸盐风化壳中的富铝物质,被搬运到溶斗、溶洼等有利的成矿地带,在潮坪环境中沉积形成的,成矿过程分为母岩风化阶段、沉积成矿阶段、成岩阶段、表生阶段等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18.
巷道围岩层裂板结构的屈曲失稳是巷道冲击矿压的一种重要形式。根据层裂板结构形成机理,系统分析了巷道围岩变形及破坏特征,建立了巷道围岩层裂板结构稳定性分析的力学模型,通过裂纹扩展理论、数值模拟和实验模拟的结论展示了巷道围岩层裂板结构的存在性;围绕围岩层裂板结构屈曲失稳特征,应用弹性稳定性理论、弹性体系的动力稳定性理论,研究了层裂板结构的静力稳定性以及动力稳定性;给出了供实际工程情况参考的层裂板结构失稳的临界载荷及其动力不稳定区域。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煤矿巷道冲击矿压发生的力学机理。  相似文献   

19.
砌碹支护技术作为一种传统的巷道支护形式在我国部分矿井仍然有着广泛的应用。为进一步深入理解空洞对砌碹巷道围岩稳定控制的作用机制,在总结空洞形成原因的基础上,采用FLAC3D数值计算软件,以某矿井生产地质条件为背景,系统研究空洞位置对砌碹支护结构和围岩塑性区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空洞的存在会引起砌碹结构出现应力集中,在不均匀荷载的作用下砌碹结构极易出现结构性失稳。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分析岩性、围压两因素对于沉积岩渗透率的影响,对葛厅煤矿11601工作面底板典型的砂岩和泥岩两种沉积岩进行较低围压的全应力应变渗透特性试验。研究证明:砂岩完全破坏后渗透率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泥岩破坏后由于岩性的影响渗透率存在一定程度降低;围压主要是通过影响沉积岩试件裂隙的变化,进而影响试件渗透率的变化。本文研究了沉积岩较低围压下的渗透规律,这对于赋存较浅矿井底板突水防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