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基于电子废弃物高效、物理分离的回收需求,建立了电子废弃物颗粒干法分选模型,在常规一次气流分选的基础上增加折流与二次进风强化电子废弃物颗粒气固耦合分离特征,研究表明结果,折流角度与二次进风气速对电子废弃物颗粒迁移轨迹和分离行为有显著影响,当进风开口大小为35 mm,一次进风速度为3.2 m/s,二次进风速度为3.6 m/s且折流角度为25°时,金的回收率达99.66%,金品位达84.35%,铜的回收率达77.91%,铜品位达88.28%,富集比为4.41,且塑料颗粒与金、铜颗粒分离效果最佳。说明在控制适当二次进风气流速度与颗粒折流角度下可显著提高电子废弃物分选的经济性,且分离环境友好,研究成果为电子废弃物无污染回收提供了一种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以广东云浮某硫铁矿选矿厂的浮选尾矿为样品,采用浮选机-浮选柱联合分选工艺进行分选,充分利用浮选机和浮选柱两种设备的特性,在保证粗颗粒回收的同时强化了微细颗粒的回收。对原矿样品的粒度和硫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硫主要分布于+74 μm和-10 μm两个粒级中。通过浮选机两次粗选、两次扫选、粗精矿再磨后两次精选流程的闭路试验,可从含硫6.91%的浮选入料中获得品位为33.42%、回收率为63.82%的硫精矿。在相同的药剂用量下,通过浮选机-浮选柱联合分选,可获得品位为32.68%、回收率为70.84%的硫精矿。粒级回收率分析表明,与单一浮选机工艺相比,浮选机-浮选柱联合分选后,-54 μm细粒级的回收率明显提高,尤其是-20 μm粒级,回收率提高了将近10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3.
选取自行研发的永磁辊式磁选机,基于PFC模拟不同分选高度颗粒动态吸附过程。结果表明:随着分选高度的降低,磁性颗粒回收率增高,但是品位可能降低;同时,分选时间变长,颗粒之间的流体曳力成为限制底层磁性颗粒被有效回收的重要因素。依据优化结果,设定分选高度为30mm,开展贫铁矿一次分选试验,获得铁精矿产率为46.8%,全铁回收率为74.5%,品位由28.7%提高至45.7%。  相似文献   

4.
采用拉格朗日离散相模型(DPM)模拟固相颗粒的轨迹,研究了不同速度对不同粒径的颗粒分离效果的影响以及进口位置与分离效率的关系,结果表明速度对小粒径颗粒的分离效率影响较小,当速度大于15 m/s时,增大速度对大粒径颗粒的分离效率没有明显效果。从进口上端进入的气流其分离效率最小。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颗粒分离理论、铅锌尾矿分选处理工艺等进行分析,提出适用于铅锌尾矿分选的反向流化结构旋流器,利用锥面反向流化作用,快速分离具有密度差异的铅锌尾矿。结果表明,轴向压力值在不同径向截面处对应的值不同,整体上随轴向距离的增大而降低,且在圆锥段获得最大压力值;轴向速度分布呈对称分布,不同轴向截面处的轴向速度增减趋势有区别,颗粒分布主要集中在锥段;随着反向流化速度的增加,PbO矿粒从主要集中分布于旋流器器壁逐渐扩散至整个旋流器流场范围内,大密度PbO颗粒在器壁富集量先增加后降低;当反向流化速度为0.01m/s、进料速度为4m/s时,PbO颗粒达到最大回收率86.7%和富集比22.5,铅锌尾矿颗粒间的分离性能最佳。该研究成果为国内外铅锌尾矿的回收利用提供依据与借鉴。  相似文献   

6.
干法分选可以解决缺水、高寒地区和遇水易泥化煤种的分选问题。文章应用实验室干式主动脉动气流分选装置对煤炭进行了全因素分选试验研究,并应用Design-Expert 7.0软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评价与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分选装置的气流速度和给料速度的交互作用对可燃体回收率、精煤灰分和精煤产率的影响最大,并得出在气流速度为9.44m/s、脉动频率为2.10Hz、给料速度为5.04g/s的条件下,三个指标分别为92.30%、17.57%和82.73%。  相似文献   

7.
基于Barracuda仿真计算平台计算颗粒流体力学(CPFD)方法,建立多密度矿物颗粒干法选矿装置内部流场有限元模型,通过试验验证有限元模型的正确性,研究多密度矿物颗粒选择性分离行为对矿物颗粒分选富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多密度矿物颗粒干法选矿装置可以有效的分选富集高密度有价金属钨、锰和铜;多密度矿物颗粒组分钨的品位随着粒径的增加而提高;当风速4.2m/s,矿物颗粒钨在分布距离170mm处分选品位较好,在开口为4mm时品位可达10.655%;矿物颗粒锰在分布距离270mm处富集程度最佳,开口为3mm时品位达到最大值48.3%。  相似文献   

8.
低品位赤铁矿气流辅助高梯度磁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计了一种新型高梯度磁选装置,其特点是在分选区引入上升气流以提高精矿品位。利用该装置对包钢选矿厂氧化矿弱磁选后产生的低品位(18.2%)赤铁矿进行了分选试验,结果表明,在充气量为 0.16 m3/h条件下,经过粗选-磨矿-2次精选,可获得品位为48.2%,回收率为53.39%的铁精矿,与不充气相比,铁精矿品位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回收率降低不到1个百分点。分析认为,气流能提高铁精矿品位归功于气流的搅拌作用和气泡破碎时形成的负压及强扰动。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决干法分选系统中的粉尘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干法选煤下的旋风增压除尘装置.该装置采用了对分选后的气流进行二次增压入流、二次旋流分离以及循环风经再次旋转分离的方法,对选煤过程产生的粉尘进行多级除尘.在提高含尘风处理量的同时,对由于入流速度超过临界进风口气流速度被带走的粉尘进行再次除尘.运用Fluent软件对装置中气流...  相似文献   

10.
基于一种流态化干法选矿装置,实现在约束环境下对多密度矿粒进行分离。通过矿物分选机理研究,利用Barracuda计算平台探索适用于干法选矿装置内气固流动模拟的计算颗粒流体力学(CPFD)仿真计算,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对多密度矿粒分选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当风速为4.2 m/s,矿粒W在分布距离170 mm处分选品位较好,在开口为4 mm时品位可达10.655%,回收率达88.6%;矿粒Mn在分布距离270 mm处矿粒富集程度最佳,开口为3 mm时品位达到最大值48.3%,回收率达80.9%。  相似文献   

11.
通过建立多密度颗粒在康达效应下的分离模型,利用不同密度颗粒在康达壁附近迁移轨迹不同而实现不同颗粒间的分离.基于计算颗粒流体力学(CPFD)方法模拟混合颗粒在该模型下的流动迁移特征,反映出不同密度颗粒在不同进气速度与质量流率的分离特性.研究表明,进气速度与质量流率对不同密度颗粒在康达壁下的迁移轨迹及分布均具有重要影响,当...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摩擦电选分选钛铁矿的可行性,对比了钛铁矿及长石、石英、云母等脉石矿物与不同材质进行摩擦后的荷电特性。结果表明,以PVC作为摩擦介质时,钛铁矿与脉石矿物荷电的极性相反,且钛铁矿荷电量最高,荷质比可达4 nC/g。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粒级矿物颗粒进行了荷电效果比较,确定物料的最佳分选粒级为0.074~0.125mm。采用实验室锯齿形摩擦电选系统对粒度为0.074~0.125 mm的钛铁矿与长石、石英、云母脉石矿物组成的混合物料进行摩擦电选试验,考察分选电压、给料速度和风量对分选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物料的分选效率随着分选电压、给料速度和风量的增大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分选电压为20 kV、给料速度为4.7 g/s、风量为80 m3/h时,钛铁矿分选指标最佳。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欧拉模型和离散相模型难以准确模拟细粒煤气流分选过程,为此采用DDPM(Dense Discrete Phase Model)模型,引入相体积分数和软球碰撞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离散相体积分数和颗粒间碰撞作用的新的细粒煤气流分选过程数值模拟方法。通过数值模拟与实验室连续分选实验,研究了分选机内流场分布和6~3 mm细粒煤脉动气流分选效果。结果表明:采用DDPM模型可有效模拟细粒煤气流分选过程中颗粒相对流场的扰动作用;分选柱内流场受被分选物料的影响,速度分布和压降值较加入颗粒前变化明显,且分选机处理量越高,压降变化越明显;实验条件范围内,DDPM模型模拟得到的各密度级重产物分配率均方根误差低于3%,且相同风量时,分选机处理量越大,分选密度越高。  相似文献   

14.
王冬冬  王怀法 《煤炭学报》2017,42(12):3305-3312
拓宽浮选粒度上限是浮选领域挑战的难题之一。应用三相流化床技术,在上升水流中引入气泡流,对比有无气泡对煤炭颗粒床层膨胀度的影响,得出气泡流的引入能够加强低密度颗粒的流化。并在单独上升水流、上升水流+气泡流和上升水流+气泡流+捕收剂(煤油)3种水流条件下,进行煤炭分选实验。结果表明,气泡流的引入,能够大幅减少低密度级颗粒悬浮所需的上升水流速度,气泡流对低密度级颗粒的影响强于高密度级,气泡的存在强化了颗粒密度、弱化了粒度对分选的影响;在上升气泡流中添加捕收剂后,低密度级颗粒与气泡形成颗粒-气泡结合体,低密度级颗粒便能够在较低的上升水流速度下进行分选,低速上升水流稳流度较低,保证了大颗粒与气泡的稳定性。添加捕收剂后,各粒级颗粒分选所需上升水流速度较为接近,各粒级精煤灰分在10%左右。  相似文献   

15.
《Minerals Engineering》2007,20(15):1331-1336
The aim of this work i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some operating variables and particle size on the Jameson cell performance. This is done by investigating the effect of varying different parameters such as concentrate flow rate and immersion depth of the downcomer for separation tank recovery, while jet length, jet velocity and holdup within the downcomer are used for downcomer recovery. It was found that altering these parameters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recovery of different sized particles. An increase in concentrate flow rate and a decrease in immersion depth result in much more improving effect on recovery as particle size increases. An increase in jet length, jet velocity and holdup results in the recovery improvement for fine particles and loss of recovery for medium/coarse particles.  相似文献   

16.
采用自制逆流分选柱对某低品位黄锑矿进行摇床分选前的预富集以提高分选效率,并采用FLUENT 16.0数值流场模拟软件仿真与实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操作参数下的分选状态与效果。粒度范围-0.074+0.023 mm、Sb品位0.82%的实际矿物分选试验结果表明,在给矿质量浓度30%、底流流量50 mL/min、上升水流量8 L/h时可获得精矿品位1.42%、分选效率41.46%的效果。通过数值模拟及计算得到了在不同操作条件下整个设备内部颗粒的速度分布、密度分布以及Sb相体积分数分布,结果表明,增大给矿浓度、减小底流流量、增大上升水流量会导致下沉颗粒运动速度减小、上升颗粒运动速度增加。模拟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17.
Dissolved air flotation (DAF) is a technique used extensively for separating fine particles in water and wastewater treatment, but, unfortunately, its use is still limited for froth flotation of minerals. This appear to be due to the very low lifting power of the microbubbles (40–70 μm) and low airflow rate because of the low solubility of air in water. Thus, the efficiency of DAF in treating mineral particles has shown to be poor and as a solid/liquid separation technology is limited to slurries with no more than 3% solids. This work presents results showing (measuring) the limits of DAF as a function of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solids content and air superficial velocity. Interestingly, the microbubbles were found to be not selective with respect to particle size, floating both fine and coarse particles, which is most likely due to the existence of several mechanisms acting on the flotation of particles by these minute bubbles.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揭示粉尘在矿井空气中的运动规律,采用雷诺判定准则对井巷内空气的流动状态进行了分析,从理论上研究了层流和湍流2种情形下粉尘颗粒的运动特性,导出了粉尘颗粒在矿井空气中的运动方程.结果表明,煤矿井下风流状态大多为湍流;无论是在层流中,还是在湍流中,控制和分离风流中的粉尘颗粒都需借助黏附力、离心力、磁场力等外力场的作用;粉尘在井巷风流中的运动轨迹与粉尘的密度、粒径、初始运动速度及空气粘度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