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张连伟 《煤炭工程》2009,52(6):76-80
为了保障东欢坨矿-690水平南翼运输大巷在掘进过程中顺利通过前方的SF15正断层构造带,分析了SF15正断层构造带的特征,确定采用“超前固化、点-线-面掘进、立体支护、监测监控、动态注浆控制、安全防范”的过断层构造带施工方案。从过断层构造带超前预注浆技术、掘进和支护技术、挂绳喷浆、壁后注浆和布置卸压槽和注浆锚杆等方面研究了-690水平南翼运输大巷过断层构造带施工技术,保证了东欢坨矿井后续巷道施工的正常进行。  相似文献   

2.
东欢坨矿-500运输大巷施工中,遇特大断层,首次将管棚注浆法运用到深部巷道的过断层施工中,由于断层破碎带极不稳定,在钻孔过程中出现了喷孔塌孔现象。本文针对这一现象,采用有限差分法分析发生喷孔的原因,从力学角度和位移场两方面来综合进行考虑,给现场施工和设计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3.
东欢坨煤矿-690 m水平南翼胶带运输大巷施工过程中,较长范围沿12-1煤顶板施工.12-1煤顶板为不稳定围岩,传统锚喷支护无法满足巷道支护要求,采用锚网架加壁间充填支护方式,有效地控制了围岩变形,确保了生产的安全,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相似文献   

4.
淮南顾桥煤矿南翼胶带输送机大巷(二)施工中,要穿过断层构成的地质异常区,岩体破碎软弱,地应力高,松动圈大,支护难度大。巷道掘进过程中,易片帮冒顶,支护前期变形也很大,传统的被动支护难以奏效。通过超前注浆加固、壁后注浆和底板注浆等措施,提高围岩承载能力,有效地控制了围岩变形,保证了巷道施工安全。阐述了破碎围岩注浆加固机理,扼要介绍了注浆加固技术在该巷道通过地质异常构造带施工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顾桥矿南翼胶带机大巷(二),过F108-1正断层掘进中,采用工作面超前注浆和滞后注浆两种注浆工艺,锚网索主动支护,U型棚刚性支护及注浆锚索加固支护3种支护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优化施工方案,合理组织劳动施工,确保顾桥矿生产接替,减少巷道维修量,提高巷道使用寿命,取得良好的技术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东欢坨矿-500运输大巷施工中,遇特大断层,首次将管棚注浆法运用到深部巷道的过断层施工中,由于断层破碎带极不稳定,在钻孔过程中出现了喷孔塌孔现象。本文针对这一现象,采用有限差分法分析发生喷孔的原因,从力学角度和位移场两方面来综合进行考虑,给现场施工和设计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7.
在分析多种特殊施工方法过断层的基础上,总结了东欢坨矿5次过断层的经验教训,并采用小导管超前注浆、锚注加固地层,实现了超前注浆导管蜂窝高强密集、多层锚网喷强韧封层与稳压胶结支护体系,有效地控制了围岩变形,确保了巷道安全顺利穿过断层.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东欢坨矿-230m水平大巷注浆堵水技术。采用地面帷幕注浆切断对断层带的补给水源,充填断层带发生冒落形成的空洞,加固断层带及周围岩层,提高围岩强度,形成完整的闭合圈,解除F_2断层对巷道的威胁,恢复管棚巷道,确保矿井安全。  相似文献   

9.
文章介绍了高河能源+450 m水平北翼胶带大巷,在掘进至Fn109正断层影响区时,先采用化学注浆超前加固,然后再进行综掘施工,而后进行顶板与两帮支护,以及架设U29拱型棚进行补强支护的施工工艺,对综掘过断层影响区的同类施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在东欢坨矿-500m水平北二大巷通过F2断层施工中,通过对断层落差、破碎带宽度、地压、导水情况的分析,采用了先管棚注浆,后掘砌通过的施工方案。通过严密组织,精心施工,安全顺利地通过了断层,达到了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11.
史红邈 《煤矿安全》2021,(1):114-121
为研究近断层巷道开挖稳定性及其合理的支护措施,以安里煤矿回风大巷为工程背景,采用FLAC3D对其开挖过程中FD49断层破碎带前后方围岩的应力场、变形场、渗流场以及塑性区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锚杆排间距以及注浆加固范围对巷道围岩变形破坏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近断层巷道围岩越硬,其在靠近富水断层破碎带时的突水变形前兆特征就越不明显,因此,需在预留一定防突厚度的情况下对断层破碎带进行提前疏水降压处理;当巷道开挖揭露断层破碎带后,应对断层破碎带围岩进行注浆加固以及锚喷支护,其中,注浆加固范围宜取3~5 m,锚杆长度和间排距则可选2.4 m和0.8 m。  相似文献   

12.
以某水电站为工程背景,采用Autocad与FLAC3D-Extruder地质建模软件建立三维数值分析模型,之后借助专业分析软件FLAC3D对地下厂房硐室开挖及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全过程进行三维数值模拟计算,主要研究地下厂房硐室开挖及混凝土浇筑全过程中硐室围岩的应力、应变、塑性区变化特征以及锚杆、喷层支护结构的受力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分期开挖方式,在施工过程中不会出现异常情况,采用锚喷支护后,硐周的围岩稳定特性较好,锚杆和喷层受力状态较为合理,说明所采用的施工开挖方式和选择的锚喷支护参数是可行的。该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可为工程管理、开挖支护及监测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王道团  林登阁  闫程方 《煤》2012,(10):7-9
基于赵楼煤矿泵房的岩石矿物分析、地应力测试、岩石力学试验、破坏机理分析,采取抗让结合的"抗—卸—固"支护方案,提出以锚杆注浆加固为核心的联合支护体系,来解决深部高应力软岩大型硐室的支护技术难题。通过FLAC3D数值模拟,同未注浆硐室相比,注浆后围岩塑性区基本消失,锚杆(索)受力减小,围岩应力分布均匀,竖向位移和水平位移都有大幅度降低,整体强度增大,有效地控制住了围岩的变形,保持了泵房硐室围岩的长期稳定。  相似文献   

14.
极弱胶结地层开拓巷道围岩演化规律与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极弱胶结地层的复杂地质条件,基于岩石力学基本试验及巷道围岩松动圈测试,揭示了极弱胶结地层巷道围岩力学及变形破坏特征;采用FLAC3D 模拟研究了5种巷道开挖后的巷道围岩变形特征及围岩塑性区演化规律,分析了不同埋深和侧压力系数对巷道围岩稳定的影响规律;及时掌握了极弱胶结地层巷道围岩的变形与支护结构受力情况,优化巷道支护设计与指导施工,对巷道围岩收敛变形、工字钢支架受力及混凝土衬砌受力等进行了实时监控量测,监测结果表明,在极弱胶结地层开拓巷道采用工字钢、钢筋网+混凝土衬砌的联合支护方式,有效地控制了巷道围岩的变形和保证了巷道的长期稳定及安全。  相似文献   

15.
 摘 要:论文基于深部高应力软岩硐室围岩稳定性的几种影响因素,提出软岩加固理念。通过高预应力高位恒阻让压技术、分步注浆技术在该矿硐室的组合应用,实测结果表明:按设计方案实施加固后,硐室围岩两帮、顶板、底板变形量分别减少了82.5%、25%和88.9%。  相似文献   

16.
以四川小麻柳矿山截排洪隧洞工程为例,研究了地下工程开挖过程中不同支护结构对围岩加固的作用效果。采用初期支护、衬砌支护、管棚支护以及注浆支护,运用FLAC3D软件对实际工程支护加固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其中,利用软件自带FISH语言编制程序,将注浆扩散半径与时间计算步长关联,模拟注浆支护的动态加固过程。结果表明,该模型对于动态的浆液扩散过程模拟行之有效,支护工程对隧洞围岩起到明显加固作用,可为相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针对长平煤业公司六盘区大巷煤层存在强度低,节理、裂隙发育,沿煤层顶板掘进的大巷断面较大,矿山压力显现,变形位移量大等问题,采用了"巷道喷浆+巷帮顶板注浆+两帮锚索补强"综合加固方案.实践结果表明:巷道顶最大移近量为159 mm,两帮移近量最大为131 mm,重塑了巷道围岩的稳定性,提升了巷道围岩自身承载能力,解决了巷道...  相似文献   

18.
程力  王玺 《现代矿业》2020,36(9):80-84
深竖井开挖过程中,随着开挖深度的增加,围岩应力集中现象愈加明显,容易导致围岩失稳和井壁衬砌结构开裂或破坏。为了让竖井开挖过程中围岩的应力、位移得到充分释放,在新城金矿-930 m深竖井施工过程中,提出“三掘一砌”的施工工艺,并与原“一掘一砌”的施工工艺作对比。研究结果表明:①改进工艺中围岩压力得到有效释放,衬砌的安全系数明显提高,有利于深部井筒的稳定性;②由于施工工艺的改变,井筒围岩暴露面积增大,导致该处井筒衬砌比原工艺衬砌所承受的应力更大。因此,现场施工工艺转变应逐步实现,以免造成局部应力集中。  相似文献   

19.
大断面硐室开挖支护与围岩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韦寒波  高谦  余伟健  王文婷 《中国矿业》2007,16(10):80-82,85
运用有限差分数值计算软件(FLAC),模拟分析了阳泉三矿芦南分区胶带驱动机硐室在分步开挖过程中围岩的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以长锚索为主要支护手段的锚网喷支护形式,能保证硐室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稳定,初步设计的支护参数,从整体上能够满足硐室的变形使用要求;硐室的底板和拱角是硐室稳定性相对薄弱部位,在硐室施工过程以及硐室施工后,应采取适当措施,确保硐室施工过程以及长期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秦秀山  陈何 《矿冶》2011,20(3):13
为了验证铜坑矿破碎矿柱锚注加固的效果,采用FLAC3D数值分析软件建立三维模型,对锚注加固的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锚注加固后围岩塑性区范围及位移明显减小,锚注加固能显著提高矿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