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富水软岩大断面交岔点巷道失稳控制实践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了实现富水软岩大断面交岔点巷道的稳定控制,分析了榆树井煤矿富水软岩大断面交岔点巷道掘进失稳的形成及原因,制定了更为经济有效的支护结构和合理的支护参数,采用了关键部位补强支护+全断面锚注+U29型钢支架拱部、肩部使用固棚锚索支护+底板砌筑钢筋混凝土反底拱等复合型全封闭支护手段实现巷道稳定。实践结果表明:此类复合型支护手段可以有效控制富水软岩大断面交岔点巷道的稳定,通过观测,巷道在修复45 d以后已经呈现稳定趋势,巷道收敛变形速率为0.012 mm/d。  相似文献   

2.
彭景跃  李广兴  阎志龙  赵志敏  贾建军 《煤》2001,10(3):19-20,31
近年来 ,锚杆支护技术以其主动支护、及时支护、初始支护强度高的特点 ,在矿井支护中得到了迅速的推广和应用 ,但在底煤巷的大跨度交岔点中 ,全锚支护的应用尚不普及。通过在常村矿底煤巷与切眼的大跨度交岔点处的全锚支护试验 ,拓宽了锚杆的使用范围 ,为大断面硐室和大跨度交岔点施工时采用锚杆支护提供了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3.
王庄煤矿井下换装站1号换装硐室长99m,掘进断面111.76m2,净断面89.57m2。硐室施工中,发生了严重底鼓,采用钢筋混凝土反底拱+超长锚索群联合支护进行修复,取得了成功。硐室62.8m未施工段底板也采用该联合支护进行加固,效果良好,有效地控制了底鼓,保证了硐室稳定性及后续使用的安全可靠性。重点介绍了钢筋混凝土反底拱及超长锚索群设计及施工情况。  相似文献   

4.
深井软岩大断面硐室支护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析了王家岭新井中央变电所深井软岩大断面硐室支护失效的机理,得出原岩应力、围岩岩性、支护强度和应力叠加是导致其断面收缩率高达40%的主要原因。通过现场试验,对比分析了锚网喷分别与钢筋梯子梁支护、U型棚和U型对棚+反底拱联合支护的效果,得出了控制底鼓是硐室稳定的关键。实践表明,锚网喷+U型对棚+反底拱联合支护有效地控制了中央变电所的围岩变形,消除了潜在的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5.
清水营煤矿井田属弱-中等富水性,二煤顶底板岩层导水性好、富水性强,大巷交岔点施工难度较大,易变形破坏失稳,基于锚网索耦合支护设计思路,在工程地质条件综合分析和地质力学评估前提下,提出大巷交岔点采用拱形断面及锚喷+锚索+可缩性钢支架的支护工艺,有效解决了交岔点变形、破坏问题。  相似文献   

6.
深井大断面交岔点所处环境复杂,受多次施工扰动影响,应力集中程度高,支护难度大。通过调研分析交岔点破坏原因,提出深井大断面交岔点应采用"减垮强支"综合围岩控制技术,能有效地控制交岔点巷道围岩的变形,取得较好的支护效果。  相似文献   

7.
根据千秋煤矿大断面交岔点的变形破坏情况,分析了交岔点失稳破坏的原因,提出在原有锚网索喷支护的基础上,采用壁后注浆加固、千斤柱+箱式梁+36U型钢+对焊点柱的复合支护技术。现场应用表明,该支护技术能够减少交岔点围岩变形,对控制大断面交岔点围岩稳定性具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针对复杂膨胀性围岩条件下交岔点高应力集中区围岩稳定性控制和支护技术难题,通过对交岔点围岩变形表现形式、交岔点围岩变形机理的研究分析,提出了交岔点支护难点及重点。基于围岩控制理论分析,提出了“有限让压的柔性支护+全断面封闭抗压的刚性支护技术”,前期柔性支护采用“高强、高预应力锚杆+锚索+喷浆”联合支护有限度控制围岩变形,允许围岩在可控范围内释放围岩应力|后期通过架设异形支架与支撑架组成的联合支护体并喷射混凝土对交岔点围岩进行全断面封闭抗压支护,有效控制巷道交岔点围岩的变形。确保了交岔点围岩变形的整体可控性、稳定性,达到了预期支护效果。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孤岛煤柱下大断面交岔点的支护技术难题,针对某矿南大巷轨道石门交岔点的采矿地质条件和变形破坏特征,分析了孤岛煤柱下大断面交岔点失稳破坏的原因,提出了全断面锚注加固、渐变大断面过渡区棚索耦合支护、牛鼻子分岔段双控锚杆索协同支护、底板高强锚网索支护相结合的复合支护方式。实践结果表明,此类复合支护方式可以有效控制孤岛煤柱下大断面交岔点的围岩变形。  相似文献   

10.
为解决复杂条件下特殊地段软岩巷道支护问题,特别是一些前期受采动影响和后期煤柱长期作用下的大断面交岔点巷道"前掘后修"、"屡修屡坏"的支护难题,基于许疃煤矿-500 m水平轨道石门交岔点巷道的工程实例,采用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大断面交岔点巷道低强度围岩的变形影响因素、变形规律、差异化支护技术及其作用和支护效果进行了相关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了大断面石门交岔点差异化的支护理念、设计方案及支护技术。工程实践表明,采用五大分区的差异化支护方案后,支护结构的整体承载能力和围岩的自承能力得到提高,交岔点范围内两帮最大位移为102 mm,顶底板最大位移为69 mm,有效控制了特殊地段大断面交岔点巷道低强度围岩的大变形、强流变的失稳问题,保证了巷道围岩的长期稳定。  相似文献   

11.
深部复杂地质条件下矿井交岔点支护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由于具有断面大、结构复杂、施工扰动次数多等特点,深部条件下的矿井交岔点工程支护难度一般比较大。通过现场地质条件的调查,用确定施工工程难度系数的方法,选择对应的支护形式和参数。深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大断面交岔点,主要具有4种变形力学机制,即构造庖力作用力学机制、白重应力作用力学机制、结构变形力学机制和与施工过程有关的变形力学机制。在分析变形力学机制的基础上,可以进行最优的支护参数设计和过程设计。优化后的试验方案应用于具体的工程实例,取得了良好的支护效果。  相似文献   

12.
安居煤矿在-940m井下主排水泵房硐室施工过程中,以"让-抗"支护理论为指导,优化掘进施工方法,采用锚网索加强支护(初喷浆工艺)的一次支护、钢筋混凝土砌碹的二次支护、再加"反底拱"的复合支护形式,同步进行矿压监测。监测表明支护效果良好,为解决千米埋深高地应力大断面硐室围岩变形大、稳定性差及难以维护的问题提供了一条综合施工技术新路。  相似文献   

13.
大强煤矿一直深受软岩困扰,软岩巷道工程具有大地压、大变形、难支护的特点,尤其是巷道交岔点处断面大,围岩压力相互叠加,巷道支护难度大。优化后的交岔点采用小断面,有效控制了围岩变形,为软岩巷道交岔点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井巷开采逐步向深层推进,地压大导致巷道拱帮开裂、底鼓的速度加快,直接影响到大断面硐室的使用寿命。针对硐室底鼓治理,该文从施工方案的选择、施工方法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在反底拱支护技术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15.
为防止大型箕斗装载硐室发生变形及破坏,门克庆煤矿对其支护方案展开设计,通过对某矿井箕斗装载硐室变形破坏原因的分析,对门克庆箕斗装载硐室装载工艺以及硐室支护方案的研究,提出了硐室底板采用反底拱,端墙采用圆弧拱、平台兼有支撑侧墙作用的设计理念;将硐室在高度方向上分成了3个空间结构,以避免断面上中下交界处产生应力集中的危害,并有效抵抗弯矩和围岩变形。通过数值模拟及实践校验,该硐室支护断面形式、结构受力、支护方式较合理,有效控制了变形,整体支护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井下主要巷道的交岔点存在断面变化大、跨度大、顶板不易维护、拱肩处影响设备物件运输等问题,福城煤矿提前设定两帮直墙高度、采用三心画圆的方式绘制大样图等措施,在现场施工过程中精准画弧,将喷锚网喷二次支护、锚索梁支护应用在施工过程中,为巷道交岔点适用围岩条件、确定牛鼻子的规格尺寸、提高巷道断面利用率等施工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7.
以往设计锚喷支护的交岔点时,是套用砌璇支护的做法,以喷层厚度代替砌璇厚度,体现不了锚喷支护的特点。在长广煤矿小独山井的设计和施工中。作了些改进,效果良好(锚喷支护交岔点的平面尺寸计算与一般交岔点相同): 1.降低大断面拱高,减小大断面面积。锚喷支护的交岔点,可根据行车和安全要求降低断面的高度,“牛鼻子”处最大断面的喷层是薄壳球面,球面半径为0.1L,其位置在0.9L处(L为交岔点长度,见图1)。这样,交岔点高度可降低10~20%、最大断面面积可减小15~30%。  相似文献   

18.
鲁小春 《煤炭技术》2008,27(6):58-60
以软岩大断面交岔点为研究重点,通过对锚网喷+锚索支护分析,进行锚网喷+锚索联合支护对软岩大断面交岔点的试验研究,以探索张集煤矿在软岩条件下的支护改革。  相似文献   

19.
陈大广 《煤》2010,19(Z1)
介绍了高河矿井二号大断面交岔点,设计采用锚网喷+梯子梁+锚索联合支护的实例,并阐述了设计方案、参数及施工情况及支护效果。  相似文献   

20.
为解决夹河煤矿深部大断面3号交岔点难以支护的问题,分析可知3号交岔点变形破坏的主要原因是高地应力、开挖扰动以及支护体和围岩强度与结构的不耦合,据此提出了锚网喷+锚索+底角锚杆+中间岩柱双控锚索的耦合支护技术,现场应用表明:采用锚网索耦合支护技术后3号交岔点顶底板最大移近量为69 mm,两帮最大移近量为45 mm,3号交岔点变形得到了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