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叙述了乌拉尔地区黄铜矿床的地质特征及其给采矿带来的开采强度低,有自然燃火倾向等问题,采矿方法从充填法改为分段崩落法,阶段崩落法及分段空场嗣后充填法,使采矿方法不断改进和完善,提高了矿山生产能力和矿石回收率。  相似文献   

2.
分段碎石水泥浆充填采矿方法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丰山铜矿南缘矿带开采技术条件复杂,原采用的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在生产中存在较大问题。研究应用了分段碎石胶结充填采矿方法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介绍该采矿方案和碎石水泥浆胶结充填新工艺,以及从崩落法过渡到充填法的生产衔接技术。  相似文献   

3.
无底柱分段崩落采矿法存在损失贫化大和损失贫化难以控制的缺点。指出通过改变采矿方法可以克服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的缺点,提出了用自然崩落法、大直径深孔采矿法、充填法及有底柱分段崩落阶段出矿方案替代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的设想。  相似文献   

4.
我国一些矿山采用上向或下向分层充填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采矿工效低,生产成本高,而一些采用崩落法的矿山则贫化损失大,经济效益差,分段充填法可提高采矿工效,降低成本和贫化损失,为一种高效率,低成本的采矿方法。  相似文献   

5.
自1968年以来萨萨铅锌矿床一直在开采,并在不断增加其矿石和金属产量,改进采矿方法和设备。萨萨矿实际应用的采矿方法是分段崩落法的几种方案.根据以往的经验得出的结论是,由于生产率低和生产成本高,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均未达到要求的水平.由于这些原因设计和采用了新采矿法:·自下而上的水平分层水砂充填采矿法;·在薄层混凝土充填料顶板保护下和采用现代采矿设备的下向分层充填采矿法。本文将简要介绍所用的新采矿方法和设备及与之有关的采矿工程已达到的参数。  相似文献   

6.
我国一些矿山采用上向或下向分层充填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采矿工效低、生产成本高。而一些采用崩落法的矿山则贫化损失大,经济效益差。分段充填法可提高采矿工效,降低成本和贫化损失,为一种高效率、低成本的采矿方法。  相似文献   

7.
赞比亚联合铜公司计划在今后10年内大幅度提高其在赞比亚铜带几座地下矿山的产量。未来的生产策略是:推行机械化和充填工艺;发展高效率、低成本的采矿方法。计划用机械化提高生产能力并用充填采矿法降低矿山涌水量。由世界范围采矿方法的变化可以看出,从空场法和分段崩落法向水平分层充填法演变的趋势。充填法正在全世界广为应用,包括澳大利亚、加拿大、瑞典、拉丁美洲、赞比亚及美国,正计划今后在一些矿山采用充填法的国家有智利、加拿大、赞比亚和墨西哥。采矿方法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有两层:即提高矿石回采率和减轻环境影响。分段崩落法或空场法与充填法之间对环境影响的主要差异是后者减小了塌陷或塌陷的可能性。充填可减少覆盖岩和空场附近岩层的移动,并可减小地表塌陷。减少地层移动可缩小受控裂隙通达矿山的液流通道数量及其大小,从而可减少采矿对地表和地下水源的影响。本文论述内容包括空场法和分段崩落法与充填法影响的对比;充填对疏干策略的影响;充填法采矿的环境效益。矿山排水策略方面的差异均以不同矿山的史料为依据。  相似文献   

8.
某矿山上部采用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回采,下部采用上向进路充填法开采,两种采矿方法衔接部位的原矿及上部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回来的残矿回收对矿山具有重大意义。针对矿山开采现状,提出了间距充填崩落法联合开采的方案。  相似文献   

9.
分析比较了石人沟铁矿三期工程选用分段空场嗣后充填法与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的优缺点,并进行了经济技术比较。结果表明:采用分段空场嗣后充填法,较无底柱分段崩落法资源利用率高、基建投资少、效益好、占地少、不搬迁村庄、尾矿得到综合利用、井下排水量小,推荐选用分段空场嗣后充填法。石人沟铁矿需对已有的三期开拓工程做必要的调整,以满足调整后的分段空场嗣后充填法。  相似文献   

10.
为合理开发利用地下黄金矿产资源,达到技术经济合理、回采率高、贫化率低、生产成本低的目的,针对五龙沟金矿倾斜或急倾斜薄富矿体回采提出了采矿方法的研究,通过对比分析无底柱分段崩落法与干式充填法,得出矿山采用干式充填法技术参数提升空间大、应用效果显著。干式充填法的应用有效降低了矿山回采综合损失率和贫化率,解决了以往薄矿体回采时高贫化高损失的技术难题,同时符合《黄金行业绿色矿山建设规范》中矿井废石就地充填的要求,距离绿色矿山建设更近一步。  相似文献   

11.
西部铜业有限公司现在已经成功使用了胶结充填采矿法。采矿实践发现,使用浅孔留矿法回采完间柱,充填后,再回采矿房时,用上向水平分层充填采矿法比用分段空场嗣后充填采矿法更加合理。通过分析对比上向水平分层充填采矿法和分段空场嗣后充填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得出使用上向水平分层充填采矿法回采富铜矿体矿房更优化的结论,从而为其它矿山回采类似矿房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主要介绍中深孔高分段空场嗣后充填法在中厚倾斜—极倾斜矿体中的实际应用,概述采切工程布置、回采工艺以及在生产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中深孔高分段空场嗣后充填法在会宝岭铁矿的成功应用,增加了生产规模,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综合成本,证明其在回采中厚矿体中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3.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采场结构参数随采矿装备水平的提高而逐步增大,过渡分段相邻分段的采矿进路未形成标准的菱形布置方式,不同出矿进路的顶部矿岩空间形态不同。文章以黄山铜镍矿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结构参数调整的过渡分段为研究对象,采用3DMine软件构建矿岩分界面、放矿椭球体等三维实体模型,分别显现放矿椭球体包含的矿石和废石,并获取其体积信息,进而计算出不同出矿量时所对应的出矿品位、贫化率、出矿率等技术经济指标,制定出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结构参数调整的过渡分段最优放矿方式,为各出矿进路实施差异化放矿管理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为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放矿管理提供三维可视化的研究手段。  相似文献   

14.
矿房回采方案优化比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西部铜业有限公司现在已经成功使用了胶结充填采矿法。通过采矿实践发现,使用浅孔留矿法回采完间柱,充填后,再回采矿房时,用上向水平分层充填采矿法比用分段空场嗣后充填采矿法更加合理。本文就是通过分析对比上向水平分层充填采矿法和分段空场嗣后充填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得出使用上向水平分层充填采矿法回采富铜矿体矿房更优化的结论,从而为其它矿山回采类似矿房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根据陕西商南千家坪钒矿的地质构造及矿体赋存状态、矿岩的稳固情况,结合多年矿山生产经验及类似矿山的生产实际,提出了在该矿床矿体厚度不同地段进行相应的改进型采矿方法试验,以求获得较佳的采矿生产技术、经济效果。  相似文献   

16.
陈何  刘建东  王湖鑫 《矿冶》2014,23(5):1-4
保障生产能力的平稳过渡是矿山露天转地下过程中的关键问题。阶段强制崩落采矿法与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均为适宜于开采低品位大型矿体的高效率采矿方法。根据杏山铁矿挂帮矿、地下矿开采技术条件,提出了大参数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基于大直径深孔采矿的阶段空场连续崩落法的露天转地下联合开采方案。经过开采技术经济比较,阶段空场连续崩落法采用大矿块参数阶段开采方式,在强化开采、提高生产规模、降低开采成本等方面都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17.
采用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回采的矿山,在向大结构参数的转变过程中,正常布置的大结构参数不适用于过渡分段的放矿。根据金山店铁矿开采技术条件,采用图解法、物理模拟和现场放矿试验等研究方法,得到初始过渡分段合理的采场结构参数是14 m×16 m×3.4 m;在过渡分段的放矿中,通过采取截止品位的放矿制度、增加放矿步距、加强地测工作、提高爆破质量等技术措施,过渡分段回收率可以达到77.97%,过渡分段完成生产指标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田举博  蔡蓓 《金属矿山》2012,41(6):19-21,25
针对李楼铁矿应用浅孔房柱嗣后充填采矿法开采存在的采矿效率低、损失率高、作业场所通风质量较差等问题,在-200 m水平以上试验应用了20 m高分段矿房嗣后充填采矿法。试验结果表明,该采矿方法各项指标良好,不但提高了采矿强度、劳动效率及作业的安全性指标,同时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着重介绍了20 m高分段矿房嗣后充填法在李楼铁矿-200 m水平以上的应用情况,包括采场结构、回采工艺、充填工艺及爆破参数等。  相似文献   

19.
随着露天开采的结束,某大型铁矿逐渐由露天转入地下开采,并应用无底柱分段崩落法采矿。与国内外许多露天转地下采用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矿山不同的是,此铁矿采用了崩落顶部分段矿石的方式来形成矿石覆盖层。据初步估算,已形成的矿石覆盖层经济价值巨大。矿山计划在下分段回采中回收这部分矿石覆盖层,则必须首先明确现有覆盖层的最终形态及厚度。通过物理模拟试验,分析覆盖层的最终形态及厚度,为矿石覆盖层的回收提供技术支撑,同时为类似矿山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20.
落凼矿原使用的留设矿柱的分段空场嗣后充填采矿法存在损失率偏大的问题。针对该问题,提出采用两步骤分段空场嗣后充填连续采矿法进行开采,以降低落凼矿的采矿损失率,并根据矿体的倾角不同提出两种不同的底部结构布置方式,以降低采场的贫损指标和采切工程量。试验结果表明:与原有采矿方法相比,该采矿方法经济技术指标占优,安全可靠,大大降低了采矿损失率,提高了回采率,大大提高了落凼矿的经济效益,可在落凼矿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