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杨永斌  张鑫  李骞  姜涛  白国华 《矿冶工程》2013,33(2):101-104
研究了锌氨配离子溶液一步法制备碱式碳酸锌晶体的结晶行为。以锌氨配离子溶液中[Zn2+]T的迁移轨迹为基础, 研究不同工艺参数条件对制备碱式碳酸锌结晶率与晶体粒径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蒸氨开始10~50 min为前驱体碱式碳酸锌晶核形成期, 反应温度越高结晶速率越快, 体系中氨的含量越高晶核粒径越小。结晶50 min后, 为晶核生长期, 前驱体晶体粒径快速增大, 温度越高晶体生长速率越快。在80 ℃、搅拌速度400 r/min、Zn2+浓度2.6 mol/L的条件下, 蒸氨50 min制得碱式碳酸锌晶核平均粒径为180 nm。此外, 采用匀速滴加碳酸氢铵溶液能减缓碱式碳酸锌晶体生长速率, 晶核平均粒径小于120 nm。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以氧化锌矿为原料, 经酸浸、净化、合成、过滤、洗涤、干燥制得中间产物碱式碳酸锌, 碱式碳酸锌经煅烧制备饲料级氧化锌的工艺过程。重点考察了制备工艺中酸浸、除杂条件以及煅烧温度和时间对产品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采用H2SO4浸取H2O2氧化除杂, 锌粉置换重金属可得到精制硫酸锌溶液。采用碳酸钠与硫酸锌合成可得到碱式碳酸锌; 在煅烧温度为900 ℃, 煅烧时间为4 h条件下对碱式碳酸锌煅烧, 制备的氧化锌产品可达到HG/T 2792-1996饲料级氧化锌一级品标准。应用该工艺建设了一套5 000 t/a的生产装置。  相似文献   

3.
从废盐酸溶液制备碱式碳酸锌及磁场效应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伟  李扬 《矿冶工程》1997,17(3):55-58
研究了在废盐酸溶液中用锌粉置换回收铜、铅等金属得到的氯化锌溶液,采用两步调碱和磁场作用制备碱式碳酸锌。利用化学分析、X衍射和扫描电镜对有关过程及产物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该工艺过程简单,得到可制备活性氧化锌的碱式碳酸锌;磁场作用对碱式碳酸锌的结构及热解产物的粒度产生了有利于活性氧化锌制备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总结了三元正极材料前驱体结构设计和制备工艺的研究进展, 指出合理的前驱体结构设计并结合合理制备工艺, 可以改善正极材料电化学性能, 得到性能优异的正极材料, 从而满足高性能电池的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5.
以硫酸亚铁、碳酸钠和石墨微球为主要原料, 利用非均相成核法制备出Fe2O3·nH2O包覆石墨的前驱体微球, 然后将前驱体微球于750 ℃下氢气还原2 h即得到了晶粒小于50 nm的α-Fe颗粒层包覆石墨的复合微球。利用SEM、EDS、FTIR、XRD和TG/DSC分别对前驱体及热处理产物的形貌、成分、物相组成以及前驱体热分解过程进行了表征和分析。并且通过实验, 得出了制备前驱体的优化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6.
徐斌  杨俊奎 《矿冶工程》2010,30(4):69-72
研究了以高硅氧化锌矿为原料, 经条件温和的两段循环酸浸、净化、碳铵沉锌、前驱体煅烧等工序制备活性氧化锌的工艺。重点考查了锌的两段循环浸出、碳铵沉锌中各因素的影响及煅烧过程中温度、时间对活性氧化锌粒径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结构氧化铝陶瓷纤维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乳酸和硝酸铝为原料,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纳米结构氧化铝陶瓷纤维, 纤维直径可在1 μm 以下, 组成此纤维的晶粒小于100 nm。考察了纤维前驱体可纺性的影响因素和前驱体纤维热分解过程, 初步得到了制备纳米结构氧化铝纤维的工艺条件。通过SEM、XRD 和FTIR研究了纤维前驱体及热处理产物的表面形貌、物相组成和结构。实验表明采用溶胶-凝胶法可以制备连续、均匀的致密纳米结构氧化铝陶瓷纤维。  相似文献   

8.
周莹  金胜明 《有色金属》2007,59(1):53-55
采用Ni(NO3)2.6H2O、NaOH、乙二醇(EG)和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原料,用多元醇法制备超细镍粉,研究前驱体对产物粒径和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前驱体制备过程中,pH值应控制在11左右,前驱体含水率对反应速度以及制备的超细镍粉的粒径和形貌均有影响,前驱体含水率为63.5%时,制备的镍粉呈球形且分散性好,平均粒径为0.24μm。  相似文献   

9.
以碳酸氢铵为沉淀剂、氯化镍为原料、氨为配位剂, 用配位沉淀法制备球形镍粉前驱体沉淀, 再于氢还原气氛中直接还原前驱体制备球形超细镍粉。系统地研究了前驱体制备过程中反应物浓度、pH值、添加剂、温度和直接还原过程中反应温度、还原气氛对镍粉形貌及粒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在Ni2+浓度为0.8 mol/L, pH值为7.5, 反应温度为室温, 添加剂PVP添加量为1%的条件下可制备出类球形、形状较规则、分散性好的镍粉前驱体; 将球形的、分散性好的前驱体粉末在350~400 ℃的N2和H2混合气氛中进行还原即可得到分散性好、纯度高的超细金属镍粉。  相似文献   

10.
采用硫酸铵焙烧法综合利用低品位氧化锌矿,将氧化锌矿与硫酸铵混匀后焙烧,熟料水溶分离得到溶出液和滤渣,滤液净化除杂后制备碱式碳酸锌和硫酸铵,碱式碳酸锌煅烧制备氧化锌,硫酸铵溶液蒸浓结晶返回焙烧氧化锌矿;滤渣转化法提铅、锶;提铅渣碱熔融提硅,水溶分离后得硅酸钠溶液和尾渣,溶液苛化制备硅酸钙和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蒸浓结晶返回焙烧提铅渣;尾渣回收铁。整个工艺过程实现了低品位氧化锌矿中有价组元的综合提取利用,又实现化工原料的循环利用。  相似文献   

11.
氧化锌碱法脱氯工艺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湿法炼锌用次氧化锌原料必须进行脱氯预处理的特点, 采用碳酸钠碱液湿法工艺对氧化锌脱氯工艺进行了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 最佳工艺条件为: 温度80 ℃以上, 液固比5∶1, 搅拌速度为500 r/min, 碱浓度2%以上, 反应时间为1 h, 此时氧化锌含氯量可降到了0.07%以下。投入工业实践应用思路是, 采用一段碱液和一段清水洗涤的逆流二段工艺, 在恒定碱量时, 通过降低液固比为2∶1, 溶液碱浓度提高, 脱氯效果明显, 渣中含氯量降到0.03%以下。  相似文献   

12.
对高氟氯含量的次氧化锌粉,先通过碱洗工艺去除原料中的大部分氟氯,氟的脱除率50.21%,氯的脱除率92.98%。得到的碱洗次氧化锌粉采用两段硫酸浸出回收其中有价金属锌铟,得到锌浸出率为92.7%,铟浸出率为75.8%。通过对浸出液进行沉铟试验,得到的沉铟渣铟品位为6775g/t,沉铟工序铟回收率为98.5%。试验效果理想,工艺可行。  相似文献   

13.
纳米氧化锌的制备与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纳米氧化锌作为一种功能材料,有着许多优异的性能和广泛的应用价值,对它的研究也得到了高度重视。本对纳米氧化锌的制备和应用研究状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评述;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氧化铅锌矿的浮选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刘军 《矿业快报》2006,25(10):26-29
论述了氧化铅锌矿石难选的原因,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氧化铅锌矿浮选的进展,介绍了氧化铅锌矿浮选工艺和浮选药剂的现状及发展。  相似文献   

15.
钢铁企业含锌尘泥回转窑还原挥发产出的次氧化锌是一种典型的二次含锌资源,但是该物料在湿法炼锌过程中存在浸出渣中残留锌含量高,锌回收率低、铅银富集率低等难题。本论文以国内某厂次氧化锌湿法冶炼过程产出的酸浸渣为原料,采用氧压浸出方式实现浸出渣中难溶解硫化锌的破坏与溶出,同时降低渣率,提升浸出渣中的铅银品位。考察了温度、氧压、液固比、浸出时间等因素对锌浸出率影响规律。研究发现在温度120℃、氧压0.8MPa、浸出时间为120min、液固比为3:1、搅拌速度为500r/min的条件下,锌含量由9.0%降低至0.62%,锌浸出率达到95%以上,同时浸出终渣中的铅含量由19.5%富集至32.6%,银含量由132.8g/t富集至237.2g/t。结果表明氧压浸出可以大幅降低渣中的锌含量,提高锌回收率,同时实现铅银的富集,提升浸出终渣中铅银品位。  相似文献   

16.
杨柳毅 《矿冶工程》2018,38(6):68-70
对云南某高铁泥化氧化锌矿进行了原生矿泥脱泥-硫化胺法浮选工艺和全粒级硫化胺法浮选工艺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原生矿泥对该高铁泥化氧化锌矿的负面影响远大于次生矿泥,通过MLA研究了原生矿泥与次生矿泥的矿物组分差异,发现原生矿泥中的粘土矿物和铁铅硬锰矿对氧化锌矿物浮选药剂的竞争吸附可能是造成该氧化锌矿全粒级浮选条件恶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次氧化锌粉相对还原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锌酸浸渣经过回转窑挥发后的产物次氧化锌粉,在国内首次提出了次氧化锌粉相对还原力的概念,并研究了次氧化锌粉中不溶硫、铁含量、铅含量、铟含量和锌含量对相对还原力的影响,还原性结果表明,Zn、In含量对物料的相对还原性影响是波动的,Pb、Fe和不溶硫含量对物料相对还原性的影响是正向关系。并通过产业化连续试验研究表明,物料的相对还原性较低时,铟渣含锌和铅渣含锌就较低,其对应的回收率较高。  相似文献   

18.
孙力军  张文彬  侯象洋 《有色金属》2005,57(1):42-44,48
纳米氧化锌作为一种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有着许多优异的性能和广泛的应用,并在很多领域中显示出了独特的魅力。针对纳米氧化锌优良的电化特性较为系统地评述了其在电子电气工业中的应用,并对该材料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