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了查明内蒙古某超大型银矿的矿石性质,采用偏光显微镜、化学物相分析、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并结合现代先进仪器AMICS等手段,对矿石的矿物组成、银的赋存状态、银矿物的嵌布特征、粒度组成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分析了影响银选矿的矿物学因素。结果表明:该矿石中银的品位为102g/t,绝大部分银以硫化银的形式存在,主要分布在辉银矿中,其次分布在深红银矿中,少量分布在黝铜矿、硫银锡矿、硫铜银矿等含银矿物中。含银矿物粒度较细,均小于40μm,其中有69.54%小于20μm,并且有17.43%呈微细粒被包裹在闪锌矿中,这部分银是导致其选矿回收率难以提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某铜铅锌矿床矿石中伴生银主要以硫化物及碲化物形式存在,主要银矿物为银锑黝铜矿、碲银矿、辉银矿,银的主要载体矿物为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和黄铜矿。除银锑黝铜矿外,银矿物粒度细小,一般小于0.01mm。针对该矿石性质,选择合适的磨矿细度,使黄铁矿、闪锌矿及脉石矿物中的银锑黝铜矿得以充分解离,并使之进入铜精矿或铅精矿,以及充分回收方铅矿是提高伴生银回收率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采用XRF、XRD、粒度仪分析、扫描电镜分析等分析方法对某富含金银阳极泥矿的成分、粒度、物相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此阳极泥矿粒度细、结构复杂,富含金、银,总含量达到10.42%,主要有色金属为铜、铅,含量分别为17.26%、13.28%;阳极泥矿中金主要以金银合金的形式存在,少部分包裹在硒化铜及硫酸铅中并伴随少量的银、锑等元素;银主要以硒化银、硒酸化银、铜银硒、金银合金及包裹在硫酸铜或者硫酸铅中形成共生化合物等形式存在;铜主要以硫酸铜化合物形式存在,硫酸铜是阳极泥矿的基底,并附存大量的其它杂质元素;铅主要以硫酸铅、硫酸铅钡、砷酸锑铅并伴有锑、金、银、砷等元素的形式存在。除此之外,阳极泥矿中还含有硫酸钡、硫酸锑等化合物。通过分析此阳极泥矿中金、银元素及主要杂质元素铜、铅的成分与赋存状态,为制定高效提取金、银的工艺流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对青海拉陵高里河下游某难选铜锌矿矿石进行了系统的工艺矿物学研究,查明了矿石的化学组成、矿物组成及其含量、主要矿物的嵌布特征、嵌布粒度以及解离情况。结果表明:矿石铜、锌品位分别为0.40%、1.60%,铜、锌氧化率分别为37.14%、62.12%,属低品位氧化铜锌矿;矿石中铜矿物主要以砷钙铜矿、黄铜矿形式存在,锌矿物主要以砷钙锌矿、铁闪锌矿、砷锌矿形式存在;砷钙铜矿中的锌以及砷钙锌矿和砷锌矿中的铜是以类质同象形式存在,这部分铜锌通过常规物理选矿难以分离,影响铜、锌的回收。黄铜矿、铁闪锌矿主要呈不规则状、星点状与Cu-Zn砷酸盐矿物、绿帘石、云母紧密共生;Cu-Zn砷酸盐矿物主要呈纤维状、板状、不规则状、浸染状与脉石矿物紧密共生,因此适当地提高磨矿细度有利于提高精矿质量与回收率。根据工艺矿物学研究结果,建议采用“铜锌硫化矿混合浮选—铜锌分离—分离尾矿再选铜锌氧化矿”的选矿工艺流程。  相似文献   

5.
陈启良 《金属矿山》2018,47(3):111-115
云南境内高砷铜(银)矿众多,为给该类型矿石的选冶研究提供参考,对某高砷铜银矿石开展了工艺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1)矿石构造主要为细脉浸染状、条带状、角砾状等构造;主要结构为他形—半自形—自形粒状、鳞片变晶、碎裂、交代残余等结构。(2)矿石中的金属矿物主要为黄铜矿、砷铁锑黝铜矿、毒砂、黄铁矿,硫铋铜矿、孔雀石少量,偶见蓝辉铜矿等;非金属矿物主要为石英、白(绢)云母、白云石、方解石、斜长石等。主要有用矿物为黄铜矿,其次为砷铁锑黝铜矿及硫铋铜矿;有害矿物主要为毒砂。(3)矿石属于高银硫化铜矿石,硫化铜占总铜的97.25%,94.07%的银分布在硫化铜矿物中,在浮铜过程中,银将随铜矿物的回收而得以综合回收。(4)黄铜矿、砷铁锑黝铜矿的嵌布粒度主要为0.01~0.1 mm,属细粒嵌布,对磨矿细度有一定要求。(5)矿石宜采用抑砷浮铜原则流程进行选矿,对含砷严重超标的铜银精矿宜采用焙烧或焙烧+湿法浸出的工艺进行降砷。  相似文献   

6.
加锴锴 《金属矿山》2020,50(5):197-204
非洲某高硫铜锌硫化矿中Cu和Zn的品位分别为1.30%、2.97%。由于原矿中铜矿物嵌布粒度细,与锌矿物紧密共生,矿石中次生铜矿物易氧化释放出铜离子活化闪锌矿,导致精矿互含率高,生产指标较差。 针对该矿石特点,进行了系统的工艺优化试验。结果表明:①矿石中主要铜矿物为黄铜矿,嵌布粒度较细,主要集中在10~35 μm;锌矿物为铁闪锌矿,粒度集中在10~75 μm;有害元素As主要以毒砂形式存在,少量 存在于硫砷铜矿中;其它硫化物主要为黄铁矿;脉石矿物主要包括方解石、白云石、菱铁矿、石英等。②在磨矿细度为P80=75 μm的条件下,经“粗精矿再磨+1粗3精1扫”选铜和选锌流程,最终可获得Cu品位26.03% 、含Zn1.72%、Cu回收率84.02%、Zn损失率3.29%的铜精矿和Zn品位44.16%、含Cu2.84%、Zn回收率90.63%、Cu损失率9.80%的锌精矿,较好地实现了铜锌资源的分离与回收。③试验采用焦亚硫酸钠作为锌的高效抑制剂 ,降低了难免离子对闪锌矿的活化;对于部分共生关系致密,嵌布粒度极细的铜锌矿物,通过超细磨技术进一步促进了铜锌单体解离,最终实现了铜锌高效分离。  相似文献   

7.
利用MLA对某铜矿石中伴生微细粒金、银的工艺矿物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有效回收某铜矿石中伴生的低品位金和银,利用矿物自动分析仪MLA对其进行了系统的工艺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该矿石中的金、银都以独立矿物存在,其中金矿物主要为自然金、银金矿和碲金银矿,银矿物主要为碲银矿和硒银矿,粒度均呈微细粒产出,金的载体矿物主要为硫化铜矿物,银的载体矿物主要为脉石,因此,金易回收于铜精矿中,银易损失于尾矿中。  相似文献   

8.
为给云南二郎铜矿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依据,对矿石进行了工艺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该矿石原岩由岩屑角砾岩、岩屑杂砂岩、变质岩屑石英砂岩等组成,主要结构为填隙结构、他形粒状结构矿石;主要构造为稠密浸染状构造、稀疏—星散浸染状构造。矿石中主要目的元素铜品位为1.72%,矿石中的铜主要为游离氧化铜,占总铜的89.89%,结合氧化铜占总铜的5.85%;铜矿物主要是孔雀石(蓝铜矿)、砷钙铜矿、含铜褐铁矿、假孔雀石;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白云母、方解石。矿石中的孔雀石(蓝铜矿)多数呈半自形—他形粒状嵌布于脉石矿物中,+13.5μm粒级分布率为70.09%;砷钙铜矿集中分布在27~3.4μm粒级,累计分布率达88.85%;含铜褐铁矿的嵌布特征较复杂,部分以粗粒单体形式存在,粒度主要集中分布在+38μm粒级,累计分布率达71.61%。根据该矿石的工艺矿物学特征,宜采用酸浸工艺回收该铜资源。  相似文献   

9.
某铜铁银多金属矿中铜、铁品位分别为1.34%、41.09%,并伴生有益组分银,综合回收价值较大。矿石中的铜矿物主要以黄铜矿、黝铜矿形式存在,铜矿物原生粒度细;铁矿物主要为菱铁矿,多呈致密块状集合体形式存在;伴生元素银多以硫化物和难溶矿物包裹银形式存在。基于矿石特性,综合回收试验采用"自然pH值下浮选铜—铜尾矿中性焙烧—弱磁选铁"的工艺流程,创新性地以Mac-12与叔十二硫醇作为铜浮选组合捕收剂,实现了矿石中铜矿物及铁矿物的有效回收;同时矿石中伴生银矿物也得到了有效富集,综合回收指标优异。  相似文献   

10.
为了更好地选别回收安徽某铜银铅多金属矿,对该矿石进行了工艺矿物学研究,查明了矿石的矿物组成、主要矿物的嵌布特征及铜、银、铅元素赋存状态。结果表明:矿石铜、银、铅品位分别为0.64%、116.63 g/t、0.20%,可回收的有用矿物主要为铜矿物,银可作为伴生元素进行回收,铅品位较低,只能作为杂质脱除;矿石主要铜矿物为斑铜矿、辉铜矿和黄铜矿,常常两者或3种矿物共生嵌布并形成不规则片状,三种铜矿物集合体的嵌布粒度粗细不均,在+0.07 mm粒级的分布率为44.60%;元素Cu主要赋存在斑铜矿中,分布率为79.37%,其次分布在辉铜矿和黄铜矿中,分布率分别为9.52%和6.35%;元素Ag主要赋存在辉银矿中,元素Pb主要赋存在方铅矿中。根据工艺矿物学研究结果,斑铜矿、辉铜矿和黄铜矿是回收的主要目的矿物,辉银矿主要分布在斑铜矿或黄铜矿中,因此大多辉银矿可与铜矿物一起得到回收。由于方铅矿相对易浮,大多方铅矿也会进入铜精矿中从而影响最终精矿品级,因此建议采用浮铜抑铅浮选工艺。  相似文献   

11.
以铜阳极泥为原料,采用硫酸化焙烧蒸硒-酸浸脱铜-氯化分金-亚硫酸钠分银的火法-湿法联 合工艺对阳极泥进行综合回收。试验结果表明: 在上述联合工艺下,阳极泥中硒挥发率达到99.7%,粗硒产品中硒品位达93.6%; 铜浸出率达到95.8%,海绵铜中铜品位达到87.62%; 金浸出率达到99.2%,粗金产品中金品位为99.3%; 银浸出率达99.4%,粗银产品中银品位为98.1%。该工艺有效实现了铜阳极泥中硒、铜、金、银的综合回收。  相似文献   

12.
为了更好地开展云南某氧化铜矿石选矿试验,对有代表性矿石进行了工艺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①矿石铜品位为0.75%,氧化率高达92.00%,伴生银含量为23.20 g/t,主要铜矿物为孔雀石(蓝铜矿)、含铜褐铁矿和假孔雀石,主要脉石矿物为石英和白云母。②矿石原岩由石英岩质角砾岩、岩屑角砾岩、岩屑石英砂岩等组成,主要为浸染状构造和脉状构造,主要结构为填隙结构、交代结构、包含结构、角砾状结构、变余砂状结构、细粒粒状变晶结构。③主要铜矿物孔雀石(蓝铜矿)、含铜褐铁矿和假孔雀石的嵌布粒度分别为1.2~212 μm(主要为9.6~106 μm,分布率达69.39%)、1.75~150 μm(主要为4.8~38 μm,分布率达58.43%)、1.75~106 μm(主要为53~106 μm及9.6~19 μm,累计分布率达81.39%)。④石英、云母、高岭石等脉石矿物与铜矿物的共生关系密切,常与主要铜矿物混杂分布。根据矿石工艺矿物学研究结果,该铜矿石采用浮选工艺回收,预计难以获得理想的铜精矿指标,酸浸可能是相对合理的开发利用工艺。  相似文献   

13.
加压酸浸预处理铜阳极泥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国内某铜冶炼厂所产的铜阳极泥为原料, 采用加压酸浸的方法对该铜阳极泥进行预处理, 对铜阳极泥中铜、碲、硒等元素的浸出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该方法能达到铜的较完全脱除及碲、硒的部分脱除, 银在浸出过程中基本没有损失。  相似文献   

14.
以铜阳极泥为原料,研究了在空气气氛下硫酸化焙烧蒸硒过程的影响规律和动力学,通过硫酸化焙烧蒸硒实验,研究了影响蒸硒过程的主要因素和控制过程,得到了焙烧蒸硒过程的动力学方程,可为优化铜阳极泥硫酸化焙烧蒸硒工艺提供理论指导。试验结果表明,铜阳极泥硫酸化焙烧蒸硒效果受焙烧温度和焙烧时间的影响较大,但受空气流速和酸矿比的影响较小。在焙烧温度723K、焙烧时间20min、空气流速为200L/h、酸矿比为0.75的较优条件下,蒸硒渣中硒含量由8.50%降至0.24%,硒挥发率为96.54%。蒸硒过程受化学反应动力学控制,表观活化能为42.509 kJ/mol。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青海某低品位铜铅锌银多金属矿工艺矿物学研究,查明该矿石中铜、铅、锌、银的含量分别为0.26%、1.23%、0.70%、44g/t。其中氧化铅、氧化锌的占有率分别为26.35%、17.0%,氧化矿物的嵌布粒度微细,银矿物以包裹体形式嵌布于方铅矿、氧化铅、闪锌矿和脉石中。而矿石中大量的绢云母、黑云母及绿泥石等在磨矿过程中容易生成矿泥进而恶化选矿环境。综上可知,该矿属于低品位难选矿石。因此,在选别过程中应采取适宜细度,并注意脉石矿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对内蒙古某复杂多金属铅铜锌矿进行了工艺矿物学和选矿工艺研究。结果表明,矿石中有价元素为Cu、Pb、Zn、Ag,铜铅锌各矿物间相互交代、包裹,其中方铅矿与黄铜矿为包裹关系,且被包裹的方铅矿粒度不均匀;方铅矿与闪锌矿多为连生关系,两者之间接触面比较光滑平直,较容易解离,银矿物则共伴生于这些金属矿物之中,因此采用铜铅混浮-铜铅分离-尾矿选锌的工艺流程。最后共获得3种精矿产品,铜精矿中Cu、Ag品位分别为18.41%、594.82 g/t,回收率分别为86.53%、25.30%;铅精矿中Pb、Ag品位分别为 62.70%、428.05 g/t,回收率分别为85.01%、54.62%;锌精矿中Zn、Ag品位分别为28.12%、165.75 g/t,回收率分别为59.99%、4.80%;银总回收率达到84.72%,实现了矿石中有价元素的综合回收。   相似文献   

17.
某复杂铜铅锌银多金属硫化矿的综合回收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某复杂铜铅锌银多金属矿富含多种有价金属元素,但有用矿物嵌布粒度细且不均匀,嵌布关系十分复杂。工艺矿物学研究表明铜矿物主要为黝铜矿,且大部分的银以类质同象赋存在该矿物中,在国内实属罕见。本试验采用优先浮选流程再结合中南大学新型铜捕收剂MT-20及铅捕收剂BITCM,获得了铜精矿品位为18.18%、回收率为81.03%,铅精矿品位为55.56%、回收率为72.63%的工艺指标。全流程闭路试验结果表明该工艺操作方便,指标稳定,各有价金属回收率高,达到了综合回收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