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菱铁矿为研究对象,分别在 N2和 CO2氛围下,考察微波焙烧温度以及微波焙烧时间 对焙烧产品磁 选分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 N2氛围下,焙烧温度为 650 ℃,焙烧时间为 15 min,磁 选磁场强度为 85.12 kA/m 的条件下,可以获得最佳磁选指标,铁精矿品位为 63.93%,回收率为 74.33%。在 CO2氛围 下,焙烧温度为 650 ℃,焙 烧时间为 10 min,磁选磁场强度为 85.12 kA/m 的条件下,最佳的磁选指标为铁精矿品位 61.53%、回收率 80.05%。菱 铁矿热分解产物磁性分析表明,菱铁矿在 CO2气氛下的焙烧产品的饱和单位质量磁矩和比磁化 率最大值均大于 N2 气氛下的焙烧产品,表明 CO2气氛下的焙烧产物磁性强于 N2气氛下的焙烧产物。微波磁化焙 烧为菱铁矿石的高效 利用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谷小虎  海国栋  周文生  靳鹏 《中州煤炭》2018,(3):53-59,65
针对热解煤气变压吸附提氢过程,开展了CO2、CO、N2、CH4等主要杂质气体在不同吸附剂上的吸附热力学研究,测量了各种杂质气体在不同温度下的吸附等温线,并通过计算获得了相应的吸附焓。结果发现,温度增加导致CO2、CO、N2、CH4吸附能力减弱,吸附压力的增大导致CO2、CO、N2、CH4吸附量增加。不同吸附剂对CO2吸附能力的顺序:炭分子筛>活性炭>铜吸附剂,不同吸附剂对CO吸附能力的顺序:铜吸附剂>炭分子筛>活性炭,随着吸附压力的增大,N2和CH4吸附焓为定值,不随吸附量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3.
针对目前锡酸钠制备工艺普遍存在的流程长、成本高、对设备材质要求严格等问题, 以化学纯二氧化锡和碳酸钠为对象, 开展了二氧化锡与碳酸钠直接焙烧制备锡酸钠的可行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在CO/CO2气氛中, 二氧化锡与碳酸钠焙烧反应生成锡酸钠是完全可行的。当CO/CO2体系中CO体积浓度为15%, 碳酸钠与二氧化锡(Na2CO3/SnO2)摩尔比为1.5, 焙烧温度为875 ℃, 焙烧时间为15 min时, 锡浸出率达85.64%。XRD分析证实, 以锡石精矿(SnO2的含量为76.42%)为原料, 采用上述工艺获得了满足工业一级标准的锡酸钠产品(Na2SnO3·3H2O)。  相似文献   

4.
张薄  辜敏  鲜学福  林文胜 《煤炭学报》2010,35(8):1341-1346
使用高精密质量吸附仪IGA-100B对可用的吸附剂进行吸附分离实验。选取椰壳活性炭K01,测定了CH4、N2、CO2在其上于298、308、323 K温度下的吸附等温线和吸附动力学曲线,由此分析了3种气体的吸附性能、热力学及动力学扩散性质,从而得到不同温度下CH4、N2、CO2之间的平衡分离系数(α)和扩散系数(D)之比。结果表明,椰壳活性炭K01可以实现不同温度下CH4/N2、CO2/N2的平衡分离;两种气体的动力学分离与压力和温度有关,在298 K压力较低时,可能实现N2与CH4的动力学分离;而在298 K和323 K时,在较宽的压力范围内,可能实现N2和CO2的动力学分离。  相似文献   

5.
蒋丽芬  夏举佩 《煤炭技术》2012,31(11):206-208
文章以钾长石与中低品位磷矿石资源的合理利用为目的,借鉴窑法磷酸生产原理,以焦炭、磷矿粉和钾长石为主要原料,在高温下焙烧,以磷的反应率和钾的溶出率为主要指标,考察了还原剂焦炭用量、焙烧温度、焙烧时间、钙硅比、助剂种类及助剂添加量对反应的影响。实现了焦炭-磷矿石-钾长石体系同步提取磷和钾。  相似文献   

6.
还原分解是磷石膏综合利用途径之一,但分解温度高、能耗高阻碍了该方法的应用。铁基添加剂有助于降低磷石膏还原分解温度,提高磷石膏分解效率。通过热力学分析、X射线衍射(XRD)仪,研究硫酸渣为铁基添加剂,磷石膏-硫酸渣在煤基条件下同步还原焙烧的物相转化。结果表明,当磷石膏、硫酸渣和煤粉配比为30∶10∶1混合还原焙烧,温度为700~900℃时,硫酸渣可以实现磁化还原生成Fe3O4,其中800℃时,磁选可获得铁品位和回收率分别为48.33%和32.31%的磁铁矿;温度为1 000~1 100℃时,硫酸渣难以发生同步还原,主要以Fe2O3和Fe S存在。磷石膏在700~1 100℃范围内逐渐分解,部分Ca SO4转为Ca5(PO4)3F;当温度大于1 000℃后,开始转化为Ca S和Ca5(PO4)3OH。研究发现,磷石膏中杂质P和F的存在,以及分解温度对磷...  相似文献   

7.
工业废气经脱硫注氨处理后,气体主要成分为N2/CO2。基于减少能源消耗,利用页岩储层有效封存CO2的思想,开展N2/CO2混合气注入对页岩力学特性影响规律研究。以四川省龙马溪组黑色露头页岩为试验研究对象,开展恒温恒压条件下,不同浓度配比N2/CO2混合气注入页岩试验,利用单轴压缩试验和巴西劈裂试验,分析N2/CO2混合气中CO2浓度对于页岩力学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页岩试件经N2/CO2二元混合气浸泡后,混合气中随CO2浓度的增加和相变,试件孔隙增长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趋势,孔隙增长率为34.91%~110.6%;页岩试件的强度和泊松比先降低后增大,弹性模量先增大后降低,单轴抗压强度损失率为37.5%~69.1%,抗拉强度损失率为35.3%~85.4%,弹性模量增幅37.5%~54.7%,泊松比损失率为...  相似文献   

8.
生物质与煤混烧的热重-红外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TG-FTIR对生物质、煤及其混合物的燃烧过程及燃烧产物进行分析,研究了生物质添加比例、升温速率、氧气浓度对燃烧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质的加入可以有效改善样品的燃烧性能,提高样品的燃尽性能。提高生物质添加比例,可以降低燃烧气态产物中CO与CO2的比例,提高燃料利用率。提高升温速率和氧气浓度,可以提高生物质与煤混合物的燃烧速度,缩短燃烧时间,改善生物质与煤混合物的燃烧性能,有利于燃烧反应的进行;同时,燃烧气态产物中CO所占比例逐渐减小,CO2所占比例逐渐增大,提高了燃料的燃尽率。  相似文献   

9.
采用管式炉研究不同气氛和温度焚烧条件对蜈蚣草减重率和底灰中As等元素固留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气氛和温度对蜈蚣草焚烧减重率有显著影响,低氧(V(N2)∶V(O2)=4∶1)气氛下,400 ℃焚烧时蜈蚣草减重率仅为83.2%,500 ℃焚烧时减重率增至90.3%。中氧(V(N2)∶V(O2)=2∶1)和高氧(V(N2)∶V(O2)=1∶1)气氛下,400 ℃焚烧时减重率分别为89.2%和90.3%。蜈蚣草底灰中As、Ca、Mg、Fe含量均随着焚烧温度提高而增加。蜈蚣草焚烧优化条件为400 ℃、中氧气氛,此时底灰中As固留率高达85.9%,As主要以Fe8As10O23结晶相存在。  相似文献   

10.
铁酸锌还原-氧化选择性分解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决铁酸锌还原分解后锌、铁分离难题, 提出一种强化铁酸锌选择性分解新工艺: 先通过还原焙烧将铁酸锌分解为氧化锌和铁氧化物, 然后冷却至低温, 在CO2气氛下利用氧化亚铁在低温下化学活性强、不稳定的特性, 将过还原的氧化亚铁转化为磁性四氧化三铁。研究结果表明, 铁酸锌强化还原分解的最佳条件为: CO浓度20%、还原温度750 ℃、VCO/(VCO+VCO2)比67%、焙烧时间90 min, 该条件下铁酸锌分解率达到96.63%; 然后对铁酸锌分解产物进行磁化焙烧, 最佳磁化焙烧条件为: 氧化温度600 ℃、氧化时间75 min、CO2气体流量1.2 L/min, 此条件下焙烧产物比磁化率从未磁化前的5.30×10-11 m3/kg增大至1.17×10-10 m3/kg。  相似文献   

11.
为掌握N2和CO2对煤明火燃烧过程的不同灭火效果,采用自主研制的煤明火燃烧实验装置,对平煤八矿煤样进行了通入相同流量N2和CO2气体灭火剂的煤明火燃烧灭火实验,测定了在煤有焰燃烧和阴燃熄灭阶段的温度场温度、标志性气体(O2、CO和CH4)组分、热释放速率以及火焰图像面积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相比于煤自由燃烧,在煤有焰燃烧阶段,通入CO2时明火火焰熄灭时间、煤温上升速度、耗氧量、热释放速率以及CO和CH4浓度的下降速度比通入N2时更低;同时,通入CO2时火焰图像面积呈指数下降,而通入N2时呈线性下降;在煤阴燃熄灭阶段,通入CO2时煤温、CO和CH4浓度下降速度比通入N2时的更高,而通入CO2时的耗氧量和热释放速率比通入N2时的更低;说明CO2比N2具有更好的熄灭煤明火燃烧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不同体积分数N2对复采工作面遗煤复燃过程的防治效果,采用自主研发的程序升温试验装置,对煤样分别通入体积分数为10%、20%、30%和40%的N2,以氧化反应过程中耗氧速率VO2、一氧化碳产生率VCO和表观活化能E的变化情况来反映煤自燃的发展程度。试验表明:不同体积分数的N2对煤氧化升温过程均具有抑制作用,相比于煤在纯空气条件下的氧化自燃,通入的N2体积分数越大,煤初次自燃和二次氧化升温过程的VO2VCO更低、E更高,说明通入的氮气体积分数越大,对煤氧化升温过程的抑制效率越好。其中,在煤初次自燃阶段,当N2体积分数CN2≥20%时抑制效果更佳;在煤二次氧化复燃阶段,当N2体积分数CN2≥40%时抑制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3.
为掌握不同体积分数CO2对氧化煤复燃过程的抑制效果,采用自主研制的煤自燃氧化程序升温试验装置,对平煤八矿煤样分别通入体积分数为10 %、20 %、30 % 和40 % 的CO2进行试验研究,测定了煤初次和二次氧化升温过程中的耗氧速率、CO产生率以及表观活化能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与煤在纯空气条件下的氧化自燃相比,不同体积分数的CO2对煤氧化升温过程均具有抑制作用。同时,通入的CO2体积分数越大,煤初次和二次氧化升温过程的耗氧速率和CO产生率越低,表观活化能越高,即CO2的体积分数越大,对氧化煤复燃过程的抑制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究氧化煤的低温氧化特性及演变规律,采用程序升温实验系统,对平煤八矿煤样分别预氧化至60 ℃、90 ℃、120 ℃、150 ℃、180 ℃、210 ℃时通入N2绝氧降温形成的氧化煤,进行低温氧化程序升温实验;为进一步揭示不同灭火条件下形成的氧化煤低温氧化行为特征,对煤样预氧化至120 ℃时,通入3种不同体积分数N2灭火后形成的氧化煤,开展低温氧化程序升温测试,测定这两类氧化煤低温氧化过程耗氧速率、标志性气体(CO、CO2)产生率以及放热强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氧化煤的耗氧速率、标志性气体产生率和放热强度均小于原煤;预氧化至90 ℃煤样的自燃特性参数更接近原煤,说明预氧化至临界温度的煤更易发生复燃;而预氧化至120 ℃时通入N2的体积分数越高,这类氧化煤的自燃特征参数越接近原煤,说明通入N2体积分数越高的煤复燃能力越强。因此,开采近距离煤层群、复采工作面以及启封火区等区域的煤体时,应防范其发生复燃。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CO2对煤自燃特性的影响,利用热重与质谱联用技术测试了阳泉五矿煤在不同φ(CO2)/φ(O2)比例下的氧化燃烧过程,分析了热重曲线,特征温度点,放热量与气体逸出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φ(CO2)/φ(O2)比例增大,热重曲线向高温偏移,特征温度点升高,燃烧剧烈程度降低,气体逸出温度升高;温度小于360℃前,放热量相差较小;温度继续升高后,在相同温度下,放热量随氧浓度降低而降低;由于CO2与H2反应产生CH4,所以CO2含量越高,CH4逸出强度更高;同时,煤在低氧浓度下更易不完全燃烧,所以会产生更多CO;相较于空气氛围,CO2浓度高于88%时才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针对目前我国煤层气开发中存在的产气率低、煤层气开采理论规律研究欠缺等问题,根据试验对比分析了不同温度15、20、25、30℃时,CO2、CH4和N2在煤岩中的吸附/解吸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当温度升高时,气体分子的平均自由程越大,气体吸附量变小;对同一种煤介,当压力相同时,临界温度高的气体,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煤层对CO2、CH4和N2吸附能力依次下降;压力升高时,煤层对气体的吸附量变大;降压解吸过程存在解吸滞后现象,温度降低显著,这与吸附、解吸表达式和吸热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7.
通过转杯离心粒化法制备铜渣颗粒。以铜渣颗粒、碳质还原剂、粘结剂和造渣剂为主要原料制备铜渣含碳球团,在实验条件下,六种考查因素对铜渣含碳球团还原率影响的主次关系为:反应温度>造渣剂配比>气氛>还原剂种类>铜渣粒径>还原剂配比。通过极差分析得出铜渣含碳球团直接还原较佳还原条件:反应温度为1150℃,造渣剂配比(S/CaO)为1∶0.4,实验气氛为CO2(50%)N2(50%),还原剂为煤粉,铜渣粒径为+0.425 mm,还原剂配比(C/O)为1.2∶1,此时铜渣的还原率为98.2%。   相似文献   

18.
针对CO2减排与磷石膏资源化利用的巨大压力,基于CO2矿化与磷石膏利用过程耦合的学术思想,以磷石膏为原料,研究氯化铵体系中氨水强化磷石膏浸出液制备高纯CaCO3的反应过程。试验过程中系统讨论了不同工艺条件对磷石膏中二水硫酸钙浸出的影响;并就钙离子浸出液在不同条件下所得碳酸化产物的晶型与形貌进行了系统表征。结果表明:在优化的工艺条件下磷石膏中二水硫酸钙的浸出量为0.945×10-2 g/mL;所得碳酸化产物为球形球霰石,纯度99.80%,白度99.2%,碳酸化产物的基本性能满足普通工业沉淀碳酸钙标准(HG/T 2226—2010)中的指标要求;在碳酸化过程中通过工艺条件的调控成功实现球霰石和方解石与球霰石混合晶相的可控制备;通过化学分析揭示了磷石膏制备高纯碳酸钙的反应过程。该研究为磷石膏的资源化利用与高纯碳酸钙的制备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