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上隅角瓦斯浓度动态预测模型的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吕品  马云歌  周心权 《煤炭学报》2006,31(4):461-465
通过对采煤工作面上隅角瓦斯浓度影响因素的研究,认为上隅角瓦斯浓度的变化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素与因素之间的作用关系很难确定,无法用解析函数来描述其变化规律.因此,应用灰色系统控制理论建立了相应的动态预测分析模型,该模型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能较好地反映采煤工作面上隅角瓦斯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2.
采煤工作面上隅角瓦斯积聚因素控制是一个复杂的灰色系统工程,其影响因素、关联变量和约束条件复杂.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影响上隅角瓦斯积聚的关键因素进行归一化处理,通过建立灰色综合评价模型,得出影响上隅角瓦斯积聚的因素关联序.经实例分析表明:用灰色关联综合方法评价上隅角瓦斯积聚各控制因素的主次性更加有效、合理.  相似文献   

3.
针对综采工作面上隅角瓦斯积聚的问题,将综采工作面上隅角瓦斯积聚影响因素构造灰色模糊控制系统,其各关联变量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应用灰色关联理论对各因素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并建立灰色关联因素主次性分析模型,得到主焦煤矿2308工作面上隅角瓦斯积聚的关联度最高的因素为瓦斯抽采措施,并进行辩证分析及论证,优化及改良抽采措施的设计参数及布置方式,是治理上隅角瓦斯积聚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以柴沟煤矿1511工作面为研究对象,分析了U型通风工作面上隅角瓦斯超限原因,以及影响上隅角瓦斯浓度的相关因素。针对1511工作面上隅角瓦斯超限情况,在常规瓦斯防治措施的基础上,用上隅角瓦斯抽放措施对工作面进行上隅角瓦斯治理。实践表明,通过措施的实施,上隅角和回风流瓦斯浓度明显降低,上隅角瓦斯治理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走向长钻孔瓦斯抽放在治理工作面上隅角瓦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以往工作面上隅角瓦斯治理情况,通过在低瓦斯矿井采用移动式瓦斯抽放泵对采空区瓦斯进行抽放,以及利用顶板走向长钻孔治理上隅角瓦斯,解决了回采工作面上隅角瓦斯超限问题,确保了矿井安全生产,对低瓦斯矿井工作面上隅角瓦斯综合治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6.
低瓦斯矿井U型通风采煤工作面上隅角瓦斯治理是矿井通风瓦斯管理的难点,对采煤工作面细化通风管理并采用上隅角埋管或插管抽放,可有效解决采煤工作面上隅瓦斯超限问题,对于类似的低瓦斯矿井U型通风系统的采煤工作面上隅角瓦斯治理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决采煤工作面上隅角瓦斯超限问题,对采煤工作面上隅角瓦斯超限原因及瓦斯来源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风障法引导风流、施工阻隔风墙、上隅角插管抽放、上隅角埋管抽放、高位抽放等综合治理措施。实践应用表明,通过采取有效的上隅角瓦斯综合治理措施,11061工作面上隅角瓦斯超限问题得以解决,确保了该工作面的安全顺利回采。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决低瓦斯矿井高瓦斯区域工作面瓦斯治理的问题,针对四侯煤业3105工作面在回采期间需通过多个地质异常区域,存在工作面上隅角瓦斯超限的隐患,通过建立瓦斯监测体系,采取上隅角切顶控制悬顶、上隅角瓦斯抽放及高位钻孔抽采等瓦斯治理技术措施,可以有效解决工作面上隅角瓦斯超限问题。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回采工作面上隅角瓦斯治理的实践,提出并分析了使用倾向风幛法处理上隅角瓦斯积聚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防治回采工作面上隅角瓦斯积聚提供了一种经济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综采工作面上隅角容易发生瓦斯积聚甚至超限现象,严重威胁了工作面的安全和高效回采,通过对综采工作面上隅角瓦斯来源和积聚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上隅角瓦斯治理措施。余吾煤业S2107工作面上隅角瓦斯治理实践表明,采用采空区埋管抽采、上隅角插管抽采、挂风障与伸缩风筒等措施能有效地解决工作面上隅角瓦斯积聚问题。  相似文献   

11.
以2003~2007年煤矿事故统计数据为基础数据[1],构建灰关联熵法进行分析,诣在寻找出影响我国煤矿事故频繁发生的主要事故类型。研究结果表明:在所有事故中,瓦斯事故、火灾事故、运输事故及顶板事故等对煤矿事故的死亡人数的影响较大。对于相同问题的研究,该方法与传统方法相比较,具有与实际情况吻合度更好的结果。该分析方法为进一步预防和控制煤矿事故的发生和加强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根据地下洞室围岩外水压力的实测数据,会随着季节变化出现微小的波动与Verhulst模型曲线相似的特点,该文采用灰色Verhulst模型对深圳抽水蓄能电站地下洞室围岩外水压力进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Verhulst模型的预测方法性能良好,给类似工程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灰色关联分析在煤矿伤亡事故统计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将煤矿事故划分为顶板、瓦斯、机电、运输、放炮、水害、火灾及其他类型事故,本文以“十一五”期间煤矿伤亡事故统计数据为基础数据,采用灰关联分析法,通过求解灰关联度得出顶板、瓦斯、运输事故是煤矿事故的主要灾害类型,对煤矿事故死亡人数影响较大,该结论与图表统计法的结论一致,为灰色系统理论在煤矿安全管理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4.
为了对矿井深部瓦斯涌出量进行预测,介绍了灰色线性回归组合模型的建模方法,以某煤矿相对瓦斯涌出量统计数据为实例,利用灰色线性回归组合模型对其瓦斯涌出量进行预测,通过检验得出模型的精度等级为一级。结果表明:灰色线性回归组合模型可以使传统的灰色GM(1,1)模型不含线性因素的情形得到改善,在预测矿井深部瓦斯涌出量中取得了良好的预测效果,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爆破参数对爆破块度效果影响的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爆破块度预测模型存在的问题,结合一组爆破试验,分析了最小抵抗线、炮孔密集系数、炸药单耗等爆破参数对爆破块度效果的影响,得出了这些因素影响程度的关联序,为爆破参数的合理选择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6.
长江经济带的水生态环境问题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灰水足迹作为反映水污染强度的指标受到广泛的认可。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实现高质量发展,对长江经济带的灰水足迹进行测算显得十分必要。文章基于2002年、2007年和2012年长江经济带各省份的投入产出表,编制了长江经济带的灰水足迹投入产出表,并建立只考虑进口的行业灰水足迹模型,测算得到长江经济带各行业的灰水排放系数和灰水足迹。结果表明:1)2002—2012年长江经济带16个行业的直接、间接和完全灰水排放系数均呈现下降趋势;2)2002—2012年长江经济带16个行业中有12个行业的完全灰水足迹下降,4个行业的完全灰水足迹上升;3)2002—2012年4个完全灰水足迹上升的行业分别为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石化工业和建筑业,导致这4个行业完全灰水足迹上升的主要原因在于其行业规模的扩大,其中,建筑业规模扩大的环节在直接方面,其余3个行业规模扩大的环节在间接方面。  相似文献   

17.
一种改进的灰度匹配新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灰度匹配新算法是在传统算法基础上改进而来。它先根据信息量的大小选取部分影像进行粗匹配,粗匹配通过后再用相关系数法进行精匹配。实验表明,本文所提出的方法较现存的方法精度高、速度快。  相似文献   

18.
灰色关联分析在决策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金升灿 《煤矿机械》2005,(2):136-137
在企业的投资、规划中 ,决策者通常面临多个方案 ,这些方案通常是由若干个指标给出。讨论了灰色关联分析原理 ,并给出了方案的评价方法 ,使得决策者在多个方案中选择优秀方案。举例说明了评价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中国水-能源-粮食耦合协调发展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能源、粮食作为3大重要资源,其协调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文章首先构建水-能源-粮食(W-E-F)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采用熵值法和变异系数法对指标赋权,并利用耦合模型度量 W-E-F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最后将其与水-能源、水-粮食和能源-粮食系统对比分析,并基于灰色Verhulst模型预测W-E-F系统2018—2027年的耦合协调度。结果显示:2002—2017年我国W-E-F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呈上升趋势;2002—2017年W-E-F系统的耦合度平均为高水平耦合;2002—2017年W-E-F系统的耦合协调经历了过渡、基本协调和高度协调3个阶段,并在2018—2027年将保持优质协调,但能源的发展水平仍滞后于水资源与粮食,因此,需加强能源的开发利用率,以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影响晓南矿未开采煤层瓦斯赋存的地质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决晓南矿二水平未开采煤层的安全开采问题,以14号煤层为例,系统地分析了影响瓦斯赋存的地质因素.采用灰色关联方法,对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建立了灰色关联模型,并计算出各项因素的关联度.研究结果表明:影响晓南矿14号煤层瓦斯赋存的主要地质因素为煤的变质程度、地质构造、岩浆岩侵入、煤层厚度及煤层埋深等因素,并用多元回归对其进行了瓦斯含量预测,为二水平煤层的安全开采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