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采用试验测试的手段对碳热还原法制备氮化钒铁合金的性能进行表征,分析氮化温度等参数对N/V比例和产品氮化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配碳系数增大,N/V先增大后降低;随碳化温度上升,N/V不断增大;随氮化温度上升,N/V先增大后下降。当氮化温度增加后,氮化率为先上升后下降,最优氮化温度为1450℃;当氮化时间增加,氮化率逐渐上升并到达稳定,最优氮化时间为15 h。氮化钒铁的物相类型包括Fe相、NV相与少量的OV相。Fe在氮化钒铁内形成了不均匀分布的形态,大部分存在于氮化钒组织相内。  相似文献   

2.
李银丽  李彦龙  李贵  牛永胜 《矿冶》2018,27(5):68-70
考察凝胶法制备氮化钒时的氮化温度、氨气流量和氮化时间等因素对产品氮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氮化温度为750℃,氨气流量为80 m L/min,氮化时间为14 h时,产品氮化率达到95%,其晶粒大小平均在100 nm左右。  相似文献   

3.
氮化处理在生产中早已获得广泛应用,但在齿轮上应用还是近十几年的事,而且多用于轻负荷工作下的小模数齿轮。随着新氮化工艺和新型氮化钢的出现,它的应用将不断扩大,并可能用于较大模数的重载齿轮。氮化处理与其他表面处理(如渗炭、表面淬火)相比最大的优点是:1、变形小,氮化处理的温度远比渗炭处理的温度低,一般在530℃~570℃。离子氮化温度甚至低到400℃。在这样温度下齿的变形很小,所以对一般精度的齿轮,热处理后不必进行磨齿。  相似文献   

4.
采用化学分析,XRD,SEM等检测手段,对碳热还原法制备的氮化钒铁中铁元素赋存状态进行了系统研究,对配碳系数、反应温度对氮化钒铁的氮钒比影响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以V_2O_3为原料,在高温下进行碳热还原反应制备的氮化钒铁,钒原子氮化形成氮化钒包覆层,铁主要以Fe形式存在,不均匀分布于氮化钒颗粒内部。反应条件直接影响氮化钒铁的氮钒比,制备高质量的氮化钒铁,需要控制较佳的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5.
针对V_2O_5直接制备氮化钒铁工艺,采用TG-DSC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分析了体系反应过程及微观组织与元素分布,并分析了各影响因素对产物含氮量的影响。结果表明,670℃左右,碳还原V_2O_5的反应开始显著发生,1 000℃以上时,碳化反应开始发生,温度达1 200℃左右,开始出现氮化反应。反应温度、保温时间和配碳系数等因素对氮化钒铁含氮量均有较明显的影响。较适宜的制备工艺参数为:高温反应温度1 400℃、保温2h、配碳系数0.35,在该条件下制得的氮化钒铁含氮量可达11.26%,合金中其它元素含量分别为钒46.31%、铁36.87%、碳1.21%、硅1.98%、铝1.94%,符合GB/T30896-2014标准。SEM结果表明,利用V_2O_5直接制备氮化钒铁,铁主要以夹杂形式均匀分布在氮化钒铁主相间,且氮、钒、铁三种主元素的分布较均匀。  相似文献   

6.
离子氮化是近二十年来发展起来的表面浅层化学热处理工艺,如何应用于生产,并能开展质量检查,是当前离子氮化进一步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对离子氮化工艺,最佳气压的选择及氮化质量检查方法提供了实践,并试图确定表面硬度与氮化层深度的经验公式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钛材离子氮化工艺对其组织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合理选择离子氮化温度、气氛氮势和处理时间,能有效控制钛材氮化层中的化合物相的种类和相对含量。通过离子氮化处理,大幅度提高了钛材的表面硬度。耐磨性能和在还原性介质中的耐蚀性能,可使钛材在高度动负荷、摩擦力和强腐蚀介质三者同时存在的苛刻环境中长期使用。  相似文献   

8.
采用气体软氮法对工业纯铁进行表面氮化.用X射线衍射、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分别对样品表面的结构及形貌进行分析,用相变温度分析仪测定纯铁表面氮化层相变温度,用显微硬度仪分析样品表面硬度,通过溶血率、血小板粘附实验表征纯铁表面血液相容性.结果表明:渗氮后铁表面有5μm左右的白亮层,该白亮层为氮铁化合物层,由ε相和γ′相组成,具有较高硬度及脆性,从而使渗氮铁的硬度有显著提高;纯铁溶血率为3.81%,大于氮化处理铁的2.9%;血小板实验证明,表面氮化铁的血小板粘附率较低,表明经氮化处理的纯铁表面生物学性能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9.
采用溶剂热法制备了氮化铁催化剂,并用于邻氯硝基苯加氢合成氯代苯胺反应,考察了合成温度、原料配比以及合成时间等制备条件对其催化性能的影响.通过XRD、TG-DTG、BET等方法对催化剂的结构和性质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合成温度400℃、m(NaN_3)∶m(FeCl_2)=4∶1以及反应时间为30h的条件下制备的氮化铁催化剂,在邻氯硝基苯加氢反应中,邻氯代硝基苯转化率为58.41%,邻氯苯胺选择性为100%.所制备的氮化铁催化剂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除了有介孔结构外,还有大孔结构的颗粒.提高合成温度,有利于提高所制备的氮化铁催化剂的结晶度和纯度.  相似文献   

10.
碳热还原/氮化合成氮化硅在1450~1650℃、氮气分压700~1100kPa下进行。非晶二氧化硅与石墨粉末以n(C)/n(SiO2)=4.5比率混合、压片。样品中的氧、氮、碳含量通过LECO元素分析仪测得。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各物质组成通过XRD定性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增加氮气分压,氮化硅的稳定温度升高,二氧化硅的还原速率随着温度升高而变大。碳化硅的生成仍无法避免。与常压下的碳热还原/氮化反应一致,高压下的碳化硅和氮化硅的生成亦为连续反应。  相似文献   

11.
铂热电阻的接线造成温度失真现象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项目推广中发现很多矿井主通风机的监测温度经常出现不同程度的虚高现象,分析其原因是测温线路的接线引起了较大的温度误差。文章对测温线路进行了理论分析,并通过实验得出导线电阻的大小对温度影响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曲线养护     
从曲线的轨道结构及维修中常出现的问题入手,分析了曲线钢轨易磨耗的原因,从调整曲线的方向、超高、轨距、轨底坡等技术参数入手,探讨实际维修工作中的问题;以便延长曲线钢轨的使用周期;保证外运安全。  相似文献   

13.
混凝土出现裂缝是一个普遍存在而又难于解决的实际工程问题,针对该工程中出现的具体情况,从地质条件、施工等情况进行原因分析,为后续工作提供产生原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徐玉林 《煤炭技术》2005,24(1):31-31
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 ,火成岩侵蚀越来越严重 ,造成煤层分布不稳定、不规则、时有时无、呈串珠状 ,给回采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现通过合理设计及回采方法 ,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确保了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15.
寒区隧道温度场Laplace变换解析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寒区低温环境对已开凿和正开凿的隧道危害很大,研究其隧道温度场的分布对开展防冻害工作起到重要作用。针对这一问题建立分析模型,采用Laplace变换,建立了隧道温度场的解析分析方法;将时间域上的问题转化为Laplace域上的问题,得到Laplace域上的解,再将Laplace域上的解反变换到时间域上。由于时间域上的解进行实际计算较困难,需将Laplace域上的解采用stehfest反演方法进行数值逆变换,得到时间域上的数值解答;通过对stehfest方法进行误差验算,得出当循环级数N=18时,误差达到10-5~10-7,从而说明此方法是可靠的。最后通过对风火山隧道实例验算,得到和实际工程相符的结果,从而为寒区工程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6.
李清 《陕西煤炭》2020,39(2):146-148
矿井火灾是煤矿行业的频发灾害之一,不仅会造成煤炭资源的损失和设备材料的毁坏,还有可能引发瓦斯、煤尘的爆炸,对煤矿生产运营和矿工的安全造成严重危害。结合大峪矿井火灾防治实际情况,从内因、外因两个角度开展了矿井火灾防治探讨。提出了杜绝烟草及易燃物进入井下、设置合理的防灭火设计、合理应用预防性灌浆和喷洒阻化剂、加强束管监测系统对煤层自燃情况及时进行预报、在重要区域配备温度和一氧化碳传感器、提高工作面的推进速度、对工人做好应急培训等具体措施。通过有针对性地制定符合该矿特点的防灭火技术方案,提高了防灭火技术的有效性,实现了预期的安全生产目标。  相似文献   

17.
地应力、地温场中煤层气相对高渗区定量预测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定量化预测煤层气高渗区,以应力、温度影响下的煤层气压力、孔隙率和渗透率的预测方程为基础,提出了地应力场、地温场中煤层气渗透率预测的定量化方法,建立了考虑煤体内部裂隙结构和应力、温度影响的渗透率计算方法,给出了实验室渗透率与现场实测渗透率的校正方法.通过Kaiser声发射原岩应力测试实验、不同温度不同围压条件下煤体甲烷渗流实验、孔隙率测定实验、比表面积测定实验、煤体压缩及热膨胀实验,研究了应力、温度影响下的煤体甲烷渗透规律.研究发现,煤体甲烷渗透率随温度变化并非单调递增或单调递减,渗透率与温度的关系,取决于外围有效应力条件或围压条件,即高有效应力时,煤体具内膨胀效应,渗透率随温度升高而降低;低有效应力时,煤体外膨胀,渗透率随温度升高而升高.依据理论方程和实验,以等值线形式定量预测了重庆沥鼻峡矿区煤层渗透率分布,并划定了相对高渗透区,解决了当前煤层气高渗透区预测难以定量化的问题,并提高了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18.
为了治理鑫顺煤矿井下高温火区和CO异常涌出,在综合分析发火原因的基础上,采用同位素测氡探火技术,查明了火源位置、范围及发展趋势,同时加强火区的监测监控和喷浆堵漏,并根据火区的实际情况,采取了井下打钻注凝胶降温灭火技术。实践应用结果表明:在精确探明火源位置基础上实施的井下打钻注胶灭火,充分发挥了凝胶的充填堵漏、吸热降温功能,施工工艺简单、材料来源广泛、灭火效果显著,温度下降率达到了66%。  相似文献   

19.
冯桂婷 《矿冶》1994,3(3):48-54
DCH型强磁选机采用水外冷激磁线圈,用特殊结构设计解决了单层分选环运转抖动的难题,用离子氮化进行齿板表面处理,使其具有磁路短,能耗低、运转平稳、磁场特性合理的特点。磁感应强度高达1.8T,磁场不均匀度低于6%,尤其适用于工业矿物提纯。用该强磁选机首次实现了用“湿磁-浮选-干磁”流程选别硅线石矿新工艺。解决了鸡西三道沟复杂难选石榴硅线片岩除铁的技术难题。优先强磁选能将产率10.24%的磁性产品作为最终尾矿预先抛除,极大地改善了浮选过程的工艺状况。比“浮选-干磁”流程年产量提高66.22%,还大幅度降低选矿药剂。  相似文献   

20.
王伟峰  邓军  马砺  金永飞 《煤矿安全》2012,43(12):103-104,107
在现有煤火灾害监测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煤田火区的特点,根据火区钻孔温度监测的实际需求,提出了无线自组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与温度传感器相结合的监测方法,实现了煤田火区钻孔温度数据短距离采集与数据的远程传输,解决了目前煤田火灾远程监控的难题,现场应用表明系统通讯距离满足大规模煤田火灾的监测需求,可靠性高,能方便地实现煤田火灾监测的自动化和网络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