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煤矿区水资源的保护及污染防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立足于矿井水资源化,论述了我国煤矿水资源防治与协调开发、资源保护的关系及应当采取的对策;指出必须提高矿井水的利用率,实行矿区水资源化的下策东部大水矿区要排供结合,西部缺水地区要加强保水开采,有效保护水资源,从而实现矿区环境综合治理和煤矿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甘肃加甘滩金矿床位于西秦岭造山带西北缘,是夏河-合作金矿带南缘新发现的具有超大型找矿潜力的金矿床。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及室内综合研究,分析了矿床矿化富集规律并剖析了控矿因素。研究表明:①由矿床厚度变化规律可知,矿区西部见矿厚度明显大于东部,表明矿体具有往西部深部延伸的趋势;②由品位变化规律可知,品位高值集中区主要位于矿区5#~0#线中部区域,表明该区为成矿物质沉淀集中区,矿区西部至东部品位总体体现出由高至低的演化特征,表明成矿流体可能从西部被运移至东部;③由总体矿化富集规律可知,矿区西部矿化强度明显大于东部,中部虽然存在着一低洼地带,但可能是存在构造破矿的原因。通过对矿床控矿因素的解析,认为地层、构造及蚀变作用等因素与矿床的形成密不可分,其中,构造为主要控矿因素。结合矿床矿化富集规律、控矿因素及矿区最新钻探施工成果,进一步分析认为矿区西部深部及其外围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下一步探矿工作应围绕矿区西部深部或北西部外围进行。  相似文献   

3.
徐工田东、西我煤系地层同在一个沉积环境,同属一个地质构造单元,但在相同深度西部矿区地温比东部 我地温平均高6℃,主要原因是东部 矿区的重力滑覆构造。  相似文献   

4.
《煤炭技术》2015,(12):118-120
西部矿区是我国煤炭资源的主要赋存区,煤炭建设重点在逐步向西部转移。近年来,在该地区矿井建设过程中,井筒施工方案选择方面出现了较多问题。对西部矿区中生代地层的特征进行分析,并与中东部煤系地层进行了对照,对西部矿区注浆特殊凿井法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新郑煤电公司赵家寨煤矿位于新密煤田的东部,为一对大型生产矿井。为保证矿井各类煤柱的合理留设,参照邻近矿区开展岩层移动及地表沉陷规律的研究很有必要。岩层移动及地表沉陷的过程受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自然地质因素和采矿技术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本矿区与新密煤田西部地区既有共同点又存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平顶山矿区瓦斯地质规律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回归的方法对矿区突出矿井有史以来实测的瓦斯压力数据进行了分析,对比东部矿井和西部矿井的瓦斯压力分布特点,得到瓦斯压力分布的基本规律,为矿区安全生产提供了数据分析上的参考,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塘角矿区处于我国重点成矿带-钦杭成矿带南西段,云开地块和粤中地块的交汇处,阳春盆地的东部边缘,具有良好的成矿地质条件,找矿潜力巨大。该矿区区域构造、岩浆岩发育,出露石炭系,与矿区成矿有密切关系的区域断裂是那软断裂,近东西向,倾向南,很陡。矿区东部的那软金矿及其西部的山口铜矿均与该断裂有关。  相似文献   

8.
道伦达坝铜多金属矿床是一个以铜为主,伴生钨、锡、银、铋的中型多金属矿床。处于北部的西伯利亚板块和南部的华北板块及东部的松辽板块的接合部,地质构造十分复杂,褶皱、断裂非常发育。本区铜矿化产在矿区中部花岗岩的外接触带上,钨产在矿区东部花岗岩顶部的内接触带,锡则主要产在矿区西部花岗岩内的北东向断裂中。  相似文献   

9.
1979年成立的乌鲁木齐矿务局,位于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沿。整个矿区面积110km~2。已开发的东部矿区位于新疆首府乌鲁木齐市郊区,是我国目前最西部的统配矿区。全局共有职工13000多名,由17个民族组成,也是我国统配局中少数民族最多的矿区。该矿区煤质好,地质条件稳定,系低沼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粤西怀集盆地小洞银金多金属矿区矿床地质特征和矿体特征进行分析,推断矿床属构造蚀变岩型银、金、铅、锌多金属矿床,成矿期为燕山晚期。矿区西部V3号矿体与后期岩脉关系密切,在矿化特征上,矿体北西部以金矿化为主,中部银、金、铅、锌矿化共存,南东部则以铅、锌矿化为主。矿区东部V6号矿体产于寒武纪浅变质岩中,以金、银矿化为主,靠近岩体外接触带附近的断裂构造是成矿更为有利部位。矿区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11.
程潮铁矿东区现生产的选矿厂位于西区的西端,由于西区矿体埋藏深,开采引起的岩移塌陷关系到现选厂的利用。文中介绍随机介质理论用于预计地下开采不同深度引起地表移动变形范围,依不同的范围研究保安矿柱的圈定,从中选择有利于选矿厂的保护方案。  相似文献   

12.
开采后地形变化是煤炭生产面临的现实问题,东部平原地区的开采沉陷问题已经得到了较为细致的研究,但西部山区受地形因素影响,如何准确地获取沉陷数据及地表变化规律仍需进一步探讨。为确定开 采扰动下山区地形变化规律,为矿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技术支撑,以西部山区某矿工作面开采扰动区为例,首先利用无人机快速获取研究区域数字影像,生成多期数字高程模型(DEM),得到测区下沉盆地,研究地表 随工作面开采的沉陷情况。然后利用DEM提取研究区域的坡度、坡向和起伏度信息,得到该工作面开采前后的地形整体变化情况。研究表明:研究区地表变化受地下采煤活动影响明显,具体表现为工作面开采过后,坡 度整体变缓,起伏度减小,随着后续工作面的开采,坡度和起伏度均有所变大,但是变化较小。利用坡度变化这一特征获取地下开采导致的地表致灾点,结合原始高程、原始坡度和开采沉陷情况分析致灾点的分布形 态,发现致灾点多位于海拔较高、原始坡度较小、植被覆盖率较低的沟谷、道路两侧,通过分析致灾点的位置可为矿区后续边坡治理、道路养护与土地复垦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3.
赣南某钨矿东部低品位矿体受采矿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影响一直未得到有效开采,同时在中西部高品位矿体采动塌陷影响下安全开采难度大。研究提出上行式大直径深孔阶段空场嗣后充填高效采矿技术与工艺,采场综合生产能力350~380t/d,采矿直接成本约30元/t,安全经济地实现了低品位难采东部钨矿体的高效开采。  相似文献   

14.
毛乌素沙漠区煤层开采地表移动变形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庆彪  郭广礼  陈龙浩  吕鑫 《金属矿山》2014,43(12):147-151
我国西部矿区生态脆弱,煤炭资源开采引起的地表移动变形是破坏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为了研究毛乌素沙漠矿区采煤引起的地表移动变形规律,在某矿首采面上方建立了地表移动观测站,利用球心空间拟合RTK测量技术进行了地表移动变形定期监测。通过对实测数据进行分析,得到了以下结论:①地表移动过程是连续渐变的,地表移动盆地边界角为58°,移动角为63°,裂缝角为79°;②地表下沉速度快,实测最大下沉速为110 mm/d,最大下沉速度系数为3.14,明显大于我国东部矿区类似深厚比条件下中厚煤层综采的下沉速度;③地表楔形裂缝发育,主要位于采区边界和工作面前方,拐角处呈现弧形状态;④地表移动分布规律基本符合概率积分法模型,利用遗传算法反演得到了概率积分法模型参数。上述研究成果将为类似矿区合理留设各类保护煤柱、地表沉陷预测以及设计“三下”采煤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Attempted to conduct a dynamic monitoring research on coal mining subsidence in western mining areas by using the method of combining D-InSAR and GPS technology. The observation points were installed on the main section and the three-dimensional coordinates of the points were measured by using the method of dynamic differential GPS. Meanwhile, the radar images of this subsidence area were processed by using the method of interferometry with daris software, and the interferogram of the subsidence area was obtained. Through this study, the GPS monitoring data and the InSAR deformation data were integrated and the dynamic subsidence contours of the experimental area were obtained. GPS/InSAR fusion technology provides a new technological means for large-scale dynamic monitoring of coal mining subsidence in western mountainous mining areas and shows good application prospects in coal mining subsidence monitoring and disaster warning.  相似文献   

16.
何强  吴侃  许冬 《金属矿山》2015,44(3):173-177
为解决东部平原矿区采煤沉陷积水量的计算与分析问题,创新性地将GIS水文分析应用于沉陷积水研究,构建了采煤沉陷区积水计算模型。以洸府河流域为例,计算得到该流域2009年及2015年采煤沉陷影响汇流面积分别为276.0 km2和1 091.4 km2,影响的大气降水汇流量为0.58亿m3和2.29亿m3,实际滞留水量为286.7万m3和556.2万m3。采煤沉陷积水对于流域的原始自然径流和水循环都有很大程度的破坏,构建的沉陷积水计算模型可为矿区沉陷积水治理与水资源保护利用提供技术支持与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7.
杨永均  陈浮 《中国矿业》2021,30(5):115-119
高潜水位矿区在采煤沉陷前实施农用地保护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需要系统性决策。本文构建了高潜水位矿区农用地保护技术体系,分析了其限制性条件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了递进式决策框架。研究表明,针对高潜水位矿区采煤沉陷前农用地保护的技术主要有梯次整理、疏水减损、超前充填和挖深垫浅,主要限制性条件包括沉陷积水、疏水条件、充填物料和国土规划。保护技术的实施还需要考虑施工条件、资金投入、地块质量等因素。沛北矿区已处于资源开采的后期,预计2020—2030年新增沉陷区2 300hm~2,主要为轻度沉陷和中度沉陷,便于实施各类保护技术,农用地减损和提质改造潜力较大。本文研究可为东部矿粮复合区沉陷前农用地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露天转地下开采过程伴随着强烈的岩体移动及变形特征,引发开采沉陷问题,是露天转地下矿山安全管理方面的重点研究内容。以海南石碌铁矿北一采区为研究对象,采用FLAC3D数值模拟方法,建立考虑开采扰动的露天转地下力学分析模型,分析不同开采阶段下采区围岩、边坡岩体及地表岩层的位移、应力分布特征,根据塑性区变化特征和现场地表塌陷现象,揭示露天转地下开采沉陷机理。研究表明:边坡岩体中最大拉应力区主要集中在采场回采区与坡顶区域,并随着开采深度增加持续扩展,这将降低岩体稳定性。开采扰动下北帮、西帮处的边坡整体位移值相对较小,南帮东部、东帮至小英山区域岩体位移值随着开采深度增加而显著增大,尤其在开采-90 m至-105 m时,位移值急剧增加。塑性区主要出现在回采区围岩和东帮上方坡面及其部分坡顶后方区域。回采区围岩的塌陷进一步引起了崩落区和变形区岩体位移,沿塑性区边缘形成采坑裂缝,小英山后方区域拉伸破坏进而形成地表拉伸型裂缝,坡脚沉陷及岩体裂隙发育造成东帮边坡滑坡。整体上看,露天转地下工况下开采沉陷表现出强烈的向坡体临空面方向的水平位移特征。  相似文献   

19.
开采沉陷对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生态环境形成了强烈扰动,在我国东部高潜水平原地区产生了大量的地表积水并逐步形成湿地景观。景观格局与水文过程的变化规律是研究采煤沉陷湿地形成与演变的关键内容,已经成为矿区生态修复和保障资源型城市生态安全的重要课题。重点归纳了采煤沉陷湿地景观格局演变特征分析的方法,包括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景观动态变化模型的应用,同时综述了采煤沉陷湿地景观格局演变驱动力研究的进展。水文过程方面,总结了采煤沉陷湿地水文情势、水文循环以及水文过程和景观格局的互相作用三个方面的研究成果。最后从景观格局与水文过程的耦合机制、生态服务功能的综合利用、区域性景观格局优化的角度阐述了对未来研究趋势的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