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5 毫秒
1.
宋敏  刘彬 《资源与产业》2022,24(5):90-97
湾区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禀赋和独特的开放优势在带动全球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实现湾区制造业集聚发展,已经成为引领湾区经济开放化和多元化的重要途径。采用区位熵方法测算了2010—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制造业及其细分行业集聚度,并通过SEM和SDM模型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对制造业集聚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1)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分工明晰,产业集聚特征明显。2)粤港澳大湾区外商直接投资对制造业集聚存在明显的空间外溢效应,在邻接矩阵和经济地理矩阵下影响系数分别为0.213和0.121;市场规模和技术创新对本地制造业集聚的影响系数为0.063和0.316,促进了本地制造业发展;资本存量对周边地区制造业集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影响系数为0.918。发挥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集群的优势,有利于为广东地区乃至整个泛珠三角产业均衡化发展提供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2.
长江经济带作为我国第一大经济区,其经济发展潜力巨大,然而长江经济带也是我国水环境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之一。为了推动长江经济带经济由高速发展转变为高质量发展,应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推动长江经济带水资源实现绿色发展。以长江经济带高技术产业为研究对象,引入空间地理因素探究高技术产业集聚对绿色水资源效率的溢出效应,对于认识当前长江经济带高技术产业集聚发展现状,合理制定高技术产业发展相关政策以推动绿色水资源效率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基于此,首先分析和阐述了高技术产业集聚对绿色水资源效率的溢出效应理论机制,包括正向和负向两种影响路径,并对产业集聚与水资源利用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评价。其次,研究选取2005—2019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以区位熵测算高技术产业集聚水平,运用SE-SBM模型测算绿色水资源效率,在邻接空间权重下通过空间杜宾模型检验高技术产业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并将溢出效应分解为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两个部分。结果显示:近年来长江经济带绿色水资源效率的空间自相关性显著且不断增强;高技术产业集聚对长江经济带绿色水资源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且区域间的溢出效应大于区域内的溢出效应;研发投入强度与第二产业占比对绿色水资源效率有负向溢出效应,环境规制对周围区域的绿色水资源效率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最后,基于上述实证结果,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旨在提升长江经济带绿色水资源效率,加快区域协同发展,包括:加快长江经济带中上游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做好承接下游地区高技术产业转移的准备;加大对高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将产业集聚的“虹吸效应”转化为“辐射效应”;重视研发质量,提高研发转化率等。  相似文献   

3.
运用区位Gini系数和区位熵测算我国31个省市燃煤电厂集聚情况,并且引入空间维度,从全局和局部视角深入分析我国燃煤电厂在空间上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应用修正引力模型分析方法。研究发现,我国燃煤电厂存在产业集聚现象,江苏、浙江、山东集聚现象明显。并且我国燃煤电厂集聚空间关联网络密度较低且不对称性明显,吸纳关系明显多于溢出关系。江苏、广东、山东、河南、四川位于整体网络中心位置且担任中介枢纽角色。  相似文献   

4.
搜集2000—2016年中国资源型产业的相关数据,采用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空间集聚指数、区位熵方法衡量资源型产业集聚的时空特征,选用塞尔指数分析资源型产业集聚的变化趋势,用CES生产函数计算资源型产业地理集聚的经济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总体来看,我国资源型产业呈现较明显的地理集聚特征,且各个行业之间集聚程度差异明显;从资源型产业地理集聚的时空特征来看,资源型产业的空间分布明显不同,不同地区的主导产业各异;从资源型产业的变化趋势来看,集聚区内企业之间的差异逐渐减弱,区域间的差异逐渐增强,同时,产业集聚区还出现不同程度的地理转移;从资源型产业的地理集聚效应来看,资源型产业的地理集聚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但部分产业的集聚效应不明显,甚至出现负效应。针对不同地区的资源型产业,提出加强资源型产业链条管理,扩大产业集聚效应,以及加强资源型产业集聚区域内的网络优势,协同发展,实现资源共享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搜集2000—2016年中国资源型产业的相关数据,采用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空间集聚指数、区位熵方法衡量资源型产业集聚的时空特征,选用塞尔指数分析资源型产业集聚的变化趋势,用CES生产函数计算资源型产业地理集聚的经济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总体来看,我国资源型产业呈现较明显的地理集聚特征,且各个行业之间集聚程度差异明显;从资源型产业地理集聚的时空特征来看,资源型产业的空间分布明显不同,不同地区的主导产业各异;从资源型产业的变化趋势来看,集聚区内企业之间的差异逐渐减弱,区域间的差异逐渐增强,同时,产业集聚区还出现不同程度的地理转移;从资源型产业的地理集聚效应来看,资源型产业的地理集聚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但部分产业的集聚效应不明显,甚至出现负效应。针对不同地区的资源型产业,提出加强资源型产业链条管理,扩大产业集聚效应,以及加强资源型产业集聚区域内的网络优势,协同发展,实现资源共享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吴泽斌  李瑾 《资源与产业》2014,16(6):100-103
利用区位基尼系数的方法,选取了江西省11个城市为研究单元,分析了江西省三大产业的空间集聚情况。结果表明,江西省的11个城市中三大产业的空间分布呈现不均衡状态。第一产业的区位基尼系数最高,但三大产业的区位基尼系数都相对偏低,基本都低于025,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低于01。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各城市的发展较均衡,但都处于比较低的发展水平。针对江西三大产业的空间集聚的不均衡发展情况提出了江西省应:1)加快产业结构调整;2)加快发展节能、环保、创新型产业;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4)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集约化、规模化道路。  相似文献   

7.
基于2004—2016年全国28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构建GMM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从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及不同邻近关系分析财政压力与产业结构调整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结果发现:财政压力对绿色经济效率有显著抑制作用,产业结构合理化对绿色经济效率的提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东中部地区财政压力和产业结构高级化对绿色经济效率有提升作用,西部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则对其有显著抑制作用;资源型城市财政压力、产业结构合理化及高级化对绿色经济效率均有促进作用,非资源型城市财政压力、产业结构高级化对绿色经济效率有负向作用,产业结构合理化则有显著促进作用;产业结构合理化及高级化对绿色经济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  相似文献   

8.
将产业集聚、绿色技术创新和绿色经济效率纳入同一研究框架,聚焦长江经济带,研究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为我国在“双碳”背景下推进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及长江经济带新能源汽车发展提供参考。论文基于2012—2020年长江经济带沿线11个省市面板数据,综合利用超效率SBM和区位熵法,构建计量模型,实证研究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探讨绿色技术创新的中介效应,并进一步分析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和区域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整个区域已形成“带状”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区,集聚平均水平随年份波动上升,上中下游产业集聚水平呈递增格局,水平差异较大且有逐渐增加趋势;2)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通过整合内部网络资源和提升外部整体能力,对长江经济带绿色经济效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3)产业集聚的发展通过竞争效应和合作效应促进绿色技术创新,而绿色技术创新的发展可以提升经济动力和效率,因而绿色技术创新在产业集聚与绿色经济效率之间具有中介作用;4)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具有空间溢出效应,上中下游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存在差异。据此,从...  相似文献   

9.
空间尺度直接影响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研究结果。以辽宁省制造业企业为研究对象,利用格网分析、空间自相关以及基尼系数等探讨辽宁省制造业在多个空间尺度上的分布特征。研究发现:从行政区的视角来看,沈阳和大连是辽宁省制造业分布的两个核心城市,东西两翼地区制造业产值相对较低,主要城市中心城区的周边地区是制造业企业分布集中的区域;从连续空间尺度的视角来看,随着研究空间尺度的增大,辽宁省制造业的空间分布由多中心格局逐渐演变为以沈阳和大连为中心的双核心格局,其他部分地级城市仅在10~15 km的较小空间尺度下表现为制造业中心区;辽宁省制造业的空间差异程度与空间相关性的强弱表现出一定的尺度效应, 6~54 km尺度是研究辽宁省制造业空间集聚水平的合适尺度,此空间尺度范围内辽宁省制造业均表现出极大的空间差异,以及一定程度的空间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在当前经济新常态下,实现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其关键在于促进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除了依靠国内自主研发之外,通过对外开放实现国际技术溢出效应也是中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选取17个国家地区作为我国的技术外溢国,以绿色专利申请作为绿色技术创新指标,利用2007-2017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借助构造的空间杜宾模型检验国际技术溢出对我国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中国省区环境技术创新之间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本地区的环境技术创新与地理相近地区的环境技术创新密切相关;进口贸易渠道的国际技术溢出对所在区域的绿色技术创新产生了显著的促进效应;双向FDI渠道的国际技术溢出对我国绿色技术创新具有负向作用;国内研发资本存量对绿色技术创新具有促进作用,且OFDI渠道的国际技术溢出与国内研发资本存量的交互作用显著促进了绿色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11.
运用区位基尼系数、区位熵、标准差椭圆模型,选取2007—2016年江苏省13个地级市第二、第三产业的产值数据,分析江苏省非农产业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化特征。研究表明:江苏省第二、第三产业空间分布不均衡,其中苏州、无锡、南京的第二、第三产业集中程度较高;第二产业在全省的分布比第三产业更为均衡,第二、第三产业的区位基尼系数均呈下降趋势;苏南、苏中地区第二、第三产业的专业化水平明显高于苏北地区;江苏省第二、第三产业空间格局在近十年间较为稳定。据此,建议苏北地区在积极培育特色产业的基础上,形成稳定的产业集群;苏中地区应加快融入长三角产业一体化进程,进一步扩大具有优势的制造业企业的影响力,以提升其综合竞争力;苏南地区作为全省乃至全国经济发达地区,应大力建设专业化园区,并注重国际化经营,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12.
建立考虑非期望产出的EBM超效率模型测度2002—2018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以及上、中、下游三大区域的工业绿色水资源效率,利用Kernel-Density估计方法考察该时段区域工业绿色水资源效率的核密度曲线,最后,在通过面板数据适应性检验的基础上运用固定效应下的空间杜宾模型对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水资源效率进行计量,并对其时空异质性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工业绿色水资源效率在不同省市具有明显的空间差距,体现在下游地区的效率显著高于中游和上游地区;2)工业绿色水资源效率(IGWRE)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对邻近省市均具有空间集聚特征;3)通过效应分解得知经济发展程度、工业发达程度、经济进步、环境规制、产业结构、社会投资、对外开放水平以及交通基础设施有显著的直接和间接效应。  相似文献   

13.
建立考虑非期望产出的EBM超效率模型测度2002—2018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以及上、中、下游三大区域的工业绿色水资源效率,利用Kernel-Density估计方法考察该时段区域工业绿色水资源效率的核密度曲线,最后,在通过面板数据适应性检验的基础上运用固定效应下的空间杜宾模型对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水资源效率进行计量,并对其时空异质性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工业绿色水资源效率在不同省市具有明显的空间差距,体现在下游地区的效率显著高于中游和上游地区;2)工业绿色水资源效率(IGWRE)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对邻近省市均具有空间集聚特征;3)通过效应分解得知经济发展程度、工业发达程度、经济进步、环境规制、产业结构、社会投资、对外开放水平以及交通基础设施有显著的直接和间接效应。  相似文献   

14.
黄瑜珊  邹晨 《资源与产业》2023,25(1):132-144
随着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战略的不断推进,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愈发得到重视,科技人才竞争力也成为区域竞争力的核心体现之一。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下科技人才竞争力的提升为主要切入点,首先探究了经济、产业、市场、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6种类型区域一体化对科技人才的本体竞争力、环境竞争力和产出竞争力的影响机制。在此基础上,运用2010—2018年长三角41城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并探究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城市的区域一体化对科技人才竞争力作用机制的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现阶段长三角地区一体化主要形式为市场一体化,创新驱动城市和效率驱动城市一体化主要形式分别是市场一体化和经济一体化;区域一体化可以吸引高水平科技人才集聚,促进科技人才在产业和地区间充分流动,从数量、质量和结构等方面提高科技人才本体竞争力;区域一体化可以优化便利和舒适的生活环境,提高科技人员收入,并提供设施完备工作环境,从生态、生活和工作等方面提高科技人才环境竞争力;区域一体化促进经济和科技要素流动,消除“诸侯经济”,提高专利和经济的产出效率,从而提高科技人才产出竞争力;同创新驱动城市相比,效率驱动城市更注重通过科技人才生活水平的提升来促进科技人才总体数量的增加,但总体而言,效率驱动城市无论是专利产出能力还是经济产出能力均弱于创新驱动城市。基于上述结论,从加强生态绿色一体化、深化公共服务一体化以及注重不同发展阶段城市协调发展等方面提出增强长三角科技人才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利用SBM模型(slack based model)计算2004—2018年长江经济带水资源绿色效率,并与传统的经济效率、环境效率测度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其动态变化规律,然后分别利用Moran's I指数、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其空间自相关性和空间溢出效应,以期确定水资源绿色效率的影响机制,为促进长江经济带水资源绿色利用与优化配置提供参考。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水资源绿色效率呈波动下降趋势,上游、中游地区下降趋势明显;水资源绿色效率存在空间集聚效应;邻省的经济水平、环境规制、工业化水平、第三产业占比对水资源绿色效率有明显抑制作用,而邻省的对外开放水平、城镇化水平、资源禀赋、农业用水比重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因此,建议建立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机制,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强城镇化建设,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加大对环境治理的资金与技术投入。  相似文献   

16.
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为背景,对长江经济带城镇化与水资源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研究。基于熵值法构建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发展与水资源利用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TOPSIS法改进耦合协调度模型,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分析长江经济带2006—2015年城镇化发展与水资源利用的耦合协调关系。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发展和水资源利用水平逐年上升,耦合协调度不断提高;沿线11个省市的协调程度还存在明显的地域集聚特征,呈现“东部>西部>中部”的格局。提出加快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推进长江经济带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发展等建议,推动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7.
基于Python程序在中国土地市场网上抓取2010—2018年土地供应数据,运用空间分布重心、区位基尼系数、冷热点分析和面板数据模型,探讨市场和发展“双转型期”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长江经济带工业用地供应规模的时空特征及影响机理,以期为优化工业产业布局、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理论支撑。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工业用地供应规模呈波动性减少的趋势,经历了先增后减又缓慢增加的阶段;市域工业用地空间分布总体趋向均衡,区域供地规模差异在缩小;长江中游地区工业用地供应规模最大,近年来空间分布重心向长三角地区移动明显;工业用地成交价格和经济发展水平对供应规模有显著影响,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收入以及工业总产值的增加都会促进工业用地供应规模的扩大。  相似文献   

18.
长江上游和中游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而下游长三角地区矿产加工业已失去低成本优势,这种局势使得研究长江经济带矿业产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协调度模型,本文将长江经济带各省(市)采掘业与矿产加工业按矿类分为四组,对各组采掘业与对应矿产加工业协调度进行了定量计算,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矿产加工业无论与本地区采掘业相比,还是区域横向比较来看,均具有较高的比较优势;上游地区除经济较为发达的重庆外,其他地区总体呈现矿产资源采掘业领先、矿产加工业落后的格局,其中贵州在煤炭方面、四川在有色金属方面尤为明显;中游地区协调性优于长三角和上游地区,其中煤炭和油气总体上表现为矿产加工业领先,黑色金属总体上为资源采掘业领先,而有色金属和非金属总体呈现协调发展态势。根据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长江经济带各地区在矿业产业协调发展中承担的职责和分工,以期为带内地区间产业转移和协调发展政策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9.
芦洁  王晓峰  董雯  雷军 《资源与产业》2014,16(3):137-142
依托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能矿资源型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新疆区域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文章将新疆资源型产业发展作为一个研究重点,采用区位熵法和加权变异系数法,对新疆资源型产业发展的分布特征及空间集聚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新疆资源型产业类型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和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具有明显的优势,空间分布较集聚,煤炭采选业等优势资源产业集聚效应较弱;新疆矿产资源丰富,而相应的资源型产业发展则主要是以能源矿产资源产地为主,资源型产业发展分散性较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