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通过SHPB对含节理岩石的动力加载试验,详细剖析了应力波穿越节理岩石时的能量耗散过程和能量耗散机理,研究显示:波型的多样化与应力状态的复杂性是导致系统发生能量耗散的根本原因;对SHPB冲击加载过程中系统能量耗散方式的探讨结果表明,能量耗散主要有3种类型:分别是塑性势能、表面能以及热能,并从微观层面解释了上述3种能量耗散...  相似文献   

2.
选煤厂耙式煤泥浓缩池,布置方式可分为架空式(地上式)和落地式(半地下式)两种,因受地形、入料落差、投资、地质等条件的限制,故采取落地式布置时,按常规设计,是在池下开一条宽2~3米的通道与地下泵房相通,以便于维修和管理底流出口管道(图1)。这种形式在我国已持续二、三十年了,即使新厂有的仍然如此设计。它不仅给施工、管理造成困难,而且地下通道及泵房潮湿阴暗,工人劳动环境差。因此,很有必要对浓缩池底流管道的设计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3.
煤矿冲击地压发生与煤岩的物理力学性质、所受静载荷与动载荷的结构失稳等因素有关。煤岩体失稳过程伴随着能量的吸收、储存、转换和释放,现场煤岩体破坏是受多种环境影响下的复杂过程,较难完成定量描述煤岩体释放吸收能量的大小,真三轴动静组合加载条件煤岩变形破坏的机理和能量耗散特征值得深入研究。采用真三轴动静载霍普金森冲击加载系统对自然与饱水2种状态煤样进行不同动静组合加载试验,通过试验分析2种状态煤样真三轴动静组合加载变形破坏过程中各能量变化规律及占比特征。试验结果表明:通过饱水处理能够降低煤样对弹性能量的储存能力,饱水煤样的能量反射率比自然煤样高17.25%~37.04%,在相同Y轴静载作用下自然煤样的能量吸收率比饱水煤样高17.13%~55.95%;揭示了自由水在煤样裂隙中抑制能量的透射率,使入射能以反射能的方式进行无用耗散,减小煤样的能量吸收率;自然煤样的能耗密度大于饱水煤样,在冲击加载X方向煤样能耗密度与峰值动态应力呈正相关,在Y,Z轴方向呈负相关。证实了水在三维动静组合加载作用下对煤样吸能破坏的诱导作用,冲击能量在煤样中被煤样和水吸收,煤样吸收能量用于诱导形成新的裂隙,形成煤样宏观破坏,...  相似文献   

4.
本文针对现用“独门式”防水闸门的弊病提出了“同标高高低压双门式”的布置方式。作者认为该种布置方式较“高低双门式”的布置方式更为优越,是一种技术上比较合理,安全上比较可靠,经济上耗资少的布置方式。  相似文献   

5.
针对红庆河煤矿宽煤柱弱胶结厚层顶板破断引起大能量矿震频发的现象,采用理论分析、微震监测及现场试验的方法确定了大能量矿震发生及顶板深孔爆破卸压的层位,提出了卸压爆破孔装药量为2.5 kg/m的走向扇形布置和装药量为4 kg/m的倾向扇形布置2种方案。运用井下现场与地面微震系统相结合的监测方式,准确定位了顶板深孔爆破震动诱发的微震信号,并通过微震系统所监测的指标对2种方案顶板爆破卸压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走向扇形布置顶板爆破主要诱发能量在1.0×10~3~1.0×10~4J的微震事件,倾向扇形布置主要诱发能量1.0×10~4J以上的微震事件。从每公斤炸药诱发能量指标可以发现:在走向扇形布置方案中,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影响范围内的爆破诱发能量有所升高,但上升幅度不大;在倾向扇形布置方案中,工作面侧顶板爆破诱发能量相较于煤柱侧有所提高,增幅约为6.3%;倾向扇形布置方案顶板深孔爆破每公斤炸药诱发能量约为走向扇形布置的3倍。结合红庆河煤矿402工作面现场实际情况,确定了超前工作面450 m以外的倾向扇形布置方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验证了采用倾向扇形布置能取得更好的爆破卸压效果。工作面回采期间的微震定位结果进一步表明:无论采用走向扇形布置还是倾向扇形布置实施顶板深孔卸压爆破,均能起到很好的顶板爆破卸压效果。  相似文献   

6.
岩石类材料声发射事件的波谱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对石灰岩和陶瓷试样分别进行了单轴抗压和围压实验,记录加载过程参数和声发射信号并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声发射现象与加载卸载能量突变有直接关系;利用小波分析可以有效地去除信号噪音,并实现信号的分解重构.对去噪后的信号能量谱密度进行分析,发现大能量声发射信号的能量谱密度与小能量声发射信号的能量谱密度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基本上不随试样材料和加载方式变化.  相似文献   

7.
近距离煤层巷道重叠布置技术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杜儿坪矿南九盘区及73902工作面概况,对近距离煤层上部2#煤柱的稳定性进行了理论分析,阐述了近距离煤层下部3 #煤层巷道的布置类型及布置方式,即内错式、外错式及重叠式3种.通过比较指出,巷道重叠布置设计方案可行,技术经济效益显著,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针对常见的工作面回采顺序:后退式、前进式两种回采方式都存在不完善的问题,提出了两种方式结合的前进式沿空留巷"Z"型布置工作面回采方式,"Z"型布置工作面的特点是两个工作面可以同时布置,共用生产系统,并在百善煤矿681煤柱工作面优化设计中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推行无煤柱开采,是煤炭企业改善安全条件和经济技术指标,增产、提效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9.
为了满足8.8 m厚煤层综采要求,对进口采煤机牵引箱进行了改造。根据改造后的牵引箱参数和结构,选择液压加载试验台进行加载,设计了牵引箱加载布置方案和加载控制方式。根据试验标准和目的,通过对试验结果的分析,牵引箱符合出厂试验要求。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蠕变过程中大理岩对能量的吸收转化特征和应变能的释放与耗散机理,测试分析了大理岩在单轴循环加载和多级蠕变循环加载条件下的应力-应变关系,计算得到各自的弹性能密度曲线,采用幂函数拟合了大理岩弹性能密度与应力之间的关系.对比两种加载方式的测试数据,结果表明:单轴循环加载和多级蠕变循环加载试验的弹性能密度曲线基本重合,即...  相似文献   

11.
陶峥 《煤矿机电》2006,(5):39-41
本文以一种典型的采掘机械截割部减速器试验加载系统为例,分析能耗型加载系统使用中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2.
截割部减速器水力测功试验加载系统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陶峥 《煤矿机电》2006,(3):13-15
本文介绍了一种截割部水力测功试验加载系统,分析了系统主参数确定的依据。设计得到实用验证。  相似文献   

13.
简述了ZP-1型钻杆疲劳试验台的试验原理、主要技术性能参数和设计指导思想,并着重介绍了试验台机械传动系统和加载系统的组成、设计要点及试验台的试验情况。  相似文献   

14.
赵琳 《煤炭技术》2012,31(10):167-169
介绍了软件测试用例设计技术,包括黑盒测试用例设计技术以及白盒测试用例设计技术。在测试设计过程中引入标准化的思想,对测试设计用例标准化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5.
宫良伟  田卫东 《金属矿山》2013,42(8):143-146
针对矿井防尘措施效果评价问题,介绍了2个关键技术:一是矿尘样本离群值的判断和处理技术,主要介绍了格拉布斯检验法判断和处理离群值;二是防尘措施前后2个独立样本均值比较统计分析方法,主要介绍了样本方差的齐性检验技术、以及样本均值的t检验和近似t检验方法(t′检验)。最后,以淮北桃园矿Ⅱ1024里机巷综掘工作面润湿捕尘剂防尘效果为例,说明了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含瓦斯煤的基本力学性质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含瓦斯煤岩的破坏行为研究,是力学和矿业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文中研究表明:煤体内含有大量的宏观层理和节理,其位置对试样的抗拉强度有影响,因此取自同一地点的煤试样的抗拉强度存在很大差异;胡克定律一直适用。煤变形由煤受力产生的形状和体积的变化以及煤内部裂隙在压应力作用下逐渐闭合所引起的变形组成。煤体受载变形后常保留残余变形值,含瓦斯煤强度越小,其残余变形值越大。通过角模压剪试验可以测定含瓦斯煤体的粘聚力约2.5MPa,内摩擦角约32°。  相似文献   

17.
按照工业性试验大纲要求 ,对MGTY2 50 / 60 0— 1 1D型交流电牵引采煤机整机性能、牵引系统、喷雾冷却系统及各项技术经济指标进行了测试考核。  相似文献   

18.
针对团柏煤矿下组10#媒带压开采的现状,对该煤层10-115工作面开采引起的底板破坏深度采用水力测试法进行了探测.结果表明:①从定压进水量测试结果看,在煤层开采过程中底板岩层因矿压增减发生了裂隙收缩与扩张,采面距在0~25 m阶段底板最为薄弱,此后底板裂隙进入收缩的恢复阶段,但裂隙的闭合性又远远低于原始状态;②从起始水压测试结果看,10#煤底板的矿压直接破坏深度为9.4m,其下的扰动带岩层抗水压强度明显减弱,矿压与扰动破坏深度共计12 m.  相似文献   

19.
基于单井内水流运动的振荡原理,开发了用于岩土体渗透性参数现场快速测试系统.结合泰州长江公路大桥工程实例,在同一钻孔内分别进行微水试验和抽水试验,两种试验结果基本一致,计算所求得的参数值在同一数量级,表明该测试系统的可靠性和计算理论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高突出倾向性煤的性质,通过YAW-3000全自动压力试验机和YAD-2000型微机控制电液伺服岩石压力试验机分别对高突出倾向性煤样进行了巴西劈裂试验、单轴抗压试验和角模压剪试验,得到了高突出倾向性煤的有关力学性质和参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