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普通C-Mn钢超细晶中厚板的带状组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Gleeble2000热模拟试验机研究了普通C-Mn钢的再结晶规律,在实验室轧机上进行了C-Mn钢超细晶中板的轧制,并且在首钢中厚板厂工业轧机上进行了超细晶中厚板的工业试制,研究了工艺条件对中厚板带状组织的影响,分析了带状组织产生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在靠近静态相变温度Ar3附近的未再结晶区进行大变形量轧制(形变诱导相变),不仅可以使板材的铁素体晶粒细化甚至获得超细晶组织,而且普通C-Mn钢中厚板中的带状组织减轻1~2级;降低精轧开轧温度有利于减轻板材的带状组织;在未再结晶区控轧有利于减轻板材的带状组织;随着未再结晶区形变量增加,板材的带状组织减弱。  相似文献   

2.
表层细晶化Q235中厚板轧制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Q235成分的连铸板坯,在首钢中厚板厂3300mm轧机上进行了中板表层组织细晶化的工业轧制实验,研究了轧制温度、轧制变形量分配、待温期间冷却方式对板材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奥氏体低温区增加精轧总变形量可以实现20mm成品板材的表层组织细化,屈服强度达到300MPa左右,铁素体晶粒达到8.5级,增加待温期间中间坯的水幕冷却有利于整个板材厚度截面的组织细化,屈服强度达到330MPa左右,铁素体晶粒达到9级,材料的强度接近Q345同规格板材的水平,具有优良的塑性和冲击韧性。  相似文献   

3.
采用一种特定的控轧控冷技术,在中厚板实验轧机上制备了具有表层超细组织的厚钢板.钢坯在较低温度(1 150℃)奥氏体化.钢坯经过第一阶段变形后,钢板表层加速冷却至B.点以下.厚板中心具有较高温度,使钢板表层回温至两相区,钢板表层重新奥氏体化.由于回温温度较低,以及由于微合金元素形成的碳氮化物对奥氏体晶界的钉扎作用,因此同温形成的奥氏体晶粒细小.回温后在相变点附近进行第二阶段变形,钢板表层发生形变诱导铁素体相变,形成了超细的铁索体晶粒.第二阶段变形以后以lO℃/s的冷却速度冷却到450~550℃,钢板中心的组织为较为粗大的铁索体和珠光体组织.  相似文献   

4.
一种新的热机械处理方法可在单道次热轧带钢的表面层获得超细的(直径小于2μm)等轴多边形铁索体,铁素体晶粒的形成只在带钢刚离开轧辊时产生。轧制前带钢被加热到1250℃停留300s,然后空冷到轧制温度。对两种碳钢进行了试验,第一种是0.09%C-1.b8Mn-0.22Si-0.27M。钢(A钢),在刚高于其Ar3温度的800℃进行热轧;第二种是0.11%C-1.68Mn-0.22Si钢(B钢),在刚低于其Ar3温度的675℃进行热轧。空冷后,A钢和B钢的带钢表层都由超细铁素体组成,它们是在大的奥氏体晶粒内形成的,而带钢中间层由贝氏体显微组织组成。在B钢的整个带钢断面中,  相似文献   

5.
以Mg-Gd-Y-Zn-Zr挤压态合金为材料,采用同步轧制(SR)和异步轧制(DSR)工艺,通过光学显微镜(OM)、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 X射线衍射(XRD)宏观织构检测以及室温拉伸等手段研究了两种轧制方式下板材微观组织的演变、织构组态及力学性能。结果表明:经SR和DSR轧制后,大尺寸的变形组织由于剪切破碎作用被细小的再结晶组织取代,两种轧板表层组织都比中心层组织更加细小均匀;与SR轧板相比,DSR轧板残留的变形区组织很少,动态再结晶程度更高,组织更加均匀;由EBSD分析结果可知,SR和DSR板材的再结晶机制均为连续动态再结晶;SR板材内部存在大量的低角度晶界(67.8%),仍然存在15μm以上的大晶粒,动态再结晶程度不高;DSR板材低角度晶界比例大大降低(25.8%),晶粒尺寸分布均匀,动态再结晶程度较高;SR板材呈现基底织构的特征,织构强度达到13.9; DSR板材基极向横向(TD)和轧向(RD)呈现均匀发散状态,织构强度降低到4.8;相同轧制条件下,DSR板材的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分别比SR板材高30.1 MPa和38.2 MPa, DSR板材的延伸率(8.7%)比SR板材...  相似文献   

6.
碳锰钢热变形行为及动态再结晶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单道次热模拟实验分析了各变形参数(初始晶粒尺寸、变形速率、变形温度和变形量)对碳锰钢动态再结晶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初始晶粒越细小、变形温度越高、变形速率越小时,越易发生动态再结晶,同时在能够发生动态再结晶的条件下,变形量越大,动态再结晶越充分。得到了发生动态再结晶时的形变激活能Qdef、临界变形量模型、动态再结晶百分数模型及动态再结晶晶粒尺寸模型。计算得出ε05模型的平均误差为395%,模型预测值与实验数据计算值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0.2wt%C-0.035wt%P钢中加入0.04—1.04wt%含量范围内的Al,在炉冷铸造试验中,Al对铸态γ晶粒组织的影响,在以0.03℃/s炉冷试验中,铸态γ晶粒组织由等轴晶组成,晶粒大小在Al含量小于0.54wt%前不受灿含量的影响。另外,在0.04wt%Al的铸造试样中,钢锭的铸态γ晶粒组织从模壁到中心由粗大柱状晶(CCG),细小柱状晶(FCG)和等轴晶(EG)区域组成,随Al含量的增加,FCG区域分数增大而CCG和EG区域分数减少。即使在含Al高的试样中,也很少发现AlN粒子和发生实质的Al偏析,而是P在枝晶区域中偏析,从CCG到FCG区域P偏析浓度增加。基于热力学计算,加入Al增强了P的偏析,高P浓度稳定了高温相如液相或δ铁索体,在低温时取决于址的浓度。认为这个稳定的高温相可阻滞γ晶界迁移,因此,加入Al后增大FCG区和减小CCG及EG区有益于对稳定高温相起到钉扎作用。  相似文献   

8.
异步轧制取向硅钢的织构形成与转变机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异步轧制方式将0.75 m m 厚的工业取向硅钢板材冷轧至0.35 m m ,然后用工业退火工艺对板材进行热处理,研究了剪切变形条件下的织构形成与转变机理。结果表明:双向轧制能有效地消除剪切应力导致织构组分偏离的影响,并获得比常规轧制板材更为理想的冷轧织构组态;亚表层上形成较强的{111}< 112> 织构可能是源于不同于其它层的特殊形变方式;脱碳退火后板材亚表层上的Goss晶粒与绝大多数晶粒都有单轴重合的取向关系,这种特殊性可能是Goss晶粒在二次再结晶退火中能够异常长大的一种机制。  相似文献   

9.
粉末冶金TZM钼合金板坯热轧开坯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文甲 《有色矿冶》1995,11(3):30-33
本文通过不同热轧工艺性试验,发现低于再结晶温度进行热轧开坯的工艺优越于常规工艺开坯的板材。低温热轧开坯工艺有三个优点:1.获得细晶粒组织,可使第二相杂质分散度提高,并能改变第二相的组成和形态,改善工艺性能。2.促进亚结构的形成,提高位错密度,可达到形变强化,提高合金强度。3.有利变形深透,增加变形的均匀性,可减少分层和裂纹的出现。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Ti一15—3合金板材的加工工艺和热处理工艺及其对板材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Ti.15.3板坯开坯轧制采用900℃~1000℃换向轧制可使热变形在较好条件下完成,提高一次加工率,并获得良好的轧制表面;经800℃,(5~10)min,AC固溶处理和550℃,(5~10)h,AC时效处理的板材可获得较高强度及良好的塑性。  相似文献   

11.
用Gleeble-1500D热模拟试验机和电子显微镜研究了在950~750℃不同温度下变形50%后0.05C- 0.13Nb钢的组织和析出相。结果表明,随变形温度由950℃下降至750℃,0.05C-0.13Nb钢中多边形铁索体含量(体积分数)由20%增至80%,多边形铁素体晶粒尺寸由9μm降至4μm;变形后的组织由多边形铁索体、粒状贝氏体和1~3μm马氏体/奥氏体岛组成;钢中的析出物为1~10 nm的Nb(C,N),随变形温度降低析出物数量增加。  相似文献   

12.
通过热模拟压缩实验,对C、Mn含量基本相同,w(Si)对低碳钢在850℃变形后、以30℃/s冷却到室温时的组织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w(Si)由O.50%增加到0.99%时,硅的增加促进了先共析铁索体的形成,而w(Si)由0.99%增加到1.41%时,硅的增加促进了粒状贝氏体的形成。同时Si对组织中先共析铁素体的晶粒尺寸以及体积分数的变化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低碳钢热轧钢筋再结晶控制轧制与控制冷却实现晶粒细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低碳钢低的再结晶温度使得其在钢筋的连续轧制过程中可以通过再结晶控制轧制及控制冷却工艺来实现晶粒细化。试验结果表明,成分为0.18C-0.22Si-0.60Mn的低碳碳素钢在850℃或更低温度以较大的变形量变形时,可以获得10~20μm的奥氏体晶粒尺寸;当加以20℃/s或更高的冷却速度冷却时,可以得到4~6μm或更细小的铁素体晶粒尺寸。晶粒细化使得钢筋的力学性能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4.
利用循环加热-淬火工艺制备超细晶奥氏体的基础上,将超细晶奥氏体快冷至两相区实施不同应变速率下的单道次变形,分析其在两相区的动态组织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奥氏体晶粒尺寸为1~3μm的Nb-V-Ti微合金,在两相区不同应变速率变形下可获得尺寸小于500 nm铁素体晶粒,且变形过程中铁素体由初始的不均匀条带状分布逐渐演变为均匀弥散化分布。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了在奥氏体(γ)-铁素体(α)两相区的轧制条件下,HSLA(高强度低合金)钢板强度和韧性的匹配;分析了与轧制条件有关的钢板显微组织变化情况。揭示出变形铁素体的数量主要受轧制温度限制,并通过压下量研究{100}织构。铁素体结构受两个轧制参数的影响。从显微组织的角度看,轧制参数和合金元素的作用是使强度和韧性最佳匹配。通过研究,确定了钢板的工业性生产。同时指出,在奥氏体区进行压下以形成细奥氏体晶粒的两相区轧制,使碳当量低的钢板具有极好的强度和韧性匹配。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高铌钢热加工过程显微组织演变特征和强韧性规律,结果表明,强烈的未再结晶区应变累积导致铁索体晶粒和贝氏体板条大幅度细化,实验室控轧HTP钢板综合力学性能可达到X80以上.利用高铌非Mo合金化和高温轧制技术成功生产了14 mm热连轧板(命名为HTP70),室温组织以细小的先共析铁索体/针状铁素体为主,M/A组元呈薄膜状均匀分布,含有一定量块状准多边形铁素体和极少量珠光体.强韧性能均达到或超过X70标准,并且具有优异的焊接性能.  相似文献   

17.
在Gleeble—3500型热模拟机上对近α型TA15钛合金进行等温压缩实验,研究不同加热制度对TA15钛合金热变形后微观组织、晶界取向差和晶粒取向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两相区(900℃)变形时,常规加热制度下变形后TA15钛合金微观组织主要由原始等轴α相、再结晶α相和马氏体α'相组成,当晶界取向差为40°、60°和90°左右时晶界比例出现峰值;而β相区加热制度下合金变形微观组织主要由片状马氏体α'相、β相和晶界处细小的α相组成,当晶界取向差为60°和90°左右时晶界比例出现峰值,晶粒择优取向性增强。在β单相区(1 050℃)变形时,常规加热制度下变形后合金微观组织中β晶粒晶界清晰,集束特征明显;而β相区加热制度下合金变形微观组织主要由长宽比较大的α'相组成,原始β晶粒消失,当晶界取向差为60°和90°左右时晶界比例出现峰值,晶粒择优取向性减弱,各向同性增强。  相似文献   

18.
温斌 《宽厚板》2023,(2):31-34
结合Gleeble-3800热模拟试验机测定的微铌低合金钢CCT曲线,采用再结晶区轧制+未再结晶区轧制+(γ+α)两相区三阶段控制轧制工艺进行轧制试验,研究微铌低合金钢在(γ+α)两相区范围内不同变形率对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同时比较了两相区轧制与常规控轧控冷工艺轧制钢板的组织和性能。结果表明:微铌低合金钢两相区轧制工艺与常规控轧控冷工艺相比,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升高,伸长率和冲击功有少许降低;两相区轧制工艺能够细化铁素体晶粒,但是也存在单个尺寸较大的铁素体晶粒。另外,随着(γ+α)两相区累计变形率的增加,微铌低合金钢的强度升高,韧塑性降低。  相似文献   

19.
中国富锌少铜,作为铜合金替代材料的Zn-Cu-Ti具有安全无毒、质轻价廉等一系列优点,已被广泛应用在机械制造、汽车制造等领域,因此探寻对Zn-Cu-Ti的变形处理以达到优秀的力学性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热挤压与多道次热轧工艺相结合来制备Zn-Cu-Ti板材,研究变形处理对合金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合金经热挤压变形后,合金晶粒尺寸减小,呈现细小等轴晶状结构,Zn基体中存在CuZn5和TiZn3第二相颗粒,变形后第二相颗粒有所增加。挤压后的合金经轧制变形处理,组织中晶粒存在长大现象,致使晶粒尺寸分布不均匀,第二相数量随着合金变形量增加而增多。轧制变形后,合金的抗拉强度存在一定程度下降,塑性提高,这主要归功于合金板材基体中Cu固溶强化作用的降低和晶粒长大。  相似文献   

20.
微量铝对20Mn1A电渣钢低温冲击韧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杜义  赵鹏 《特殊钢》1998,19(5):21-23
电渣重熔20Mn1A钢中含有微量铝,可明显细化奥氏体晶粒,使钢在正火后获得均匀细小的铁索体加珠光体组织,从而显著地提高了钢的低温冲击韧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