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重力分离SHS法制备陶瓷内衬复合管,以(CrO3+Al)为燃烧体系,通过添加并调整(TiO2+Al+C)子体系与Ni金属添加剂之间的成分比例,合成出具有钢基体、中间过渡合金层与内衬陶瓷三层结构的复合管。研究金属添加剂Ni对燃烧行为、碳化物颗粒原位合成与分布、陶瓷/金属微连接及复合管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Ni添加量增多与(TiO2+Al+C)含量降低,反应体系的绝热燃烧温度与燃烧速率上升。Ni的添加与熔化促进反应中亚化学计量比的富Ti碳化物形成,同时也因液相传质促进该碳化物溶解于金属熔体中,并经结晶形成呈梯度分布于中间过渡合金层上的富Ti碳化物。经对复合管力学性能测试与SEM观察,发现添加适量的N粉,可以控制中间过渡合金层中碳化物的体积分数与分布,有利于内衬陶瓷层、中间过渡合金层与钢基体之间的连接,从而使复合管径向压溃强度与抗剪强度提高。  相似文献   

2.
采用自行设计制造的铝合金包覆铸造装置制备出4045/3003铝合金包覆铸锭,经均匀化退火后,再进行反向热挤压、冷拉拔,加工成铝合金复合管,并对包覆铸锭和复合管材界面组织和性能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铸锭表面质量良好,界面清晰,无气孔、夹杂;两种合金通过合金元素互扩散结合,并形成15μm的扩散层,实现了冶金结合。界面处显微硬度为56.4 HV,界面抗剪切强度为80.2 MPa,界面结合强度高于3003合金。在挤压与拉拔过程中,复合管材保持了原始的层状结构,界面两侧合金结合良好,没有熔合或相对滑动现象。  相似文献   

3.
钢塑复合管的技术现状和生产应用控制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了我国钢塑复合管的发展历程、现有政策条件和基础,分析了产品的分类、产能和市场应用等技术质量现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对钢塑复合管的生产、设计应用选材和生产工艺控制对钢塑复合管的性能影响进行了论述;通过给水用内衬塑复合钢管现行行业标准与目前国内北京地铁、上海地铁等高水平重点工程设计指标比较,结合以可硅烷交联高密度聚乙烯(PE—X)热水用和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冷水用衬塑复合管进行耐低温及耐低温冷热循环的拓展性试验结果,得出现行行业标准的应用水平;通过钢塑复合管工程规范施工的技术标准基础及其重要性介绍,全面介绍了钢塑复合管生产加工以及设计应用全生命周期的质量控制要点,为市场科学选用钢塑复合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预涂覆工艺对SHS陶瓷内衬复合管界面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弱反应体系TiO2 C Al和Ni按不同比例配合,组成预涂覆剂,对钢管内表面进行预涂覆处理,然后采用主燃烧体系CrO3 TiO2 C Al NiO制备SHS陶瓷内衬复合钢管,研究预涂覆工艺对复合管合成和陶瓷/钢界面的影响.试验发现,不同的涂覆剂对燃烧特性、陶瓷层组织结构以及陶瓷孔隙度和硬度影响不大,但对陶瓷/钢界面影响显著.当预涂覆剂配比为TiO2 C 90%(质量分数)Ni时,燃烧合成的复合管陶瓷/钢界面结合良好,形成了以含富钛碳化物的CrNi合金过渡层,过渡层中富钛碳化物呈梯度分布.与未采用预涂覆工艺制备的复合管相比,梯度分布更明显,复合管内应力分布趋于合理,提高了金属/陶瓷结合的牢固程度,表征界面结合强度的抗剪强度值达到46.2MPa.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多孔复合管膜对钢铁产业污水的过滤性能及其过滤机理,采用静滴法做了水滴和油滴在复合管膜上的润湿性研究。采用扫描电镜、EDS等手段分析了使用前后的多孔复合管膜外壁及内壁的结构及成分,分析了含油污水中固体颗粒及油的过滤机理,并利用视频光学接触角测量仪测量水滴和油滴在复合管膜上接触角随时间的变化速率。结果表明,在污水过滤过程中,水中小于管膜表层微孔孔径的氧化铁等杂质进入复合管膜内部,无法随水流穿过复合管膜膜层,积累在管膜内部;随着管膜使用时间延长,氧化铁等杂质在复合管膜内部积累量增多。水在复合管膜上的润湿性良好,油滴在复合管膜上是不润湿的。  相似文献   

6.
方冠富 《江苏冶金》1996,24(6):16-17,21
阐述了冷拔钢塑复合管的生产工艺过程。对钢塑复合管的冷拔复合变形量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验比较。同时研究了钢塑复合管的工作温度范围与复合管被加热的初值及工艺条件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总结了钢骨架聚乙烯塑料复合管的特性,介绍了钢骨架聚乙烯塑料复合管在某金矿的应用详情,指出钢骨架增强聚乙烯塑料复合管在施工过程中注意事项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稀土对SHS陶瓷涂层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研究了稀土对两种组成的SHS(Self-propagatingHighTemperatureSynthesis)陶瓷涂层的影响。试验得出稀土可改善正常配比陶瓷涂层的组织形态,减少涂层孔隙,提高金属—陶瓷涂层复合管的力学性能和抗热冲击性;相反,对含SiO2组成的涂层组织形态和相应复合管力学性能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9.
温巨鹏 《冶金丛刊》2001,(2):38-39,26
近年来,我国的复合管生产线纷纷上马,形成了一个发展与竞争的局面。复合管作为环保卫生管,被大量应用于新建楼宇的水网。其中钢塑复合管既有强度高耐冲击,又有耐酸碱不锈蚀的优势,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应进一步完善已建成的钢塑复合管生产线,同时努力开发出更多、更好的复合管材来。  相似文献   

10.
做大做强钢塑复合管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巨鹏 《南方金属》2003,(4):30-31,37
钢塑复合管是一种新型的管材,但面临着塑料管和铝塑复合管的强有力挑战.质量、产量、配套(品种、规格)和服务是做大做强钢塑复合管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1.
《铝加工》2006,(1):48-48
铝塑复合管是由聚乙烯薄层(内外层)、铝管(中间层)和涂在铝管内外壁上的粘结剂五层复合而成。铝塑复合管用盹按用途可分为冷水管料和热水管料,冷水管料一般采用HDPE,热水管料用共聚型中密度聚乙烯部分取代硅烷交联聚乙烯。  相似文献   

12.
采用斜轧穿孔工艺试制了双金属复合管,主要工艺流程包括模铸法浇注复合铸锭、锻造复合铸锭、斜轧穿孔双金属复合管,并通过低倍、SEM及组织分析,发现复合层实现了良好的冶金结合,该工艺可在现有的常规无缝钢管穿孔机上实施,不需要投入新设备。  相似文献   

13.
铝塑复合管     
《铝加工》2001,(1)
(本刊讯) 铝塑复合管是我国建设部广泛推广的一种绿色管材,是一项高新技术,是镀锌管的更新替代产品,在很多领域可取代金属管而优于金属管。 铝塑复合管抗酸耐碱、防锈防腐蚀、不结垢、耐高温、高压,导冷时不冻结,内壁平整光洁,流体阴力小,无毒、无污染,免去人们用“黄水、锈水”之苦,是净水工程的理想管道。该管道抗静电,可输送易燃易爆的气体和油料,并且安装方便、易切割加工,人人可以安装,节约施工费用,使用寿命长达50年。 铝塑复合管应用十分广阔,可完全替代镀锌管、塑料管的任何管道,可用于自来水、冷热管道、煤气…  相似文献   

14.
钢塑复合管在宝钢给水主管线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充 《冶金动力》2007,(1):63-67
分析了宝钢各个生产、建设阶段钢塑复合管在埋地给水主管线的应用情况及主要问题;对钢塑复合管的制造工艺、技术、应用场合进行了阐述,并指出了实际应用中应关注的重点、要点;同时,亦对钢塑复合管中钢管的内表面处理及应用的标准做了提炼、归纳。  相似文献   

15.
罗转平 《铜业工程》2001,(3):46-47,20
本文介绍了铝塑复合管的性质 ,论述了铝塑复合管在住宅装修中的应用及其在安装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并对其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通过研究钢骨架PE塑料复合管(SRPE)和PO内衬的性能,将钢骨架PE塑料复合管和PO内衬应用到硫铵系统,解决了腐蚀问题。  相似文献   

17.
目前,建筑市场上流行一种新的管材材料,它就是复合管,又叫包覆管。本文较详细地介绍了不锈钢-碳钢复合管有三种生产工艺即:包覆成型,拉拔成型,爆炸成型和各自特点。指出在新建不锈钢-碳钢复合管生产线时应结合单位实际而取舍。  相似文献   

18.
内衬复合管其外层为普通钢管,而内层由特殊钢或贵金属如不锈钢、铜或铝合金等制造。它的用途非常广泛,在石油、化工、医药、食品加工等领域都有应用。它不仅卫生、防腐蚀能力强延长使用寿命,而且强度高、抗冲击,并且可节约大量贵金属。 内衬复合管的生产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采用复合板直接生产。另一种方法就是用两种板材进行复合,长春市某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拉拔模具参数对不锈钢/铜/碳钢复合管拉拔的影响,通过有限元软件建立三金属复合管拉拔过程的有限元模型,研究模角大小和定径带长度对金属间接触应力的影响。研究表明,对于三金属复合管拉拔,当模角为10°、定径带长度为0.125D时,拉拔力较小,且金属间的接触法向应力最大。  相似文献   

20.
重力分离SHS双衬陶瓷复合管耐蚀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重力分离SHS技术制备双衬陶瓷复合管,发现复衬陶瓷层的尖晶石含量和组织形貌发生改变,双衬陶瓷层间存在着Al2O3基体和(Al2O3+FeO·Al2O3)共晶组织的重熔区,引起底衬及复衬陶瓷裂纹密度下降。复合管的耐蚀性测试结果表明,双衬陶瓷复合管的腐蚀失重率分别不超过1Cr18Ni9Ti不锈钢管0.5%和单衬陶瓷复合管2.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