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我国广西地区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其中缓倾斜薄矿体是其中的重要矿体类型之一,其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但是因为矿体倾角相对较缓,厚度较薄,开采难度较大,所以缓倾斜薄矿体始终是国内外面临的采矿难题之一。本文主要以某矿体为例阐述相应的采矿方法,同时针对采空区进行相应处理,希望能够对相关人士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
缓倾斜薄矿体指的是倾角为5°至30°,厚度维持在0.8米到4米的矿体。缓倾斜薄矿体开采在我国矿山开采中较为常见,为了缓倾斜薄矿体开采的工作效率及效益得到有效提高,采取合理科学的开拓方式非常重要。本文重点探究了斜坡道开拓方式在缓倾斜薄矿体中的具体应用,以期为缓倾斜博矿体生产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一些具有价值的参考凭据。  相似文献   

3.
缓倾斜薄矿体开采一直是采矿的一个难题,针对丹东金城矿业有限公司大三道沟金矿的矿体特征、开采技术条件进行了研究。开发了利用凿岩上山将矿房分割成若干个分条,人员在凿岩上山内作业,通过浅孔凿岩,只采矿石不崩落围岩的采矿工艺,可提高矿体的回采率,降低贫化率。并通过废石充填采空区降低采矿成本。该采矿法工艺简单,操作方便。  相似文献   

4.
崔晓林 《黄金》2023,(1):33-37
针对三鑫金铜矿缓倾斜薄矿体井下生产中存在的问题,结合鸡冠咀矿区Ⅶ2号矿体的赋存条件,对回采方案进行优选。通过分析确定了采用两步回采嗣后充填采矿法对缓倾斜薄矿体进行综合开采,并对不同采场布置形式和回采顺序进行了综合对比分析,最终确定了采用采场垂直于矿体走向伪倾斜布置方式作为三鑫金铜矿缓倾斜薄矿体的开采方式。该方案可取得采场生产能力约370 t/d,采矿损失率约3%,矿石贫化率约5.4%的技术经济指标,可实现安全经济高效回采,为三鑫金铜矿深部缓倾斜薄矿体的开采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顶板不稳固的缓倾斜薄矿体锰矿的采矿方法的试验研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1984到1986年冶金工业部组织对遵义锰矿的缓倾斜薄矿体采矿方法进行了攻关。本文根据试验采用预支顶板锚杆房柱法获得的结果加以报导。  相似文献   

6.
缓倾斜破碎薄矿体具有倾角缓、厚度薄及矿体和顶板破碎的特点,是地下开采中典型的难采矿体之一。鑫汇金矿Ⅰ号脉为倾角25°、厚度0.63~6.14 m、中间厚两翼薄的缓倾斜破碎薄矿体。针对其复杂的矿体形态和不同区域的围岩稳固性,对采场进行了合理分区,设计不同布置形式的上向水平进路充填采矿法和多种顶板支护方式。在为期4个月的工业试验中,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技术指标:采场生产能力46.46 t/d,矿石贫化率13.51%,采矿损失率3.68%。该采矿方法应用效果较为理想,保证了采场的稳定与安全,可为同行在此类矿床的研究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采矿的方式方法也有了实质性的提高。我国缓倾斜薄矿占得比重较大,对其合理有效的开采可以使其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缓倾斜薄矿体的采矿方法较多,通常有削壁填充采矿法、全面采矿法。本文将对缓倾斜薄矿体的采矿方法进行细致的分析研究,以更好的促进我国采矿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一、前言江西彭山锡矿曾家垄矿区Ⅳ—1矿体为缓倾斜薄矿体,由于受古滑坡影响,矿体局部风化破碎严重,国内以往回采此类矿体仅限于用壁式陷落法,但采用此方法开采成本高,坑木消耗大,矿山无力承受。因此,选择适宜的矿块,进行采矿方法试验,寻求经济合理的新的采矿方法是很有必要的。通过试验研究,采用小跨度房柱采矿法开采顶板风化破碎严重的缓倾斜薄矿体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9.
以辰州矿业公司沃溪矿区为工程背景,根据矿体开采技术条件,初选了4种可适用于缓倾斜薄矿体的采矿方法,并优选出竖分条光面一次扩界嗣后充填采矿法为最佳方案。详细介绍了竖分条光面一次扩界嗣后充填采矿法回采工艺及应用取得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应用实践体现了该采矿法开采缓倾斜薄矿体的优越性,可为同类矿山的开采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巴鲁巴铜矿是一座已开采42年的地下老矿山,由于矿山剩余资源大部分是缓倾斜薄矿体,导致开采难度非常大。从经济合理性、社会效益和技术可行性三方面对缓薄矿体开采的可行性进行了全面论证。在此基础上,借鉴国内缓薄矿体的各种开采手段,考虑赞比亚地下矿山现有技术水平,筛选出三种比较适合的采矿方法。然后从经济因素、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效率、安全环境及适用程度等方面,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上述各种采矿方法进行方案优选,最终确定了一种适合巴鲁巴矿缓薄矿体的采矿方法。生产实践表明,改进的爆力运搬空场法,不仅提高了出矿品位,减少了采切工程量,而且保障了矿山正常持续运行。  相似文献   

11.
基于AHP及模糊综合评判法的采空区稳定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石人沟铁矿为工程背景,结合石人沟铁矿采空区的实际情况,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建立了含有15个评价因子的二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通过专家打分法对定性因子进行评价,采用三相线性隶属函数对定量因子进行评价,确定了模糊评价矩阵。采用层级分析法(AHP)确定因子权重,建立了因子权重集,然后将判断矩阵与因素权重集进行运算,以完成对采空区稳定性的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二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得出的评价结果能够较准确地反映采空区的稳定性,是矿山采空区稳定性分析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12.
焦家金矿望儿山分矿建矿30多年,由于存在历史遗留采空区和民采空区,加上近期浅部产量不断增加,地表沉降加速,导致多处山体地表出现塌陷区域。为了及时反映望儿山浅部山体塌陷区域以及周围、居民区域的地表变化情况,利用Dini03数字水准仪,采用线路测量方法,在采空区地表布设了7条观测线,70余个测点,进行连续岩移观测,获得该区域较全面的地表移动数据。近年来,该矿区在采空区地表以水准测量与钻探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采空区治理,物探和钻探工作探明了-60 m水平以上浅采空区的空间分布。通过对地表下沉监测数据与物探地下浅部采空区进行对照分析可知,南北线3行人道路旁,下沉值较大的6、15、16和17号点皆位于采空区正上方,说明物探结果可信。  相似文献   

13.
某民采金矿采空区形态较为复杂,开采范围及规模均无资料可查,严重威胁着采空区周边居民的人身安全。为消除隐患,针对民采空区的赋存状态和特点,对采空区进行勘查,通过勘查结果提出了合理可行的民采空区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14.
采用速度传感器测定多采空区下中深孔爆破强制崩矿产生的地震效应,分析同段雷管起爆的药量、空区状况及介质所处位置与主要爆破自由面的空间关系,对介质峰值质点速度(PPV)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控制最大一段药量有利于维护采场和井下构筑物的稳定;采空区的存在,通过使爆破地震波绕射并耗散其能量,对远离爆破作业点介质的PPV值,起到不同程度的衰减作用;在其他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爆破作用使主要爆破自由面正后方介质产生的PPV值,明显大于自由面侧向介质产生的对应值。  相似文献   

15.
基于模糊评价法的狮凤山铜矿采空区评价与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调查狮凤山铜矿井下采空区的规模、形状、分布状况等,应用模糊综合分析法进行所有采空区稳定性因素定量评估,提出处理采空区的基本方法和安全技术管理措施,取得了安全生产的良好保障和一定的生产效益,为其他矿山企业治理采空区提供了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为防止或限制某白钨矿山采空区大面积塌方和地表沉陷,矿山对采空区进行了全尾砂胶结充填。该矿山根据尾砂粒级组成和胶结充填材料强度的试验结果,设计了全尾砂胶结充填系统的工艺流程,采用立式砂仓对低浓度全尾砂浆进行沉淀脱水形成高浓度全尾砂浆,将高浓度全尾砂浆、散装水泥及适量调浓水混合连续搅拌均匀后制备成充填料浆,经充填钻孔及井下充填管路自流或者加压输送至采场空区进行充填,并解决了一些胶结充填过程中的具体问题。  相似文献   

17.
郭家能 《铜业工程》2012,(4):29-32,38
简要介绍LVQ神经网络工作原理,提出建立采空区稳定性分类LVQ神经网络模型的基本方法;并以某铁矿为例,建立采空区稳定性分类LVQ神经网络模型,通过对E中段采空区稳定性的正确分类验证了此方法的可行性。最后,总结了LVQ神经网络模型在采空区稳定性分类中尚未完善之处,并展望了其美好前景。  相似文献   

18.
以董东矿50107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通过数值模拟软件FLAC3D建立模型,对比分析窄矿柱、宽矿柱以及切顶沿空留巷情况下围岩及底板受力特征,确定切顶沿空留巷切顶对围岩的卸压作用。对比分析围岩受力情况,表明切顶沿空留巷卸压效果比较明显,对比分析围岩塑性区的底板破坏深度,表明有利于切顶沿空留巷卸压效果明显,切顶沿空留巷有很好的卸压效果,有利于矿山巷道围岩控制。  相似文献   

19.
湘西金矿多金属硫化矿选矿工艺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希山  冯志坚 《黄金》1999,20(9):38-41
阐述了湘西金矿沃溪矿区多金属硫化矿的选矿工艺研究,对金、锑、钨三种有用金属矿物的选矿回收工艺关键环节作了综合评述。  相似文献   

20.
稀土采空区引发的地质灾害对公路的建设和运营具有严重的危害.针对某一具体的稀土采空区路基加固治理工程,结合地质条件及工程要求,提出了一种水泥土注浆加固方法,应用于实际工程.检测结果表明:浆液较好的填充了稀土采空区,有效的固结了土体,提高了土体稳定性,满足规范要求,取得了良好的注浆效果.因此,水泥土注浆方法对稀土采空区加固治理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