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政治的、思想的和道德的认识、情感和行为习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旧质到新质的矛盾运动过程,是知、情、意、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受教育者作为参与德育活动的主体,主动积极地认识、体验、践行,把社会和国家的思想、政治、道德规范和要求内化为精神财富,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结构,能够自主地解决知不知,懂不懂,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四门必修课程中包含知识点最多,理论性最强的一门课程.将课堂教学的总体任务集中到"强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认识和理解"、"坚定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要点"三个方面,依据任务驱动,而不是单纯的理论知识剖析,组织完成课堂教学,是协调教学内容多和教学课时不足的矛盾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美术鉴赏课的开设,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的自由与和谐发展.本文分别从美术鉴赏中认识美、表现美、继承美、创造美四个方面谈到美术鉴赏与德育中知、情、意、行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石,是马克思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考察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性总结.20世纪前后,马克思主义在多元发展过程中受到了新的挑战;马克思之后的东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以不同的视角在坚守和发展马克思思想或"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哈贝马斯以交往行动理论为基石"重建"被僵化的历史唯物主义,为历史唯物主义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面临着重建后的无奈和矛盾.从历史唯物主义的最终旨趣来看,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跨越时空的,哈贝马斯的理论建树更多的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范式革新,而不是历史超越.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社会各主要群体均能较为客观正确地看待马克思主义信仰,但多元社会思潮的冲击以及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流于形式也是当下社会各主要群体马克思主义信仰建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此外,社会各主要群体在信仰层次、内容等方面还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其根本原因在于各群体自身的差异、社会精神与物质发展的不协调性以及各群体所处社会环境的迥异性.为此.应从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宣传教育形式以及内容的针对性.营造有利于马克思主义信仰宣传教育的社会舆论环境等方面改善和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被人民群众理解、掌握和发展的过程.它包括三个重要的内容和环节.一是理论掌握群众,实现马克思主义的通俗化;二是群众掌握理论.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内化,把马克思主义内化为群众的精神信仰,内化为群众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三是理论联系实践,用内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把马克思主义变成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的物质力量,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7.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长河中,"乐"与"诗"未曾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熔融关系中剥离过.它们逐着天下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发展规律,在这个浮浮沉沉的漫长进化过程中丰满彼此的羽翼,丰富彼此的艺术魅力.纵观中国诗乐的千年流变,从先秦琴歌--汉唐乐府--魏晋清商--宋词元曲--古诗词歌,知其不论以何种外在形式变化,依然葆有一脉相承的联系.在这个过程中,其中的一部分被传承了下来;另一郝分被加入新的元素(新的诗文样式或新的音乐材料),并进行重整结合.笔者循着"乐"与"诗"各历史时期的发展轨迹,意以下文对二者的分合渊源及关系进行运一阐述.  相似文献   

8.
胡锦涛干部队伍建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干部队伍建设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新时期干部队伍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本文试从这一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科学体系和理论意义三个方面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在不同的视野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着不同的内容,因此必须首先分清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不同角度和不同阶段.从发展阶段的角度,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又可以分为信仰的大众化、理论的大众化和以马克思主义为实践指南的大众化三个阶段.我们只有认清了分析的角度与阶段才能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10.
基督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西方思想文化传统和模式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以矛盾的观点,从社会行为、信仰、知识三个方面分析了基督教的文化贡献.同时,对其阻碍文化发展、实行宗教迫害与歧视,以及作为殖民手段等消极影响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1.
王崧舟老师曾说:"语文教学说白了就是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由言到意.它是理解的过程,倾听的过程,走向视界融合的过程.第二件事情,由意到言.  相似文献   

12.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大学生思想信仰的非理性化与多样化、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实际相脱节、信息化网络化时代带来的挑战、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瓶颈等.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着力培养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依托.以育人文本,创新宣传教育载体,转变工作观念,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与接班人.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种科学的、现实的、崇高的信仰,是真理性和价值性的统一.处在社会转型和全球化双重境况下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受到严重的挑战.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不是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而是我们没有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科学理论和科学信仰的统一.今天强调信仰重建,旨在反思我们以往在马克思主义问题上的失误.我们要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研究,恢复和发扬马克思主义固有的精神信仰底蕴,以达成马克思主义真正中国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重铸.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关于如何更好地实现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这一目标,学界观点不一.本文试图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内涵要求、基本原则和重要平台三方面展开论述,以求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5.
科学探索和正确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基本问题,是中国共产党进行理论创新、推动实践发展的前提.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对这一基本问题都曾做出过创造性的探索和回答.胡锦涛的贡献主要有:对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进一步做出了"求真务实"的高度概括;赋予"解放思想"以新的时代内涵和更高的思想地位;重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明确了在当代中国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途径和方向;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及其创新理论的大众化等.胡锦涛的探索和回答大大深化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创新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在基础地理教学中,"课堂"就是"以情优教"最重要的阵地,寓情于教学,教师如何发掘和利用教学内容中的积极健康地思想感情因素,有目的、有意识地从情感高度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无疑是地理老师"以情优教"的第一步.寓情于教学组织.课堂是中学生完成学习过程中的基本空间和核心时间,单从课时上说,基础地理课在整个中学课程设置中体现不出学科的重要性,周课时数一般只有两节.如何充分地利用这短短的两节课,实现地理课程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目标,课堂教学组织是关键.寓情于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衡量教育活动是否达到教育目标的一种活动.  相似文献   

17.
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的过程中,存在着"四化"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化中国、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马克思主义化.在结合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选择了一条沿着"马克思主义化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马克思主义化"的逻辑进路,表现为对马克思主义摹写--建构--运用的过程.其实质是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逻辑发展过程.这条与"实践--理论--实践"道路相悖的道路选择既有符合中国社会实际的方面,但也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任务,高校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又是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渠道;而"90后"大学生的心理、思想和行为特点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提出了各方面的挑战.因此,必须针对"90后"大学生的特点,对症下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体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9.
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基础工程,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大任务,是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下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根本保证,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紧迫任务,是现代国有企业发展的重要思想保障和政治导向.本文从国有企业发展出发,从几个方面阐述在国有企业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0.
坚持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历程,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精神.党的十七大特别提出了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企业作为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必然要遵循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理论,因此,在构建和谐企业的过程中,必须把"以人为本"这个根本要求贯穿并融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改革发展过程中,从而达到促进企业与员工两者和谐发展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