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研究了工艺参数对低钛型钒钛磁铁精粉烧结制粒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低钛型钒钛磁铁精粉的颗粒长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随着制粒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当制粒时间超过5 min后,颗粒长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的增幅降低,基本维持在一个稳定水平,准颗粒小球的强度和热稳定性随着制粒时间的延长先升高后降低;颗粒长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随着圆筒转速的增大先升高后降低,而破损指数随着圆筒转速的升高先降低后升高,制粒小球的抗热粉化性能与圆筒的转速没有明显关系;颗粒长大指数、均匀性指数和热粉化指数随着填充率的升高先升高后降低,而破损指数随着填充率的增大先降低后升高;综合分析制粒时间、转速和填充率对低钛型钒钛磁铁精粉制粒的影响,混合料二混制粒时间应控制在5 min,圆筒转速应控制在22 rpm,填充率应控制在13%左右。  相似文献   

2.
为改善钒钛磁铁精粉的烧结制粒效果,采用微型圆筒制粒机研究了生石灰的吸水特性对钒钛磁铁精粉烧结制粒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生石灰的吸水特性差异较大,随着生石灰吸水特性指数的增大,钒钛磁铁精粉的颗粒长大指数、均匀性指数和抗热粉化指数先升高后降低,破损指数先降低后升高;相对于中钛型和高钛型钒钛磁铁矿,吸水特性指数对低钛型钒钛矿破损指数和抗热粉化指数的影响较小;增加吸水能力强的生石灰使用配比,有利于制粒性能的改善;但生石灰吸水能力过高时,其消化反应剧烈,消化后的黏性大,容易出现"自团聚"现象,造成其在混合料发生偏析,且水分在矿粉颗粒间的分布占比下降,矿粉颗粒间形成毛细力的水分不足。因此,对于吸水能力过高的生石灰,制粒中应适当调整配水量和加水方式使其均匀分布,同时保证铁矿粉之间形成毛细水的含水量,进而提高钒钛磁铁精粉的制粒效果。  相似文献   

3.
核矿石对低钛型钒钛磁铁精粉烧结制粒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改善低钛型钒钛磁铁精粉的制粒性能,研究了核矿石对低钛型钒钛磁铁精粉烧结制粒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低钛型钒钛磁铁精粉粒度粗,比表面积小,形貌主要为光滑的不规则形状和片状,颗粒间黏附力弱,不利于烧结混合料制粒;低钛型钒钛磁铁精粉的颗粒长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的指标较好,制粒效率和制粒后准颗粒小球的均匀程度不是低钛型钒钛磁铁精粉制粒的限制性环节,核矿石种类对颗粒长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的影响较小。相对普通矿粉而言,低钛型钒钛磁铁精粉制粒后准颗粒小球的抗热粉化指数较低,破损指数较高;不同核矿石条件下,准颗粒小球的抗粉化指数和破损指数差异均较大;褐铁矿作为核矿石时,制粒后准颗粒小球抵抗外力冲击和热气流冲击的能力最强,赤铁矿次之,烧结返矿最差。综合分析核矿石对低钛型钒钛磁铁精粉烧结混合料制粒的影响,核矿石的优选顺序为褐铁矿、赤铁矿和烧结返矿。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生石灰消化行为对钒钛磁铁精粉烧结制粒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生石灰消化后粒度分布指数差异较大,影响生石灰消化后粒度分布行为的主要因素是生石灰的化学成分和矿物组成。生石灰消化后的粒度分布指数与钒钛磁铁精粉的颗粒长大指数、均匀性指数和抗热粉化指数呈正相关,与破损指数呈负相关。相对于中钛型和高钛型钒钛磁铁精粉而言,低钛型钒钛磁铁矿的破损指数受消化后粒度分布指数的影响较小。消化后粒度分布指数大的生石灰,其在混合料中分布均匀,消化放热使得准颗粒小球中消石灰胶体颗粒均匀收缩,准颗粒小球中各组分粘结的更加紧密且烧结抽风过程中准颗粒小球各向热应力均衡,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准颗粒小球的热粉化现象。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比表面积对钒钛磁铁精粉烧结制粒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钒钛磁铁精粉均以不规则形状为主,部分为片状和球状结构,且其比表面积与平均粒径呈负相关关系,但不同种类的钒钛磁铁矿其颗粒表面的粗糙程度差异较大。在钒钛磁铁精粉粒度较细的情况下,比表面积对钒钛磁铁精粉制粒后小球的均匀性影响较小,且矿粉的颗粒形貌对制粒效率、制粒后小球的抗机械冲击能力和抗热粉化能力的影响远大于矿粉比表面积对上述三项指标的影响,此时,钒钛磁铁精粉制粒的限制性环节为其颗粒致密的结构和光滑的表面形貌。主要原因是钒钛磁铁精粉制粒中颗粒间黏附力弱,且制粒后的小球在受机械冲击和热气流作用时,其表层的黏附层容易脱落,从而使得准颗粒小球结构破坏。因此,钒钛磁铁矿制粒中增加一些颗粒形貌相对粗糙且亲水性能好的矿种,或是通过掺入添加剂和对钒钛磁铁精粉预制粒,然后再与其它烧结原燃料混合制粒,增强其在制粒过程中的黏附能力,从而提高制粒小球强度和热稳定性,进而改善烧结料层的透气性。  相似文献   

6.
富矿粉铁有品位高、杂质少的优点,但粒度较大,制粒效果较差。水分是影响烧结制粒的关键因素,研究了水分对富矿粉烧结制粒过程及料层透气性的影响,并提出了制粒小球破损机制的表征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制粒小球的湿强度、干强度和抗脱粉性能,获得了不同混合料水分条件下制粒小球长大模式及破损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随混合料水分含量的增加,混合料制粒效果明显得到改善,颗粒长大指数GI增加,制粒小球粒度增大,粒度大于3 mm占比均明显增多,粒度小于1 mm占比降低,料层透气性也得到改善。不同粒级制粒小球内水的存在状态不同,粒度在3~8 mm制粒小球中液桥主要呈毛细管状分布,颗粒之间粘结力较大,制粒小球呈滚雪球模式长大,粘附层联结紧密,而粒度大于8 mm制粒小球主要以随机或非随机粘合模式长大,水在颗粒间的液桥多以液滴状存在,颗粒间粘结力较弱,易发生破损,因此在水分含量较高时制粒小球干强度KI降低。并通过对比分析运输和干燥过程制粒小球抗脱粉性能B1和B2,获得当混合料水分质量分数超过7.5%时,制粒小球破损主要受烧结料层的热气流冲击作用。综合考虑制粒效果和料层的透气性,富矿...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索钒钛磁铁精矿配比变化对烧结的影响,研究了不同钒钛磁铁精矿配比对混合料制粒、混合料液相生成特性、烧结性能、烧结矿矿物组成、烧结矿冶金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钒钛磁铁精矿配比在46%~67%时,随着精矿配比的升高,烧结矿中TiO2含量增加,混合料的透气性指数略有降低,烧结速度明显减慢,利用系数降低,转鼓强度略有降低;总体上液相量逐渐变少,矿物结构的粘结性与结晶性变差;滴落温度明显升高,软熔区间变宽,软化温度和熔融温度在一定范围内有所波动;混合料液相生成温度升高,生成量降低,成矿性能变差。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褐铁矿配比对钒钛磁铁烧结矿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钒钛磁铁烧结矿的转鼓指数(T)和低温还原粉化指数(RDI+3.15)随着褐铁矿配比的升高先升高后降低,还原度(RI)和荷重开始软化温度(T10%)随着褐铁矿配比的升高而降低。软化区间(ΔT)随着褐铁矿配比的升高先减小后增大。从综合利用低价铁矿石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和改善钒钛烧结矿质量的角度,分析褐铁矿配比对钒钛磁铁烧结矿性能的影响,得出1#褐铁矿配比为10%(褐铁矿总配比37.2%)时,烧结配矿方案最优。  相似文献   

9.
 含铬型钒钛混合料制粒效率低,料层透气性差,严重影响了其发展低温高料层烧结。在基准方案基础上,通过烧结杯试验研究了生石灰配比、混合料水分、润湿时间和制粒时间对含铬型钒钛混合料烧结的影响,并对强化制粒效果进行了观察。试验结果表明:在碱度为2.15、配碳量为3.2%(质量分数)、混合料配加生石灰为5%、水分为7.5%、消化时间为10 min,制粒时间为8 min时,平均粒径[d]、拟似粒化指数[GI0]、制粒效率[E]、抗粉化指数[B]分别由2.26 mm、66.30%、54.11%、48.15%提高到2.58 mm、80.43%、90.82%、73.53%,烧结速度、成品率、利用系数、转鼓强度分别由16.54 mm/min、70.39%、1.22 t/(m2·h)、55.36%提高到19.70 mm/min、77.94%、1.64 t/(m2·h)、59.36%。含铬型钒钛混合料对水分敏感度高,应严格控制水分波动。采用强化制粒措施,提高料层透气性,增加氧势,可提高烧结矿中铁酸钙质量分数改善其矿物组成与结构,提高产质量。  相似文献   

10.
摘要:通过混合试验、制粒试验以及烧结杯试验研究了强力混合技术对高比例精矿烧结的影响,包括混合效果、制粒效果以及烧结指标,阐明了强力混合影响高比例精矿烧结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与圆筒混合机相比,采用强力混合机时混合料中水分、生石灰和核颗粒分布更为均匀;制粒效果得到改善,制粒小球中粒度大于3mm含量提高了8.25%(质量分数),平均粒度增大0.22mm,透气性指数提高13.2%;烧结指标也得到改善,烧结速度提高2.06mm/min,成品率提高0.58%,转鼓强度提高0.91%,利用系数提高了0.07t/(m2·h),且烧结矿FeO质量分数降低了0.52%,低温还原粉化率(RDI+3.15mm)提高了4.13%,还原性指数提高了5.17%。  相似文献   

11.
承钢烧结生产目前主要以钒钛磁铁精矿为含铁物料,但其成品烧结矿强度低、低温还原粉化严重。针对这一问题,通过烧结杯试验研究了烧结矿碱度、混合料燃料配比、烧结矿MgO含量和混合料水分等工艺参数对烧结矿机械强度和低温还原粉化的影响,得出了承钢在当前原燃料条件下合理的烧结工艺参数为碱度2.6,燃料配比4.5%,烧结矿中MgO质量分数4.0%,混合料水分7.5%。为实际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混合矿基础特性对钒钛磁铁烧结矿转鼓指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钒钛磁铁烧结矿的转鼓指数随着混合矿同化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着混合矿液相流动性指数的升高先升高后降低,随着混合矿粘结相强度的升高而升高。通过SPSS软件对钒钛磁铁烧结矿转鼓强度与混合矿基础特性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得到了钒钛磁铁烧结矿转鼓指数与混合矿基础性能的关系式。  相似文献   

13.
曾凡辉 《山东冶金》2010,32(1):47-49
为优化混合料制粒工艺参数,试验探讨了混料圆筒充填率及转速对混合料制粒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济钢现有烧结原料结构条件下,随着圆筒充填率的提高,混合料颗粒粒径、抗热冲击指数、原始透气性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随着圆筒转速的提高,混合料的颗粒粒径、抗热冲击指数提高,而混合料的原始透气性能则表现为先降低后提高的趋势。最佳的混合制粒参数为圆筒充填率12%,圆筒转速21r/min(弗雷德准数Fr=7.5×10^-3)。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加拿大铁精矿作为主要烧结原料条件下,添加不同配比的炼钢污泥对混合料制粒性以及烧结矿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炼钢污泥配加比例的提高,混合料的制粒性指数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污泥配加比例由0.6%增加到1.4%时,混合料制粒性指数由0.553提高到0.829,污泥配加比例为1.4%-1.6%时,制粒性指数最佳,为0.834,继续增加污泥配比,制粒性指数有所降低;此外,添加不同配比的炼钢污泥对烧结矿质量也有一定影响,研究发现污泥比例为1.6%-1.8%时,垂直烧结速度、转鼓指数、烧结利用系数达到最佳,因此,最适宜的污泥配加比例应为1.6%。  相似文献   

15.
水分是影响铁矿混合料制粒、烧结的重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制粒水分增加,制粒后混合料中细粒级颗粒含量减少,平均粒径增大,透气性迅速提高但随后增幅放缓或有所下降.透气性增幅达到缓和的水分点可作为适宜制粒水分的判据,且烧结速度在适宜制粒水分时达到最大值.通过筛分分级的方法将混合料分成-0.5 mm的黏附粉和+0.5 mm的核颗粒,并检测核颗粒的比例X+0.5,通过饱和吸水法检测黏附粉的最大毛细水量Wp,通过离心法检测核颗粒的持水量Wc,另外根据数学模型W=X+0.5·Wc+0.72(1-X+0.5)·Wp预测适宜的制粒水分.适宜制粒水分绝对误差为±0.3%的情况下预测准确率可达93.3%,能满足混合料适宜制粒水分预测对精度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摘要:研究了焦粉粒度对烧结混合料制粒的影响,包括焦粉在制粒小球中的分布规律与混合料制粒效果。结果表明:粒度小于0.5mm焦粉主要起黏附粉作用,较为均匀地黏附到各粒级制粒小球中;粒度在0.5~1mm的焦粉作为核颗粒,分布在0.5~1mm、1~3mm制粒小球中的占比总和为81.3%,部分以共核形式存在于3~5mm及以上粒级的制粒小球中;粒度在1~3mm及以上粒级焦粉作为核颗粒分布于相同粒级与大一粒级的制粒小球中;粒度在1~3mm及以上粒级焦粉对烧结混合料制粒无明显影响,粒度小于1mm的焦粉会提高制粒后混合料中小粒径制粒小球的含量,不利于混合料制粒,应尽可能减少焦粉中粒度在05~1mm的含量,将焦粉中粒度小于0.5mm的质量分数控制在20%~30%。  相似文献   

17.
对于细铁精矿烧结来说,确保料层透气性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确定了以小球的平均直径、成球性指数和抗粉化指标作为评价制粒性能的方法。同时,探索了制取强度好、抗粉化能力高的小球的各种措施,阐明了细铁精矿烧结混合料的制粒规律。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分流制粒烧结中酸性物料的粒度、配碳量和碱度等工艺参数对烧结矿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酸性物料的粒度范围扩大时,料层透气性变好,铁酸钙增多,矿相结构更均匀。当碱度较低时,烧结矿黏结相以硅酸二钙和玻璃质为主;随着碱度升高,钙钛矿含量先增加后减少,当碱度达到2.02时,铁酸钙含量大量增加,黏结相以铁酸钙和玻璃质为主。随着配碳量的增加,铁酸钙含量降低,钙钛矿含量增加,赤铁矿含量减少,亚铁含量增多,将使得烧结矿的转鼓强度和还原粉化指数提高,还原性下降。综合考虑分流制粒钒钛矿烧结配碳量选择4.2%比较适宜。  相似文献   

19.
烧结混合料制粒效果不仅影响烧结质量,而且对降低能源消耗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当前各烧结厂都采取不同的措施强化混合料制粒效果,其中水分的作用尤为关键。本文通过对混合料水分的研究,从加水位置,加水形式,加水量等方面在生产实践中的运用效果,阐述水分对增强烧结混合料制粒效果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在采取不同精矿比例与不同生石灰比例参与预制粒进行烧结试验研究,探索了强化钒钛磁铁矿烧结的新途径。结果表明:在钒钛磁铁精矿烧结中,精矿参与预制粒比例增加,烧结速度提高;生石灰比例增加,烧结矿强度指标改善,利用系数提高。结合攀钢的生产实际,采取预制粒精矿在25%~50%、生石在4%等措施,可以起到强化烧结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