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宽厚板》2017,(6)
通过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及力学试验机研究了回火温度对SA387Gr5Cl2钢板性能和显微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SA387Gr5Cl2钢进行Ac3以上70℃正火+不同温度回火时,随着回火温度升高,钢板强度逐渐降低,-40℃和-60℃冲击功保持在较高的水平。SA387Gr5Cl2钢正火后组织为贝氏体,回火过程中产生残留奥氏体分解、碳化物析出及贝氏体铁素体回复现象,在较高温度回火时碳化物聚集长大。  相似文献   

2.
采用光学显微镜、拉伸试验机和低温冲击韧性试验机研究了热处理工艺对80 kg水电站用钢组织性能的影响,分析了试验钢在不同淬火温度和回火温度下微观组织的变化规律,讨论了试验钢在不同热处理状态下力学性能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试验钢在较低温度下淬火得到粒状贝氏体组织,随着淬火温度的提高,逐渐转变为板条贝氏体组织。试验钢淬火后采用不同温度高温回火,淬火时形成的位错出现合并、重组并消失,淬火内应力得到释放,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板条状组织出现了合并长大,铁素体数量增加,逐渐向多边形铁素体转变。同时,屈服强度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现象,在630℃达到最大值;抗拉强度则是单边下降,当回火温度达到650℃时,抗拉强度出现了不合格现象,延伸率和-40℃低温冲击韧性值在回火阶段显著提高,综合对比认为较好的淬火温度可以选择900~930℃,回火温度可以选择600~630℃。  相似文献   

3.
针对高强度高韧性Cr-Mo-V球扁钢热处理工艺繁琐,粒状贝氏体无法充分分解的问题,采用金相显微镜、SEM、TEM等检测方法研究了不同回火温度、不同回火时间对其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600℃以上高温回火,并保温2h以上,可使试验钢中处于亚稳态的粒状贝氏体发生回复,向准多边形铁素体组织转变,原始组织中大尺寸、长条状的M-A岛发生分解,转化为粒状M-A岛;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可进一步分解试验钢中的粒状贝氏体,使其颗粒更细,分布更弥散,显著提高了钢的低温韧性,获得了良好的综合性能。对于本试验钢,最佳热处理工艺为660~680℃回火,回火保温时间为3.0~3.5h。  相似文献   

4.
试验研究了Q345D级钢(%:0.18C、0.41Si、1.34Mn、0.05Nb、0.08V、0.024A1)Φ280 mm锻材淬-回火处理和正火处理后的组织和性能。结果表明,经890℃空冷200 s,水冷+570℃回火后的钢抗拉强度Rm≥630MPa,屈服强度Re≥455 MPa, -20℃冲击功AKV 28~40 J;910℃空冷正火后Rm≥575 MPa, Re≥390 MPa, -20℃ AKV42~59 J,均满足舵杆产品对力学性能的要求;淬-回火工件距表面30 mm的组织为回火索氏体+粒状贝氏体,中心组织为珠光体+少量粒状贝氏体,正火处理后工件表面与心部均为珠光体+铁素体组织。  相似文献   

5.
探讨了不同热处理工艺对12Cr2Mo1R耐热钢板性能和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正火温度的升高贝氏体增加,强度提高,975℃正火后,显微组织为100%贝氏体和(Fe,Cr)3C型渗碳体;随回火温度的提高及回火时间的延长,强度降低,600℃回火时析出的纳米强化相不断长大成针状,同时,(Fe,Cr)3C型渗碳体不断球化,逐渐向(Fe,Cr)7C3型转化;正火处理后再经650℃回火处理,负蠕变现象消失。生产中12Cr2Mo1R钢宜采用正火+回火处理,正火温度920~950℃,保温时间1.5~3.0 min/mm;回火温度720~750℃,保温时间2.0~4.0 min/mm。  相似文献   

6.
低碳贝氏体钢因强度高、韧性好,被广泛应用,Q690D是其中的高强度焊接结构钢。针对Q690D原生产工艺复杂、成本高、交货周期长、成品力学性能差等问题,通过金相显微镜和力学性能测试,研究了回火温度对Q690D低碳贝氏体钢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钢在450~550℃温度回火后,综合力学性能最佳,抗拉强度为817~838 MPa,屈服强度为718~722 MPa,屈强比≤0.86,伸长率为18.5%~20%,-20℃冲击吸收能量达到216~249 J,完全满足国标对Q690D的性能要求,此时试验钢显微组织以板条贝氏体为主,存在少量粒状贝氏体及残余奥氏体。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试验钢中板条贝氏体发生分解,析出物逐渐增多,铁素体再结晶并长大;宏观上表现为试验钢的抗拉强度下降,伸长率逐渐升高,钢板的屈服强度先升高后降低。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250~500)℃×30 min回火热处理对低碳贝氏体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TMCP状态试验钢的组织为粒状贝氏体、板条贝氏体和针状铁素体。回火温度升高,粒状贝氏体增加,板条贝氏体和针状铁素体减少,组织逐渐粗化。350℃回火时,试验钢的屈服强度(Rt0.5)为735~765 MPa,抗拉强度(Rm)为845~865 MPa,屈强比为0.87~0.88,-20℃冲击功为218~257 J,强韧性匹配最佳。300~400℃回火时,裂纹形成能(E1)、韧性裂纹扩展能(E2)及脆性裂纹扩展能(E3)+脆性裂纹扩展止裂能(E4)最大,止裂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8.
对一种新型高强韧微变形钢(GDL-1)在七种热处理状态下的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钢在900℃保温1 h空冷回火后的显微组织以窄束状贝氏体+粒状贝氏体为主加少量马氏体,而油淬回火后的组织为回火马氏体;910℃加热奥氏体化1 h的晶粒度普遍在8~9级。在低温回火温度范围内,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冲击韧性逐渐增大,屈服强度逐渐降低,硬度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9.
对一种新型高强韧微变形钢(GDL-1)在七种热处理状态下的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钢在900℃保温1h空冷回火后的显微组织以窄束状贝氏体+粒状贝氏体为主加少量马氏体,而油淬回火后的组织为回火马氏体;910℃加热奥氏体化1h的晶粒度普遍在8~9级.在低温回火温度范围内,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冲击韧性逐渐增大,屈服强度逐渐降低,硬度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0.
通过拉伸和冲击试验以及OM和SEM的组织观察,研究了不同热处理工艺对3.5Ni低温钢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3.5Ni钢正火(Normalizing)态及正火+回火(Normalizing+tempering)态的组织均为铁素体基体加珠光体。冲击韧性随正火温度的升高先增加后降低,正火温度为860℃时,低温韧性最佳;回火后3.5Ni钢塑性和低温韧性明显提高。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带状组织减弱,冲击功增加,当回火温度达到两相区的650℃时,冲击功降低,最佳的回火温度为590~630℃。  相似文献   

11.
12Cr1MoV钢经正火回火后组织为先共析铁素体和珠光体,有时出现粒状贝氏体。研究了12Cr1MoV钢粒状贝氏体的形成及其对高温持久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微量氮和火温度地粒状贝氏体的形成非常敏感,粒状贝氏体有利于提高持久断裂强度,但使时效冲击韧性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2.
针对低碳贝氏体钢,采用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和内耗手段分析了600℃回火过程中的显微组织变化,测试了回火后的屈服强度。结果表明,试验钢轧制态的显微组织是板条贝氏体与粒状贝氏体的混合组织,有少量Mo_2C和NbC析出。随着回火时间延长,贝氏体板条的宽度不断增大,板条内部形成较多不同取向的胞状结构,有些板条逐步演化为多边形状,粒状贝氏体不断吞噬板条贝氏体,使显微组织中粒状贝氏体增多且粗化;Mo_2C和NbC析出物进一步增多,贝氏体铁素体中的位错密度不断降低;内耗-温度谱中Snoek峰值不断降低,表面处的SKK峰值先降低后升高,心部的SKK峰值先降低后变化不大;屈服强度呈现先提高后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800mm厚塑料模具钢3Cr2MnNiMo经调质处理后,内部组织由回火索氏体、回火下贝氏体和粒状贝氏体组成,组织不均匀是由于合金元素的微观偏析,随偏析程度的增加,局部显微硬度值增高.样品经机械抛光后表面的三维形貌显示从基体至元素偏析区表面逐步隆起;粒状贝氏体区的局部光洁度最高,回火下贝氏体最低.经高温扩散退火处理后,显...  相似文献   

14.
对07MnCrMoR水电钢板的淬透性曲线进行了测定,利用淬火机和热处理炉对100 mm厚试验钢板进行了淬火和回火试验,并对试验钢进行了组织观察和力学性能测定。结果表明,随着试验钢距水冷端的距离增大,淬火组织由马氏体转变为粒状贝氏体,距离端部50 mm处转变为铁素体和粒状贝氏体的混合组织。试验钢板利用淬火机淬火后得到板条贝氏体+粒状贝氏体+先共析铁素体,回火后转变为铁素体+粒状贝氏体,同时大量的碳化物在铁素体基体和晶界处析出。试验钢最合理的热处理工艺为930℃ 30min水冷淬火,660℃ 60min空冷回火。  相似文献   

15.
通过金相显微镜对12Cr2Mo1VR钢的晶粒度及显微组织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12Cr2Mo1VR钢经过850℃、870℃正火+水冷后形成贝氏体+少量不规则铁素体组织,经过890℃以上温度正火+水冷后完全生成贝氏体组织,且随着正火温度升高,晶粒逐渐长大,1 000℃正火+水冷处理后出现混晶现象。  相似文献   

16.
利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等实验方法,研究不同回火温度下试验钢的组织性能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经控轧控冷获得了贝氏体/马氏体复相海洋用钢,其中贝氏体体积分数约占30%;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试验钢的屈服强度先上升后又略有下降,在600℃达到最大值,为983 MPa,抗拉强度明显下降,延伸率先降低后升高,在600℃回火温度达到最大值为19.6%,之后又开始降低,冲击功在400℃和600℃出现明显回火脆性;在550℃回火温度试验钢取得最佳力学性能,其中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分别为1050MPa和981 MPa,延伸率为16.6%,-40℃低温冲击功为19.9 J.分析认为,回火过程中马氏体板条断裂消失,贝氏体相互合并形成准多边形铁素体,析出物逐渐回溶和重新析出,造成力学性能的变化差异.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回火对低碳贝氏体钢的显微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TMCP实验钢的组织为粒状贝氏体(GB)、板条贝氏体(LB)和针状铁素体(AF),经250~500℃回火30 min后,随着温度升高,GB体积分数增加,LB和AF减少,碳化物增加,组织逐渐粗化。350℃回火时,实验钢的强度、韧性及塑性匹配最佳,屈服强度(Rt0.5)为735~765 MPa,抗拉强度(Rm)为845~865 MPa,屈强比为0.87~0.88,-20℃冲击功为218~257 J。冲击断裂韧性测试结果表明,裂纹形成能(E1)在300~400℃回火时最佳,超过400℃后,E1开始降低。250~400℃回火时,最大冲击载荷(Pm)随着回火温度升高逐渐降低,韧性裂纹扩展能(E2)、脆性裂纹扩展能(E3)+脆性裂纹扩展止裂能(E4)逐渐增加,止裂性能得到提高。回火温度升高至500℃,Pm增加,E2和E3+E4降低,止裂性能变差。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不同热处理温度对345 MPa级耐火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热处理后试验耐火钢的组织特征是由铁素体基体、少量粒状贝氏体和M-A岛组成的混合组织.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铁素体晶粒尺寸长大,粒状贝氏体和M-A岛数量减少,耐火钢的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和屈强比下降,延伸率升高.在加热温度为800℃时,铁素体晶粒形状规则,贝氏体分布均匀,综合力学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40Mn_2V.34Mn_2V为试验钢。研究了热轧态及热锻态钢在不同热处理制度下金相组织的变化。试验表明,两试验钢热轧后带状组织严重,成份偏析较大,虽经不同热处理,组织中仍然有较严重的带状组织。其金相组织为珠光体、铁素体,还有一定数量的贝氏体。其贝氏体量随加热温度升高及冷速加快而增加。试料经热锻及热处理后,带状组织基本消失,其组织中贝氏体量较少。在各试验条件下,贝氏体均为粒状贝氏体,上、下贝氏体。但随热处理条件不同,各种贝氏体量不同。  相似文献   

20.
讨论了正火处理后回火温度对锅炉炉顶吊挂吊杆用42CrMo5-6钢硬度的影响规律。通过四种退火工艺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860℃正火后在520℃、570℃、620℃、670℃下进行回火,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试样硬度逐渐降低,620℃回火后硬度符合标准要求。通过生产实践,确定最佳回火温度为590~610℃,硬度检验结果为248~277HBW。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