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企业在线     
《中国水利》2006,(12):76-76
航天数码精心打造水土保持信息化平台近期,航天量子数码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与黄河上中游管理局遥感监测中心一起开发出黄河中游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电子地图系统和黄河流域水土保持本底数据库两大系统。系统的推出,将会为“数字黄河”工程和水土保持管理工作提供更好的平台和服务。  相似文献   

2.
基本思路是借鉴黄河已开展的水权转让理念,在政府引导下,由工业企业投资黄河流域多沙粗沙来源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达到减少入黄泥沙的目标,从而置换出部分水量给工业企业。从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治理是黄河治理的根本措施、水资源已成为能源基地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支流入黄水沙量已呈急剧减少趋势、粗沙集中来源区坝系建设为水沙综合利用奠定基础等四方面,提出水土保持水沙置换的必要性,对水土保持水沙置换模式和置换对象、涉及的关键技术问题,如可置换水量、水土保持水沙置换期限、水土保持水沙置换费用和水土保持水沙置换监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主要在陕北。为减少入黄泥沙弥补陕北水土保持短板,文章分析了陕北淤地坝建设和水土流失现状,对近年来拦沙工程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在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的干、支、毛沟上合理布设8004座拦沙工程的规划方案,以期利用其有效库容,快速将区域内坡面和沟道产生的泥沙拦截在千沟万壑,为减少黄河下游泥沙促进黄土高原区水土保持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淤地坝监测系统建设总体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土高原淤地坝监测系统建设,以《全国水土保持监测规划》《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纲要》以及“数字黄河”工程规划为依据,以多沙粗沙区为重点,以地面观测为基础,以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以及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技术为手段,结合黄河流域监测网络建设,建立淤地坝监测系统,最终实现淤地坝监测信息的实时采集、准确处理、快速传递、便捷查询、可视化管理,为黄土高原淤地坝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和治黄决策服务。  相似文献   

5.
黄河泥沙来源研究评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给出泥沙来源的涵义及确定泥沙来源的一些方法的基础上,对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区及粗泥沙来源区的研究作了重点评述,简述了有关黄河泥沙来源区侵蚀产沙部位的研究成果及黄河流域水土流失类型及其分布状况。同时,指出了目前黄河泥沙来源研究的一些不足和以后应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对黄河中游河口镇至龙门区间(简称河龙区间)及粗泥沙集中来源区规划的2010年水土保持措施的蓄水量进行了计算,并分析了其产生的水文水资源效应.结果表明:①2010年河龙区间水土保持措施蓄水总量约为15.2亿m3,其中坝地蓄水量占71.9%;2010年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水土保持措施蓄水总量为2.76亿m3.②2010年河龙区间水土保持措施产生的水文水资源效应为地表截流能力提高12.8亿m3、潜水蒸发量增加1.9亿m3、降水入渗量增加0.9亿m3、广义水资源量增加43.5亿m3、不重复水资源量增加1.9亿m3、狭义水资源量减少14.2亿m3.③2010年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水土保持措施产生的水文水资源效应为地表截流能力提高2.3亿m3、潜水蒸发量增加0.3亿m3、降水入渗量增加0.2亿m3'、广义水资源量增加7.9亿m3、不重复水资源量增加0.3亿m3、狭义水资源量减少2.6亿m3.  相似文献   

7.
正近日,黄河上中游管理局下发文件,批复成立"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晋陕蒙接壤地区分中心",标志着晋陕蒙接壤地区的水土保持监测机构正式成立。晋陕蒙接壤地区涉及晋、陕、蒙三省(区)五市十三个县(旗、区),总面积5.44万km2,分布有17条面积大于1 000 km2的入黄一级支流。黄河70%粗泥沙来源于该区域。该区域又是我国  相似文献   

8.
黄土高原淤地坝监测系统建设,以《全国水土保持监测规划》《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纲要》以 及“数字黄河”工程规划为依据,以多沙粗沙区为重点,以地面观测为基础,以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 定位系统以及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技术为手段,结合黄河流域监测网络建设,建立淤地坝监测系统,最终 实现淤地坝监测信息的实时采集、准确处理、快速传递、便捷查询、可视化管理,为黄土高原淤地坝工程 建设的顺利实施和治黄决策服务。  相似文献   

9.
<正>本刊讯位于黄河晋陕蒙接壤地区的砒砂岩区水土流失极为强烈、生态环境极度脆弱,被称为"地球生态癌症",尽管其面积仅占黄河流域面积的2%左右,但每年产生的对黄河下游河道危害最大的粗泥沙量占黄河下游河道淤积量的25%左右,是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的核心区,也是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最难治理的地区。《破解地球生态癌症的密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较为系统地介绍了砒砂岩的成因、物理化学组成与特性、水土流失严重性、  相似文献   

10.
新时代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发展机遇与科学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民黄河》2019,(12):1-7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对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新使命,也为黄河流域水土保持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水土保持事业将进入一个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根据国家战略对水土保持的新需求,在总结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发展成效与经验基础上,分析了新时期黄河治理国家战略实施中水土保持的作用与任务,剖析了目前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存在的问题及需要应对的挑战,提出了精准集中治理典型区水土流失补强短板、完善提升监测预测体系强化监管、建立新时期水土保持机制推动发展、建设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为核心的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示范区和加强水土保持科学研究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对黄河多沙粗沙区治理的认识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0多年来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工作成绩显著。黄河中游水土流失治理应按照“多拦沙、少拦水、兼顾淤地”的原则,继续开展“封山植树、退耕还林”,重点先治理粗泥沙集中来源区。对黄河多沙粗沙区治理提出的建议是:①先彻底治理一个完整的流域示范区;②在黄河的一级或二级支流上修建大型拦沙坝;③大力开展群众性的坡面治理;④拓宽水土保持投资渠道;⑤强化河道管理,实施依法治河;⑥加强内蒙古“十大孔兑”的治理等。  相似文献   

12.
曾红娟  朱永清 《人民长江》2017,48(12):26-29
水土保持监测站网建设是监测工作的基础。三峡库区及其上游的金沙江下游、嘉陵江流域、沱江流域、乌江上游是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集中区,严重的水土流失制约了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影响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立足于长期为三峡工程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管理、三峡库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和信息服务这一根本出发点,提出了由1个流域监测中心站、5个省级监测总站和38个监测点组成的三峡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监测站网建设思路,以及以协同站网区域监测、典型监测和人为水土流失监测为方法体系的不同尺度、不同对象的水土保持监测信息服务模式,旨在全面掌握三峡库区及上游水土流失状况及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3.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对黄河流域水土资源配置提出了新要求。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黄河流域面临水资源总量不足、水土资源空间不匹配、水沙异源和生态用水用地矛盾突出等问题。在分析黄河流域水土资源所面临问题及成因的基础上,以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为导向,基于已有水土资源要素数据和精密监测获取的数据,识别黄河流域水土资源演变规律及生态关键阈值,构建基于水土资源高效利用与保护的黄河流域水土资源联合配置模型。本研究旨在规范黄河流域水土资源开发,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黄河中游粗沙区来沙量与粗泥沙模数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黄河下游河道泥沙淤积与中游多沙、粗沙区的来沙关系非常密切,其中粒径在于0.05mm的粗泥沙是淤积下河道的主要成分。通过重点分析不同年代粗沙区来沙量、粗泥沙模数的变化及水利水保措施对减少粗泥沙的作用,说明黄河中游兴建的水利、水土保持工程对控制水土流失、减少入黄泥沙特别是粗颗粒泥沙发挥了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15.
黄河中游粗泥沙来源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钱宁等关于黄河中游粗泥沙来源宏观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考虑了区域地貌特征及近年来人类活动因素的影响,对黄河中游粗沙来源区进行了更为详细的分区对比研究,并结合典型流域产沙及河道淤积历史剖面分析,全面探讨了入黄泥沙来源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6.
黄河干支流防洪形势、总体布局及治理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前,黄河下游洪水威胁依然是国家的心腹之患,中下游干流河段及主要支流防洪工程还不完善,洪水灾害时有发生。黄河下游防洪治理的基本思路是:“上拦下排、两岸分滞”控制洪水;“拦、排、放、调、挖”处理和利用泥沙。黄河防洪减淤的总体布局是:在充分利用现有干支流水库的基础上,继续兴建中游干流古贤、碛口水库,支流沁河河口村水库;根据水沙条件的变化,长期不懈地进行下游堤防加高加固、河道整治、挖河固堤等下排工程建设,排洪排沙入海,保证设防标准内的防洪安全,重点进行东平湖滞洪区建设,长期开展上中游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减少入黄泥沙;完善防洪非工程措施,黄河下游的主要治理措施是堤防加固,河道整治,东平湖滞洪区加固,滩区安全建设,挖河固堤,河口治理以及古贤,河口村水库建设,上中游干流河段和主要支流的治理措施主要是堤防,河道整治或防冲护岸工程建设。  相似文献   

17.
分析黄河流域生态补偿的现状,探讨黄河流域生态补偿类型与重点领域,认为黄河流域生态补偿重点领域包括三江源(黄河源)水源涵养与保护区、水土保持、跨省(区)界水污染、重大工程建设项目、饮用水源区、黄河下游滩区,详细叙述了黄河流域与水有关生态补偿基本框架,建议加强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基础研究与重点领域案例研究。  相似文献   

18.
黄河中游水利水保工程减水减沙及其对黄河下游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实测水沙量变化入手,分析探讨了黄河中游近年来水沙量变化原因及其对黄河下游河道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水利水保工程和气候因素的双重作用,使得近年来黄河中游地区入黄水沙量锐减,其中减水使得黄河下游河道淤积物增加并逐步细化,且使下游断流现象加剧;减沙使得黄河下游河道淤积物减少。分析后指出,多沙粗沙区必须加速治理、少沙清水区和黄河下游要节约用水,才有可能缓解黄河下游的断流和中常洪水高水位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论黄河水沙变化趋势预测研究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胡春宏  张晓明 《水利学报》2018,49(9):1028-1039
1980年代中期以来黄河水沙情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明晰其过程、特征及水沙变化研究的关键所在,有助于聚焦核心科学问题,重点攻关,为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技支撑。本文系统分析了黄河流域1950—2016年水沙变化过程,梳理了不同阶段各家水沙变化趋势预测成果,辨析了趋势预测结果差异显著的原因。研究表明:黄河水沙锐减,时空减幅不同步,年内利于输沙的流量持续时间和水量、沙量都在减少,含沙量则与水利水保工程建设呈现协同的阶段变化,黄河水沙异源的空间分布格局仍然持续;黄河水沙变化趋势多借助于"水保法"、"水文法"和"物理过程模型法"等开展预测,不同时期的预测成果差异显著,其中机理和机制等的认识不足、评价技术等的缺失及预测条件变化的不确定性等是导致差异显著的主要原因。今后需加强黄河水沙变化机理、措施的群体效应、预测结果可信度评估和治黄策略等关键科学问题研究,为准确预测新情势下黄河水沙变化趋势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