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正8月8日,伴随着阵阵的鞭炮声,由中国水利水电第十四局土木工程事业部承建的云南滇中引水工程昆明1标在蔡家村6号支洞破土动工,施工现场挖掘机、装载机有序地进行着场地的清表、场平工作,这标志着公司滇中引水工程昆明段正式拉开了"引金入滇、五湖通航"七年奋战的序幕。滇中引水工程是云南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基础工程,工程从金沙江上游石鼓河段取水向滇中城镇生活及工业供  相似文献   

2.
滇中引水工程从丽江石鼓镇上游约1.5km的金沙江右岸大同村附近引水,最大引水流量135m~3/s。为研究滇中引水工程取水对金沙江下游约47.8km的虎跳峡重要旅游景点虎跳石的景观影响,采用2015年对虎跳石全年每周连续拍摄的照片,分析虎跳石出现的不同景观特征及其水位,同时结合逐日水文资料提出虎跳石不同特征水位或特征景观下对应的流量量级范围。据此,分析长系列逐日的引水前、后各特征景观出现的天数及频率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滇中引水工程引水后,并未改变引水前虎跳石出现的特征景观类别数量,引水仅改变了特征景观出现的时间和频率。  相似文献   

3.
瞿霜菊  黄辉  曹正浩 《人民长江》2013,44(10):80-83
云南省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而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核心区域的滇中地区,资源性缺水、工程性缺水、水质性缺水并存,近年来的连续多年干旱已成为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分析了滇中水资源现状及其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论述了实施滇中引水工程的必要性。对分散引水方案和干流集中引水方案进行比选后,最终确定了从金沙江干流奔子栏自流引水的调水方案。该方案具有运行费用低、易调节、移民少、环境影响小等优点,工程实施后可有效缓解滇中水资源危机。  相似文献   

4.
滇中地区是云南省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发展前景广阔,但是区内水资源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水环境承载力与生态环境保护要求极不匹配,滇池等高原湖泊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在节水优先的前提下,分析了受水区生产生活引水需求;在强化治污的前提下,分析了湖泊生态补水需求。结合金沙江石鼓断面可引水量,通过基于MIKE BASIN软件平台建立水资源配置模型,研究提出了滇中引水工程水资源配置方案。  相似文献   

5.
《金沙江中游河段水电规划报告》已通过国家计委审查 ,其中 ,虎跳峡水利枢纽已被推荐为近期开发工程。虎跳峡位于丽江石鼓以东 ,是金沙江切穿玉龙雪山和哈巴雪山形成的巨大峡谷。该峡谷全长 15km ,自谷底至江岸山顶高差达 3 0 0 0多米 ,是世界上最深的峡谷之一。该峡谷上下峡口间落差达 196m ,是理想的水利电力基地。虎跳峡水利枢纽为滇中引水最理想的水源 ,在正常高水位 2 0 2 0m时 ,总库容可达 3 78亿m3 ,可实现部分自流引水到滇中的目标。如果水位升到 2 0 3 0m以上 ,则可能实现完全自流到滇中的目的。《金沙江中游河段水电规划报告》通…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人类活动影响下塔里木河流域气象干旱向水文干旱传播的规律,基于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和径流干旱指数(SDI)分析了气象、水文干旱的变化特征,探讨了人类活动对气象干旱向水文干旱传播规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源流区气象、水文干旱均呈减弱趋势,干流气象干旱呈减弱趋势,水文干旱与之相反;随时间尺度增大,干旱历时延长;源流区气象、水文干旱以及干流气象干旱的发生频率受人类活动影响后(1993年后)均降低,仅干流水文干旱的发生频率升高;受人类活动影响后,源流区不同季节气象干旱向水文干旱的传播时间均变长,干流干旱传播时间除春季外均缩短;源流区干旱传播时间延长与气候变化有关,而干流干旱传播时间缩短主要是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引嫩入白供水工程从嫩江引水为白城提供农业灌溉用水、城市饮用水和生态用水.引水时间为4月-10月,枯水期不引水.工程取水对取水前后白沙滩断面水位变化主要集中在5月-7月农业用水期,水位下降将对鱼类的产卵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同时工程取水对下游水生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滇中引水工程石鼓水源泵站具有扬程高、流量大、输水线路长等难点。结合滇中引水工程石鼓水源泵站调度运行方式及动能参数的特点,分析计算了水泵启动、事故掉电、水力干扰、阀门拒动机组飞逸等各种复杂组合工况下水泵机组及输水系统的水力过渡过程,研究了机组启动时间间隔、调压室和阻抗孔面积、水泵出口阀门关闭规律对输水系统过渡过程参数的影响,依据研究成果选定了输水系统及过渡过程控制关键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9.
应用水文变异方法对黄河干流唐乃亥、兰州、头道拐、潼关、花园口和利津6个关键断面水文指标的变异程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黄河干流水文指标有很大的变异,主要原因是水库运行和干流引水。6个断面水文指标的变异程度大体可分为3个层次,兰州和利津断面属第一层次,发生明显改变,头道拐、潼关、花园口为第二层次,改变比较明显,唐乃亥断面为第三层次,变异程度相对较低;兰州和花园口断面系水库泄流控制站,改变指标主要集中在水库削峰补枯引发的极值和丰枯流量的变化上,头道拐、潼关、利津受灌区和沿黄城市引水的影响较大,表现为很强的与农业用水规律相关的指标改变分布  相似文献   

10.
流域发生超过其时现状防洪标准洪水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长期存在。未来气候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共同作用下,超标准洪水的影响会更加严重。本文针对长江中下游干流防洪区,综合采用情景分析、水文分析、洪水淹没和影响分析等方法,设定了未来到2035年、2050年和2100年的1000年一遇超标准洪水共9个情景方案,其中,3个未来年份情景下的降雨径流分别按较现状增加5%、10%和15%考虑。通过分析得出,在未来气候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组合情景下,长江中下游干流防洪区遇1000年一遇洪水,2035年、2050年和2100年淹没区受影响人口将由基准年(2020年)的1768万人分别增加到2888万人、3536万人和3065万人,经济损失将由基准年的12669亿元分别增加到30533亿元、52599亿元和87264亿元。淹没区受影响人口最多可达现状的1.52倍,直接经济损失最大可达现状的6.89倍。现状防御体系在面对未来超标准洪水情景时必将更加脆弱,分析结果可以为流域制定长期可持续的应对未来变化条件下的防洪减灾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三峡与南水北调工程对长江口水源地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Delft3D-Flow建立了长江口二维潮流和盐度数学模型,并利用现场实测的水流、盐度数据对模型进行率定验证,较好地模拟了长江口盐水入侵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分别将枯水期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工程各调水方案与外海的典型潮波进行组合模拟多种水文条件下的盐度场,并对宝钢水库、陈行水库以及在建的青草沙水库的取水口盐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预期最大调水量为1000 m3/s的调水方案将加剧长江口的盐水入侵,水库取水口附近的盐度变大;三峡工程枯水期下泄流量增加,有利于缓解长江口水源地的盐水入侵.  相似文献   

12.
气候变化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可调水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气候变化将改变全球水循环的现状,导致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的重新分配,并将对水文水资源及其应用产生重大影响,对气温与汉水流域蒸攻发的关系,气候变化对汉水流域水文水资源及南水北调中线可调水量的影响以及对气候变化情景的敏感性及气候变化影响评价的不确定性进行了估算与分析,结果表明,气候变化对汉水流域水文水资源及南水北调中线可调水量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3.
A comparison study of meteorological, hydrological and agricultural drought responses to climate change resulting from different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s (GCMs), emission scenarios and hydrological models is presented. Drought variations from 1961–2000 to 2061–2100 in Huai River basin above Bengbu station in China are investigated. Meteorological drought is recognized by the 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Index (SPI) while hydrological drought and agricultural drought are indexed with a similar standardized procedure by the Standardized Runoff Index (SRI) and Standardized Soil Water Index (SSWI). The results generally approve that hydrological and agricultural drought could still pose greater threats to local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in the future, even with a more steady background to meteorological drought. However, the various drought responses to climate change indicate that uncertainty arises in the propagation of drought from meteorological to hydrological and agricultural systems with respect to alternative climates. The uncertainty in hydrological model structure, as well as the uncertainties in GCM and emission scenario, are aggregated to the results and lead to much wider variations in hydrological and agricultural drought characteristics. Our results also reveal that the selection of hydrological models can induce fundamental differences in drought simulations, and the role of hydrological model uncertainty may become dominating among the three uncertainty sources while recognizing frequency of extreme drought and maximum drought duration.  相似文献   

14.
南水北调工程会引起所涉区域极端气候发生变化,同时极端气候事件对调水工程运行也存在影响。研究以1960—2020年气象观测数据为基础构建极端气象要素指标体系,采用变化范围法(RVA)与集对分析法(SPA)对南水北调影响区极端气象要素的改变程度进行量化计算,揭示了经济发展、气候变化与南水北调工程影响下区域极端气象要素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在经济发展与气候变化影响下,1960—2020年南水北调影响区极端气象要素指标综合改变度总体为上升趋势,并出现了明显的区域差异性,中线地区极端气候改变度显著大于东线,而两线水源区变化程度低于输水区和受水区;调水前后对比分析表明,工程调水对中线的影响大于东线,且受水区极端气象要素变化程度更为明显;对极端气象要素分析发现,极端蒸发受气候变化与经济发展影响显著,极端气温受调水工程影响变化较大,极端降水受外界扰动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成后,将使汉江中下游区的水文情势和水资源环境等方面发生改变,为此,国家投资实施补偿工程,以克服其不利影响。围绕汉江中下游受影响区的建设与发展问题,从政策引导和发展方向上作了有益的理论探索,提出了优先改善生态环境、优先实施梯级航电枢纽建设与河道整治、优先完善关键设施建设的“三优先”开发理念,以及加快以新农村示范区、“两型”产业集聚区、区域物流中心区和汉江文化生态旅游区为核心内容的“四区”建设。同时着重阐述了实现上述建设有序进行与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创建要求与制度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6.
四零四厂取水枢纽防沙设计及试验验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上游昌马水库采用泄空排沙运行方式,四零四厂取水枢纽的防沙任务十分艰巨。试验表明,设计通过合理选择取水口位置、布置闸前局部防沙设施,以及两次表层取水,有效地解决了枢纽的防沙问题;特别是取水口前纵向螺旋流的存在,不仅保证了昌马水库泄空期间的大量底沙可顺利排往取水枢纽下游,同时取水口前又可实现“门前清”的最佳防沙效果。  相似文献   

17.
大西线调水难以实现的若干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阐述制约大西线调水工程建设的若干问题,认为大西线调水难以解决大坝和水库漏水问题,以及水渠、倒虹吸等水利设施的安全性问题;由于大坝漏水,水库蓄水高度无法达到隧道进水口高度,大规模调水将难以进行。区内大规模调水,从生态环境角度看,将引起沙漠化、草原退化、植物群落消亡等问题;从经济角度看,由于不是自流调水,可调水量不大,工程建设与工程维护的投资巨大,调水的经济效益有限;从社会角度看,调水将改变西南与西北地区、我国和邻国之间的利益关系,会带来社会和政治问题。指出:大西线调水方案低估了施工难度和工程成本,夸大了可调水数量和经济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8.
田勇 《人民长江》2019,50(2):65-69
叶绿素a浓度和藻细胞密度是表征藻类生物量的两种不同方法。为了分析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叶绿素a与藻密度的相关关系,在干渠内(动态条件)和干渠旁(静态条件)设置断面进行了采样,依据实测数据分析了叶绿素a和藻密度的变化情况及相关性。结果表明:动态条件下,叶绿素a浓度与藻密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两者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 88~0. 90;单一优势藻种水体中叶绿素a浓度与藻密度存在显著正相关性,r 0. 95;优势藻种的更替变化会导致叶绿素a浓度与藻密度的相关性下降;动态条件转为静态条件时,空间和水文要素发生变化,将导致藻种、藻密度及叶绿素a浓度发生变化,并影响藻密度和叶绿素a浓度之间的相关性。研究成果有利于有关部门掌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引水水质的变化,可为沿线用水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相似文献   

19.
基于 1961—2019 年气象观测数据和 CMIP6 模式数据,利用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tandardized?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index,SPEI)计算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和受水区的干旱指数,并利用经验正交分析法、主成分分 析法和 Copula 函数法,对水源区与受水区的干旱演变规律进行分析,揭示干旱遭遇的联合概率分布,并对未来干 旱遭遇进行预估。研究结果表明:水源区和受水区干旱事件遭遇频繁,1965—1971 年和 1987—2005 年均出现较 为严重的干旱遭遇事件,同时在 1970 年代中后期至 1985 年前后,出现了长期明显的区域差异性;水源区和受水区 中旱和重旱的联合重现期分别约为 18 年一遇(5.51%)和 123 年一遇(0.81%),两地同时出现极端干旱的重现期约 为 323 年一遇(0.31%);不同气候情景下以年尺度 SPEI 指数,对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和受水区的未来干旱事件预 估表明,未来水源区和受水区在 SSP1-2.6 情景下干旱遭遇次数相对较少,而在 SSP2-4.5 情景下的 2034—2036 年、 2044—2045 年以及在 SSP5-8.5 情景下的 2032—2033 年、2068—2070 年,将有可能发生较严重的干旱遭遇事 件。  相似文献   

20.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y are the two major drivers that can alter hydrological cycle processes and influenc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ydrological drought in river basins. The present study selects the Wei River Basin (WRB) as a case study region in which to assess 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y on hydrological drought based on the Standardized Runoff Index (SRI) on different time scales. The 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s in Location, Scale and Shape (GAMLSS) are used to construct a time-dependent SRI (SRIvar) considering the non-stationarity of runoff series under changing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RIvar is more robust and reliable than the traditional SRI. We also determine that different driving factors can influence the hydrological drought evolution on different time scales. On shorter time scales, the effects of human activity on hydrological drought are stronger than those of climate change; on longer time scales, climate change is considered to be the dominant factor. The results presented in this study are beneficial for providing a reference for hydrological drought analysis by considering non-stationarity as well as investigating how hydrological drought responds to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y on various time scales, thereby providing scientific information for drought forecasting and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over different time scales under non-stationary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