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揭示鄱阳湖湿地植被对关键水文要素的响应规律,综合运用EFDC水动力学模型和高斯模型,建立了湿地植被分布面积对淹没水深、淹没时长和退水时间的响应关系,明确湿地植被对关键水文要素的生态需求。结果表明:鄱阳湖湿地典型植被对这3种关键水文要素的生态阈值点由小到大依次均表现为:芦苇苔草虉草蓼子草,从而形成了芦苇、苔草、虉草和蓼子草由高到低的空间分布格局;苔草的生态幅宽最大,表明其对生境的适宜范围最广、适应能力最强,从而使得其在鄱阳湖的分布范围最广。  相似文献   

2.
鄱阳湖湿地植物群落沿高程梯度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鄱阳湖湿地植物群落地理分布特征的研究对鄱阳湖的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野外植物群落的样方调查,结合数字高程模型,分析了鄱阳湖湿地植物在不同高程范围内的分布格局和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鄱阳湖湿地植物以禾本科、莎草科、蓼科和菊科等植物最为常见,地上生物量随高程呈上升趋势;物种丰富度与高程呈非线性正相关关系,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在高程上均呈下降-上升-下降趋势;12.5~13.5 m高程范围内,生境差异较小,Jaccard指数较大,在12~12.5 m和14.5~15 m高程范围内,生境差异较大,属于湿生植物到中生、旱生(或沙生)植物的过渡地带,15 m高程以上植物生长环境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3.
地形因子影响地表水热再分配、风沙作用方式和水力侵蚀强度,不同地形上土地利用类型的改变会产生不同的生态修复效果。为了给科学合理地评估退耕还林(草)效果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基于1988年、1998年、2008年、2018年Landsat4-5 TM、Landsat8 OLI卫星遥感影像数据与DEM数据,在RS与GIS技术支持下获取土地利用与地形因子数据,将土地利用类型与地形因子耦合,分析了延安市大规模实施退耕还林(草)前后各土地利用类型在不同地形因子上的分异及转移特征。结果表明: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使延安市土地利用结构发生明显变化,耕地面积占比由29.01%降低到11.51%,草地面积占比由32.88%降低到25.31%,而林地面积占比由36.01%大幅提高到60.60%;各土地利用类型在各级高程与坡度上的分布差异随时间推移愈加明显,坡度小于15°的耕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比例大幅提高,即随着时间推移耕地分布逐渐向缓坡区域转移;草地与林地在各级坡度上的分布具有一致性,二者的分布优势均随着坡度增大而增大,其中林地分布优势在高程919~1 445 m尤其在919~1 115 m较大且随着时间推移进一步增大,草地分布优势随海拔的提高逐渐减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在高海拔区域的分布优势逐渐变大。应根据土地利用类型的地形分异特征对土地利用结构进行进一步优化调整。  相似文献   

4.
1概况1.1工程地基土层分布情况及地下水分析皂河站工程施工码头基坑开挖底高程为14.7m,与其相邻的骆马湖越堤外侧水位为22.4m,水头差7.7m。码头地基土层分布情况为:表层为灰黄色粉质粘土,平均高程为21.3~19.9m,渗透系数为81.6m/d;第二  相似文献   

5.
张伟 《中国水利》2012,(8):45-46
一、工程概况 温泉水电站位于新疆某河中游马扎尔峡谷内,水库总库容为2.07亿m3,水电站总装机容量为135 MW,以发电为主,多年平均年发电量7.61亿kWh.工程为大(2)型Ⅱ等,大坝为1级建筑物. 温泉水电站坝址河谷呈V形,河流纵坡6.9‰.谷底高程870m左右,两岸山顶高程1 182~1 600m,右岸自然坡角多在70°~80°之间,局部近于直立.坝址分布下石炭统东图精河组和第四系地层,岩体呈厚层状—块状.坝址基岩强风化层厚2~5 m,弱风化层厚10~15 m.  相似文献   

6.
小浪底南岸进水塔混凝土浇筑方量21681m3,253m高程以下塔宽15m,253m~281m高程塔宽12m,塔体高度51m,塔长33m。南岸进水塔施工期夏季和冬季温控措施尤为重要,施工中出现的温度裂缝问题及相应的处理措施,对类似工程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宋春法 《山东水利》2005,(12):39-40
潍坊市寒亭区渤海潮间带位于渤海湾南岸,该潮间带地面开阔,地下卤水资源丰富。沿海岸线高程1·0m以上较易开发地段兴建了防潮堤。防潮堤外地面高程1·0m以下的潮间带,由于地形低洼,受一日两潮影响,筑堤难度大、造价高,前些年一直未能开发。经试验采用土工布袋灌泥浆挡潮,利用较少的投资就能使筑堤有了工作面,解决了在潮间带筑堤难题。1基本情况1·1地形地质该潮间带地形南高北低,地面坡降1/5000,地面高程-0·5~1·0m(筑堤处平均高程-0·1m)。地质岩性为粉细砂及轻质亚粘土、夹黑色淤泥、含贝壳碎片。该地层抗冲蚀性太差,但在水中也固结很快…  相似文献   

8.
无验潮模式下的水下地形测量中,GPS定位质量直接影响着水下地形测量最终成果的精度,尤其是高程方向,为此,详细地研究了GPS RTK平面和高程数据质量控制的方法.RTK测量中异常数据在时间序列上,按照出现的频次可分为个别点异常、短时异常及较长时间的异常.针对3种异常情况,分别提出了修正模型,并应用于精密水下地形测量中,取得了理想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以人工湿地系统处理医院污水处理站二级处理出水,以达到深度降解并去除TN的目的。设计总面积782 m2人工湿地系统,其中自由表面流型(FWS)人工湿地450 m2和潜流型(SSF)人工湿地186 m2,最后连接生态景观池面积146 m2,每日平均抽取30 m3污水(二级处理出水),水力负荷为0.05 m/d。早期运行结果显示,TN去除率为44%,NO3-—N去除率FWS湿地为15%,SSF湿地为34%。试验进行到稳定运行期,调高流量至70~100 m3/d,水力负荷为0.11~0.16 m/d,结果显示,NO3-—N去除率达68%;比较FWS与SSF湿地的NO3-—N的去除速率,FWS湿地为2.48 g/(m2.d),SSF湿地为3.61 g/(m2.d)。SSF湿地对NO3-—N的去除效能比FWS湿地好。  相似文献   

10.
人工湿地植物生长特性及其对氮磷富集能力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室外盆栽实验研究了香蒲和梭鱼草两种湿地植物的生长特性及其对富营养化水体中氮、磷的吸收富集能力,为深入研究湿地植物在污水处理中的作用提供依据。实验期间,香蒲和梭鱼草均能在富营养化水体中正常生长,经过5个月的生长,两种植物的总生物量分别为6.65 kg/m2和10.83 kg/m2,约为栽种前的6倍和7倍。实验前,香蒲和梭鱼草根、茎、叶中TN的分布为叶>根>茎;TP在两种湿地植物组织中的分布均为叶>茎>根。实验结束后,香蒲和梭鱼草各组织中的TN、TP含量均明显下降,TN在梭鱼草组织中的分布仍为叶>根>茎,而香蒲组织中TN分布为根>叶>茎;两种植物组织中的TP分布为根>叶>茎。比较而言,梭鱼草具有较高的氮、磷积累量。  相似文献   

11.
对长江口南汇东滩工程促淤区的动态淤积特性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工程促淤可将原不同地形地貌的滩涂调整为总体近岸高,离岸低,有一定坡度的连续性滩面。在充分促淤的条件下,工程区平均高潮位和纳潮口底高程可近似作为促淤后地形高程分布的范围指标。促淤区的空间分布表现为水深较深处比水深浅处的淤积强度大,水深越深,淤积量越多。各观测点的淤积强度随时间的延长呈递减趋势,一般经过2~3年的工程促淤,淤积厚度不再随促淤历时而有大幅度的增长。南汇东滩0 m等深线以上的促淤工程,在前2~3年的年均淤积强度约为0.2~0.3 m/a;-2 m等深线以上促淤工程,在前2~3的年均淤积强度约为0.5 m/a;-3~-4 m等深线以上促淤工程,前2~3年的年均淤积强度约为1.0 m/a。  相似文献   

12.
为减小黄河三角洲附近海域地形高程测量误差,利用渤海潮汐平面二维数学模型和2015年黄河三角洲附近海域大范围加密地形测量资料等,首先研究了三角洲岸边有、无潮滩对测验断面沿程水位及海底高程计算结果的影响,发现验潮站位于有、无潮滩的岸边时,岸边与断面测点同步水位都具有越向深水区差值越大的特点,但是当验潮站位于有潮滩的沟道时,潮滩附近出现陡坎式水面线,岸边与断面测点同步水位差值还会在浅水区出现极大值,岸边与测点同步水位差值最大为1.3 m。基于水位引用造成的断面高程平均误差最小化原则,给出了渤海湾、莱州湾地形测量典型断面最佳测量时段:渤海湾有潮滩的断面最佳测验时段是高潮前、大潮后的低潮前,无潮滩的断面测量则是低低潮前、后和高低潮前、后;莱州湾无潮滩断面最佳测验时段是低低潮与其前、后高高潮之间,有潮滩的断面则是低高潮前、后和高高潮前。最佳测量时段长占一个潮周期的25%~50%,这些时间断面测量平均误差较小,为0.04~0.12 m。  相似文献   

13.
碟形湖是鄱阳湖湿地的一类重要组成部分。赣江尾闾(中支)碟形湖分布广泛,地形和鄱阳湖水位变化共同造就了水体空间分布的季节性差异。为进一步了解碟形湖的形态特征和水体的空间分布情况,基于湖区5 m分辨率的数字高程模型提取了碟形湖地形,构建了主要碟形湖的水位-面积-容积曲线,以汛后期潴水型典型年2014年为例,基于Landsat 8遥感影像分析了典型水文时期赣江中支三角洲的碟形湖水体分布变化。结果表明:三角洲上游和下游的碟形湖形态差异明显;碟形湖四周高、中间低、深度较浅的地形特征导致其可以容纳的水量不及2亿m~3;在秋季退水期和冬季枯水期,碟形湖水体占三角洲水体覆盖的70%~90%,是越冬候鸟栖息的重要湿生环境。  相似文献   

14.
赵力  董鹏  宋晓峰  闫良 《人民黄河》2022,(3):133-137+164
以引汉济渭工程三河口大坝坝基岩体为研究对象,采用声波测试、电磁波CT探测等手段,分析了坝基岩体钻孔波速特征及电磁波CT特征规律,研究了爆破开挖对岩体的影响。结果表明:坝基岩体高程高于一定范围(504.5~511.5 m)时,波速显著下降,高程504.5 m以下波速高且稳定,岩体完整性较好,局部岩体波速低于4 000 m/s,原因是附近断层、裂隙等导致局部岩体完整性较差;坝基整体电磁波CT衰减系数较小,仅局部岩体区域衰减系数较大,其分布高程主要在498.5~501.0 m,河谷坝段上游边界的坝基岩体完整性优于下游边界的,靠近左右岸的坝基岩体完整性优于坝段中部的;坝基岩体在爆破开挖作用下,受影响深度主要在2.0 m范围内,坝基高程为504.0、504.5 m时,波速值高于3 400 m/s的岩体区域面积占比均在80%以上,通过固结灌浆处理可基本满足坝基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前置挡墙对水库下泄水温及坝前水温分布的影响,以董箐水库为例,构建三维水温-水动力数学模型。模拟不同挡墙高程下的下泄水温和坝前水温分布,分析前置挡墙高程与下泄水温、坝前水温分布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下泄水温的改善效果与挡墙高程密切相关:挡墙高程低于取水口高程时,挡墙高程的变化对下泄水温几乎无影响;挡墙高程高于取水口高程一定高度时,挡墙高程越高,下泄水温越高;挡墙高程480 m时,4月下泄水温最大升温1.11 ℃。下泄水温的提高度与挡墙和取水口位置对应的坝前垂向水温差线性相关。坝前垂向水温分布也受挡墙的影响,挡墙高程高于取水口高程一定高度时,随着挡墙高程的增加,分层期温跃层厚度增加位置上升。下泄水温的改善效果与挡墙高程的关系较为复杂,下泄水温提高度增长较快位置分别出现在挡墙高程471 m和475 m处。考虑方案的工程可行性,挡墙高程471 m为改善下泄水温的最优选择。研究可为前置挡墙的设计及工程优化提供方法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瀑布沟水电站尾水闸门室在浇筑排架过程中,发现桩号0+00~0+64m段上游边墙沿高程706.2m拱座有纵向混凝土喷层裂缝和沿桩号0+64m在高程706~683m的横向喷层出现裂缝。通过现场详细调查并结合工程地质条件和监测资料的综合分析表明,此段的喷层裂缝是由于两条软弱结构面的组合,在交叉洞室的开挖过程中,因应力重分布导致软弱结构面所夹岩体的变形开裂。为了永久安全,建议加强支护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为确定苏州河两岸防汛墙改造的墙顶高程,采用水文概率统计与水力模型计算相结合、原型实测与数学模型相结合的方法,与太湖流域河网水文水动力模型相衔接,建立基于数字河网的苏州河水系水文水动力模型,从影响苏州河高水位的洪、涝、潮、控等要素着手,计算分析洪、涝、潮单一水情以及历史典型年不利水情影响下的苏州河高水位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现状及规划近、远期工况条件下的苏州河沿线设计高水位分别为4.60 m,4.79 m和4.77 m。  相似文献   

18.
若尔盖湿地土壤特性空间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若尔盖湿地是青藏高原高寒湿地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近年来湿地急剧萎缩和退化。根据若尔盖湿地分布特点,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在6个样区采取的349个土壤样品进行测试分析,研究若尔盖湿地土壤质地、土壤水分、养分空间特性变化,探讨湿地生态系统演化对土壤状况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若尔盖湿地土壤质地变化在空间和垂向上差异较小,花湖地区主要为壤土,纳若桥、达水曲、排水沟、哈丘湖为砂壤土,喜马拉也地区则为壤砂土。土壤pH值的变异系数最小,空间变异性相对较弱,有机质的变异系数相对较大,其次为速效磷和速效钾;有机质从表层到80 cm处呈降低趋势,有机质含量花湖纳若桥排水沟哈丘湖达水曲喜马拉也。不同区域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Van Genuchten模型参数差异显著,喜马拉也和达水曲区域的A和n值明显高于其余区域,土壤水分持水性能较弱。研究结合不同区域的土壤性质、水分及养分特性变化,对若尔盖未来湿地保护和管理的重点方向和区域进行指导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基于1975年、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和2010年的Landsat TM/MSS遥感影像,采用面向对象与决策树相结合的分类方法,完成了红原县湿地信息的遥感解译和动态特征分析,并结合生态效应指数和土壤侵蚀量对湿地变化的生态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红原县湿地以沼泽化草甸为主,近年显示出泥炭沼泽→沼泽化草甸→湿草甸→草甸的演化趋势;1975年以来,62.03%的湿地面积呈现持续减小和波动变化的特点;湿地质心发生偏移,其中1975—2000年向东北偏移128.56 m,2000—2010年向西南偏移757.26 m;湿地集中分布在坡度小于6°且排水不畅的区域,湿地面积减小率随坡度增大而增大,在坡度为2°~6°的区域,各湿地类型的转化面积随坡度的增大而减小;近年来红原县湿地生态效应指数逐渐增大,湿地区土壤强烈侵蚀的比例不断增大,揭示出红原县湿地生态安全受威胁程度日益加重。  相似文献   

20.
黄河三角洲湿地柽柳群落退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黄河》2015,(7):85-89
依据植物样地调查资料与土壤采样测定数据,运用时空替代法,将样地划分为退化早期阶段、退化中期阶段、退化晚期阶段,对不同退化阶段黄河三角洲湿地柽柳群落特征及水盐因子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从退化早期阶段至退化晚期阶段,研究区内柽柳群落的盖度、密度与高度呈减小趋势,物种丰富度、均匀度和多样性也呈下降态势,柽柳死亡率直线上升,反映了黄河三角洲湿地柽柳群落严重退化;退化早期阶段土壤养分与盐分仍处于合理范围,至退化晚期阶段已严重超出柽柳生长的承受范围。柽柳群落退化主要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影响:自然因素方面,研究区土壤盐分逐年上升,土壤养分分布不均,生态环境恶化造成柽柳死亡与群落退化;人为因素方面,制盐业与水产养殖业迅速兴起,人们大面积砍伐柽柳,从而导致柽柳群落退化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