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为维护漳河河势稳定,保障防洪和基础设施安全,实现砂石资源在保护中开发利用、在利用中更好地保护的目的,对漳河进行了系统全面的采砂规划,划分了禁采区、可采区及保留区,以更好地指导采砂活动科学、有序地开展。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柳江规划河道水文泥沙特性、泥沙输移和补给规律,综合考虑河道采砂对河势控制、防洪保安、水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及其他影响的基础上,科学划分禁采区、可采区和保留区,并提出采砂规划实施与管理的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3.
《人民黄河》2016,(7):27-30
黄河是多泥沙河流,但泥沙地区分布不均,各河段河道演变与泥沙补给条件不尽相同,能直接用于建筑的砂石比较少,存在非法开采砂石现象,威胁防洪安全。为实现科学、可控、有序管理,研究提出了采砂控制总量、禁采区范围、可采区范围、可采区控制开采高程、禁采期、采砂作业条件、保留区范围、保留区转化条件等采砂管理控制性指标。在维护河势稳定,保障防洪安全、航运安全和供水安全,满足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前提下,在规划范围贵德至循化、兰州、宁夏至黄河入海口干流河段和湟水、清水河、窟野河等12条支流以及东平湖老湖区内,划定禁止采砂的禁采区81个,允许砂石开采的可采区301个,保留区178个。提出黄河流域干流禹门口以上河段和支流、湖区建筑用年度采砂控制总量为6 824万t,并提出了采砂保障措施及能力建设方案。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红水河大化瑶族自治县河段河道采砂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论述了红水河大化瑶族自治县河段采砂规划的原则、任务和可采区、禁采区的划分,分析了采砂对河势稳定、防洪及通航安全的影响,同时提出了相关的监管建议,为保证河道安全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5.
邹紫伟 《中国水利》2010,(21):36-38
<正>河道采砂管理的目标是依法、科学、有序。当相关法律法规赋予水行政主管部门监督管理河道采砂的职责后,要确保后两个目标的实现,务必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要编制好河道采砂专项规划,二是要做好规划可采区许可管理工作,三是要加强采  相似文献   

6.
王芳 《陕西水利》2016,(2):78-79
本文根据玛纳斯河的自然条件,以调查为依据,提出了河道采砂面临的几个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统一规划,确定可采区、禁采区和采砂量等措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人民黄河》2015,(7):34-36
在河道管理范围内的主槽或滩地采砂,会对河势、防洪、通航、涉河工程、水生态及水环境等造成一定的影响。根据黄河流域重要河道的采砂情况,研究了采砂对河势稳定、防洪安全、通航、水生态和水环境及涉水工程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措施。在黄河流域河道采砂规划确定可采区的范围时,考虑采砂对河势、防洪、通航、涉河工程、水生态及水环境等产生的影响,并将影响程度降到了最低,只要按照规划的可采区范围、年度开采量及控制高程开采,就不会对涉水工程的正常运行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清原县浑河河道采砂现状、泥沙补给、河势演变、泥砂特性、床砂组成及泥沙来源的调查分析,划分了河道采砂保留区、可采区和禁采区,在此基础上确定采砂保留区和可采区的控制性因子,提出消除采砂造成的影响、日常监管、引入市场机制、规划调整及采砂许可等后期管理与实施措施。  相似文献   

9.
长江中下游河道采砂必须以维护河势稳定、保障防洪和通航安全为前提,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体现限制性特征。编制长江中下游采砂规划要充分重视基础资料的收集,因地制宜地作好各具特色的河道采砂规划,正确处理好采砂与防洪安全、河势稳定、通航安全和水生态保护的关系,同时还要做好采砂后评估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0.
2002年1月1日《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正式实施。笔者曾编制长江马鞍山河段采砂规划。认为长江采砂规划必须对河势演变投律准确把握,并充分考虑河段内沿岸国民经济布局,以及上下游左右岸关系,使规划符合《条例》规定的各项要求。确保长江防洪、航道安全及河势稳定。  相似文献   

11.
从河砂权属界定、采砂规划编制与许可选择、采砂交易方式探索、非法采砂行为应对,以及采砂管理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对采砂管理研究进行梳理和综述。综合分析表明:所有权行使主体代表的不明确使得采砂管理责任主体缺位;采砂影响与采砂规划编制间内在作用机理的缺失制约着采砂规划方案决策的科学性;现有研究对不同采砂交易方式适用条件的认识不足;同时,新一代信息技术在采砂管理中具备较大应用潜力。基于此,未来可尝试开展对机构改革后河道采砂管理体制、采砂规划方案综合评估与决策、采砂交易方式创新设计、面向全过程的采砂管理数智化平台构建等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采砂规划研究与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令木  赵义 《人民长江》2006,37(10):19-20
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内的砂石是较好的建筑和填筑材料.为防止采砂对长江河势稳定、防洪安全、通航安全、水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沿江工农业设施的正常运行带来较大的不利影响,长江河道采砂必须进行统一规划.长江中下游河道采砂规划研究工作自20世纪90年代初逐步展开,到国务院颁布《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后,开始按水利部的部署对长江中下游河道进行统一规划,规划研究与探索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较系统地阐述了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采砂规划研究过程、取得的主要成果以及成效,提出了进一步做好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采砂规划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为改善投资环境,长江口沿江两岸堤内外吹填造地对河道砂石的需求量逐渐增大。大规模无序、盲目的采砂活动已引起局部河势的不利变化,危及长江口防洪及通航安全。为规范长江口采砂行为,维护长江河口的健康,迫切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为评价采砂活动提供方法。结合近年来编制采砂可行性论证报告的实际工作经验,对长江口采砂方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初步探索,提出了评价指标的评价方法与评价标准,供业内同行及采砂管理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14.
李刚 《人民长江》2018,49(18):20-23
为建立长江河道采砂管理长效机制,在回顾采砂管理所取得成就的同时,对当前采砂管理中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包括砂石供需矛盾、采砂船产能过剩及执法能力欠缺等。在此基础上,提出坚持空间均衡,科学制定规划;坚持系统治理,化解主要矛盾;坚持两手发力,服务经济建设的治本措施,统筹推进治江事业绿色发展。相关经验可供我国其它流域及江河采砂管理工作借鉴。  相似文献   

15.
徐勤勤  马水山 《中国水利》2010,(21):27-29,32
河道采砂现场监管工作是河道采砂管理的重要内容。《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颁布施行9年来,长江河道采砂现场监管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提出采取强化合作、打防并举的措施,即要继续依法深化对涉砂船舶的整治管理,继续深入开展水打与陆治相结合工作,继续做好监督检查工作,积极探索流域中小河流河道采砂的规范管理办法和措施,切实维护流域河道采砂管理秩序。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采砂对河道水流条件的影响,基于水动力学方法,建立了采砂区二维水流数学模型,对湘江尾闾局部河段不同控采高程条件下采砂前后水流条件进行分析和预测。结果表明,在中低水条件下,河道采砂会使河段水面线略有降低,流速重新分布,分汊河段分流比发生变化;且随着采挖深度的降低,水位变化和流速变化逐渐减少。计算成果可为该河段的采砂可行性研究及采砂规模的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在全面归纳长江河道采砂管理现状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近两年长江河道采砂管理已采取的措施,系统分析了目前长江河道采砂依然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出了强化长江河道采砂管理的工作思路和有关措施,以实现长江河道砂石资源科学、绿色、可持续利用,维护长江河势稳定,保障长江防洪、通航、生态安全以及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广西重要河道采砂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缺少采砂规划、违法采砂和现有法规操作性不强等问题,结合现状调查,提出广西河道采砂管理工作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长江河道采砂管理实践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十五"期间,国务院颁布实施了《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长江河道采砂管理进入了法制化轨道,水行政主管部门肩负起长江河道采砂管理的重任.几年来,通过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艰苦努力,非法采砂活动得到了有效遏制,长江河道采砂由无序逐步向依法、科学、有序转变,长江河道采砂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长江河道采砂管理在新的形势下又出现一些新的问题,针对出现的新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措施.对"十一五"期间长江河道采砂管理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20.
Sand mining (used here as a generic term that includes mining of any riverine aggregates regardless of particle size) is a global activity that is receiving increasing media attention due to perceived negative 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impacts. As calls grow for stronger regulation of mining, there is a need to understand the scientific evidence to support effective management.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results of a structured literature review addressing the question, “What evidence is there of impacts of sand mining on ecosystem structure, process, and biodiversity in rivers, floodplains, and estuaries?” The review found that most investigations have focused on temperate rivers where sand mining occurred historically but has now ceased. Channel incision was the most common physical impact identified; other physical responses, including habitat disturbance, alteration of riparian zones, and changes to downstream sediment transport, were highly variable and dependant on river characteristics. Ecosystem attributes affected included macroinvertebrate drift, fish movements, species abundance and community structures, and food web dynamics. Studies often inferred impacts on populations, but supporting data were scarce. Limited evidence suggests that rivers can sustain extraction if volumes are within the natural sediment load variability. Significantly, the countries and rivers for which there is science‐based evidence related to sand mining are not those where extensive sand mining is currently reported. The lack of scientific and systematic studies of sand mining in these countries prevents accurate quantification of mined volumes or the type, extent, and magnitude of any impacts. Additional research into how sand mining is affecting ecosystem services, impacting biodiversity and particularly threatened species, and how mining impacts interact with other activities or threats is urgently requir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