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薄壁混凝土墙在使用中会产生竖向温度裂缝,温度裂缝的与现与混凝土墙长度,高度,降温幅度及混凝土的强度有关。文章对此进行了分析探讨,从而确定混凝土墙的合理分缝。  相似文献   

2.
对某水电工程冲沙闸下导墙裂缝成因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该结构物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早期温度骤降引起的拉应力超过该结构本身的抗拉强度所引起的,由此说明混凝土早期的抗裂性能甚为重要,应引起各方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混凝土结构温度裂缝的特点及其配筋控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混凝土结构温度作用产生的裂缝与荷载作用产生的裂缝有显著的不同:①与材料的韧性有关;②具有时间性;③裂缝处钢筋的应力较小;④分浅层、深层和贯穿性三种裂缝;⑤温度作用时应力和应变不再符合简单的胡克定律。掌握其特点对采取合理的温度裂缝控制措施有其重要意义。对于允许开裂但需限制裂缝开展宽度的混凝土结构,较为准确地计算混凝土裂缝开展宽度是温度裂缝控制的必要条件。温度配筋的目的就是增加裂缝条数,减小裂缝开展宽度。文章还讨论了温度裂缝的控制标准和裂缝宽度的计算理论  相似文献   

4.
李家峡水电站混凝土在施工期间发生裂缝157条,其中绝大多数属表面或浅层裂缝,深层裂缝较少。经论证分析,产生裂缝的根本原因是混凝土温度(水化热温升)和环境温差、养护条件、原材料质量、混凝土性能等。对此,采用环氧树脂等材料对裂缝实施化学灌浆及其它方法处理,以阻止裂缝发展,提高混凝土的整体性和耐久性。通过蓄水至今的考验,表明裂缝定性准确,设计方法优良,施工处理可靠,大坝运行正常、安全,基本达到设计预期要求。  相似文献   

5.
针对水闸、船闸等水工建筑物墩墙混凝土裂缝难以通过施工工艺有效控制的现状,通过对墩墙温度应力的计算分析,阐明了抗裂设计的必要性,探讨了抗裂暗梁的设计方法。工程实施结果表明,合理配置墩墙抗裂暗梁,可有效控制混凝土裂缝尤其是贯穿性裂缝的发生,是一种作用比较明显的抗裂设计措施。  相似文献   

6.
泵浇混凝土闸墩裂缝成因计算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结合混凝土材料特性,分析了泵浇混凝土闸墩裂缝的形成与发展机理,对闸墩混凝土温度应力、收缩应力进行了分析计算。在此基础上,以沱河闸墩裂缝为例进行了计算分析,最后,地减少混凝土温度收缩裂缝提出了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金盆水利枢纽泄洪洞混凝土裂缝的分析,指出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温度、混凝土收缩、内外温差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提出针对不同类型的裂缝采用不同的处理措施,即表面封闭处理工艺或化学灌浆处理工艺;并提出严格控制混凝土的浇筑温度和水化热温升,增强混凝土表层的抗拉强度,加强养护措施等预防裂缝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面板堆石坝混凝土面积防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结构裂缝的几个关键技术问题有,防止面板裂缝的基本条件、面板温度收缩应力的计算、约束程度对裂缝的影响、混凝土抗拉性能与面板裂缝的关系、配筋对面板裂缝的抑制程度,以及表面保护对降低温度收缩应力的效果等。干缩对混凝土面板的温度收缩应力具有很大影响,采用“综合温差”计算面板的温度收缩应力,强调减少基础约束程度对减少面板裂缝十分有利,计算了面板具有适当的抗拉性能对减少或避免裂缝的重要作用,分  相似文献   

9.
符振辉  李敏  黄兴强 《红水河》2006,25(3):53-57
介绍了乐滩水电站混凝土配合比优化及采取的技术措施。通过采用优质缓凝高效减水剂、引气剂、Ⅰ级粉煤灰和合理确定混凝土配制强度等综合措施和技术路线,有效地降低了混凝土用水量和水泥用量,改善了混凝土工作性,减少了混凝土水化热温升,比较有效地控制了混凝土温度裂缝的发生,提高了混凝土的体积稳定性:同时降低了混凝土的施工成本,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质量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三峡工程地处湖北宜昌三斗坪镇,该地区季节变化显著、昼夜温差大且气温骤降频繁,做好温控工作,防止混凝土裂缝出现,是保证三峡工程质量的关键。三峡右岸电站厂房工程通过采取措施对混凝土水化热、入仓温度、浇筑温度及收仓后的温升进行控制,有效地防止了混凝土温度裂缝的出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冬季早龄期混凝土表面保护时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仿真分析软件FZFX3D,以一个冬季开始混凝土浇筑的模型坝为例,计算了混凝土浇筑后表面一直裸露和浇筑后立即覆盖保温材料两种工况,分析了特定高程上混凝土的温度分布、热流量以及坝体整体温升,建议了冬季混凝土表面保护的最佳时刻。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硅粉对混凝土绝热温升的影响,配制了15组不同水胶比、不同硅粉掺量的硅粉混凝土配比试样作半绝热温升值测量,并通过热补偿法获得绝热温升值。结果表明:硅粉能降低混凝土绝热温升量,其中掺5%硅粉降低绝热温升值1.8~7.3 ℃,掺10%硅粉降低绝热温升值3.3~10.2 ℃,绝热温升降低程度受水胶比的影响;硅粉能在要求相同强度情况下显著降低混凝土绝热温升值。基于硅粉混凝土绝热温升值结果,通过回归分析获得绝热温升值预测式,并绘制了硅粉混凝土绝热温升值设计图,可供从事混凝土温度控制的技术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3.
基于水化度的泵送混凝土温升模型及参数反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泵送大体积混凝土绝热温升高、早期水化速率快的特点,结合绝热温升试验,构建了基于水化度的水化温升速率模型(简称水化度模型),采用人工蜂群算法对水化度模型、双曲线模型、单指数模型和双指数模型参数进行反演对比分析,将水化度模型应用于5组绝热温升试验结果拟合中,使用4种温升模型对上海某泵闸工程混凝土试块温度场进行了反馈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水化度模型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水化度模型能反映不同阶段的水化热变化特性,其参数采用分阶段拟合,稳定性好,避免了一般模型参数过多时出现的过拟合问题,能为泵送混凝土结构施工期智能温控提供较准确的温度场数值模拟结果。  相似文献   

14.
预冷混凝土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温控方法,特别是对于碾压混凝土更为重要。由于外界气温高于预冷混凝土的温度,所以预冷后的混凝土在运输,浇筑和层间间歇期内,其温度均会有所升高,形成温度例灌,造成预冷效果降低。本文研究了混凝土浇筑后的间歇期间内的预冷损失问题,综合考虑了混凝土层厚,间歇期和混凝土表面放热系数的影响,进行了多种方案的计算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预冷效果的概念,并整理出一套预冷效果估算方法,本方法既  相似文献   

15.
影响夏季混凝土仓面温度回升的关键因素有混凝土水化热温升、环境气温、太阳辐射热等。目前采用的温控技术主要有仓面喷雾、覆盖保温被和搭设遮阳棚等。通过对各影响因素和温控技术进行分析得到,减少仓面混凝土在空气中的暴露时间、降低预冷混凝土与外界环境温差、合理安排浇筑时段、缩短仓面坯层间覆盖时间是控制温升的有效对策,覆盖保温被和仓面喷雾是控制温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蒋娟梅 《西北水电》2009,(4):36-39,43
大坝混凝土的绝热温升、导温系数、导热系数和比热等热学性能参数,是大坝进行温控设计必须的关键参数,对保证工程质量,节约工程投资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景洪电站混凝土热学性能进行试验研究,提供可靠的变形性能及热学性能试验资料,以保证工程质量.  相似文献   

17.
混凝土绝热温升与混凝土的龄期、水胶比、粉煤灰掺量和温度等多种因素有关,目前缺乏综合考虑这些影响因素的混凝土绝热温升计算模型。通过对不同水胶比、粉煤灰掺量和入模温度条件下的混凝土开展绝热温升试验,分析了诸因素对混凝土绝热温升和温升速率的影响,提出了新的计算模型,并确定了特征参数及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结果表明,新模型能采用统一的函数来描述不同配合比和温度历程下的混凝土绝热温升过程,且与混凝土绝热温升试验的实测数据吻合较好,可以较精确地预测混凝土结构温度变化,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吴建勇 《大坝与安全》2011,(2):28-31,41
岩寨电站大坝工程对混凝土工程使用的水泥、粉煤灰、粗细骨料、外加剂及水等进行了有效的监控,并重点对混凝土原材料在混凝土水化热温升方面的影响和特种混凝土在坝体温控防裂方面的效果进行了研究.为进一步了解不同的水泥品种和混凝土水化热温升之间的关系,采用了掺低热水泥混凝土施工.  相似文献   

19.
刘云华 《四川水力发电》2003,22(3):91-92,95
高温季节混凝土施工的温控措施是:尽可能采用水化热较低的水泥;尽可能降低胶凝材料的用量;加大混凝土的浇筑强度;加强混凝土施工各个环节的温控工作;埋设冷却水管。简述了三峡工程永久船闸六闸首边墙混凝土高温季节施工的温控措施.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决某挡潮闸枢纽工程中高性能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浇筑时的温度控制问题,避免因混凝土干缩、自体积变形、外部约束和温度效应等因素引起混凝土开裂,取闸室底板和中墩进行三维有限元建模,对闸墩采取不同的温控措施,进行闸墩温度场和温度应力场的仿真分析,研究闸墩冷却水管布置方案的温控效果并提出科学合理的温度控制措施,为现场科学施工提供理论指导。仿真结果表明:通水冷却效果良好,闸墩均未出现裂缝;在混凝土浇筑初期采取降低入仓温度和通水冷却等降温措施来减小由于混凝土水化热引起的最大温升,可以有效减小混凝土温降阶段的降温幅度;控制最大温升、内外温差及温降速率是大体积混凝土闸墩温控防裂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