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循环经济型水资源节约利用体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许多区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等问题,且这种趋势将随着人类活动加强愈演愈烈。面对水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矛盾日益突出的形势,我们不得不把社会经济、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系统纳入到一个统一的系统中,改变经济发展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改善经济增长的质量,在水资源承载能力范围内,有目的地调节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模式,建设水资源循环经济型节约利用体系,实现水资源系统的健康利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正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部署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这是应对水资源约束趋紧、从根本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的战略举措,也是有效解决水资源短缺和浪费并存顽疾的对症良方,对今后一个时期强化水资源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一、实行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是破解资源短缺、提高使用效率的通行做法全球超过70%的国家都制定了能效目标和具体的政策措施,实行总量和强度双控。欧盟《2011年能效计划》指  相似文献   

3.
环海城市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不能仅以GDP增长指标来衡量,也不能靠以消耗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来维持,而必须建立在合理开发和利用水土资源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针对环海地区水土资源十分紧张的问题,认真做好水利工程建设,科学管理水资源,注重水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促进城市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正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部署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这是牢固树立底线思维,推动建立红线管控制度,应对水资源约束趋紧,从根本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的战略举措,也是有效破解水资源短缺和用水浪费并存的有力抓手,对今后一个时期深化水资源管理制度改革、强化水资源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2016年5月,国家发改委、水利部等9部委印发了《关于加强资源环境生态红线管控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  相似文献   

5.
随着曹妃甸新区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对水资源的消耗不断增长,水资源短缺问题更加突出。为了使有限的水资源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如何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利用。  相似文献   

6.
黑河流域地处内陆干旱地区,水资源十分有限。长期以来,由于流域水资源缺乏系统的规划,没有考虑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忽视水资源的承载能力,过度开荒种地,消耗水资源,粗放开发利用水资源,导致下游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荒漠化进程加剧。对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合理配置的原则、对策及措施。  相似文献   

7.
陈博 《陕西水利》2012,(6):29-30
水是生命之源,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并加速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人口过快增长、资源过度消耗、生态环境质量严重下降等问题。因此我们在研究可持续水资源管理时,应重点研究水资源危机管理。  相似文献   

8.
以鄱阳湖流域为研究的目标区域,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选取代表性农产品从与经济增长耦合发展、对水资源消耗程度、对生态环境影响三层维度展开虚拟水贸易发展评价的定量研究。结果显示,鄱阳湖流域主要农产品的虚拟水贸易与经济增长耦合性强,显著的正向边际效果表现为前者每提高1个单位会带动后者提高1.71个单位;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有比较显著的负面影响,农产品虚拟水贸易量每提高1个单位会引致区域内的废污水排放量边际提高0.66个单位;对影响水资源消耗程度没有显著线性回归关系。  相似文献   

9.
水资源是基础性生态资源和经济战略资源,探寻经济增长与水资源消耗的脱钩实现路径对于保障国家水安全、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水资源供需矛盾较为尖锐的西北五省(区)为研究对象,测算其2004—2018年经济增长与水资源消耗的脱钩程度,并从要素投入视角探究不同因素对实现脱钩的驱动贡献.结果表明:西北五省(区)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0.
岷江流域水资源安全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水资源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加重以及与水相关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以岷江流域为例,从水资源水量安全、水质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等方面,探讨流域水资源安全问题。研究表明,随着人类活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岷江流域水资源安全及其生态环境受到威胁,表现为水文状况恶化、水污染加剧、生态环境恶化。提出了适应对策和建议,并对水资源安全问题研究方向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随着曹妃甸新区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对水资源的消耗不断增长,水资源短缺问题更加突出.为了使有限的水资源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如何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利用.  相似文献   

12.
水危机是一个世界性的热门话题。水与人口、粮食、生态环境已构成一个复杂的巨系统。由于人口的增长,淡水资源短缺将成为21世纪世界各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难题。世界各国都在研究相应的管理对策,力求主动进行水资源的综合管理,以防止或减轻将要到来的水危机,避免被迫采取反应性短期措施来应付水危机的到来。  相似文献   

13.
正我国"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对水资源消耗实行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国家发改委等九部委也及时发布了《关于加强资源环境生态红线管控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水资源消耗的管控指标。以水资源用水总量控制为目标,加强水资源消耗总量控制,成为当前加强水资源管理工作又一个新的切入点。鉴于此,有必要对水资源消耗总量的基本概念和内涵加以梳理,使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既不因水量关系复杂而难以实施,也不因概念把握不准而走偏。  相似文献   

14.
松辽流域是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和粮食主产区之一。长期以来经济的高速发展是以牺牲生态环境、浪费资源、形成二次污染为代价的。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方法,这种以高消耗换取的高增长就意味着加速走向消亡。如果水资源开发与利用能与治理污染同步进行,并尽可能地削弱火电带来的负效应,有利于水生生物的繁衍和物种保护,就能保证流域水资源的开发步入良性持久的生态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5.
近些年来,我国的水资源管理理念逐步发生了重大转变,从全力加大水资源开发利用到开始强调用水总量控制,更加重视水资源的生态环境价值,退水对生态环境健康的影响无疑将引起更大关注。类似广西这种水资源较为丰富、开发利用率不高,但随经济跨越式发展水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明显的西部省区,加强退水影响分析,对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和水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对退水影响分析强化和简化的原则、需要进行强化和可以作简化的情况和内容分别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论述了水资源一体化管理(IWRM)的基本原则。IWRM应以流域为单元。为了使流域内社会经济发展与水资源条件相适应,必须做好水资源量与质的评价工作。必须明确IWRM的指导思想,即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资源是公共资源,所有社会成员都有共享水资源的权利。因此,应该让社会公众和所有涉水部门的代表参与水资源管理,使得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在水资源短缺情况下,应当优先保证公益用水和生态环境用水,剩余的可用水量则由各经济部门在公平竞争的原则下使用,力求做到合理用水和节约用水,使得用水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7.
海滦河流域河流系统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从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出发,探讨河流系统生态环境需水量的内涵,指出生态环境需水量是指地表水体维持特定的生态环境功能所必须蓄存和消耗的最小水量。在这一概念的基础上,构建计算河流系统生态环境需水量的理论基础。以海滦河流域为例,分河流基本生态环境需水量、河流输沙排盐水量和湖泊洼地生态环境需水量三部分,概算了区域河流系统的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结果表明,海滦河流域生态需水量为124×108m3,约占流域地表径流总量的54%。若海滦河流域水资源开发率超过40%时,就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18.
大凌河流域生态系统脆弱,加之水资源的大量消耗造成地下水位大幅下降、湖泊湿地萎缩、河道断流、流域沙漠化加剧等问题日趋突出。鉴于此,文章梳理总结了流域水资源与生态安全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修复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安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推行价格管理 促进节约用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资源是有价值的,按可持续发展理论水资源价值包括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生态环境价值,按价值取向水资源价值又有价值,负价值之分,它们共同作用于一个水利经济系统,又形成了一个新的耦合合价值,即水利经济效益,过去,人们没有认识到水资源价值的存在,我国长期实行低水费政策,造成水管单位连年亏损,水利工程日趋老化,用水浪费十分严重,水环境污染破坏,地下水超采,生态环境恶化,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快水利价格收费体系  相似文献   

20.
<正>江苏地处长江、淮河流域下游,境内河湖众多、水网密布,但又处于南北气候过渡地带,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进程中水生态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特殊的省情水情,决定水资源管理工作在江苏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年,江苏省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2018年,在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2017年增长6.7%的情况下,全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