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以涝渍连续抑制天数为指标的排水标准试验研究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通过对涝渍连续动态控制排水指标的模拟试验研究,提出了涝渍连续抑制天数指标CSDI和涝害权重系数CW的概念及其求解方法;并建立了作物相对产量Ry与CSDI的关系模型;分析了涝渍分割研究的不足之处和涝渍连续研究的必要性.研究结果表明,棉花相对产量Ry与地下水连续动态指标SEW30和CSDI均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涝害权重系数CW是一个随涝渍状态而变的状态变量,说明在涝渍连续情况下,分别用除涝和降渍单项指标确定排水标准与实际情况有一定的出入,而涝渍连续抑制天数指标能够将除涝与降渍作为一个整体,用它来确定排水标准比较合理.  相似文献   

2.
灌浆期小麦排水指标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测坑原位受淹试验的方法研究了灌浆期小麦在涝渍胁迫下产量要素的响应。试验表明小 麦相对产量与涝渍综合水深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小麦产量随着淹水历时的增加而降低。此外,淹水 还直接导致小麦千粒重降低、穗粒数减少、植株易倒伏等变化,而淹水对小麦有效穗数和株高影响不 大。最后,提出了排水控制指标与小麦减产率的关系形式。  相似文献   

3.
涝渍兼治农田排水标准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沈荣开  王修贵  张瑜芳 《水利学报》2001,32(12):0036-0040
涝渍型的农田,灾害发生在雨季,农田先受涝,地表水排除后,由于地下水回降过慢而受渍,因此,作物减产是由涝渍双重作用的结果,在经济评价中,既不能单纯按受涝减产或按受渍减产进行分析,也不能分别将两者造成的减产损失进行简单的叠加。本文介绍了作者对在淮北地区开展棉花涝渍试验成果的分析,论证了以等效淹渍历时作为反映涝渍程度的综合指标的可能性,并提出确定涝渍兼治农田排水设计标准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4.
农田控制排水是减少硝态氮流失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之一。本文利用典型涝渍区-淮北平原砂姜黑土地区实测土壤、气象、作物等资料,用DRAINMOD模型进行了长序列模拟分析,结果显示在当地气象条件下,干旱是影响冬小麦产量的主要因素,而涝渍则是影响棉花产量的主要因素。补充灌溉条件下,采用传统排水与控制排水两种措施的模拟结果显示,灌溉可使冬小麦产量得到大幅提高,但对棉花产量的影响不大。采取控制排水措施后,地下排水量大大减少,排水总量也显著降低,从而有利于区域水质的保护。  相似文献   

5.
在三江平原,采用了明暗结合的排水系统,即除涝或处理退泄水的地面排水采用浅明沟,而调控地下水位进行治渍,改土的田间地下排水用适当深度的暗管,从而形成涝渍或盐统一治理的组合排水系统。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涝渍胁迫对农作物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规律,对涝渍条件下棉花的形态特征量、生理特征量、产量和干物质重量等要素进行了试验观测,对比分析试验数据后发现,涝渍胁迫条件下棉花的形态特征量会发生变化,并进而影响生理特征量,最终导致产量和干物质重量发生变化。通过分析棉花形态变量、生理变量、土壤水分变量等要素之间的关系,建立了涝渍胁迫条件下作物的4个水分生产函数新模型,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十分吻合。  相似文献   

7.
“中国耕地的基础地力与土壤改良”专著中精辟的论述了““涝渍潜”与“盐碱”在我国各地区的分布、成因、危害及防治。尤其提出“涝渍潜”或“涝渍盐碱”应统一解决的理念,同时提出了相应对策与标准。这对黑龙江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和现时生产现状最具针对性和迫切性,最具普遍意义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8.
涝渍兼治的明暗组合排水计算方法探讨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王少丽  张友义  李福祥 《水利学报》2001,32(12):0056-0062
从涝渍相伴、连续危害的自然特点出发,以水量平衡原理为基础,对涝渍兼治组合排水条件下的地面、地下排水模数以及明暗组合排水计算方法进行了分析探讨。研究结果表明,与以往涝渍分治相比,新的计算方法充分考虑了地下排水工程的作用,减轻了地面排水工程的负担,由此将减少地面排水工程量和投资,使除涝工程更为经济合理。  相似文献   

9.
针对三江平原沼泽化土地的涝渍现象,在试验区采取以“旱、稻、草”三元结构模式,实施明沟及暗管结合排水,进行以稻治涝,对草原涝渍地治理。实践证明,效果明显,排出地表积水,降低了地下水位,改良了草原植被群落,达到了增产增收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安徽省淮北平原地区涝渍灾害成因、排水指标及农田排水系统现状,分析了该地区农田排水所存在的问题.指出了问题的症结及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1.
农田暗管排水能力分析与提升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少丽  任晓磊  陶园 《水利学报》2021,52(11):1263-1269
在地下水位较高、地表易于形成积水的地区,探索经济可行的农田暗管排水措施,对于降低作物涝渍胁迫、提高作物产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暗管排水流量理论公式分析了暗管排水能力影响因素及增强暗管排水能力的途径,提出在暗管出口处安装虹吸管,利用虹吸原理使其下端出流口降低到一定深度的虹吸增流方法。理论和试验表明,该方法可以大大提升浅埋暗管排水能力,且不增加暗管排水成本。浅暗管通过虹吸管出口降低到中埋和深埋时,即作用水头增加1.33倍和1.67倍时,排水流量增大33.3%和66.7%;由于浅埋管具有较小的渗流阻抗系数,其排水流量比相同出口的中埋管和深埋管大16%和27%。随积水层深度的减小,有虹吸的浅暗管排水流量虽然减小,但增流效果百分比在增大。该研究成果可为涝渍灾害易发地区建设高效除涝降渍减灾工程提供新途径。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石家庄市极端天气逐渐增多,局部短历时强降雨的发生愈加频繁,造成城区大范围积水,损失严重。基于高精度DEM数据,采用小尺寸结构化网格建立石家庄市暴雨内涝精细化水动力模型。模型精确反映了房屋建筑、城市道路、立交系统和排水渠系等典型城市地物;采用分区径流系数和糙率体现不同下垫面的影响;通过将排水分区精细划分至各雨水干管实际控制街区模拟管网实际排水过程,并设置点源模拟城市立交泵站。模型高精度地模拟了该市主城区房屋阻水、庭院雨水出流、地道桥等低洼处汇水积涝、路面行涝、管网排水以及泵站抽排水等具有典型城市特征的水流现象,计算统计了城区积涝面积、积水点及积水路段。将该市内涝危险性等级划分为高、中、低三级,结合模拟结果进行风险分析及等级划分,分析结果为石家庄市防涝减灾工作和内涝风险管理提供信息支持,具有重要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城市下穿隧道是城市防涝的重点部位。传统城市排水系统规划设计只考虑雨水沿地下雨水管网汇流,而忽略了超设计标准雨水的排水出路。双排水理论考虑城市道路雨水漫流和地下管网协同排水的方式,可以模拟在强降雨条件下雨水的真实汇流路径。本文以2011年7月3日某下穿隧道内涝灾害为例,在SWMM软件平台上运用双排水理论对该隧道的排水系统建模分析,模拟结果与当时观察到的积水情况吻合较好,并分析出隧道积水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根据灌区地下水位降落过程的不同阶段有不同控制要求这一特点,为充分发挥各级排水工程的综合控制能力,本文从北方易受盐渍危害的渠灌区实际出发,针对现有农田排水设计方法的局限性,提出以盐渍兼治为目标的地下水位分期动态控制指标的排水标准新理念,并用"模糊档次"分级方法近似处理隔水层深度,推导出计算组合排水沟(管)间距的非稳定流简化通式,对原有设计方法予以改进。通过实例验证表明,地下水位动态过程指标与实测结果吻合一致,计算间距的简化通式使用方便,其结果能满足设计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15.
灌排一体化工程是提高农业水肥利用效率、减小旱涝灾害影响、提高作物产量的重要方式之一,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灌溉与排水是紧密相连的两部分,对于农田灌溉排水工程的研究与相关建设也在不断增加。灌排系统从早期提高排水效率,到注重环境影响,逐渐发展为节水灌溉与新型排水技术相结合的灌排一体化工程。灌排一体化工程通过控制灌溉与排水过程,会对土壤含水率和地下水位、地下水矿化度产生一定的影响,改变作物根系土壤水分条件,从而影响作物的水分吸收和生理生长过程,合理的灌排工程可以促进作物的生长,提高产量。我国南北方灌排系统功能存在一定差异,南方以除涝防渗为主,北方则以提高抗旱能力、治理土壤盐渍化为主。同时,我国灌排系统还存在前期投入成本高、运行维护管理不完善、系统操作技术难度高等问题急需解决。未来,灌排一体化工程应朝着管网化、信息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进一步提高田间水肥利用效率,实现灌排现代化。  相似文献   

16.
城市雨洪具有复杂的放大效应,引起该现象较直接的原因包括大暴雨的频繁出现、可渗透地表面积的骤减以及排蓄水能力的改变和排水管网的扩张等。以武汉市为例,选择降雨强度、不透水面积比例、排水管道密度作为洪水放大效应的驱动因子进行趋势分析和演变规律分析,计算表明: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暴雨雨量和历时明显增加;不透水面在20世纪90年代初增加较快;排水管道在1990~2006年间缓慢增长,2007年跳跃式增长。降雨量和历时的增加使城市洪量增大,排水压力随之上升,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内涝几率;不透水面积的逐年增多以及水体等天然蓄水区的减少,不但增加了产流量,也使汇流时间更短,且雨水管渠的建设缩短了天然汇流路径,导致城市洪水呈现峰高量大,洪峰提前的放大效应。研究成果可用于城市雨洪放大效应对其驱动因子的定量响应研究,为进一步量化城市内涝风险与驱动因子间的关系提供依据,从而为内涝风险调控措施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7.
针对目前存在的市政排水与水利排涝两个标准的衔接仍无规范统一方法的问题,以广州市东濠涌流域为研究区域,采用城市综合流域排水模型Info Works ICM建立东濠涌流域管道、河道及地面二维耦合模型,分析计算市政排水1年一遇与水利排涝5年一遇以及市政排水1年一遇与水利排涝10年一遇两种情况下的标准衔接关系,为城市排水防涝规划设计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1年一遇市政排水标准与10年一遇水利排涝标准的组合能够满足流域涝水顺利排除的要求,但管道排水口底高程距河底高程的距离过短也会对管道的水位顶托产生一定影响,故建议城市排水管网的规划建设应至少保证排水口底高程高于河道底高程0.5 m以上。  相似文献   

18.
我国城市排水工程由建设部门主管,排水工程规划设计与水利部门管辖的防洪排涝体系有所脱节,给城市防洪排涝体系的统一规划带来困扰,标准即是关键问题之一。以石家庄市为例,分析年最大值法和年多个样法两种不同取样方法计算设计暴雨标准的相互关系,在城区相关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中当涉及城乡洪(涝)沥水组合时可作为参考。  相似文献   

19.
水稻旱涝交替胁迫叠加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暴雨较多的南方地区,采用节水灌溉后,水稻经常遭受干旱和淹水交替胁迫,现有研究多集中于旱或涝的单独胁迫,而对两种胁迫交替作用对水稻农艺和理化指标的研究较少。对旱、涝及其交替胁迫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认为交替胁迫的叠加效应,在不同的旱、涝胁迫组合条件下,既可能表现为联合效应,也可能表现为拮抗效应,可能削弱或加强水稻对后继旱涝胁迫的抵抗能力;若合理控制胁迫程度,可对水稻生长和产量产生有利影响。提出了有关旱涝交替胁迫叠加效应的产生机制、影响规律以及适宜水分控制指标阈值与灌排模式等方面需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