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深入分析淮河干流六坊堤段南、北汊河道及上、下六坊堤行洪区过流能力,基于MIKE 11、21软件分别建立淮河干流峡山口至汤渔湖上口段一维和二维水动力学模型,进行分岔河道行洪和行洪区分洪整体模拟。通过模型模拟计算,确定现状峡山口至上六坊堤段河道的过流能力达不到规划设计要求,上六坊堤行洪区行洪能力达不到淮河洪水调度方案规定的行洪流量,为上、下六坊堤段行洪区调整和建设方案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金鑫 《治淮》2020,(1):23-24
开启的行洪区不同,分泄的流量不同,对淮河干流水位的影响也不同。本文利用淮河正阳关至涡河口段实体模型,在相同的总来流和出口水位情况下,研究行洪区单独运用时,行洪区不同行洪流量对淮河干流水位的影响情况。一、淮河正阳关至涡河口段行洪区基本情况淮河正阳关至涡河口段两岸行洪区分布较多且十分密集,沿程主要有寿西湖、董峰湖、上六坊堤、下六坊堤、汤渔湖、荆山湖等行洪区,各行洪区的基本情况见表1。  相似文献   

3.
基于所建立的淮河中游洪水演进模型,对正阳关-茨淮新河河口段内行洪区弃用、洪泛区分洪后淮干水位变化进行了计算分析,包括弃用上六坊堤、下六坊堤行洪区对淮河干流水位的影响。结果显示,淮河在遭遇50年一遇和100年一遇洪水情况下,弃用上、下六坊堤行洪区后洪峰水位仅上升2~4 cm,验证了《淮河流域防洪规划报告》中废弃上述两个行洪区的合理性。同时分析了淮河遭遇200年一遇洪水、黄苏段洪泛区弃守分洪对淮干水位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在弃守分洪后的3~4 d内溃口对应的淮干水位降低10~14 cm,溃口上下游淮干水位也有不同程度下降,可见利用黄苏段分洪可以显著降低淮河干流水位,从而有效保护附近重要堤防的安全,为防洪调度争取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相似文献   

4.
刘玲  曾桂菊 《治淮》2011,(10):25-26
淮河干流现有行洪区17处,分布在淮河中游平原地区的安徽、江苏两省,总面积1295km2,耕地122万亩,区内人口57万,GDP总值26亿元。17处行洪区分别是南润段、邱家湖、姜唐湖、寿西湖、董峰湖、上六坊堤、下六坊堤、石姚段、洛河洼、汤渔湖、荆山湖、方邱湖、临北段、花园湖、香浮段、潘村洼和鲍集圩。  相似文献   

5.
刘勇 《治淮》1995,(10):34-35
行蓄洪区是淮河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运用在淮河防洪中起着重要作用。 蓄洪区进洪机遇要少些,一般要在10年一遇以上洪水进洪,蓄洪区进出口有控制设施,比较易于管理。而行洪区使用频率较高,一般在出现3~5年一遇洪水时就要进洪。行洪区行洪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口门行洪,即在行洪区堤防上预设口门宽度,需要行洪时人工扒开口子,或用炸药炸口,洪水过后再进行复堤;另一种是漫堤行洪,即规定行洪区堤防顶高程,当洪水位超  相似文献   

6.
地处淮河中游的荊山湖、汤渔湖,是淮河的两个行洪区,总面积十万亩,涉及常坟、马城、荆山三个区、七个乡,在行洪区内常住人口有84578人。建国后,由于多次行洪,和“左”的路线束缚,行洪区人民的手脚被捆得死死的,想干什么都不行,只有种上几亩地,行洪随它去,吃饭靠救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近两年来,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在农村得到了进一步贯  相似文献   

7.
安徽省怀远县因地制宜调整淮河行洪区产业结构,认真解决行洪区农民的生活、生产问题,既保证了行洪区的正常运用,又减少了行洪给群众经济上带来的损失。从而使行洪区农民走上了一条脱贫致富路,1985年人均纯收入达400元以上,创历史最高水平。怀远县紧临淮河,境内行洪区长达20多公里、平均宽4公里,荆山湖、汤渔湖行洪面积达87.6平方公里,计算可耕地10.2万亩,内有永西、荆芡等七个乡七十个行政村,15100  相似文献   

8.
淮河中游行洪区是中游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行洪区多,启用频率高,行洪效果差,经济损失大。进行进一步治淮,将对淮河中游行洪区进行调整,调整后其行洪能力的确定关系到中游河道整治工程布局和行洪区优化调度。影响行洪区行洪能力的主要因素有行洪区几何形态、进退洪闸规模与布置以及进退洪闸间河道水力条件等。该文采用水动力数学模型及实体模型(河工模型与水工模型)等手段,对淮河干流正阳关至浮山段仍保留的5个行洪区行洪能力进行计算与试验验证,确定了5个行洪区规划条件下的泄流能力。  相似文献   

9.
淮河的主要特点是,洪水来量大,河道泄量小。治淮40年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改变了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局面,伹如何解决沿淮洼地和行洪区的问题仍是个难题,需要认真地加以认识和处理。这里就淮河中游行洪区规划问题再谈谈个人的意见。虽然大家在原则上都认为行洪区在发生洪水时要进行行洪,但实际上又舍不得,当发生洪水时能保的还是要保。在理论上都说行洪区应该“弃秋夺午”,实际上有些地方在指导思想和行动上还是“夺午争秋”。有些主管  相似文献   

10.
应用MIKE建立淮河干流蚌埠至浮山段水动力数学模型,利用典型年2007年实测洪水过程,对模型的参数进行率定和验证。通过建立一、二维模型,将淮河干流河道与行洪区进行耦合连接,进而对100 a一遇洪水演进过程进行模拟,建立行洪区不同启用条件下的水位—流量关系,从而对调整规划实施后行洪区启用条件进行合理性分析及优化,为行蓄洪区的调度运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遭遇100 a一遇洪水时,规划条件下花园湖行洪区按照临淮关水位达到20.60 m时启用,并且以进、退洪闸同时开启的闸门调度方式运用,行洪效果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1.
宋豫秦  姜英男 《人民长江》2012,43(23):62-66
新时期行洪区的洪水风险管理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传统洪水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其要求。采取主客观结合的方法,通过识别行洪区潜在风险,从行洪危险性和受体脆弱性两方面筛选评价指标。以15个淮河干流行洪区为例,使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构建了淮河行洪区洪水风险管理指标体系,对行洪区洪水风险管理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新时期淮河流域行洪区的洪水风险管理的重点是提高行洪区承灾能力,降低经济脆弱性和社会脆弱性。  相似文献   

12.
设有行洪区的河道,规划运用和管理涉及水利技术和社会经济两方面的问题,本文主要阐述前一方面的问题。我国一些大江大河往往利用河道主槽、滩地以外的大片行洪区分泄洪水,分泄流量的比重也比较大,行洪区必须适时通畅行洪才能保障防洪安全。我国的行洪区人口较多,情况较复杂,很多方面不同于国外所谓洪泛平原,没有很多类似经验可借鉴。对行洪区问题的研究,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例如淮河中游,从正阳关到浮山河段就有行洪区十余处,常遇洪水时部分行洪区行洪,大洪水时全部行洪。两岸临河行洪堤之间距离一般四百至八百米,行洪区行洪后,行  相似文献   

13.
行洪区在淮河中游地区的防洪作用及其安全建设与合理运用问题,多年来认识上是不统一的。今年大水之后,这一问题成了讨论与反思的焦点。笔者就行洪区的规划与建设谈谈自已的观点。现有一些行洪区,不论是理论分析,还是实地观察,均起不到多少行洪作用;尤其是行洪时不按规定的位置开口门、开口门宽度不足、先后顺序不正确等因素影响,而使得行洪区仅起到蓄滞洪水作用。在以前的治淮规划和正在实施的规划方案中,均是以打开淮河中游行洪通道为重点,分别实施了唐垛湖、姜家湖、董风湖行洪堤退建,规划将正阳关以上至王截流河段整治成宽1.5至2公里的排洪通道,这都是抬标之举。笔者认为,应本着扩大河道排洪能力,使洪水畅泄入江的原则,采  相似文献   

14.
淮干中游分布着16个行洪区,堤内有堤。建立具有良好模拟精度和较高计算效率的洪水模拟模型是科学管理淮河流域洪水的难点和关键。基于MIKE11软件,以行洪时间和蓄洪量不变为原则,把行洪区概化为一维河道;提出了在缺少行洪区实测地形资料的情况下,利用行洪区水位-库容关系曲线概化行洪区河道断面的方法;针对行洪区各口门的不同控制方式,采用相应的概化方法并设置合理的控制参数,模拟洪水在主河道与多个行洪区之间的转换过程;采用2007年和2003年实测洪水资料,对模型进行率定和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精度较高,能快速模拟行洪区进退洪过程及其调度规则。模型可服务于淮河中游洪水的科学安排与实时决策,其建模思路对闸坝众多的复杂河道洪水演进模拟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淮干正淮段行洪区废弃效果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淮干正淮段,沿程分布有5个行洪区,6个生产圩,现状过流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为提高河道的过流能力,必须对该段河道进行整治.淮干正淮段大型河工模型试验对上述生产圩处理、行洪区废弃、行洪堤退建及其不同组合等河道整治方案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研究.试验表明,通过以上整治措施,解决了中小洪水出路,提高了行洪区的使用标准,若发生1991年型的洪水,能通过河道安全下泄.由于淮河中游比降平缓,加上在高水时生产圩与行洪区都已行洪,因此对于设计流量,上述一系列整治工程虽然降低河道进口水位达0.19m,但仍不能满足该河段设计过洪能力,必须通过局部疏浚、拓宽或长河段疏浚来扩大河道行洪能力,以达到河道设计标准.  相似文献   

16.
李进 《治淮》2008,(6):34-35
一、工程概况 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位于淮河干流中游,主要任务是当淮河上、中游发生50年一遇以上洪水时,配合淮河其他防洪工程调蓄洪峰,控泄洪水,确保沿淮重要工矿城市安全。姜唐湖进洪闸工程是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老淮河主槽与49孔浅孔闸的主坝段中部,设计洪水标准为100年一遇,设计高程28.41m.校核洪水标准为1000年一遇,设计高程29.49m。主要建筑物为1级,导堤为3级。  相似文献   

17.
刘建 《治淮》2004,(3):50-50
一、工程概况 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位于淮河干流中游的安徽省霍邱、颍上两县交界处.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当淮河上、中游发生50年一遇以上洪水时,配合现有水库、河道堤防和行蓄洪区,调蓄洪峰、控泄洪水,使淮河中游防洪标准提高到100年一遇.  相似文献   

18.
张波 《治淮》2022,(2):13-15
淮河干流正阳关至峡山口河段,长约38.00km,沿程分布有寿西湖、董峰湖行洪区.现状寿西湖行洪区运用机遇为15年一遇,1954年以后未行过洪;董峰湖行洪区运用机遇为5年一遇.在充分利用行洪区行洪的情况下,现状河道过流能力约9200.00m3/s,仍达不到设计过流10000.00m3/s的要求.根据淮河流域防洪规划,为扩...  相似文献   

19.
安徽省淮南市地处淮河中游,淮河纵贯全境,总长达87公里。沿岸的城镇、工矿、农业及其他国民经济各部门均靠淮河供水或进行物资交流。由于过去长期管理不善,除了行蓄洪区的行洪堤、生产圩超过标准外,沿岸建起了各种阻 水房屋、码头,河滩地违章堆放着砂、石、煤炭、煤矸石等人为障碍;以及滋生着树木、芦苇等各种天然阻水障碍。这些阻水障碍的存在,使淮南市境内的洪水位逐年提高而洪水泄量逐年减少。这不仅影响该市的防洪安全,而且威胁着整个淮河中游的防洪全局,遂使淮南市成为淮河中游阻水最严重的“卡脖子”地段之一。  相似文献   

20.
刘松 《治淮》2001,(3):6-8
淮河入海水道工程是扩大淮河洪水出路,提高洪泽湖防洪标准,确保下游地区2000万人口、3000万亩耕地安全的战略性骨干工程。干河西起洪泽湖二河闸,沿灌溉总渠北侧向东,至扁担港注入黄海,全长163.5km。工程远景按洪泽湖300年一遇洪水设计,行洪7000m~3/s;近期工程100年一遇设计,行洪2270m~3/s,挖泓筑堤,结合渠北排涝,标准为5年一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