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白河堡水库泥沙淤积综合治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河堡水库泥沙淤积已对输水洞输水造成严重影响,淤积治理已刻不容缓.项目在对淤积状况进行现场查勘、流域调研、资料分析及实体模型试验和数学模型计算基础上,以物模与数模相结合方式进行研究.在此研究基础上提出高水位运行、导沙堤、清淤制砖、筑坝排沙等近远期综合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2.
四川作为水库大省,绝大部分水库已运行50~70年,淤积问题日益严重。水库淤积治理不仅事关工程自身安全及效益发挥,也关系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生态用水安全。在系统总结2012年以来四川省开展水库淤积治理及水源保护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对典型水库淤积治理试点案例进行剖析,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技术手段方面分析了水库淤积治理的可行性,总结了水库淤积治理试点工作取得的成效及经验,并对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金沙江白鹤滩水库泥沙淤积计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鹤滩水电站是长江金沙江下游4个梯级电站之一,是我国实施“西电东送”战略部署的重点骨干工程。根据不平衡输沙原理,通过建立一维全沙河床冲淤数学模型,计算分析了工程建成后水库泥沙淤积情况,电站建成后不同时期库区泥沙淤积量、淤积分布、坝前淤积高程及出库沙量等。在所选取的计算条件与计算方案下,由于白鹤滩水库库容较大,加之工程上游干支流多个在建、拟建及已建水库的拦沙作用,白鹤滩水库在1~100 a运用期间,泥沙淤积对库容损失的影响较小,水库运用1~100 a仍属初期运行阶段。  相似文献   

4.
水库淤积是一种十分复杂的泥沙运动客观现象,水库运用时期的淤积规律有它的特殊性和多变性,加强泥沙测验工作,掌握泥沙成因及运动规律,编制流域水库方案,治理水土流失是减少水库淤积、延长水库寿命重要措施,这一点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截止到2015年,三门峡水库已建成运用55年,同时水库实施全年控制运用也已42年.根据陕西省三门峡库区范围内黄、渭、洛河的来水来沙资料及淤积断面测验成果资料,对2015年度库区的泥沙冲淤及河势变化进行了浅析,以便为库区的防汛、工程治理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克孜尔水库建成蓄水运行19年,水库泥沙淤积总量高达2.50×108m3,远远大于初步设计泥沙淤积预估值;以此速度继续淤积,水库在现状18年后将出现汛期无库容蓄水,对下游灌区24×104hm2农业灌溉将产生严重影响。通过对水库实际调度资料、渭干河天然来水统计分析及平原水库工况调查,提出了水库联合调蓄和灌溉供水实施方案;该方案可有效为克孜尔水库主汛期冲淤排沙创造空库冲沙和空库迎洪的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7.
红山水库淤积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红山水库38年不同运用阶段泥沙观测资料的分析,系统论述了红山水库库区纵、横剖面的淤积特点,预测了今后淤积发展的趋势。本文可为研究红山水库泥沙淤积数学模型及河工模型及多沙河流上水库制定控制运用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肖玉健 《人民黄河》2022,(S1):7-9+16
水利枢纽在设计运用过程中,泥沙淤积计算将直接影响淤积形态设计、工程规模、综合效益发挥等关键问题。在缺少实测泥沙资料的条件下,可采用一些经验方法(例如经验面积减少法、库容淤损率法等)估算泥沙淤积分布及水库运用年限。结合新疆乌鲁瓦提水库多年实测资料,验证了经验面积减少法的可靠性,预测了水库达到淤积平衡状态的淤积分布及淤积年限,并提出了近期水库调度运用建议。  相似文献   

9.
新疆头屯河水库为满足下游新疆八一钢铁集团含沙量小于5kg/m^3的工业用水需求的,迫使在汛期高水位拦沙蓄水运用,截至1999年水库泥沙淤积约1400万m^3,占总库容2000万m^3的70%,水库已濒临报废。经过研究和近5年以来的实际运用表明,“横向冲蚀排沙”技术是头屯河水库治理泥沙淤积较为理想的清淤方法。对这一技术及工程的布设和应用效益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0.
以兴宁市石壁水库工程为实例,介绍了水库泥沙淤积的危害、淤积观测方法以及治理措施。通过对水库的泥沙淤积进行测量,数据分析,能真实地反映水库的淤积度,对探索水库的淤积及综合治理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克孜尔水库是一座位于新疆多沙河流上,以灌溉为主,兼顾发电与下游防洪的大型水库。水库灌溉和发电与排沙的矛盾十分突出。因此,确保其有效库容,充分利用渭干河水资源,是最大限度满足灌溉和发电需求的关键。在对入库水沙特性及泥沙淤积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水库实际情况,探讨保持克孜尔水库有效减淤排沙的运用方式,认为导流堤与排沙渠联合排沙为一项可行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2.
西霞院水库运用方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小浪底水库运用方式研究,通过数学模型计算了西霞院水库3种运用方案的运行效果,结果表明:3个方案的淤积量基本相当,方案二和方案三的淤积量略小于方案一的,因此从控制水库淤积方面考虑,方案二和方案三稍优;方案二在控制大流量和含沙量大于1 kg/m3浑水时的运用水位较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水库发电量,从而增加效益。各方案均能满足长期保持西霞院水库反调节库容的要求,西霞院主汛期运用水位较低对控制水库淤积比较有利,但会损失一定的发电效益。  相似文献   

13.
高水头水电站在多沙河流取水发电,取水防沙是水电站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通过多种方案进行模型试验比选并逐步完善布置。结果表明:丁坝结合导流洞明渠加盖为推荐方案,导流洞明渠向库河中心延伸并加盖板,根据水流运动情况布置丁坝,利用导流洞明渠所在地形以及导流洞的运行作用,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冲沙漏斗。水沙在漏斗内进行分离,分离后的泥沙通过导流洞排放于下游,丁坝上游的泥沙淤积相对较少,下游几乎没有河床沙向下游输移,保证了电站取水口门前清,因此推荐方案是经济合理的。  相似文献   

14.
孙绵惠 《人民黄河》1995,17(7):10-13
通过对三门峡水库1994年汛期各阶段的水沙条件,运用情况,冲淤变化和水沙调节等特点进行汛期排沙与发电应分阶段运用,并根据水沙变化和库区冲淤情况适时调度、合理调水调沙的运用方式,有利于库区泥沙冲淤平衡,降低潼关高程,减少过机泥沙,提高发电效益。  相似文献   

15.
黄河是多泥沙河流,在引调黄河水的同时也引进了大量泥沙。文章从沉沙池型式选取、泥沙沉降与淤积形态分析、出池含沙量控制、沉沙池运用方式等环节,阐述了沉沙池泥沙淤积特性的计算原理及计算方法,使出池含沙量达到控制标准,满足引黄工程引水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水库泥沙淤积相关问题的研究是大型水库建设非常重要且必要的研究课题。通过库区55 km范围的泥沙物理模型试验,研究2种泥沙调度运行方式下(方式1为前50 a汛期高水位运行,后50 a汛期低水位运行;方式2为100 a保持汛期低水位运行)水库泥沙淤积演变过程、库尾淤积、淤积量等情况。研究表明,不同运行方式下,汛期坝前水位对水库泥沙淤积的沿程发展、库尾淤积高程等影响较大。通过比较分析,水库运行前50 a,2种运行方式下泥沙淤积差别较大,运行方式2,汛期保持低水位运行更有利于水库排沙减淤;水库运行后50 a,2种运行方式相同。随着运行年限的增加,2种运行方式下泥沙淤积趋于相同。  相似文献   

17.
采用类比分析、数学模型计算、物理模型试验等方法,对万家寨水库泥沙问题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水库设有一定规模的泄流排沙装置;采用定期冲刷或日调节的运用方式,充分发挥大洪水的冲刷作用;控制淤积末端在较陡的河段内;水库可以实现冲淤平衡并长期使用,库区支流红河口不会形成拦门沙坎。正常高水位及死水位分别在980m和957m以下,汛期采用调水调沙运用时,可以保持2亿m~3以上的调节库容。  相似文献   

18.
针对目前克孜尔水库存在的泥沙淤积问题,通过物理模型试验,研究了导流堤与排沙渠结合技术在克孜尔水库排沙中的应用。在平滩流量下,运用导流堤与排沙渠结合技术能较快地形成主槽冲沙,主槽形成后能有效地排除上游的泥沙。导流堤与排沙渠结合技术在水库排沙清淤中是可行的,且可与其他库排沙清淤措施联合使用,能较快地恢复水库库容,为那些对库型、用水与经济有一定限制的水库提供了另一种排沙清淤思路。  相似文献   

19.
涪江属多沙河流,洪水期含沙量大,每年通过坝址区的悬移质和推移质量大。枢纽布置上如何解决库区淤积和电站进水口、船闸上引航道口门区的淤积,都是非常复杂的问题。针对存在问题进行了多方案的枢纽布置及一系列的水工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利用有利河势,形成弯道环流,增设拦沙坎,导沙潜堤、束水墙等工程设施,问题是能解决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就官厅水库泥沙淤积过程和流域水沙综合治理进行了研究,指出入库水少沙多、蓄水拦沙运用等是造成官厅水库严重淤积(包括拦门沙淤堵及坝前淤积)的主要原因,三角洲淤积形态与淤积分布不均衡是官厅水库泥沙淤积的主要特征;泥沙严重淤积导致官厅水库防洪标准降低、供水无保证、库周淹没损失扩大,以及影响泄洪建筑物的安全和发电供水质量等一系列问题;从官厅水库流域水沙配置的角度,提出了上游拦沙(水土保持和水库拦沙)、中游用沙(水沙综合利用和优化配置)、库区治沙(挖泥疏浚)和下游排沙用沙等内容的流域水沙综合治理措施,给出了官厅水库泥沙淤积治理的应急、近期及中长期的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