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结合近年来对三期明渠截流的试验研究成果,分析讨论了三期明渠截流 分流条件与落差,截流方案的选择,加糙拦石坎作用,提前截流和降低截流难度等有关的水力学问题。同时对拟采用截流方案三期截流水力学 条件和可行性提出了相应的意见。  相似文献   

2.
三峡工程明渠截流设计洪水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明波  刘其发  陈晖 《人民长江》2003,34(Z1):36-38
为确保2003年6月三峡工程正式蓄水,第三季度第一批机组按期发电,三峡工程已于2002年11月6日顺利实施了三期明渠截流.综合分析了截流施工期三峡坝址以上雨洪特性及明渠截流的水文气象条件,分析复核了截流施工期设计洪水,并重点分析总结了明渠截流期各时段与截流关系密切的各特征流量出现机率,为三峡三期明渠截流提供了可靠的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3.
三峡工程采用三期导流、明渠通航的施工方案,由于长江水量大、截流水深,致使围堰工程量大、工期紧、施工强度高,在各期围堰施工中遇到不少技术难题,但通过施工实践,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其中碾压混凝土围堰挡水发电、导流底孔与深孔联合渡汛、导流底孔跨缝布置的处理方法、二期围堰施工措施、二期大江截流经验等,都具有三峡工程特色。  相似文献   

4.
介绍三峡工程施工导流的“三期导流 ,明渠通航”方案 ,对一期土石围堰施工技术 ,混凝土纵向围堰施工技术 ,大江截流与二期土石围堰施工技术 ,三期围堰施工技术以及所涉及的重大技术突破进行介绍 ,着重阐述大江截流方案 ,大江截流上下游土石围堰平抛垫底及二期围堰防渗等关键技术 .  相似文献   

5.
三峡明渠截流与三期土石围堰分为水下填筑、水上填筑和防渗工程.水下填筑主要为导流明渠截流和水下围堰,导流明渠截流具有水力学指标高、施工时间短、工程量大、抛投强度大等特点,实现明渠双戗堤立堵截流,解决了龙口段施工技术、上下游戗堤进占相互配合、设置拦石坎和提高抛投强度、防止堤头塌滑等问题.防渗工程由防渗墙、帷幕灌浆、混凝土墙帽与土工织物组成,是围堰工程的关键项目,在此提出了有效的施工技术和质量控制措施,确保了施工工期和施工质量.  相似文献   

6.
三峡工程三期围堰及截流设计关键技术问题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郑守仁 《人民长江》2002,33(1):7-9,33
三峡工程明渠截流拟提前至2002年11月下半月进行,截流设计流量10300m^3/s,截流落差4.0m,合龙能量指标高达404MW,为葛洲坝截流的2.6倍,是巴西伊泰普工程截流的1.4倍,居当今世界截流工程之最。明渠截流上,下游龙口宽为150m和140m,抛投量分别为20.4万m^3和20.5万m^3。明渠截流及三期碾压混凝土围堰施工强度高,难度大,且为背水一战,为三峡工程建设中的重大难题之一。主要阐述明渠截流及三期碾压混凝土围堰设计关键技术问题研究成果,并提出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7.
文章结合现有截流施工技术和拉贝利大坝三期截流实际施工条件,对卡拉贝利大坝三期截流施工方案进行了设计。通过计算,明确了截流时段和截流流量,并通过综合比较各截流方案施工规划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提出了戗堤轴线沿一期纵向围堰至明渠进口截流的方案。文章还给出了截流戗堤断面结构形式,明确了龙口分区,最后提出了龙口护底加糙混凝土桩这一加糙措施。  相似文献   

8.
三峡工程明渠提前截流关键技术及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文俊  郑守仁 《人民长江》2005,36(7):28-30,40
峡工程明渠截流初步设计为12月上旬,截流流量9010m^3/s。鉴于后续工程施工压力大,明渠宜提前截流(设计流量12200~10300m^3/s),这样,截流难度发生了实质性变化。在明渠提前截流论证时,研究河床垫底加糙、双戗截流配合等关键技术;计算研究槽蓄量变化减小截流流量的方案;进行了水文及施工风险的分析及原型的水力要素监测与分析预报;建立了科学化、信息化、数字化截流框架体系及动态决策系统。科学地化解了明渠提前截流的难度。导流明渠提前于2002年11月6日成功截流,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  相似文献   

9.
三峡工程采用三期导流明渠通航方案,在二期导流时,利用明渠和临时船闸能航,进行大江截流。为使截流万无一失,截流设计流量定为14000 ̄19400m^3/s,截流时间定为1997年11月上旬,截流方案为单戗立堵方式,用平抛垫底解决截流水深的问题。在施工中,视堤头稳定情况,分别采用自卸汽车直接抛填和堤头集料,堆土机赶料方式填筑。在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的共同努力下,于1997年11月8日胜利实现大江截流。  相似文献   

10.
陈仁峰 《人民长江》2022,53(6):159-162
金沙水电站导流明渠截流面临着流量大、龙口流速快、落差大,明渠岸坡陡峭、渠底平整光滑以致抛投料难以稳定堆积以及截流施工难度大、施工效率低等问题。通过开展截流物理模型试验,合理确定了水力学参数,并优化了截流物料和戗堤布置,以降低导流明渠截流流速。根据现场情况和模型试验结果,提出在明渠底板预埋工字钢、明渠侧墙预埋锚钩,并且在靠近纵向围堰混凝土光滑面一侧先行施工墩头戗堤等技术措施,以增加导流明渠过流断面摩擦阻力,提高抛投料堆积的稳定性。同时,在靠近纵向围堰处设一拦沙坎缺口以改善分流条件,并且控制下泄流量、采取防止堤头塌滑等技术措施,降低截流施工难度,提高截流施工效率。上述措施在工程实施中得到了成功应用,确保了导流明渠截流的实施。研究成果可为同类工程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1.
某水利枢纽位于西江干流浔江下游河段,枢纽坝轴线跨两岛三江,分三期导流,三期中江截流截断中江天然河槽,江水通过外江泄洪闸下泄,截流标准为相应时段5年一遇平均流量,截流设计流量2 030 m3/s。实施截流时,由于外江上游围堰拆除不到位及船闸导航设施影响,外江实际分流能力远小于设计预期;又受到珠江补淡压咸调水控制流量不小于1 800 m3/s的限制,截流进占速度受限,截流历时延长;龙口河床2 m厚覆盖层全被冲刷,右侧裹头受淘刷,坡脚护脚钢筋铅丝笼全部坍塌,护坡钢筋铅丝笼裹头下沉,截流戗堤堤顶出现裂缝;进占缓慢使得中江下游河道退水明显,龙口下游水位低于设计下游水位2 m,龙口最终落差远大于设计值(达4.09 m),施工难度及风险加大。文章具体分析了截流难度增加的原因,梳理了应对措施,总结了最终成功截流的经验,为今后类似工程制定截流方案与实施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小湾水电站施工导流流量大、导流建筑物规模大、运行期长、坝址段河床堆积渣严重、围堰基础防渗处理困难。施工期对导流建筑物等级,施工时段划分,各时段导流方式,导流标准、导流程序和导流建筑物等进行了优化。由于河床堆渣严重,给导流隧洞工程和围堰工程的施工造成的困难也采取了对策,取得了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3.
论述江河截流的发展历程,具体研讨了流水中截流抛石的稳定性、群体抛投不均匀粒径石块截流的稳定性、深水截流问题、双戗堤截流问题、宽戗堤截流问题等近年来在科学技术领域中的进展。认为我国现在的导截流理论、关键技术、模型试验等的水平已全面跨进国际导截流工程先进行列。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黄登水电站截流模型试验的研究,分析了导流洞进出口围堰残埂对截流的影响。主要从上游水位变化、截流过程中的水力学参数变化及截流抛投材料变化3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试验成果表明:进出口围堰残埂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截流难度,且进口围堰残埂对泄流能力的影响较大;随着泄流量的增加,残埂对导流洞泄流能力的影响逐渐降低。因此,应尽量将导流洞进口施工围堰拆除到设计高程。  相似文献   

15.
张野  邢德勇 《中国三峡建设》2003,10(5):11-12,22
导流明渠截流和三期土石围堰、三期RCC围堰是保三峡工程初期蓄水的控制性关键工程,工期紧、强度高、技术复杂、施工组织与管理难度大。本文从导流明渠截流和RCC围堰施工准备、资源配置、生产与技术管理、质量安全控制等方面介绍其施工组织与管理过程。  相似文献   

16.
水利工程施工截流技术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夏仲平 《人民长江》2005,36(12):11-12
概述了截流技术进展,指出截流技术的发展趋势:立堵(或立堵为主)逐渐代替平堵;立堵截流中用平抛垫底防止堤头坍塌,降低截流难度;趋向较高水头截流,可减少导流隧洞或导流明渠工程量;现代运输和吊装机械的发展,使采用更大块重、更高抛投强度实现高水头截流成为可能;为实现高落差截流,可采用双戗或多戗截流方式;加大抛投强度,由于施工机械快速发展,能较快速截流,加快围堰施工进度。  相似文献   

17.
张振淮  钟康  黄晓峰 《红水河》2007,26(2):29-32
山秀水电站二期截流围堰施工措施优化是根据地形、河床覆盖层及水流情况,采用下游围堰作为截流戗堤,龙口留在下游围堰及围堰内闭气方案.科学地利用一、二期围堰拆、填平衡,在水深13.3 m,导流量486 m3/s,下游围堰轴线长151m的条件下,边抽水边加固闭气体,围堰闭气成功,保证了二期工程的施工按期圆满完成,顺利通过验收.  相似文献   

18.
三峡工程明渠截流设计与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峡工程明渠截流具有流量大,落差大,截流难度大等特点。对明渠截流时段及设计流量选择,截流期分流条件,截流方案,截流戗堤进占程序及抛投材料,降低截流难度的技术措施等截流设计中的重大技术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及水工模型试验,提出了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