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将全国视为一个大的区域,对干旱灾害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暴露性和孕灾环境脆弱性进行系统而深入的分析,挖掘出我国干旱灾害风险的潜在根源,找出与国际社会所推行的干旱灾害风险管理存在的差距。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包括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战略、干旱灾害风险控制战略、干旱灾害风险处置战略、干旱巨灾风险回避战略和干旱灾害风险适应战略的框架,以期减轻干旱灾害风险,推进中国干旱灾害风险管理进程。  相似文献   

2.
陕西省抗旱形势和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旱灾害是陕西省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本文分析了陕西省干旱灾害的形势和干旱灾害对陕西省经济社会造成的影响,并对全面提高陕西省抗御干旱灾害能力提出了具体对策和建议,供决策者和抗旱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3.
吴玉成 《中国防汛抗旱》2012,22(5):10-11,29
针对我国重特大干旱灾害多发频发的基本事实,基于干旱灾害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理论,对我国重特大干旱灾害频发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全球气候变化所导致的极端干旱事件频发是我国重特大干旱灾害频发的主要原因;而由于人口增加和社会经济发展用水量增长所导致的社会干旱灾害脆弱性增强是我国重特大干旱灾害频发的重要原因;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导致应对极端干旱事件能力偏弱也是我国重特大干旱灾害频发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林峰 《水利科技与经济》2005,11(8):457-458,461
根据山东省实测、调查的干旱灾害资料及历史记载,对干旱灾害进行了综合分析,探索了干旱灾害变化的基本规律,揭示了干旱灾害的成因,提出了抗旱减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正干旱灾害往往是由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气候条件而造成。三门峡市地处河南、陕西、山西三省交界的黄河金三角地区,承接中原地区和关中地区,区域性干旱灾害十分严重。站在新时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高度,科学防御干旱灾害,最大程度减轻干旱灾害损失,维护三门峡地区社会和谐稳定,全面做好三门峡地区水利工作,尤其是补齐先天严重缺水和后天供水不足的短板,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干旱灾害是全球面临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干旱灾害风险管理是现代抗旱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提出干旱灾害风险区划的思路,基于干旱灾害风险度提出干旱灾害区划方法,分别从农业干旱灾害、因旱人饮困难和城镇干旱灾害三个方面及综合角度揭示了全国干旱灾害风险空间分布特征,提出了不同地区的防治等级,为不同区域干旱灾害防治及提出针对性应对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阐述了庆阳市干旱的时间分布特点和空间分布规律,揭示了干旱对庆阳市国民经济发展的严重影响,分析了庆阳市干旱灾害形成与加剧的原因,从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两方面对抗旱能力进行了评估,因地制宜提出干旱灾害防治对策,为庆阳市有效防治干旱灾害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对云南省近半年多来特大干旱灾害进行了调查分析,认为极端异常气候是云南省特大干旱灾害形成的直接原因,社会经济脆弱是特大干旱灾害形成的根本原因。在分析云南省干旱灾害脆弱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增强云南省抗旱减灾能力的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9.
构建干旱防备系统 减免干旱灾害损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干旱灾害发生的频率、强度、范围呈加剧之势,干旱对经济社会以及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与破坏,越来越引起各界人士的共同关注。传统的干旱灾害应对模式是一种典型的被动型管理方式,这种方式不利于干旱灾害的预防和减免。建立一种具有前瞻性、预防性和针对性的干旱防备系统,对避免和减轻干旱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来说十分重要。首次提出构建干旱防备系统的主张,并对这一系统的2个子系统及其分别组成的4个模块进行了初步描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正河北省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太行山、燕山环抱河北平原,对全省降水影响显著,河北省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量年际年内变化大,时空分布不均,造成河北省是一个干旱灾害严重而频发的省份,历史上有"十年九旱"之说,春旱几乎年年发生,给城乡居民生活、生态环境、工农业生产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为减轻干旱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重点城市、生态脆弱区和工农业用水需求,对全省干旱灾害发生规  相似文献   

11.
为有效推进特大干旱事件灾害孕育机理及其影响的研究,在回顾与展望特大干旱灾害的基础上,分别对其次生灾害孕育过程和对生态环境长期影响的研究进行梳理与评述,指出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薄弱环节,包括对特大干旱的聚焦不够、干旱灾害链及多灾种协同演进定量研究亟待深入、特大干旱对养分循环与生态过程的长期影响等方面的研究相对匮乏。认为特大干旱事件灾害孕育机理及影响方面的整体研究框架尚未确立,相应研究体系和技术方法体系也远未形成。建议未来着重研究特大干旱次生灾害的深层链式结构和复杂能量传递问题,有效揭示特大干旱事件灾害孕育机理与多灾种协同演进机制,进一步阐明特大干旱对水文生态过程和地表环境的多重影响。  相似文献   

12.
贵州省2009—2010年特大干旱灾害成因、特点及影响浅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2009—2010年贵州省特大干旱灾害灾情统计数据的分析,从本次干旱灾害成因、旱情特点、旱情缓解过程的时序变化及其对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影响等进行了定量或定性的阐述。结果表明,本次干旱灾害综合了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旱灾除了具有贵州省一般干旱灾害所具有的特点外,还呈现出持续时间更长、范围更广、旱情更重、危害更大等特点,同时表现出人饮对干旱灾害的敏感性最强的特点。从旱情、旱灾认识以及抗旱减灾对策等层面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天祝县干旱灾害的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祝县长期以来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尤以干旱灾害最为突出。本文通过对天祝县干旱灾害发生的成因规律特点等进行分析探讨,提出了应对干旱灾害的对策措施,对当前乃至今后抗旱减灾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为提出区域旱灾风险应对措施提供依据,进一步推动干旱灾害防治区划研究,从风险管理角度定量评估和区划干旱灾害风险,以县级行政区为区划单元计算农业干旱灾害和因旱人饮困难风险度,并采用等分间距法开展农业干旱和因旱人饮困难风险区划,最后根据最不利原则确定干旱灾害综合风险区划。结果表明:安徽省农业干旱灾害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在淮北平原北部地区和江淮分水岭地区;因旱人饮困难高风险区位于皖西皖南山区;城镇干旱灾害无高风险区;6个县级行政区干旱灾害综合为高风险区。风险区划成果有助于掌握安徽省干旱灾害风险分布情况,可为干旱灾害风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正干旱是美国甚至全球面临的破坏性最强的自然灾害之一。干旱的破坏程度与地区的应急反应和灾后恢复能力密切相关,取决于该地区对自然灾害的敏感性和适应能力。基于社会经济、气象和环境指标,从灾害发生几率、应对灾害的敏感性和应急反应能力等方面出发,对美国各州应对干旱灾害的能力进行了评估。通过以上指标的研究,可找出美国各州应对干旱灾害存在的薄弱环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由于气候多变,自然灾害频繁,干旱灾害尤为突出,给畜牧业生产带来很大影响,甚至造成重大损失。人们在与干旱灾害长期斗争中认识到牧区干旱灾害具有频发性、复杂性、严重性的特点,防治干旱灾害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作者结合本地牧区干旱灾害情况,阐明干旱灾害发生的原因和基本规律及防御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2014年1月8日,水利部正式颁布实施《干旱灾害等级标准》(SL663—2014)(以下简称《标准》)。这是我国第一部规范干旱灾害评估和等级划分的技术标准,为科学解决干旱灾害评估问题提供了方法和依据。《标准》的颁布实施,对推进我国干旱灾害评估工作的规范化、进一步提升抗旱减灾管理水平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通过对《标准》的解读,使各地从事抗旱工作的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了解《标准》的主要内容和技术指标,从而熟练地应用于干旱灾害评估工作中。  相似文献   

18.
文章对甘肃省临泽县有史以来的干旱灾害进行了追溯统计,结合县域农业经济情况,分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测算了干旱灾害后果。在此基础上,根据水文、地质等基本情况,从降水、地形地质、水利设施、人为因素4个方面探讨了干旱形成的因素,提出了临泽县有效应对农业干旱灾害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在对1949—2008年县区以上的旱情旱灾数据和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近60年来旱情旱灾情现状及变化情势从特大干旱、农村饮水、农业干旱、城市缺水、生态环境和旱灾损失等不同的角度,对干旱灾害发生频率、影响程度、发生范围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讨论。得出了干旱灾害在发生频次、严重程度和发生范围方面都呈现增加的态势,干旱不仅对农业,而且对工业生产以及江河、湖泊、湿地等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干旱灾害的影响已经波及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领域,未来发生特大干旱的概率增加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我国干旱问题及干旱灾害管理思路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级阶梯地貌和季风气候决定了干旱在我国长期存在。从古至今,干旱灾害一直是我国的心腹之患,曾为我国带来过无数次深重的灾难,并且引发过社会动荡和朝代更迭。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大力加强水利工程建设,60多年来虽然因旱导致人口死亡的现象不再发生,但干旱依然对我国粮食生产构成严重威胁,同时城市干旱缺水和水生态退化现象也日益突显。2000年大旱后,我国开始重新审视过去干旱灾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2003年起,干旱灾害管理开始由过去单一的农业抗旱和被动抗旱向全面抗旱和主动抗旱转变。10年来,我国的干旱灾害管理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农业成灾、城市缺水、因旱农村饮水困难和生态退化等都得到了有效控制。未来,我国的干旱灾害管理应向完善措施体系、增强科学化水平、实现减灾社会化、增强公众意识、做好大灾防备等干旱灾害的风险管理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