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杨树滩  戴小琳 《治淮》2011,(7):10-11
江苏省河湖众多,水网密布,国土面积为10.26万km2,有主要河道2900多条,湖泊(湖荡)137个,水库908个,现状水域总面积为17223km2,占全省总计算面积的16.90%。2009—2010年,江苏省研究提出了全省适宜水面率成果,即全省2020年适宜水面率为17.30%左右,水域总面积为17635km2。  相似文献   

2.
水面率是评价广州市“生态水城”建设的重要指标。该文首先明确了水域的定义,从水务管理的角度将广州市水域划分为河流、河涌、湖泊、水库和山塘5大类,在对广州市主要河道调查和全国水利普查成果分析的基础上,统计得出2011年广州市5大类水域面积为506.44 km2,水面率为6.81%,最后与国土部门土地分类中的河流水面、水库水面、湖泊水面和坑塘水面面积进行比对,分析得出该文统计的河流、河涌、湖泊、水库和山塘5大类型水域面积较为合理。该文研究成果为广州市下一步开展水域调查、适宜水面率研究和控制以及水域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针对水域保护和利用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根据平原区水域承载的功能,提出了从防洪除涝功能、抗旱供水功能和水环境容量3个方面确定适宜水面率的基本思路,建立了基于除涝抗旱与水生态要求的适宜水面率数学模型.以淮北平原区凌城灌区为例,计算了该区域的适宜水面率.结果表明,满足平原区除涝、抗旱与水生态要求的适宜水面率为10.52%.该方法可为类似平原灌区的水域监督检查、管理以及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建设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河湖水系水面率控制规划是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的一项重要工作。根据不同区域的土地利用、防洪工程、地形地貌等具体条件,以集雨区域为空间单元,以河湖水系水位涨幅为控制性指标,建立区域降雨与水系水位安全调蓄变幅的数学模型。确立水位安全调蓄变幅与降雨量成正比的函数关系,且其比例系数与水面率和综合径流系数分别成倒数函数和线性函数关系,推求满足径流控制要求的适宜水面率。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水面率较低或因挤占而减少的区域,适当恢复以及扩大河湖水域面积可以显著提升雨洪蓄滞能力。研究成果在珠海河湖水系低影响开发规划中进行了应用,提出了珠海市各管控分区适宜水面率的目标,并分析了目标可达性,对海绵城市建设及城市规划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根据桐乡、温岭河网水域调查成果,分析了在水域组成中河道、池塘、漾荡等不同类别工程对河网水面率的贡献。结果表明,河网水域调查的重点应该是河道,特别是乡镇级河道,这也是水域保护的重点所在。  相似文献   

6.
根据永嘉县瓯北镇现状水域存在的问题,提出水域保护的基本思路,确定其基本水面率,以及水域控制性详细规划成果的主要内容和形式,明确水域保护主要成果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适宜的城市水面率对改善城市地区生态质量和提高城市生活空间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借助RS与GIS技术,以免费开放的光学遥感数据Landsat影像作为数据源,利用水体指数NDWI和植被指数NDVI构建自动水体判别模型,以此开展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近20年来水面率演变分析。结果分析表明,近20年来,粤港澳大湾区水域面积共减少了136 km2,水面率从4.48%减少到4.22%;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中,水域面积减少最多的城市为江门市,水域面积减少44.20 km2,水面率从6.10%减少到5.62%,其次是佛山市,水域面积减少32.34 km2,水面率从13.17%减少到12.32%;澳门、香港、惠州、肇庆水域面积减少不超过10 km2;广州、深圳水域面积减少不超过20 km2。对粤港澳大湾区土地利用类型做转移矩阵分析,得出水域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建筑用地的增加侵占了原有的水域范围。研究成果可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水资源合理利用和水生态建设工作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持,同时对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生...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圩垸型河网地区行洪除涝特点基础上,提出了该地区行洪除涝水面率的确定方法——即从不同水域承载的行洪和除涝功能分别计算其水面率,再将二者结合起来确定其行洪除涝水面率。实例验证表明,该方法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9.
基于水域保护工作的现实需求和现行定性划界的局限性,以水域研究单元尺度范围较小的新桥镇为例,在对水域进行分类识别、区域功能定位、水面率需求分析和土地利用分析的基础上,建立相应影响因子集并确定其赋值与权重,借助GIS叠加分析技术得到水域保护边界。基于系统定量分析的方法,引入因子评价和GIS叠加分析技术,可使划界成果更为客观地满足区域内各水域保护需求,针对性强、覆盖范围全,具有较强可操作性、落地性,避免水域保护范围划定过程中单一标准造成的可实施性不高的缺陷,为中、大尺度研究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0.
保障基于行洪除涝功能的适宜水域率是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增强降水储蓄能力、降低区域洪涝灾害损失的重要手段。提出了考虑暴雨强度和下垫面条件,基于行洪除涝功能的适宜水域率确定方法,并以国家重点防洪城市安徽省蚌埠市为例,计算了不同行洪除涝标准下的各下垫面产流量,结合区域现有的排涝能力,通过减少水田面积和增加水体面积来提升区域行洪除涝能力,从而估算出适宜水域率。计算得到在50年一遇1日暴雨量和100年一遇3日暴雨量标准下,蚌埠市所需水域率阈值为12.5%~19.5%。该研究思路和计算方法可为全国其他区域适宜水域率的研究提供参考,对面向区域水安全的城市规划和生态环境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采用GLLVHT模型对江苏LNG项目冷海水排放温度场进行模拟计算,预测其环境影响。并针对南通海域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计算方案进行计算,根据结果分析可知影响程度最大的方案是:温降大于0.5℃的面积最大约为0.93 km2;影响程度最小的方案:温降大于0.5℃的面积最大约为0.89 km2。根据计算结果,同时考虑到技术、经济因素,在保证安全情况下推荐采用排口1处表面排放。  相似文献   

12.
在论述农业综合开发与水利治理关系的基础上 ,提出江苏省农业综合开发中水利工程建设标准 ,包括灌溉、除涝、降渍、田间工程和建筑物配套五个方面 .根据自然条件的差异 ,将全省划分为淮北平原、里下河、沿江高沙土、沿海和丘陵五个区域 ,分别论述各区域的水利建设重点、沟渠路布置形式和规格 ,以及分区治理适宜模式  相似文献   

13.
为准确掌握江苏省水域面积,结合江苏省水利普查数据、1∶10 000水系数据等相关参考资料,利用2012年江苏全省0.3 m空间分辨率航片,提取了2012年度江苏全省8大类别水域面积。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2012年江苏水域面积为22 433.2 km2,包含湖泊(不含省管湖泊圈圩)6 271.0 km2、省管湖泊圈圩637.5 km2、河流5 042.9 km2、水库480.4 km2、塘坝39.8 km2、洪泽湖滞涝圩1 590.0 km2、里下河滞涝圩595.4 km2、鱼塘5 322.5 km2和沟渠2 453.8 km2。该成果精度较高、客观真实,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为今后省级和地方政府水域岸线动态监管、定期开展全省水面变化监测和水利基本现代化进程考核提供了基础数据,为下一步研制全省水域面积管理行政执法协同监管系统提供了监测数据资源。  相似文献   

14.
根据2016年长江源和怒江源区现场调查获取的水质监测资料,分析了长江源和怒江源区河湖水体的基本理化参数、氮磷含量和形态指标,并利用氮磷化学计量比(m(TN)∶m(TP),氮磷质量比)特征评估了江源地区河湖水体的氮磷养分限制状态。结果表明:长江源和怒江源区河湖水体的总氮含量介于0.475~0.956 mg/L,满足地表水Ⅱ—Ⅲ类水质标准;总磷含量介于0.006~0.017 mg/L,满足地表水Ⅰ—Ⅱ类水质标准;硝态氮占总氮含量的43.5%~85.5%,是河湖水体氮素的主要组成部分,对江源地区水体总氮污染的贡献更大;氮磷比介于33.7~79.3,磷素是江源区河湖水体中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性营养因子。研究成果可为揭示江源地区河湖水体的富营养化进程和水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5.
针对江苏省不同地区自然地形、土壤、水资源的特点,分析了渠道防渗的适宜地区,并对防渗断面形式及防渗结构的选择进行了简述,针对江苏省范围内各区域土壤、地貌、水文等条件差异,遵循同一类型区工程建设特性一致性的原则,将全省划分为6个区域:徐淮平原区、水网圩田平原区、沿海平原区、沿江平原区、高沙平原区和低山丘陵区,分别提出各区适宜的渠道防渗模式。  相似文献   

16.
人工调控强烈地区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与分配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海河流域下游某市为例,结合排污去向和污染控制单元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分配方法进行研究,提出适合于人工影响强烈地区的"行业一级优化虚拟分配,控制单元二级容量分配"的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方案,并依据水污染源点源的排放去向特征及其管理功能,将控制范围划分为自然地表水体控制区域与非自然地表水体控制区域,对自然地表水体控制区域实施容量总量控制,而对非自然地表水体控制区域主要以目标总量控制为主,不同区域采用不同的污染物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7.
自长江经济带建设、"一带一路"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江苏沿海地区成了包括江苏沿海地区发展在内的三大国家战略叠加区,这给江苏沿海地区发展带来了新的重大历史机遇。结合沿海地区水利规划工作实际,回顾了"十二五"沿海地区水利发展现状,客观分析了防洪减灾、淡水资源供给、水资源、水环境方面的问题,研究提出了"十三五"沿海地区水利规划思路、目标、主要任务以及部分重大课题研究建议。可为即将启动的江苏省沿海地区"十三五"水利规划提供参考,对未来5 a沿海地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水域空间率是一项重要的指标。一般情况下,某个区域中的水体面积越大生态环境越好。而水体面积又受到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中国水体面积的变化规律及归因是生态文明建设中一个关键的科学问题。在全国范围内,根据气候条件和经济发展情况,选取了9个研究区域。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云计算平台,使用多个光谱指数组合的方法,对1986-2018年的Landsat影像进行水体提取。采用Mann-Kendall法分析了水体面积动态变化特征,并借助双累积曲线法和分布式水文模型,进一步计算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水体面积变化的贡献率。结果表明:(1)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受人类活动影响剧烈,水体面积变化显著;(2)湿润地区受气候变化影响,水体面积显著增加;(3)人类对水资源的过度使用、跨流域调水以及水库修建直接决定大部分区域的水体面积变化。该研究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解决南方丰水地区水生态与环境恶化的问题,选取了江苏、浙江、上海、福建、广东四省一市为研究对象,根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基础数据及水资源公报数据,分析了四省一市的水资源及开发利用特点。在此基础上,归纳了南方丰水地区的节水型社会建设思路的3个特点,即:在节水型社会建设过程中,以水利现代化技术、设备为重要支撑、走精细化管理道路、完善排污许可制度。提出了该地区下一步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洪金淑 《人民长江》2012,43(12):46-49
以云南省2000~2009年主要水质参数的监测数据为依据,采用指数法、单指标评价法、季节性Kendall检验法等方法,对云南省地表水水功能区水质类别、水质达标情况、水质变化趋势、饮用水源地水质、湖库营养化状况等方面进行了评价和分析。水质评价分析体现了历史(趋势)与现状结合、水质水量结合、水资源质量与功能使用结合的原则。通过对结果的研究,明确了云南水功能区现状、达标比例、污染物特征、水源地水质合格比例等重要参数,对今后水资源管理保护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