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钱塘江流域水资源承载力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流域水资源承载力指标体系的建立是研究流域水资源总量的重要手段。系统地论述了建立流域水资源承载力指标体系的原则与方法,并根据钱塘江流域水资源特性构建了流域水资源承载力指标体系,提出了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评判指标,包括流域水资源承载指标、压力指标及承载度指标的计算方法,对于评判流域水资源承载状态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数字流域中的水环境信息化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流域是我国流域管理的发展方向,是流域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技术手段.水环境信息化作为数字流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了对流域水环境进行监测、管理、分析、控制的综合手段.文中提出了流域水环境信息化综合系统的结构,分析了流域水环境信息化的关键技术,对其中的主要环节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探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分析了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流域水资源已经严重超载,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进行流域综合治理已刻不容缓;针对这种状况并结合石羊河流域的特点,提出了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的基本思路与目标,并全面系统地分析探讨了实现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目标的具体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4.
传统瞬时单位线法是采用系统分析观点解释流域汇流,流域单位线就是流域的水文响应。运用经验统计分析,建立了流域单位线的主要特征,如单位线峰值,峰值滞时等流域地形地貌参数,如流域坡度,流域面积等之间的经验关系,以确定缺乏水文资料情况下的流域单位线的方法,由于没有涉及到流域汇流的机理,缺乏严格的理论基础,本文介绍了地貌气候瞬时单位线,并对该方法进行了研究,获得了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试论流域与区域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流域为单元的水资源综合管理,已成为国际上水资源管理普遍采用的模式。在分析了当前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体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对策措施;加强流域立法,明确流域管理机构与行政区域间的事权划分,建立流域与区域间的和谐关系。对流域管理体制未来发展模式进行了探讨,倡导构筑流域水资源管理的协调监督机制和公众参与机制,推行流域水资源的综合管理。  相似文献   

6.
流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框架设计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结合我国江河流域的特点,通过对流域活动、流域政策与流域环境变化关系的研究,探讨了我国流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目的、指导原则和评价方法。并根据流域的实际情况,在调查研究、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以水资源为主要控制因素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对流域进行可持续发展评价更为合理和全面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从流域水资源保护看《水污染防治法》修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泊  汪洁 《人民长江》2008,39(23):29-31
〗《水污染防治法》的两次修订都一定程序上影响了流域水资源保护工作,较之1996年的修订内容,2008年的修订虽然尚未确定建立流域水污染防治管理体制,但通过与《水法》相协调而部分认可了流域水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同时通过明确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的职责,实际上赋予了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及流域管理机构对水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权,从而影响和促进了流域水资源保护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8.
针对流域生态建设和保护中的外部性问题,介绍了流域生态补偿的概念和主要特征。分析了我国在生态补偿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指出建立流域生态共建共享机制是缓解水源涵养区在保护生态和加快发展中面临的双重压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流域社会经济和生态协调发展的关键。以新安江流域为例,探讨流域生态共建共享机制,提出流域生态共建区和共享区的概念和范围,对建立流域生态共建共享机制的原则和步骤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水法》全面规定并明确了流域管理机构的水行政管理和执法地位。但是,流域管理机构在履行执法职能时仍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人们对流域管理的认识相对滞后,流域水法规体系尚不完善,流域管理机构与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的事权划分不明晰,流域水行政执法权威性不够,执行力有限。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促进流域水行政执法的有效途经和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0.
紫荆关以上流域下垫面条件变化对产汇流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由于人类活动改变了流域下垫面条件,导致流域入渗、蒸散发、径流等水文要素发生一定的变化,从而引起流域产汇流的变化。针对以上情况,选用紫荆关以上流域历史暴雨洪水资料,分析了流域下垫面变化对流域产汇流影响,为今后洪水预报和水资源分析评价提供资料基础。  相似文献   

11.
体改后流域机构如何强化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赖河流域水资源短缺,供需矛盾突出,流域机构应有的作用。为理顺流域水资源管理体制,按照水利部水管行了相应的改革,实现了改革预定目标。但改革完成后,流理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迫切需要通过加快流域立法和规划流域取水许可管理、建立流域调水应急机制、强化流域各项进流域统一管理。在原有体制下已无法有效发挥其体制改革精神对流域水管体制进域机构仍然面临着水资源统一管审批步伐、明确初始水权、强化管理职责的落实等途径进一步推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于桥水库及上游流域内中小型水库水特性,具体分析了丰水年、枯水年水库流域人降雨、入库、出库、洪峰流量、废水、跨流域调水水量,为合理开发利用本流域内水资源,减少水资源浪费,联合流域内中小型水库共同制定了一套完整的以于桥水库为中心的调度方案,以便挖掘本地区、本流域现有的水资源潜力,充分发挥水库流域内中小型水库的综合效益,建立风险共担、效益共享的良性循环机制,为天津经济发展提供更多优势廉价的水资源。  相似文献   

13.
海河流域水资源短缺、水污染日趋严重、水生态恶化,已严重影响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分析了流域存在的水生态问题,总结了流域以往水生态综合治理方面的实践经验,并从4个方面对今后流域开展水生态综合治理工作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简述了数字黄河流域的基本概念,关键技术,图谱以及数字黄河流域与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建立数字流域,将自然流域系统变成可控流域系统,可使黄河流域社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基于DEM的流域水文特征提取方法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GIS软件ArcGIS,以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为例,探讨了从数字高程模型(DEM)中提取流域水文特征的详细过程,包括:DEM的生成和预处理、水流方向的确定、流域汇流能力分析、河网的提取、流域边界的确定和子流域的划分。提出了基于DEM自动生成数字流域的一种方法,并将自动提取的流域与从地形图和遥感影像相结合手工提取的流域做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提取的流域与利用手工方法提取的流域基本一致,平均误差为4.3%,从而证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16.
钱塘江干流衢江段建有6座梯级枢纽,隶属不同管理部门,防洪调度协同影响流域防洪减灾。顺应水利部加强流域管理和浙江省数字化改革要求,以钱塘江流域防洪减灾数字化平台为基础,浙江省钱塘江流域中心按照多跨协同原则,发起组建了钱塘江干流枢纽管理联盟,探索流域枢纽协同联动机制,提高流域防洪减灾能力,助力流域治理管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17.
从江河治理开发的持性及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出发,结合国内外流域治理开发的经验,指出了只有流域管理机的构建设和管理控制性水工程,才能保证发挥控制性水工程社会效益,对流域进行综合高效治理,推动流域的滚动开发,并在对我国有关流域管理机构建设与管理控制性水工程的现行政策法规简要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初步意见。  相似文献   

18.
李正最 《四川水利》1995,16(2):35-39
水文比拟法是水文计算中的重要方法,其关键在于选择恰当的设计参证流域,本文通过对设计流域和备择参证流域相似特征指标的灰色关联度分析,优选设计参证流域,比较好地解决了目前参证流域选择中过于依靠经验判断和难以定量分析等问题,实例分析表明,该法简捷合理,既避免了人为选择设计参证流域的主观性的盲目性,又使选出的设计参证流域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9.
王少军 《中国水利》2007,(11):51-54
塞纳河一诺曼底流域,在法国居于重要地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水评估计划”曾对此进行个案研究。随着人口增加和河流的开发,流域出现了严重的洪涝、污染问题,水与环境遭到很大破坏,给人们的生活和福利带来了挑战。40多年来,为恢复流域生态与环境,法国颁布实施水法,成立流域管理局,制定水管理总体规划,改革水管理体制.把公众参与引入流域管理,用经济手段治污,开展风险管理,使流域生态与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  相似文献   

20.
浅谈加入WTO后流域管理体制改革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加入WTO,对包括水利行业在内的国民经济各行业都将带来一系列严峻的挑战与考验,流域管理体制改革变得更加紧迫,建立流域水务统一管理体制成为了现实选择,同时也为流域水务统一管理体制改革带来了良好的机遇,通过对流域统一管理体制改革必要性以及加入WTO对流域管理体制改革影响的分析,提出新形势下流域管理体制改革的构想,以期对加入WTO后我国水利行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