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对不具有底流和面流消能的溢洪道,在鹤岗市5号水库采用桩基础的挑流消能获得,且运行一直良好。  相似文献   

2.
几十年来稳定附着混合流没有作为独立的消能流态加以利用,只注意利用了自由挑流,尾水位必须低于鼻坎1m或者1m以上。通过鼻坎高低于或接近于尾水位的几个工程的试验,发现其消能效果较好,本文将加以介绍,此型消能的水舌挑距大于自由挑流,冲坑深小于自由挑流。过去由于中小型工程落差小,尾水位低于鼻坎高的这一要求不易满足,但允许其尾水位高于鼻坎许多工程就可能采用挑流消能,因为挑流消能是经济的。  相似文献   

3.
通过研究消力戽消能工的工作原理,阐述了戽流消能时的流态为高序列流态淹没混合流及淹没面流,介绍了回复底流的产生机理和危害。通过工程实例,说明适当地增大戽坎反弧半径可以有效避免发生回复底流,并检验了判别是否发生回复底流关系式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伊耳.  D 《水利水电快报》1995,(3):23-24,F003
预测挑流鼻坎自由跌落射流产生的冲刷深度[土耳其]D.伊耳边兹等主题词挑流鼻坎,挑流消能,冲刷深度,水力计算,经验公式,原型观测近几年中,过坝洪水消能要求的特征是利用挑流方式消能,在长陡槽及隧洞末端布置鼻坎挑射水流。在某些地形和地质条件下,与消力池相比...  相似文献   

5.
玄武湖混合流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二维浅水非恒定流的控制方程组出发,建立了玄武湖混合流水动力数值模式,应用伽辽金(Galerkin)有限元法对数学模型求解。对玄武湖出入流2m^3/s流量及5.7m/s均匀定常东北风进行数值模拟验证基础上,研究了出入流2m^3/s流量及6m/s均匀定常东风、西风、南风、北风、东南风、西北风六种风情组合作用下的玄武湖混合流特性。结果表明:玄武湖混合流流场受到吞吐流作用影响较弱,受到风作用影响较强,混合流流态表现为湖区若干环流和沿岸流的有机结合;沿岸流流向与风向一致,湖中较深的地方形成逆风流动的补偿流,流向与风向相反;玄武湖混合流场的形态由风向决定,不同方位风场作用形成的稳定混合流流态不同;对峙方向风场形成的混合流流型相似,流向相反。  相似文献   

6.
动网格技术数值模拟挑流冲刷过程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实际挑流泄洪消能时冲坑及堆丘的形成是一动态过程,已有对挑流冲刷的数值模拟多考虑平衡冲刷坑情况,本文采用动网格技术模拟挑流冲刷的时因河床边界变化引起的流场变化过程,控制方程组由非正交同位网格有限体积法求解,计算结果表明,本文方法是有效的,正确地反映了挑流冲刷过程中流场结构衣速度,压力等参数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高拱坝大流量坝身泄洪几乎全部采用挑流消能方式,为此分析了国内外关于挑射水流对岩石河床冲刷的各种理论,并对高拱坝挑流消能冲坑深度预测、基岩冲刷的模拟方法、岩石冲刷破坏机理研究等问题进行了综述。同时提出岩石河床冲刷研究的关键课题。  相似文献   

8.
对明流,急流流态泄洪洞、尤其是采用挑流消能工的明流,急流泄洪洞工程,在水流挑之前形成洞内的水跃现象;如果所设计工程的起挑流量值过大,洞内形成的水跃高度即跃后水深可能造成隧洞封顶,形成明满流流态。本文介绍了采用挑流式消能工的明流,急流泄洪洞起挑流量的确定方法,供设计人员参考使用,以确保泄洪洞工程流态的单一性。  相似文献   

9.
挑流鼻坎和跌水池设计实用准则P.J.梅森主题词挑流鼻坎,跌水,消能工,标准设计,水力计算对于任何流量和水头的组合,修建某种形式的挑流鼻坎,在理论上均应是可能的.而实际上却受到经济和坝址地形的限制。从61个国家370个原型消能工的调查资料可知,可以用图...  相似文献   

10.
袁月明 《红水河》1994,13(1):17-20
本文依据能量守恒定理和动量方程理论,对高坝大流量高低孔浅流(坎)布置中,挑流消能碰撞点位置、碰撞角,泄流量分配、汇合流速与其方向以及入水角与其流速等问题进行探讨,以供试验初拟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11.
提出了有效解决小型立式混流机组尾水锥管进入门下部易发生渗漏水的3个有关措施。  相似文献   

12.
以雪山水库引水坝调洪演算成果和工程投资估算为依据,拟定引水隧洞断面尺寸和引水坝水位,校核水位2 449.99m时,引水隧洞出现了明满交替流流态。采用有限体积法,运用计算流体力学数值模拟软件FLUENT对不同进水口型式的引水隧洞进口段进行数值模拟。在此基础上,比较引水隧洞在明满流流态下不同进水口型式的洞内脉动压强和水流速度沿水流方向变化情况,分析得出喇叭型进水口可更好的改善过流条件,减小明满流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为了明确输水隧洞内的明满流水力瞬变过程以及优化泄水闸的泄水流量,介绍了圆形输水隧洞中明满交替水流水力瞬变计算原理和方法。以某大型灌区干渠工程为例,根据窄缝法计算原理,采用显式差分中的扩散法,对圆形输水隧洞中的明满交替水流进行了水力瞬变计算研究。给出了圆形隧洞瞬变流计算的水力要素计算公式,得到了输水流量变化时隧洞不同断面的水深或压力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结果表明:当圆形隧洞水位封顶时,隧洞中的水压力越靠近下游断面,压力突升越剧烈;明流状态下节制闸关闭时间对隧洞内最大水深影响较小,隧洞内的最大水深随着泄水闸泄水流量的增加呈线性减小的趋势,根据数值模拟计算给出了泄水闸合理的设计泄水流量。研究成果可为输水隧洞工程的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引用大气边界层的混掺长度表达式作为挟沙水流近壁区的混掺长度,从挟沙水流总切应力平衡方程导出了近壁区的流速分布公式,通过比较验证后推广到整个水深范围,进而使用该公式导出了挟沙水流主流区以上的混掺长度、动量交换系数和整个水深的垂向紊动强度公式 前两者与水槽资料点绘的结果吻合良好,由后者得到了垂向紊动强度增减的临界条件。  相似文献   

15.
段威  胡平 《西北水电》2012,(Z1):44-47
主要介绍了木星土水电站水轮机选型设计.该电站额定水头为384.0 m,水轮机最终选择了适合高水头电站的混流式长短叶片机型,对其它高水头混流式电站的机组选型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水利水电工程中的过水隧洞有导流洞、泄洪洞、放空洞以及发电引水洞等,它们各自具有一定的水流适用条件,对单一用途的水工隧洞,其洞内水流特性较容易把握。当由于技术、经济条件让一条隧洞具备多种用途时,隧洞将面临着不同运行阶段显著的水力差异性考验。结合某水利工程多用途水工隧洞水力模型试验,研究了集导流、泄洪、放空及发电引水等功能于一体的陡坡隧洞在不同运行阶段的相关水力特性。结果表明当作为泄洪隧洞在正常工况下运用时,隧洞进口前和洞内流态均较正常,洞内最小压力满足水工隧洞设计规程要求;当作为导流隧洞和放空洞运用时,隧洞进口在一定水流条件下会形成吸气型立轴漩涡,并在洞内形成形态不断变化且不断溃灭的气囊,在较长的洞段及较大的流量区间内,洞内还会出现明满交替流以及发电支洞岔管引起的明流冲击波、水流折冲等不良流态,上述水流现象会引发洞壁的有害振动或空蚀破坏。通过试验优化,并结合隧洞末端工作闸门的合理调度,提出了多用途水工隧洞的安全运行方式。  相似文献   

17.
建立具有统一形式的明满交替流控制方程。由于系统阵刚性而导致明满交替流数值模拟的计算精度低和收敛性差。在交错网格上对控制方程进行空间上的数值离散后,加入伪时间导数项进行预处理,改善系统阵的刚性。通过采用系统阵增维的方法将非齐次状态空间方程转化为齐次方程,避免了矩阵求逆运算,增强计算的稳定性;预处理后系统方程每一个物理时间步的求解都相当于一个稳态问题,需要花费大量的计算时间,借助于精细积分法可以采用大步长的优势来加快求解速度。有效地解决了明满交替流建模中由于刚性而引起的数值稳定性问题和预处理引起的积分时间较慢的问题。而且这一方法具有程序容易实现的优点。  相似文献   

18.
混流式水轮机转轮强度的样条有限元求解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样条有限元的计算方法对混流式水轮机转轮的强度计算求解作了有益的尝试。计算中首先划分了转轮叶片计算网格, 然后用样条有限元按计算网格对叶片的应力和变形进行计算, 并与文献 [3] 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比较。通过实例计算与比较表明, 采用的方法更简明, 计算效率、精度较高, 计算结果也更为合理, 可用于实际工程。这种方法为混流式水轮机转轮强度计算的求解探索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决传统混合充氧机能耗高、水下安装维护难的问题,研制了新型文丘里混合充氧机,重点研究了电机转速对文丘里混合充氧机工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电机转速200~1 400 r/min条件下,文丘里混合充氧机的循环水量与电机转速呈线性关系;建立了基于气泡羽流模型的径向混合水流运动模型,并利用实测流速数据优化了水流的能量损失系数及夹带系数,成功模拟了不同电机转速条件下的径向水流速度分布;研究了不同电机转速条件下的有效混合半径,确定了文丘里混合充氧机的合适安装间距。电机转速400~1 200 r/min条件下,当电机转速逐渐增大时,水体复氧速率、氧的总传质系数和氧的传质效率均随之增大,混合充氧性能随之改善。  相似文献   

20.
固定导叶安放角及轮缘间隙对混流泵性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混流泵固定导叶安放角及叶轮轮缘与泵体前盖间隙变化对泵性能影响的试验结果作了介绍。当固定导叶安放角增大时,最优效率工况向大流量方向移动,比转速增大;反之,比转速降低,泵的效率随轮缘处间隙变大会有明显减小,因此,对于可调叶片蜗壳式混流泵应重视固定导叶的设计,合理地选择轮缘间隙的大不。必要时可通过发迹固定导叶安放角来改变已有水力模型的比转速,以适应泵站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