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浙江水利科技》2007,(1):75-75
日前,在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有关部门及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该院3个院长基金项目顺利完成验收工作。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的院长基金项目旨在鼓励该院科研人员不断总结、提高,勇于探索新技术和新方法,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从而促进该院整体科研水平的提高。2006年12月31日,该院在杭州广川科技有限公司会议室召开了《网络地理信息系统(WEB GIS)应用研究》、《基于RS和GIS的水域面积调查技术研究》验收会议。这2个项目都属于3S范畴,是该院的新兴研究领域,且起步较晚,属于技术积累阶段。项目组依托院长基金项目,通过探索和整合,不仅掌握…  相似文献   

2.
《浙江水利科技》2009,(4):88-88
2009年7月13日,浙江省水利厅虞洁夫副厅长率科技处有关同志赴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调研该院水利科技工作。  相似文献   

3.
2008年5月12日,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申报的2个重点实验室——浙江省河口海岸重点实验室(升格)和浙江省水利防灾减灾试验基地(新建)建设项目可行性报告顺利通过了由浙江省科技厅、财政厅、发改委三厅委组织的专家论证。  相似文献   

4.
《浙江水利科技》2007,(6):I0001-I0003
2007年11月15日,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在杭州市红星剧院举行大会,隆重庆祝建院50周年。原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正英院士、原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潘家铮院士等领导为研究院题词祝贺:浙江省政协主席周国富出席庆祝大会并作重要讲话;浙江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陈川,浙江省科技厅副厅长罗卫红等领导在会上讲话;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院长叶永棋以及外省水利科研院所代表、  相似文献   

5.
2008年12月25日下午,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揭牌仪式暨联合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意向书签订仪式在院八楼会议室隆重举行。浙江省人事厅、水利厅、科技厅及同济大学、浙江大学、河海大学相关领导出席了仪式。  相似文献   

6.
2009年3月8日是水利老功臣张克健同志90大寿的日子。2009年3月9日一早,浙江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陈川在厅办公室主任俞锡根、厅人事教育处处长葛平安、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院长叶永棋、书记梁国钱等陪同下来到浙江医院,看望慰问了张克健老人,送上鲜花和慰问品,祝愿张老健康长寿,同时十分感谢张老长期以来对浙江水利事业所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浙江水利科技》2010,(6):26-26
目前,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自主研发的“二维水流数值模拟软件(简称ZIHE2D)”已成功申请到国家版权局著作权。该系统是研究院总工程师潘存鸿带领的研究团队经多年努力自主开发,由广川科技有限公司、科技中心及河口所等共同完成的。由前、后处理操作系统、程序计算系统集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相似文献   

8.
基于Excel组件,应用VISUAL BASIC6.0开发了河口海岸水文信息处理系统。系统能完成水文资料计算及整编功能、潮流调和分析、潮汐调和分析及预报,程序界面友好,操作简便。  相似文献   

9.
2011年10月25日,应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邀请,丹麦水力学研究所技术人员来院作"DHI发展现状及其软件系列的最新进展"的学术报告。报告由潘存鸿总工程师主持,河口院、水资源所、防灾所等部门20多位科技人员参加了交流会。  相似文献   

10.
宋良西 《人民珠江》2006,(6):F0002-F0002
2006年11月28-30日,由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主办的第二届河口海岸国际研讨会在广州隆重召开。28日上午的开幕式由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副司长陈明忠主持,水得部副部长胡四一致开幕词,  相似文献   

11.
水工水力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了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建院50年来水工水力学研究的重点内容、创新成果、技术路线、指导思想、以及未来的展望。主要内容包括:高水头泄水建筑物的泄洪消能新技术;高速水流的空化、空蚀、掺气、脉动、流激振动、水流雾化的原理与防范措施;输水及水力控制;明渠不恒定流;近代的城市水力学及景观等问题。特别突出论述了50多年来水力学研究所本着科学研究为生产建设服务、生产发展促进科学研究进展的基本原则,遵循着理论研究、模型试验与原型观测三结合的技术路线,主要研究手段的重要性和先进性,及其为生产管理与理论研究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今后工作的展望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中国水工水力学的发展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童显武 《水力发电》2004,30(1):60-64,67
中国水工水力学是伴随着坝工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50余年来,科技工作者在水工水力学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水工水力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泄水建筑物布置;泄洪方式;高速水流;消能防冲;水流雾化;通航水力学;计算水力学。尽管水工水力学有了空前的发展,但是还有许多问题尚未被人们认识,尚需要继续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13.
童显武 《水力发电》2004,30(2):69-73
中国水工水力学是伴随着坝工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50余年来,科技工作者在水工水力学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水工水力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泄水建筑物布置;泄洪方式;高速水流;消能防冲;水流雾化;通航水力学;计算水力学.尽管水工水力学有了空前的发展,但是还有许多问题尚未被人们认识,尚需要继续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14.
探讨了用于分析河口冲淤与径流响应关系的三种方法:河相关系法、一维动床数值模拟和基于实测资料的多元回归分析方法。以钱塘江河口防洪允许的淤积增加量为限制条件,采用依据实测资料及动床数值模拟结果建立的多元回归模型,计算得到钱塘江河口的可利用水资源量不得超过闻家堰断面多年平均水资源量的20%。研究成果为钱塘江河口水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计算方法和计算思路可供其它河口参考。  相似文献   

15.
长江科学院水土保持专业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科学院水土保持专业以服务治江事业为宗旨,立足长江、面向南方,紧密围绕土壤侵蚀机理,水土流失与江湖泥沙、地质灾害、面源污染等关系,水土保持共性关键技术等,积极开展基础科研与技术咨询,切实履行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科技支撑职责,积极承担相关社会公益责任,为治江事业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经过10 a的发展,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有:首创移动式坡面水土流失高精度快速测评系统、完善创新以长江上游“排水保土”为代表的长江流域水土保持基础理论、区划理论首次用于中国山洪灾害防治领域、建立泥石流监测预报预警系统,且提出并解决了以工程开挖面与堆积体水土流失测算技术和水利行业标准《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标准》为代表的水土保持共性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6.
历经六十余载,长江科学院材料与结构研究所对水工混凝土矿物掺和料开发与应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首次将优质粉煤灰规模化应用于三峡工程,并开发了用于水工混凝土的磷渣粉、石灰石粉、天然火山灰等新型矿物掺和料,掌握了其影响混凝土的性能规律,编制了系列技术标准,形成了水工大体积混凝土矿物掺和料应用技术体系。部分研究成果在我国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中得到成功应用,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混凝土矿物掺和料选择的主要依据之一。对部分研究内容进行简要介绍,包括水工混凝土矿物掺和料的分类、不同胶凝体系的水化机理、对水工混凝土性能影响以及配合比设计、施工工艺等,梳理相关科研成果,旨在推动新型矿物掺和料在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拓展水工混凝土掺和料品种与范围,为水利水电工程混凝土的设计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提高我国筑坝技术水平、促进水工材料学科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先介绍江西省山洪灾害调查评价工作成果应用情况,主要从防汛服务、灾害预警、软件平台成果共享、科研分析、非工程措施结合等领域应用展开介绍.成果合理应用为今后防汛中各级部门的山洪灾害防治提供方向,并为充分结合关联非工程措施发布预警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黄河河口未来来水来沙的变化及其影响,从人类活动要与自然协调共处出发,讨论了在新来水来沙条件下黄河河口治理中的几个主要问题,包括入海流路、三角洲演变、防洪抗凌、水资源、生态环境和湿地保护、社会经济规划布局以及河口管理等。指出了尽管黄河水少沙多的基本特性不变,河口的演变规律就不可能有大的变化,但正确的人为干预是非常重要和有效的,这为治理方案的研究留出了很大空间。水资源是黄河河口治理的核心,根本出路在于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建设节水型社会和提高用水效率。黄河河口存在的种种问题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必须采取综合治理的方法,进行统一管理。河口治理是黄河全流域治理的一部分,必须统筹兼顾,合理发展。  相似文献   

19.
20.
防洪抗旱减灾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防洪抗旱减灾是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几代专家辛勤耕耘,为此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世纪以来,随着防洪减灾研究所与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成立,防洪抗旱减灾领域的研究力量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为推进新时期防汛抗旱工作向“洪水管理”与“全面抗旱”的两个转变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本文从灾害学、防灾学与防灾减灾技术3个层次介绍了减灾中心近年来在防洪抗旱减灾领域取得的部分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