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室内降雨—入渗—产流过程中溶质迁移模拟实验研究结果,对降雨、有效雨滴动能、坡度、坡长、土壤溶质化学特性对土壤溶质随地表径流迁移全过程影响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了雨强和有效雨滴动能与雨后表面土壤饱和含水量、土壤入渗能力、土壤水分运移深度、径流溶质浓度、径流溶质迁移总量以及径流溶质平均浓度间关系。并根据Green-Ampt入渗模式,推求了有效动能对土壤饱和导水率间关系。为进一步研究土壤溶质随地表径流迁移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
降雨动能对溶质径流过程有明显影响。本文在室内时空分布均一条件下,通过调整降雨器高度的方式改变降雨动能,由降雨径流实验具体说明了降雨动能对表层土壤水分运动、坡面漫流过程以及对泥沙和土壤溶质向地表径流迁移的影响。并初步探讨了降雨动能影响的模拟途径。  相似文献   

3.
降雨动能对溶质径流过程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降雨动能对溶质径流过程有明显影响。本文在人时空分布均一条件下,通过调整降雨器高度的方式改变降雨动勇,由降雨么流实验具体说明了降雨动能对表层土壤水分运动、坡面漫流过程以及对泥沙和土壤溶质禹地表径流迁移的影响,并初步探讨了降雨动能影响的模拟途径。  相似文献   

4.
童菊秀  杨金忠 《水利学报》2008,39(5):542-549
本文根据地表径流中溶质流失的流动特征和物理规律,基于矢量合成概念,建立了二层解析模型,描述从降雨开始径流使水溶质在地表的流失过程.该模型考虑了土壤中溶质的入渗和扩散作用,通过非完全混合参数得到表面流失和入渗的合成.在溶质质量守恒和水量平衡的基础上,将土壤混合层和积水径流混合层作为研究对象,得到解析解.根据前人的实验结果,利用本文所提出的模型,分析了无积水和有积水时地表径流水中的溶质浓度,模拟结果基本能够反映径流溶质浓度变化特征,为农业面源污染的分析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孔刚  王全九  樊军 《人民黄河》2007,29(9):65-67
为揭示土壤养分随径流流失的内在机制,采取地下供水方式使土壤入渗强度降低和人工降雨的方法,进行了雨强对土壤养分流失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供试土壤中养分的流失量随降雨强度的增大而增大,而在土壤内部养分迁移量很小;幂函数模型与指数函数模型相比,能更好地模拟黄土区坡面径流溶质浓度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6.
灌溉田块中污染物流失规律的数值模拟及其验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土壤中水流运动和溶质迁移结合,考虑降雨、扩散和对流作用对溶质地表径流损失的影响,对溶质的地表损失规律进行研究,建立了新的水流和溶质迁移模型。通过室内土壤实验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实验数据和模拟结果吻合良好。此模型可用来分析灌溉田块中溶质地表及地下流失,为农业面源污染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用人工降雨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降雨人渗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绍元  丁跃元 《水利学报》1998,(11):17-20,25
进行四种雨强处理的人工降雨土壤入渗田间试验,并对入渗过程进行数值模拟,提出初始土壤含水率分布均匀时降雨-入渗-径流过程的简便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8.
黄土坡面溶质随径流迁移相应函数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全九  王文焰 《水利学报》1994,(11):18-21,36
根据在降雨条件下黄土坡面溶质随径流失特性,将黄土坡面溶质随径流流失过程看成一个随机过程,应用概率统计学原理,导出了黄土波面溶质随径流失的相应函数模型,并利用实测资料推出了模型中的各数及与其影响因素间的关系,得到了Ca^2+径流浓度相应函数模型,并利用实测资料对模型进行检验,同时对模型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黄土坡面土壤溶质随径流迁移有效混合深度模型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依据饱和土壤条件下有效混合深度概念,建立了适合黄土坡面的土壤溶质向地表径流传递的有效混合深度模型。完全混合深度模型结构简单,参数便于获取。而不完全混合深度模型形式上相对复杂,参数获取具有一定难度,为此给出了不完全混合模型的简化形式。利用试验资料分析了完全混合深度模型和不完全混合深度模型与实测径流溶质浓度匹配程度,结果显示不完全混合模型能更好配合径流溶质浓度变化过程,同时计算的累计径流溶质质量准确性也高于完全混合深度模型。  相似文献   

10.
降雨动能是土壤侵蚀的重要影响因素,已有研究拟合了降雨动能KE与降雨强度I(简称雨强)的多种经验关系模型,但缺少相应的理论分析。为揭示降雨动能与雨强的理论关系,基于雨滴谱的Gamma分布,推求了降雨动能与雨强关系的理论公式KE=AI~m,其中A与m为参数;并利用清华大学榆林生态水文观测站设立的德国OTT Parsivel-2雨滴谱仪2018年6月10日—8月10日及2019年6月10日—8月10日的观测数据,对理论公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理论公式能很好地描述该地区降雨动能与雨强的关系,该关系受降雨特性及环境条件影响;参数A与雨滴密度、降雨形状因子、环境条件因子及雨滴形变程度相关,m与降雨形状因子和雨滴形变程度相关,由榆林站实测数据分析得出A的变化范围为2.7~12.8,m的变化范围为1.2~1.6。研究还发现,已有的经验关系可以表示为该理论公式在不同参数取值下的近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